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释迦传
- 释迦如来行迹颂
释迦如来行迹颂
法住於世间 一万二千年 正像各千岁 末法一万年 中分五牢固 各历五百年 机根渐变移 法亦随减灭 第一解脱牢 此时人根利 会正取道易 与佛世无异 二名禅定牢 人根稍微劣 久久习禅那 乃得三达智 三曰多闻牢 情识渐愚钝 虽得多闻法 慧择未能明 四称塔寺牢 人争起佛庙 处处设道场 修证者万一 五为斗诤牢 但诤论诸法 未了深密义 憍己愌愌他宗
宣律师曰。佛之灭度。初千年为正法者。谓会正成圣。机悟不殊故。第二千年为像法者。依教修学。情识渐钝。会理□阶。摄净住持。微通圣旨。然於慧择。未甚修明。相似道□。故名像法。第三千年后为末法者。初基至万年。定慧道离。但弘世戒。威仪摄护。相等禅踪。而心用浮动。全乖正受。故并因之为末法也。善见婆娑论云。正法千年。像法亦尔。以度女人故。正法减五百年。若女人能遵八敬。如法行道。则正法住世。还得千年。又云。佛法住世一万年。初五千年出家修道。得三达灵智。后五千年出家修道。不得三达灵智(云云)。言尼行八敬者。一者比丘持大戒。比丘尼当从受正法。不得轻慢调戏。二者比丘持大戒半月已上。比丘尼当礼事之。无乱新学之意。三者比丘比丘尼不得并居同止。四者自相检校。若有邪语。受而不报。闻若不闻。见若不见。五者自省过恶。不得高声大语。现其欲态。六者与比丘但问经律之事。不得共说世间不急之事。七者若犯法律。当於半月诣众忏悔。八者比丘尼虽百年持大戒。当处新受大戒比丘下坐。谦敬作礼。若比丘尼尽寿能持此八敬法。则正法住世。还得千年矣。
最后五百年 亦有修证者 自后至万年 多修无一得
法华经中。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若有四众。欲修习是法华经。於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现其人前。而为说法。是人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云云)。是知末后五百年中。亦有修证者。此五百年。即末法之初。妙胜定经云。佛去世后。一百年时。十万人出家。九万人得道。二百年时。十万人出家。一万人得道。乃至五百年时。十万人出家。一人得道(云云)。又月藏经云。我末法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云云)。由此观之。末法之中。假使多修。而少有现证者。但是种未来之因而已。
此时所生人 福薄障浓厚 多行不善事 死当堕恶道 虽是依教人 其心贪利养 曾无一念信 法岂染其神 譬如师子虫 乃自食其肉 法中人亦尔 依之还自破
七梦经云。师子死经多日。众兽犹生怖畏。皆不敢近。多日之后。身中自生其虫。食尽师子肉也。如来出世。外道归伏。犹如师子游行无畏。众兽潜伏。如来灭后。所遗教法犹如师子死后之身。多日众兽怖畏。不敢复近。喻佛正法。一千七百年内。外道天魔无能毁坏。多日之后。师子身中生虫。自食师子肉尽者。喻佛灭后一千七百年后。佛之弟子破戒恶行。自破佛教也。
又有天魔王 作佛弟子形 现怪而惑众 毁佛赞魔法 佛法迸其心 弃之如脱屣 魔法顺於情 从之如渴饮
楞严经云。是十种魔。於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自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又涅盘经云。末世魔属。现比丘罗汉等像。混坏正法。非毁戒律。
佛灭七千年 人寿止三十 从兹到十岁 三灾次第起 饥劫诸谷灭 何处得精味 人唯煎骨饮 饥羸多灭亡 病劫非人盛 吐毒如猛焰 遇者即殒命 尸通一天下 刀劫人多恚 随执皆成刃 父子互相残 人氏皆略尽
瑜伽论云。人寿三十岁时。有饥俭灾。此时人多行恶。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精妙饮食不可复得。唯煎朽骨。共为燕会。若得一粒稻麦粟稗。重若末尼。坚藏守护。彼诸有情。多无气力。蹎僵不起。亡没欲尽。如是俭灾。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息。人寿二十岁时。有疾疫灾。是时人民多行不善。具诸过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輙命终。难可救疗。都不闻有医药之名。死立略尽。如是病灾。经七月七日七夜方息。人寿十岁时。有刀兵灾。尔时有情以业力故。父子兄弟互相不知。各起猛利杀害之心。随执草木瓦石皆成锋刃。更相残害。如是刀灾。经七日七夜方息。无灾过后。此阎浮中。存万余人(云云)。婆娑论云。有能一日一夜持不杀戒。不逢刀兵劫。若以一阿棃勒果。奉施僧众。不逢疾疫劫。若以一抟食。施诸有情。不逢饥馑劫(云云)。今释尊出世。当人寿百岁时。自入灭已来。至今大元天历戊辰之年。二千二百七十七年矣。更历四千七百二十三年。人寿止三十也。所以然者。过百年减一岁。过千年灭十岁故。
经像虽存世 无一崇奉者 比丘行俗行 圣贤亦不兴 尔时像自頺 经尽归龙宫 唯有弥陀法 百年留世间 导诸有缘众 尽生极乐国 是知弥陀佛 悲愿最深切
正像法时。人心纯质故。多有圣贤。化作凡形。和光同尘。弥法利生。至於末法之末。人多謟谀。背正向邪。无受化者。是以圣贤隐而不现。婆娑论云。佛灭一万年后。像自頺落。经归龙宫。诸比丘众同於俗流。但袈裟剃发而已。又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流入龙宫。特留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已上略示一代起尽大纲。此下粗述劝诫之意。
咄我等众生 无始业障浓 晚生浊恶世 闻法不生信 虽然亦可快 幸及未坠时 人身固难得 作男子亦难 出家最甚难 闻法难复难 如今获四难 此诚非小缘
言人身难得者。如经云。如人乘舟入於大海失针。於中觅之不得。后复行舟。忽得其针。得人身难复甚於此。言丈夫难得者。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男子身。故我释尊行菩萨道时。值七万五十佛。常修梵行。乃离女身。又如此方善妙尼。欲离女形。二十七生每舍其身布施众生。乃至供养三宝。逮最后生。犹未舍女身。而证初果。由是观之。丈夫难得。何所疑哉。言出家难得者。众生多劫轮回六趣。备受诸苦。良由无始贪爱所缚。贪爱之本。乃是妻子。若无妻子。烦恼则除。可易出世矣。昔齐高氏见负炭兵。形容憔悴。悯其辛苦。劝令出家。唯有一人乐去。齐王叹曰。人皆有恩爱眷属。故未能脱去也。且如早出家者。尚退还为俗业者多矣。出家为难。理可知也。言闻法难者。经云。如一眼龟潜於海底。过一百年。涌出水面。意值浮木。欲转其报。而木西浮。龟或东出。南浮北出。如是相差未适遇。则复沉海底。又过百年。出海亦尔。如是展转至无数劫。闻佛法难。倍过於彼。噫。如上所引四难。则难中之难。而今我等既获免之。踵乎释门。实为万幸。宜各发勇猛心。护浮囊。越大海。登彼岸。莫作宝山空手之悔尔。
劝诸新学辈 应生忻庆心 又念无常身 犹如石火光 井枯鱼少水 象逼鼠侵藤 念念命随减 嗅吸安容保 时时慎三业 莫与恶相交 归依三宝戒 五戒与八戒 十重六八轻 乃至八万戒 虽未具坚持 但可日诵念
出曜经云。是日已过。命则减少。如小水鱼。斯有何乐(云云)。井譬人身。水譬日。鱼犹人命。枯与小譬无常也。又宾度卢为优陀迎王说法经云。昔日有人。行在旷野。逢大恶象。狂惧无依。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藏井上。有上白黑二鼠。牙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三毒龙。旁畏四蛇。下畏三龙。所攀之树。其根摇动。其上有蜜。三两之滴。堕其口中。于时树动。敲坏蜂窠。众蜂飞散。[口*(一/巾)]螫其人。野火复起。来烧其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不可称计。得味甚少。苦患甚多。野喻生死。人喻凡夫。象喻无常。井喻人身。根喻人命。白黑二鼠喻於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减。四蛇喻四大。蜜喻五欲。蜂喻恶觉。火喻老迈。三龙喻三恶道。言三业者。身口意也。一切罪善无非三业所造。谓身杀盗淫。口妄绮两恶。意贪瞋痴也。纵三业则十恶。慎三业则十善。恶则三涂苦报。善则人天乐报。亦是出世成佛之因。言三归者。归依十方三世一切常住佛法僧三宝也。三宝有三种。谓同体别体住持等也。同体者。谓於一真如上。说为三也。一者真如是觉性名佛宝。二者真如有轨持义名法宝。三者真如有和合义名僧宝。别体者。小乘则说丈六金身是佛宝。四谛十二因缘生空是法宝。四果缘觉是僧宝。大乘则说三身如来是佛宝。二空教是法宝。三贤十圣是僧宝。住持者。金木塑画是佛宝。三藏文句是法宝。剃发染衣是僧宝。然其本是一。若凡夫发心归依者。无如别体三宝。何谓。若归佛时。应念法报应三身。一体无别。是大慈父。能拔众见一切苦恼。与无量乐。归法时。应念经律论三藏。大小无差。是好良药。能疗众生三惑之病。证涅盘乐。归僧时。应念圣贤凡三类。高下无间。是大福田。能去众生贫穷困苦。与诸福乐。言圣贤凡者。若大乘。则自等觉降初地名圣。向行住名贤。十信及五品名凡。若小乘。则支佛及四果为圣。七方便为贤。亦名为凡也。大方便经云。三宝为所归者。以救护为义。譬如有人有罪於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畏。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若诚心三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又折伏罗汉经云。昔忉利天子寿命垂尽。五衰相现。观寿终后。堕猪胎中。愁闷不乐。有天告之。佛能脱卿之罪。即到佛所。作礼未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得忧愁。天具白佛。佛言。欲离豚身。当诵三归。即从佛教。晨夜自归。七日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举家深怪。谓之荧惑。意欲杀之。唯父有识曰。此儿者非凡流也。世人百岁。尚未晓自归三尊。况初堕地而能称南无佛耶。好视养之。儿年七岁。告父母曰。我欲供养佛僧。父母异而诺之。营办供具。佛及众僧来应儿供。而为说法。儿及父母皆得阿惟越致(云云)。
言五戒者。一不杀。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也。言八戒者。前五如上。更加三。谓一过中不食。二不着华鬘璎珞。不坐高广大床。三不自作歌舞伎乐。故往观听也。言十重者。一杀。二盗。三不净。四妄语。五酤酒。六说他过。七自赞。八贪。九恚。十谤三宝也。言四十八轻者。一见和尚阿阇棃乃至同行。应起迎礼如法供养。二不得故饮酒。亦教人饮。三不得食一切肉。四不食五辛。五见犯戒者教令忏悔。六见大乘法师自远方来。迎请供养。三时说法。七有讲法处。悉往听受。八见诸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九不得心背大乘受持二乘。十不得畜刀杖弓箭等斗战杀生之具。如是十戒应当学。复次一不得为利故入军阵中往来。二不得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盛尸之器。三不得谤他善人乃至国王大臣言犯逆重。四不得放火焚烧山泽。五佛弟子乃至一切怨亲。应教受持大乘经律。令发菩提心。六先学大乘。见新学菩萨来求经律。应如法说。七不得亲近国王大臣。恃作威势。横取钱物。八日夜六时受菩萨戒。若不能解戒律因缘。不得为人作师授戒。九见持戒比丘。不得欺谤。十常行放生。见杀生人。方便救护。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福资亡者。如是十戒应当学。复次一若人杀我父母兄弟。不得加报。二不得自恃聪明豪富。而不谘受先学法师经律。三自解经律。有新学菩萨来问。不得以轻慢恶心而不好答。四不得置佛经律。反学邪见外道俗典障道因缘。五为说法主乃至僧坊主。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六先在僧坊中住。乃至大众中住。有客菩萨比丘来。应起迎来送去种种供养。又若檀越来诸众僧。僧坊主应先差送客僧。七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八若请僧求愿之时。当次第请。不得别请。九不得为利故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吉凶。一切咒术工巧等。十不得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之事。如是十戒应当学。复次一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卖佛菩萨形像。及卖经律。当教化取物赎之。二不得以轻秤小斗诳人取物。又不得长养猫狸猪狗。三不得观男女等斗及军阵兵将等斗。亦不得听琴瑟箜篌技乐之声。又不得樗捕围[其/水]六博等戏。乃至爪镜杨枝而作卜筮。诸恶技术。四护持禁戒。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护浮囊。自知我是未成之佛。五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又愿得好师善友。教我大乘。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念念不去心。六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诸佛经律。与诸女人。作不净行。宁以铁纲。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宁吞热铁。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之口。受信心檀越百味饮食。乃至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七常应春秋头陀。冬夏坐禅。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此十八物。常随其身。若头陀坐禅时。莫入难处。谓恶王土地。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劫贼毒蛇等。八应如法次第坐。不问老少贵贱。先受戒者前坐。后受戒者后坐。九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佛塔。一切行道之处。又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死亡之日。一切斋会。乃至水火难。罗剎难。杻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瞋多痴。皆应读诵说此经律。如是九戒应当学。复次一与人授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无根二根。乃至一切鬼畜。但解法师语者。尽得受戒。唯除七遮七逆者。又出家者。不得礼拜国王父母六亲。二不得为名闻利养故。诈现解一切经律。故与人授戒。三不得於未受菩萨戒者前。外道邪见人前。说此大戒。唯除国王。四若受正戒。故毁犯者。不得受檀越供养。亦不得行国王土地饮国王水。何者。此人法中大贼。畜生无异。木头无异故。五受持大乘经律。剥皮刺血折骨书写。乃至木皮纸绢竹帛亦得。常以七宝香华。如法供养。六见一切众生唱言。汝等尽应受三归十戒。乃至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七常行教化。入檀越家。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置高座上坐说法。诸人下坐听受。八不得故作破法者。不听我四部弟子出家行道。亦不听造建形像佛塔经律。九不得为名闻故。於国王百官前说佛法戒。横与犯戒者作系缚事。若闻外道恶人诽谤佛戒。如以三百矛刺心。宁自入地狱百劫。不闻一恶言破佛戒之声。如是九戒应当学(云云)。已上十重及四十八轻。出梵网经。又有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三千威仪戒。八万细行戒。如是众戒。三聚为总。所谓一者摄律仪戒。谓恶无不离。二者摄善法戒。谓善无不积。三者摄众生戒。谓生无不度也。此等诸戒。初心凡夫难可具持。况今持戒坚固已过七百八十有余年矣。以故时浊根劣。障浓信薄。持戒势难。虽未具持。但诵亦可。抑又唯持三归五戒。尽寿不破则大佳。不然七日乃至一日亦得。何者。如观无量寿经云。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命终即往极乐世界中品中生。又如上所引忉利天子。七日诵三自归。转劣获胜故也。所言戒者。禁也勒也。谓禁情欲。如猴带锁。勒身口。如马着辔。智度论云。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怖畏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三恶道中。戒为桥梁。五怖海中。戒为大船。又华严经云。如人欲成家宅。先整其基。菩萨亦尔。欲修万行。先净尸罗。萨波多论云。初受戒人。与佛齐等。有经云。受戒之人。於六道中。随所生处。皆辄为王。又云。坐受立破。犹胜不受。是以戒之功德不可具陈。广如梵网楞严等经。及诸毗奈耶中说。若欲委知。请寻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