-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释迦传
- 释迦如来行迹颂
释迦如来行迹颂
续藏经 释迦如来行迹颂
元 无寄撰集
释迦如来行迹颂序
正顺大夫密直司左副代言判缮工寺进贤提学知制 教李叔琪 述
夫业於儒者。虽未穷五常之源而行之。要知先圣文宣王之垂世立教权舆壶奥。有来问者粗说之。可称为儒。为释氏者亦然。既舍尔姓而投释种。本师如来出兴行化一大事因。必先覼缕。然后方名为释子。噫无二人。傥有。焉何未尝耳目其一二。今始兴山人默公字无寄。为人拙而无华。貌如其心。少游天台山。专精空假中。手述如来行迹。编之以五字。随句而注。书成两轴。规将绣梓以遐传。其博览该通。则於此毛知凤矣。且如释迦宗派。与金口言之详。未老夫不之学。安敢措手於其间。末如也已。但美其强记而精述云。
时
大元至顺庚午四月日 晦岩老人书于柯亭
释迦如来行迹颂(并序)
天台末学浮庵 无寄 撰集
详夫。法性圆融无二相。宁存乎依正根尘。真如清净祇一源。何隔於自他生佛。而众生昧斯妙理。於多劫韬己灵光。恒安住三德藏中。而恒自昧。亦卧在一如床上。然亦不知。故我能仁哀兹倒惑。欲委家中之宝。又示衣里之珠。是以不来而来。布身云於堪忍。无说而说。滋法雨於沃焦。历四十九年。设三百余会。不度而度。度穷有识。非灭而灭。灭入无余。其方便也不可思量。其饶益也宁容喻说。自双林到於今日。将二千三百年。从五印至于此方。过六万八千里。而犹遗风遐振兮。荡了烦云。余泽远沾兮。荣乎槁物。荡荡慈悲之海。巍巍乎恩德之山。呜呼我等众生。以底业缘。游何方所。早不亲闻梵音之说。又未得遭正法之时。俄受生於季末之艰。亦赋性也顽嚣之甚。然而幸承慈化。滥预释门。貌可类於道流。行全乖於戒品。虽读诵於经论。不解根宗。或寻讨於记章。但希利养。是以未有思修之慧。安期证得之功。若是念之。可无耻也。窃闻如欲拣邪而入圣正道。应先学教而知佛化仪。是则已分得於贤圣之心肝。亦可为於人天之眼目。如是方名佛子。不然岂免魔徒。且如世流。若不知厥父之姓名生没日时甲乙多少所作众业高夷巧拙。则斯曰人头之兽也。不孝莫大乎是。其为释子。若未了本师之氏字诞灭年月寿命远近所说诸教权实显密。则此称僧貌之俗欤。不顺孰过于兹。当知不孝不顺之愆。未免无间无断之苦。
夫吾佛出兴行化之迹。遗法普被。益物之缘。世界成住坏空之事。劫波大小长短之由。布在经论。可以镜焉。然我等新学沙弥之辈。不能广寻。昧者多矣。故今不肖依天台四教仪文。又摭诸经论中所着之言。及详众传记上所彰之说。编以成颂。凡七百七十六句。而又句中义未显者。仍以本文注于句下。使见者易晓焉。是则视近见远。据略知广矣。然而援引稍繁。言辞未婉。纵知众啧之归己。庶资新进之初行。冀诸达士毋以为诮。时天历元年戊辰腊月既望序述云。
释迦如来行迹颂卷上
释迦此云能仁。是姓。牟尼此云寂默。其号也。谓仁慈愍物。三业离暄杂故。如来者。十号之首称。谓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也。又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夫诸佛境界非土非身。随顺群机强立依正。故一代圣教中。总明四土三身。谓一染净同居土。凡圣同居。二方便有余土。断见修烦恼三乘人居。应身所化。应有二。劣应化同居土。胜应化方便土。三实报无障碍土。分断根本无明法身菩萨居。报身所化。四常寂光土。唯妙觉法身所居也。今娑婆世界则劣应所化。然三身一体。四土无别。何者。法身是体。二身是用。寂光是体。三土是用。即体之用。三四宛然。即用之体。三四是一。如展拳为指。敛指为拳。拳是体。指则用。体用似殊。祇是一手。我释主不动寂光而游化娑婆。不舍法身而示现报应。是知娑婆即寂光。寂光即娑婆。报应即法身。法身即报应。又有一师。明四土云。一法性土。法身所居。二自受用土。自受用报身所居。此二土即前常寂光土。三他受用土。他受用报身所居。为初地已上菩萨现一分细相者。即前实报土。四变化土。变化身所居。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现一分粗相者。即前方便土。及染净同居土。或人未别三身四土之义。互相诤论。几许误哉。
娑婆世界内 三千大千国 每於一一国 各有一须弥
娑婆亦云索诃。此云堪忍。谓此土众生能堪忍受一切苦恼故也。如天道则虽是乐处。衰相现时。苦胜地狱。下之五道则纯苦无乐。然以苦为乐也。三千大千见下文。须弥亦云苏迷卢。此云妙高。四宝所成。东面白银。南青琉璃。西黄金。北黑玻[王*氐]。是故为妙。高於众山故高。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尔。俱舍颂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旁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首及持鬘。常娇大王众。次第居四级。亦住余七山。由旬亦云由缮那。二十四指为肘。肘即一尺五寸。六尺为弓。五百弓为一俱卢舍。是六里许。即三千尺。八俱卢舍为一由旬。即二万四千尺也。
旁有七山绕 皆是七宝成 中各香水海 众华满其中
七山者。第一持双山。高四万二千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八万由旬。第二持轴山。高二万一千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四万由旬。第三担木山。高一万五百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二万由旬。第四善见山。高五千二百五十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一万由旬。第五马耳山。高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五千由旬。第六象鼻山。高一千三百一十二由旬半。广亦尔。山内水广二千五百由旬。第七鱼觜山。高六百五十六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如是七山间。香水海中。各有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牟头华奔茶利华。遍覆水上。
次有咸水海 娑竭龙为主 中有四大洲 四轮王所治
咸海广三亿三万六千由旬。深八万四千由旬。华严经云。南阎浮提有二千五百大河。西瞿耶尼有五千大河。东弗波提有七千五百大河。北郁单越有一万大河。四洲合二万五千大河。相续不绝。流入大海。复有十光明龙王。雨大海中。水倍过前。又有百光明龙王等八十亿诸大龙王。各雨大海。皆悉展转倍过於前。又如是等八十亿龙王宫中。各别出水。流入大海。皆悉展转倍过於前。婆竭罗龙王太子阎浮幢宫中出水。复倍过前。又娑竭罗龙王宫中出水。复倍过前。其所出水。绀琉璃色。涌出有时。是故大海潮不失时。又云。大海有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无量大水。若无此宝。从四天下乃至有顶。其中所有悉被漂没〔云云〕娑竭罗此云咸海。以所居处为名。而此海中此龙为主。余皆臣属也。又楼炭经云。乱风大起。吹掘大地。深三百三十万里。天下诸水皆流归之。正满因成大海。其味咸者有三。其一曰。海中有大鱼。身长二万八千里。不净其中。是故味咸。余不具录。四洲者。亦云四天下。在须弥山四方大海中。东曰毗提诃。亦云弗波提。此云胜身。周围七千由旬。形如半月。人长十六肘。寿五百岁。於黑暗中。亦见众色。耳识所缘。尽一箭道。南曰阎浮提。亦云赡部洲。此云胜金。周围六千五百由旬。形如车箱。人长三肘半。寿一百岁不定。西曰瞿陀尼。亦云瞿耶尼。此云牛货洲。周围七千由旬。形如满月。人长八肘。寿二百五十岁。眼识所缘。山壁无碍。眼亦闻声。北曰郁单越。亦云拘卢洲。此云胜洲。周围八千由旬。形如方座。人长三十二肘。寿一千岁。无中夭者。山障外彻见无碍。耳之所闻。若近若远。皆悉能闻。又人之初生成长。三洲相似。北洲稍异。谓此中之人。欲心起时。熟视女人。舍之而去。彼女随后往诣园林。彼男女等。若是父母中表之亲。不应行欲者。树不曲荫。各自散去。若是非亲。应行欲者。树曲荫身。随意娱乐。彼女怀妊。七八日便产。随生男女。舍置道头。诸有行人出指令嗽。指出脂乳。过七日已。其儿成长。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彼人命终。置四衢道。有优慰禅伽鸟。接彼死尸。置於他方。此四洲是四轮王所治也。金轮王人寿八万岁时出。化四天下。银轮王人寿六万岁时出。化三天下。铜轮王人寿四万岁时出。化二天下。铁轮王人寿一万岁时出。化一阎浮提耳。此四轮王威德自在。七宝具足。受用如意。一日一夜各能周行所管世界。行化十善。金轮王则非止周四天下。或亦升天。
外有铁山绕 下列诸地狱 日月与星宿 回转迷卢半
铁围山高三百二十八由旬。广亦尔。经十二亿八百七十五由旬。周围二边各三倍。此是小铁围山。如因本经云。须弥山等诸大山王。及大海外。有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广亦尔。此外又有铁山。高广亦等。此两山间黑暗之处。有地狱。名曰阿鼻。七重铁城。纵广正等三十六万里。七层铁网弥覆其上。一切苦事集在其中。造上品恶业者感此道身。寿一增减〔中劫〕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此处一日。阎浮提中六十小劫。如是过一中劫。展转至八万四千劫。又有八寒八热等大狱。各有眷属。其类无量。其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地狱者。梵语泥黎。此云苦具。在地之下。故以名焉。古德引经颂云。阎浮提阔七千旬。处处皆有孤独狱。或在山林旷野中。或在大海江河畔。或在城隍社庙间。其数八万四千座。故知诸杂小狱无处不有。日城量五十一由旬。火精珠所成故热。从夏至日。至冬至日。渐远旋故渐短。光渐阻故渐冷。从冬至至夏至。渐近旋故。渐长渐热也。月城量五十由旬。半是白水精珠所成。半是黑水精珠所成故冷。从朔至望。白面渐现。黑面渐隐。故人见圆相。从望至晦。白面渐减。黑面渐增。故人见缺形。然其大体实无增减。出释氏会要。又因本经云。日行长短者。六月北行。於一日中。渐移北向六俱卢舍。故渐长。六月南行亦复如是。故渐短。立世论云。月之圆缺者。若月随日后行。日光翳月。渐渐掩覆。至十五日。覆月都尽。若日在月前行。日日开净。亦复如是。至十五日具足圆满(云云)。或时有蚀者。如经云。罗睺阿修罗王障蔽故也。而世俗阴阳家之所论异此。然亦有据。又彼日月一时等照三洲天下。南洲中则东洲为暮。西洲是旦。北洲夜半。春秋冬夏昼夜长短悉亦等焉。是以俱舍颂云。日月迷卢半。五十一五十。夜半日没中。日出四洲等(云云)。世典云。日行迟故。一年一周天。月行疾故。一月一周天。星量不等。大者十八俱卢舍。中者十一俱卢舍。小者四俱卢舍。其数无量。名亦多种。各掌人间祸福等事。是以若不失其常度。则天下泰平。圣贤出兴。苟失其度。而现变怪。则国必有殃。或君主危殂。或臣民逆乱。岁凶谷贵。兵起病行矣。如是三光依风而住。高四万二千由旬。法华记云。日是观音菩萨化作。月是势至菩萨化作。星是虚空藏菩萨化作也。凡夫亲见大圣者。唯日月星。可不敬仰。
四王处山腹 忉利居其顶 夜摩兜率陀 化乐及他化 此四天住空 寿福转倍前 如是六个天 俱名为欲界
四王者。东方提头赖咤天王(持国)。南方毗留勒叉天王(增长)。西方毗留慱叉天王(广目)。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此四天王住须弥山第四层四面。权威护世。身长半里。寿五百岁。人间五十年此天一昼夜。准人间九百万岁。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忉利此云三十三。在须弥山顶。四方各八天(成三十二)。帝释居中。彼诸天等身长一里。寿一千岁。人间百年此天一昼夜。准人间三百六十亿岁。去地八万四千由旬。此二天两两交会成阴阳。单修上品十善者。生此二天也。夜摩亦云须焰摩。此云时分。身长一里半。寿二千岁。人间二百年此天一昼夜。兜率陀亦云睹史。此云知足。身长二里。寿四千岁。人间四百年此天一昼夜。此二天执手相把成阴阳。化乐天身长二里半。寿八千岁。人间八百年此天一昼夜。他化自在天身长三里。寿一万六千岁。人间一千六百年此天一昼夜。此二天相顾而笑成阴阳。已上四天依云而空居。次第去地。转倍於前。至他化天去地十三亿四万四千由旬。修上品十善兼坐禅者生此四天。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从下五趣乃至此天。俱名欲界。婆娑论。问。四洲人以日月轮而辨昼夜。欲天昼夜云何得知。答。若钵特摩华合殟钵罗华开。多乐睡眠。尔时为夜。若殟钵罗华合钵特摩华开少欲睡眠。尔时为昼。智度论云。欲界诸天。以灯烛明珠等施故。身常光明。不须日月光也。
四禅十八天 已离欲粗散 犹未出色笼 故名为色界
四禅十八天者。初禅三天。一梵众天。身长半由旬。寿二十增减。二梵辅天。身一由旬。寿四十增减。三大梵天。身长一由旬半。寿六十增减〔此天身寿不倍前者。以离寻伺难故〕此三天覆四天下。第二禅三天。一少光天。身长二由旬。寿二大劫。二无量光天。身长四由旬。寿四大劫。三光音天。身长八由旬。寿八大劫。此三天覆小千世界〔少光天身不倍前者。以离寻伺。及王臣难故。寿倍余者。苦习易除故〕第三禅三天。一少净天。身长十六由旬。寿十六大劫。二无量净天。身长三十二由旬。寿三十二大劫。三遍净天。身长六十四由旬。寿六十四大劫。此三天覆中千世界。第四禅九天。一无云天。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寿一百二十五大劫〔此天身寿减於前天三由旬三劫者。以离云及三灾难故〕二福生天。身长二百五十由旬。寿二百五大十劫。三广果天。身长五百由旬。寿五百大劫。已上三天。凡夫住处。修上品十善兼坐禅者。乃生此中。又有外道别修无想天。摄在广果。身寿亦同。四无烦天。身长一千由旬。寿一千大劫。五无热天。身长二千由旬。寿二千大劫。六善见天。身长四千由旬。寿四千大劫。七善现天。身长八千由旬。寿八千大劫。八色究竟天。身长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大劫。已上五天。第三果人居〔若乐慧人。则生此天。若乐定人。便入四空〕九大自在天。身长寿量无数。第十地菩萨所居。此九天。覆大千世界。若论其画界纵广所经。卒非里数之可度也。且如大论云。从色究竟天。下一大石。经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始至地(云云)。此四禅天等。虽离欲界粗色。散心。犹为色蕴所缚。如鸟囚笼。未得自在(有处云四禅中以无想为一无大自在。以此天色究竟天主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