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释迦传
- 释迦如来行迹颂
释迦如来行迹颂
布施及安忍 精进修禅智 读诵书经论 礼念佛菩萨 或修营佛庙 或造建僧坊 或塑画圣形 或修古经像 或歌咏三宝 或扫塔献华 或烧香然灯 或作乐供养 或奉养师亲 或行世仁义 或敬老慈幼 或悲诸有情 或随喜他善 或谦心软语 随宜但行一 亦当成佛道
言布施者。梵云檀。有三种。谓身命财法也。所言身命施者。头目手足。除得忍菩萨。余所不能。故身子至第六心而退也。言财施者。奴婢象马及诸珍宝等。此则不在多少。但随分尽情耳。故贪女施两钱。现作王妃。老母施臭米汁。即生天上。有云。舍身犹属财施。言法施者。若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若从经论中闻。以清净心。为人演说。皆名法施。若以财施比法施。则千万亿分不及其一。故金刚经云。若人一日三舍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经无量劫。以身布施。若人持此经。乃至一句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言安忍者。梵云羼提。谓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也。忍有二种。谓生与法。生谓外人瞋骂打害等。法是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於此二境。心安不动。如富楼那修思。若有来骂者。喜不加拳。若遇拳之者。喜不加杖未。若遇杖之者。喜不加刀刃。若遇刀害者。自念我欲早离五阴毒身。赖有善友。断我苦本。可不珍重。如是操心。则非但断怨。福智弥高矣。故永嘉云。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云云)。
言精进者。梵云毗离耶。谓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也。精进有二种。一身。二心。谓塑画圣容。书写经典。礼诵讲说。修诸善法。无有休息。是为身精进。勤行善道禅定智慧。心心相续。无有间断。是为心精进也。由此毗离一度力故。五度方圆矣。如释尊行因之时。七日翅足。功超弥勒。良由於此。故经云。未有一法从懈怠中生(云云)。
言禅者梵语。具云禅那。此云思惟修。禅有二种。谓世与出世。言世间禅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也。出世间禅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乃至三明六通。此则二乘共禅。如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是则诸佛菩萨所修禅也。不与凡夫二乘共也。夫禅之所以为功用者。静诸杂虑。制心一处。见性成佛尔。三世诸佛一切菩萨。莫不皆从此门而入。故先德云。纵经万岁修诸散善。不如一食顷安心静虑(云云)。抑若论其邪正及修观方便者。似乎文烦。故不录示。若要详之。请览天台摩诃止观论。於中广说禅门修行之相。拣邪正。晓偏圆。坥然明白。如指诸掌。
言智慧者。梵云般若。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智慧有三。一者求声闻智。谓从初四念处。因观四谛。乃至证无生智。二者求缘觉智。谓观十二因缘。觉悟无生。三者求佛道智。谓菩萨从初发心已来。勤行六度。破魔断结。终成正觉。乃至入於无余涅盘。若菩萨以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云般若为诸佛之母。又此般若生佛共有。但由迷悟。且分高下。苟知斯理而研心。则即显本有平等大慧。是则宁有生佛之异乎。故净名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有云。若菩萨不闻般若。则去佛道远。虽在凡夫。学般若者。则得名为来成之佛。夫菩萨万行。不出六度。於此六度。般若为总。苟修般若。已具行於六度万行。佛言。若说六度功德因缘。穷劫不尽(云云)。
言读诵经论者。一代教中。有经律论三藏。於中亦有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也。佛境本无二三大小差别。随顺群机。故兹尔耳。且如来出世大意。欲令众生皆入大乘。而有小机。不能预大。为此自说三乘。使得小益。渐引入大。故法华经云。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惟诸行者当知此义。在经若论。莫拣大小。随其所堪。皆应受持。呜呼。今之学大乘者。但见般若方等部内融通之语。及与叹大斥小之文。未深如来逗机设教微密之旨。竖大慢幢。非诃小乘。稍似不通。何者。方等部内叹大斥小者。诸二乘人取小为足。不能回转。如来将欲令其耻小。故斥之。令其慕大。故次之。令其入大。故次说般若。融通淘汰。如是节节点检警策。引入一乘。当知弹斥但被当机。非关后世初心凡夫。若此小法无益於物。佛灭度后。迦叶阿难经集之次。何不遗舍。而收集之。合置一藏耶。抑如佛世当机。尚有利钝。利者顿入於大。钝则由小入大。由是之故。教存大小。况今末代禀教行人。宁无优劣。是以优其乐大。劣则从小。各有所宜。理无防碍。何用非之。且小乘之所以为过者。但着小忘大而已。苟回心而向大。则何过之有。如长者诲儿以半字。必有由也。果如彼之所诃。行不由往。直行大道。莫幸如也。然若普天之民。纯是君子。诚可尔也。若杂野人。岂其然乎。何者。若使野人行於大道。犹驱麋鹿游於城市故也。由是机教相差。益安在乎。或复有人引经云。唯诵不解。则为谤法。如役虚碓。竟无所益。如此局说。何足为信。夫人有愚智。智人取义。愚者守文。虽是智人。苟不用心推求。未能达於深理。谓但诵文亦胜故懒寻其玄义。是以如来别诫此人。故曰云云。非是通诫痴冥之者。如此痴人尚不能知丁一之字。况云晓了玄微之趣。是人难教回心向道。虽回向道。读诵亦难。是以但诵亦自为善。大圣必喜。宁加叹美。奚敢责之令其失意。若通诫者。是人於法永无缘分。长流恶趣。无有出期。然则孰谓如来是正遍知。兴平等慈。以大方便。普导群盲者也。此等痴人亦有可责之时。谓虽未了其义。若读诵熏心。月积年深。则功熟意通。妄谓发真。即生取着。滞而不转。应当此节方可警之劝令进趣。不可非时责之诫之令生退屈。是人现世功虽未成。善萌已作。必渐滋长。后世应为聪慧之人。今之智者。亦应夙世唯诵愚人。此语非从臆说。布在经论可见。若以不解为罪者。如陀罗尼。义不可识。何但诵而罪灭福生耶。又传记中。有寻行数字而发慧者。至於雉子。粗闻而转为法师。蚖蛇蚌蛤蒙熏而脱报。如是之类。亦能晓其旨趣乎。凡修道者。当知此意。莫论教之大小。人之贵贱。若男若女。在家出家。若老若幼。若智若愚。若解不解。若精未精。若多若少。若长若短。但随分读诵。则功不唐捐矣。功成早晚。由人勤怠耳。又复为人师者。若不随怀乐而道之。则奚以异於将其方本逗圆孔耶。是谓盲跛师徒。二俱堕落也。读诵自利也。解说书写利他也。二利兼修。乃名菩萨。又五种行中。解说书写功德无胜。学者知之。
言念佛菩萨者。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其数无量。名亦不同。若总念者。境宽心散。三昧难成。应随有缘一佛一菩萨。专心礼念。则感应易成。即见真身。闻法悟道。普见十方无量诸佛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若於现世。未得亲睹。后世随意必生其处。亲承供养矣。故净土论云。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法性故。是以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云云)云何得知有缘者。谓若从善友闻。若从经中见。随所见闻。即附信心者。是大抵众生多障故。修诸道业。而中废颇多。唯念佛者。万不漏一。譬如世间薄德之人。借王力。则在在所往。无陵犯者。所须无乏。身心无畏。念佛者亦尔。由佛摄故。天魔外道不能恼乱。障灭智增。世世所生。常在佛前。故五停心法云。多障众生修念佛观。又经云。静心念佛。五体投地。则成天业。散心称念。低头举手。则成人业。自是不复堕三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最后遇佛。证得妙果。言修营佛庙造建僧坊者。安佛舍利及圣形像之所。谓之佛庙。众僧经行坐卧之处。谓之僧坊。若人敬重三宝。若新造立若修故。所获功德不可限量。毗波沙论云。比丘经营精舍有五事。一为报佛恩故。二长养佛法故。三为灭凡劣众自贵高故。四为将来弟子折伏憍豪故。五为发起将来福业故。贤愚经云。须达长者最少女子。端正无比。为国王妇。后乃怀妊。生卵一枚。寻即开敷。生十男子。形貌端正。勇壮非凡。长者异之。将诣佛所。佛为说法。母及十子证阿罗汉。阿难问彼宿因。佛告阿难。过去毗波尸佛灭后。分而舍利起无量塔。中有一塔。将欲崩坏。有一老母。而修治之。有十年少。因行遇见。即共修治。从是已来。不随恶道。天上人中。恒与俱生。受福快乐。今遭我故。出家得道。又百缘经云。过去维卫佛灭后。末法之中。有一人。行见佛塔小有破落。和泥补之。并买金薄而以涂之。从是已后。不堕恶道。天上人中。身常金色。最后生於迦罗卫城一长者家。身亦金色。世所希有。身光所照。皆作金色。年渐长大。求佛出家。得阿罗汉。又法句喻经云。佛在世时。有一罗汉。持佛发爪。至罽宾国南山中起塔。常有五百罗汉。晨夕绕礼。于时山中有五百弥猴。见僧绕塔。即共负石学僧作塔。绕之礼拜。时因天雨。山川暴张。众猿一时没水而死。生忉利天。寻诣佛所。闻佛说法。五百天子一时皆得须陀洹道(云云)。且此所引一二之缘。乃是少分结缘之者。如此微缘。感报尚尔。奚况始发善心。全办经营者乎。又彼众猿学僧戏作。转报证道。尤可悚然。况复为人诚心施作。所获功德曷胜言哉。
言塑画圣形者。夫真佛无形。而假立形像。归依求愿。似如颠倒。然取相凡夫不可向空兴敬。故须借像表真。如祈雨者作草龙而祷之。则真龙降澍。建假像而敬之。则真佛垂应。安用以真假为分别乎。如优陀迎王经说。世尊升忉利天。优陀迎。王心怀渴仰。雕栴檀造其像而供养之。世尊降来。像起出门。祇迎真身。让云。我当不久入灭。像自久住於世。福利一切。吾敢及仁像。即果其言而先入门。佛因为说造像功德。乃云。若人造佛形像。功德无量。世世所生。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福快乐。身恒金色。眼目清净。面貌端正。诸相具足。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长者贤善之家豪尊富贵。若作帝王。王中特尊。若作轮王。王四天下。若生天上。天中最胜。乃至得作六欲天王。於六天中。最为第一。若生梵天。常为诸梵之所尊敬。最后得生无量寿国。於诸菩萨亦为第一。又云。若人临终语人造像。乃至大如[麸-夫+广]麦。是人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又有经云。修故胜於新成(云云)。是以昔有贫女。补小缺面。世世面为金色。富乐自在。於末后生。遇佛证果。又有长者。治一破指。生生指放灯光。尸宝常随。无所乏短。终值於佛。出家得道。噫。如是所作甚小。而获益之大者。盖投种於无上良田之然也。古所云。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斯之谓欤。
言歌咏三宝者。经云。娑婆众生耳根利故。以音声为佛事。是以歌咏之时。非但自心益生虔敬。亦令幽显一切视听生欢喜心。增发道意。自他兼利。功莫大也。
言扫塔功德者。菩萨本行经云。过去定光佛灭后。正法末时。有一贫人。卖薪自济。向泽采薪。遥见泽中有一塔寺。即至其所。瞻睹作礼。唯见鸟兽止宿之处。草木荆棘不净满中。绝无人迹。无供养者。贫人见之。心用怆然。而不晓知如来神德。但以欢喜。诛伐草木。扫除不净。作礼而去。以是因缘。命终之后。生光音天。受乐无量。尽其天寿。而复百反作转轮王。王四天下。轮王福尽。常为国王大姓长者。财富无量。容貌端正。见者爱敬。若欲行时。道路自净。虚空之中。雨散众华。如是受报。经九十劫。最后身值释迦如来。出家得道。今婆多竭利尊者是。又阿含经云。若人扫满阎浮提地。不如扫佛塔一牛卧地。有云。命终直往安乐世界(云云)。
言献华功德者。百缘经云。过去维卫佛遗法之中。有一人。行到塔上。见有萎华尘土污坌。即取拂尘。还用供养。以是因缘。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常生人天。身体柔软。颜色鲜泽。财富无量。有大威德。终值释尊。出家得道。今威德比丘是。拂尘古华而供养者。所感若斯。何况特造而供者。其福莫论。
言烧香功德者。百缘经云。过去毗婆尸佛灭后。遗法之中。有一人。入佛塔中。以栴檀香烧之。供佛舍利。以是因缘。九十一劫生人天中。容貌端正。身诸毛孔。出栴檀香。终乃值佛。得阿罗汉果。今栴檀香比丘是。
言然灯功德者。贤愚经云。舍卫国中。有一女人。名曰难陀。贫穷孤独。乞丐自活。见诸国王大臣争供养佛。心自念言。我宿何罪。生处贫贱。虽遭福田。无有种子。后报可知。感伤自博。寻欲设供。竟日乞求。唯得二钱。持诣油家。将用买油。足成一灯。持向祇桓。佛前然之。因发誓愿。今我来世得智慧灯。灭一切暗。作是愿已。礼佛而去。以重心故。於众灯中。明好独朗。至晓天明。目连当欲灭之。尽力不能。佛见语言。此是发大心人所施之灯。非汝声闻所能倾动。正使汝注四大海水。及以毗岚猛风。亦不能灭。至晓。难陀来诣佛所。佛与授记。汝於来世。过二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灯光王。十号具足。难陀欢喜。出家为尼。为众所仰。又譬喻经云。阿那律尊者。过去身为劫贼。入佛塔中。欲盗物时。塔中像前然灯欲灭。以箭正明。见像严丽毛竖。自念。他人尚能舍物求福。我云何盗。便舍而去。以此九十一劫恒生善处。渐舍诸恶。福佑日增。终得值佛。出家证果。天眼第一。能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大论云。但施灯烛。生六天中。身常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