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释迦传
- 释迦如来行迹颂
释迦如来行迹颂
释迦如来行迹颂卷上
释迦如来行迹颂卷下
浮庵山人 无寄 撰集
此法行彼土 一千余许载 东流至震旦 后汉明帝时 赍来者是谁 摩藤竺法兰 君臣及士庶 皆信受奉行 因建白马寺 安舍利经像 此土诸塔寺 由兹始兴起
破邪论云。后汉明帝永平三年岁在庚申。上梦金人。巨身丈六。项有日光。飞行殿前。忻而悦之。诘朝遍问群臣。此何神耶。通事舍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也。殆将其神乎。国子博士王遵曰。周书异起云。昭王时有圣人。出在西方。太史苏由曰。一千年后。声教当被於此。陛下所梦。必当是耶。帝信为然。即遣中郎蔡谙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同往西域。求迎佛法。往月支国。遇迦叶摩藤竺法兰二梵僧。带白氎画释迦像及舍利。并四十二章经。白马驮之。邀至洛阳。乃永平十年也。帝大悦。翻四十二章经。遂立精舍。号曰白马寺。以安邀之。此土有三宝名。自此为始也。
是时於此方 道法广兴布 五岳诸道士 六百九十人 佥议上疏云 莫信胡神说 圣上若信此 华俗尽归邪 彼我法真伪 愿须火试之 帝即颔其言 命集白马寺 尔时道士众 各赍道经来 分置於两坛 威仪甚严洁 舍利与经像 别安於道西 道众爇名香 绕坛而泣曰 我道之兴替 但在於今日 向天陈愿志 便纵火焚之 道经尽为灰 梵经完不烧 舍利直上空 放五色光明 映蔽白日光 旋环如盖覆 摩藤涌在空 广现诸神变 出大梵音声 叹佛功德海 又说出家德 诸善中第一 帝闻大忻悦 群疑亦皆息 尔时诸大臣 尊卑士女等 一千三百人 一时俱出家 彼诸道士众 亦顺伏出家
永平十四年辛未正月一日。五岳诸山道士朝正之次。相命曰。天子弃我道法。远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抗之。表曰。五岳十八山观太山三洞弟子褚善信等。死罪上言。臣闻。大上无形无名。无极无上。虚无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迈羲皇。德过尧舜。而弃本逐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说不参华夏。愿恕臣等罪。听与试验。臣等诸山道士。多有彻视远听。博通经典。从元皇已来。大上群录。大虚符咒。无不综炼。达其涯极。或策使鬼神。或入火不烧。或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或隐形不测。至於方术药饵。无所不能。愿得与其比校。一则圣上意安。二则得辨真伪。三则大道有归。四则不乱华俗。臣等若有所负。任听元责。如其可胜。乞除虚妄。勑书遣尚书令宋庠。引入长乐宫。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马寺。道士等置三坛。开二十四门。南岳道士褚善信。华岳刘正念。北岳桓文度。东岳焦得心。中岳吕慧通。霍山天目五台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都合六百九十人。各赍灵宝真文。大上玉诀。三元符等五百九卷。置於西坛。茅成子许成子老子等二十七子书。三百一十五卷。置於中坛。馔食奠祀百神。置於东坛。以佛舍利经像。置於道西。道士等以沉香为炬。绕于经而泣曰。臣等上启大极大道元始天尊众仙百灵。今胡乱中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踪。玄风坠绪。臣等敢置经坛上。以火取验。欲使开示群心。得辨真伪。纵火焚经。经从火化。佛经俨存。舍利上空。放五色光。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摩藤法师涌在空中。广现神变。于时天雨宝华。又闻天乐。感动人情。大众咸悦。皆绕法兰。请说法要。法师出大梵音。叹佛功德。亦令大众称扬三宝。说诸法要。止说出家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时有司公杨城候刘峻。与诸宫人士庶等千余人出家。及五岳诸山道士吕慧通等。六百二十八人出家。诸宫嫔御等二百三十人出家。道士褚善信气咽而死。其中不顺而嚼舌自死者。五十余人。於是帝大悦。建寺十所。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内安尼。
自汉至於唐 贝牒多出来 译之成部帙 六千有余轴
西晋时。译经二百六十部。造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人。
东晋时。译经二百六十部。造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僧尼二万四千人。
宋时。译经一百一十部。造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僧尼三万六千人。
齐时。译经七十二部。造寺二千一十所。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
梁时。译经二百三十部。造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余人。
后梁时。造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二百人。
陈时。译经十一部。造寺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万二千人。
元魏时。译经四十九部。造寺三万八百五十所。僧尼二百万人。
高齐时。译经一十四部。造寺四十三所。僧尼阙数周时。译经十六部。造寺九百三十一所。
隋时。译经八十二部。造寺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
自汉永平。至晋永嘉。止有四十二寺。及后魏都洛。造寺一千余所。后赵都邺。造寺八百余区。此等千六国。不无译经建寺僧尼之数。而僭伪故不录。又唐及五代。至大宋金阙录。然盛弘佛教。莫如唐宋金三朝。虽阙其录。例上可知矣。大藏音义序云。释佛一代经藏。始唱转法轮经。洎终谈大涅盘经。原始要终。总一百亿部。部中卷袟。倍蓰难算。自金棺匿曜。一千年后。适有罗汉闿士三藏除馑。并世角立。二门徒众互兴谤讟。相杀其师。自是厥后。魔外寔繁。侵损正教。於是沙竭大龙。寻佛遗嘱。悉赍经律。入安宫中。是为海藏也。尔后摩滕法兰等诸德。各将西竺龙藏之余。来翻东震。历代弘传。才四千四百余卷。并杂录传记。都计六百三十九函。噫。斯乃佛日余辉。觉海一滴也。如认纤尘为大地。指一草作须弥矣。又释氏会要云。肇自汉明丁卯之岁。终至于唐开元庚午之年。现流行世大乘三藏。总六百八十六部。合二千七百六十二卷。小乘三藏。总三百三十部。合一千七百六十二卷。已上都计四千五百七卷。
历代诸帝王 及与臣僚众 同心大弘阐 国泰亦身安 其有毁谤者 现世便招殃 后苦亦应大 悔之何所及
噫。如上所列历代诸国王公大臣。译经造寺。光扬圣化。普利群生。为若此也。若非受佛教勑弘法大士。恶能如是哉。其有毁而致殃者。哀哉。争不止其小惑。而婴大苦於长劫。如是等类。多载传记。不暇具录。今当略引一二示之。
魏武初敬重佛教。每引高僧。与共谈论。广设佛像。种种供养。有司徒崔浩。不信佛教。每与帝言。数加诽谤。帝以其辩博。故颇信之。向佛稍薄。帝后西征。至长安。入寺中观焉。沙门聚会饮酒。入其空。见有财产弓裘。及牧守富人所寄藏物。帝乃憎之。便下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勑四方。一依长安行事。如有容隐沙门。皆门诛之。又下诏曰。昔汉后荒信惑邪伪。以乱天常。由是政教不行。礼义大坏。鬼道炽盛。视王者之法蔑如也。自此已来。继代祸乱。天罚极行。民死略尽。五服之内。鞠为丘墟。千里萧条。不见人迹。皆由於此。朕承天绪。属当穷运之弊。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政。荡涤胡神。灭其踪迹。自今已后。若有事胡神者。及造其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皆由汉代刘元真吕伯强之徒。接乞胡之诞言。用庄老之虚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实。至使王法废而不行。世有非常之人。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代之伪物。诸有佛像及胡经者。皆击破焚爇。沙门无长幼悉坑之。是岁真君七年三月也。至十三年二月。发癞而殂。
周武欲毁佛教。有沙门名静蔼者。年德荣盛。道俗所归。闻之曰。既为佛之弟子。岂可见此湮没。坐此形骸。晏然自静。即上表抗之。帝虽纳其言。情决已定。故不用听。蔼遂入南山。石上书偈云。愿舍此身已。速令身自在。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云云)。自割身肉。布於石上。引肠挂树。捧心而卒。又宜州沙门道积者。次出谏之。不用其言。遂与同志七人。於弥勒像前不食。礼忏终七日。一时同逝。齐承光二年春分。帝集沙门诏曰。朕受天命。宁一区宇。世弘三教。今并废之。然其儒教文弘政术礼义忠孝。於世有宜。故须存立。且真佛无相。遥敬表心。而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向信。倾竭珍财。徒有引费。故须除荡。凡是经像皆坏灭之。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并退还家。用崇孝治。朕意如此。诸德如何。于时沙门上统等五百余人。并相顾无色。俛首流泪而已。有慧远法师。遂出对曰。真佛无相。诚如天旨。但耳目生灵。赖经闻佛。藉像表真。今若废之。无以兴敬。帝曰。虚空真佛。咸自知之。未假经像。远云。汉明已前。经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若不借经教自知有法者。三皇已前。未有文字。人应自知五常等法。当时之人。何为但识其母。不知其父。同於禽兽。帝无所答。远又云。若以形像无情辜之无福者。国家七庙之像。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乎。帝不答此难。乃云。佛经外国之法。此土不须。故废之耳。七庙上代所立。朕亦不以为是。将同废之。远云。若以外国之法非此土所用者。仲尼所说。出自鲁国。秦晋之地。亦应不行。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之。则是不尊祖考。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然则五经无用。前存儒教。斯言安在。若尔三教同废。将何治国。帝曰。鲁与秦晋。封疆乃殊。莫非王者一化。故不类佛经之难。远云。若以秦晋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震旦之与天竺。国界虽异。莫不同在阎浮四海之内。轮王一化。何不同遵佛经。而今独废。帝又无答。远云。退僧还家崇孝养者。孔经亦云。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何必还家。帝曰。父母恩重。交资色养。弃亲向疎。未成至孝。远曰。若如来旨。陛下左右皆有二亲。何不放之。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帝曰。朕亦依番上下。得归侍养。远曰。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故目连乞食饷母。如来担棺临葬。此理大通。不可独废。帝乃无答。远因抗声曰。陛下今恃势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拣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帝悖然作色。直视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远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当共陛下同趣阿鼻。何乐之有。帝亦无答。但云僧等且还。於是毁诸寺庙。并赐王公。充为第宅。退僧三百万人。皆复军民。还归编户。融刮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宫。帝未盈一月。疠气内蒸。隐云阳宫。寻崩 唐冥报记云。死天元皇帝即位。诏集天下为俗僧尼。勑令剪发。留其须。前赐王公诸寺宇等。皆还取为寺。赐诸沙门住持。又出入宫。三宝财物。命造形像。各安邀之。一皆如旧。由是大教复行于世 唐冥报记云。隋开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还云。我见阎王。王曰。汝父作何官。答曰。臣父在周朝为司命上士。王曰。若然错追汝也。可速放还。又问。汝识周帝不。曰。我甚识之。王曰。可往看之。有吏引至一处。门窗椽瓦。并用铁作。於铁窗中。见有一人极瘦。身作铁色。着铁枷锁。祈见已泣曰。大家何苦如是。答曰。我信卫元崇言。毁於佛教。故受斯苦。礼曰。大家何不注引卫元崇来。答曰。我寻注之。然曹司搜求。乃遍三界。而云不见。若其朝来。我暮得脱。仍云。大隋天子。昔与我共食。仓库玉帛亦我储之。卿今若还。请以此事闻于天子。可为我作大功德救之。亦为元崇作福。早来相救。如其不至。解脱无期。祈还生具说。文帝闻之。出勑天下。人出一钱。用追福焉。
唐武宗。名炎。会昌五年。用赵归真刘元正等言。大毁佛教。诏天下。废寺院。其上州各留寺一所。上都下都每街留寺两所。各留僧三十人。天下所废寺院锢像。委[(臣*占)/皿]铁使铸钱。其莫铁像等。铸为农器。金银像等。烧付度支。衣冠士庶所有金银等像。勑出后限一月日。如违依禁锢法处分。其天下所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兰若四万。退僧尼为民二十六万五百余人。至六年三月。帝遇一疾。喜怒失常。疾既笃甚。旬日之间。口不能言。宰臣请见不许。中外莫知安不。其月二十三日崩。时年三十三。宣宗即位。改无大中。诏所毁寺宇。如有宿德名僧。复能修创住持。遂诛道士刘玄正等十二人。於是邪风忽息。佛日重光。群盲有赖。帝德弥高。
后周世宗荣。现德元年乙卯。下诏。天下寺院。非勅额者皆毁之。计三万三百三十六所。毁像铸钱。废僧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尼八千七百五十六人。帝不久非常而崩。且彼魏武唐武及周世宗。灭大教已。寻得非常之疾。不待天年而殂。迹显传记。而无后世受罪之文。然例周武可知。又如经云。若人犯五罪者。於此命终。如矛离手。堕阿鼻狱。受无量苦。千万亿劫无有出期。何谓五。一出佛身血。二毁谤正法。三破塔坏寺。四杀阿阇黎。五破和合僧。於此五中。但犯一者亦堕。信斯言也。彼诸暗主。以炽然恶心。坏破塔寺。融刮佛像。焚烧经典。坑诸沙门。退僧为民。如是具造五逆。命终之后。不堕阿鼻受大苦恼。无有是处。呜呼哀哉。
又有臣僚谤毁。现招殃者非一。天台止观论补注引云。周相卫元崇。欲灭佛教。天和二年。上表云。唐虞之世。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灭。但利民益国。即称佛心。夫佛者。以大慈为本。终不苦役黎民。虔恭泥木。请造平迎大寺。容着四海万姓。不劝立曲。见伽蓝偏安二乘五典。平迎寺者。无间道俗。罔择冤亲。以城隍为塔寺。即周帝是如来。用郭邑作僧坊。私夫妻为圣众。推令德作三纲。遵耆年为上座。选仁智充执事。求勇略作法师。是则六合无怨纣之声。八方有歌周之咏。飞沉安其巢穴。水陆任其长生。都上一十五事。上表后。身生恶疮遂亡。冥报记云。傅奕自武德初。至贞观十四年。常排毁佛僧。其年秋暴卒。配入越州地狱中。司徒崔浩佐魏武。毁灭大教。竟具五刑而死。堕拔舌地狱。珠琳传云。东晋大元十九年。道安法师。於襄阳西都。铸成丈八无量寿佛像一躯。颇有灵感。周武灭法时。襄州镇将孙哲志不信法。先欲毁此金像。邑中士女哀呼盈路。哲见道俗叹惜。瞋怒弥盛。逼啧侍从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以绳系头。挽牵不动。谓不用心。杖监事者。更加一百人。牵之不动。又加三百人。不动如故。复加五百。牵引方倒。声振地动。人皆悚栗。哲独喜踊。即令融毁。扬声唱言快。事毕还归。才可百步。忽然落马失音。直视四支不举。至夜便卒。众咸悦。吏部侍郎韩愈谏佛骨疏云。佛如有灵。能成祸福者。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以此奏闻。上怒甚。将抵以死。给事中崔植洎诸谏官皆上疏论救。自亦悔责乞罪。乃赐宽容免死。而远逐潮州。如是等类。罔知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