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释迦传
- 释迦如来行迹颂
释迦如来行迹颂
初在寂灭场 十方贤圣会 文殊普贤等 法身诸大士 及与众龙天 拱之为影响 佛现舍那身 顿说华严经 是法不思议 法界以为体 一尘含十方 剎那摄三际 一多即无二 三法无差别 清净妙法身 湛然应一切 初发道心时 即便成正觉 又令诸大士 各谈五位法 亦有善财童 历参诸善友 各随其所问 答示种种法 如是圆满教 大山机所担 小虽在其座 犹如聋痖等 譬如丧家子 一日到其舍 见父势尊严 畏惧便他走
华严以法界为体。圆融无碍。一多不二。该括始终。无出无没。不可思议。剎那此云一念。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也。谓一念之中。谐尽三世之际。三法者。佛法心法众生法。经中有如来林菩萨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又有金刚幢法慧等诸大士众。承佛神力。各说五位法门。谓住行向地等妙觉也。又善财童子。觉城东畔。初遇文殊。顿证法界。自此历参五十三知识。因问各答所知一法。大山机者。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等诸大山王。佛日亦尔。先照菩萨诸大山王(云云)。是以二乘虽在一席。如聋若痖。故四教仪云。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故。未畅如来出世本怀也。丧家穷子事如下注。
佛即作是念 若但赞佛乘 众生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於涅盘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是时十方佛 皆现赞善哉 如诸佛所行 且设方便事 脱舍那珍服 着丈六垢衣 不动寂灭场 而游鹿野苑 先为前五人 转四谛法轮 闻已即成果 世有三宝名 从兹十二年 说四阿含经 诸有三乘人 依修皆证道 是名半字教 黄叶止啼耳 如父设方便 引子令除粪 止得一日价 便自以为足
法华偈云。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我闻诸佛音。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云云)。又珍服垢衣以譬为言。如法华经说。今示其略。有一长者。失子既久。其子游行。遂至父舍。见父尊严。畏惧而走。父遥见之。审知是子。遣使捉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长者方便。脱其珍服。即着垢衣。乃接其子。以喻如来现舍那身。顿说华严。二乘如聋。竟无所益。如设方便。现丈六身。说生灭法。乃令入道。然不离寂场而游化鹿苑。不舍本身而示现迹形。言鹿野者。昔群鹿所居。以之名也。事如大论中说。佛趣鹿苑。作是思惟。我欲开於甘露法门。谁应先闻。因念憍陈如等五人。悉皆聪明。又夙有愿。先应度之。时五人等投佛出家。世尊唤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佛问。汝知色受想行识为是常无常。为是苦非苦。为是空非空。为有我非有我。五人闻已。漏尽意解。成阿罗汉。即便答言。是五阴法。实是无常苦空无我。诸天唱言。如来今日转大法轮。世有三宝。谓如来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罗汉是僧宝。为诸天人第一福田。又三宝亦云三尊。此三尊称宝者何。宝性论云。三宝有六义。一者希有义。如世珍宝。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亦尔。薄福众生万劫难值。二者离垢义。如世珍宝。体无瘕谪。三宝亦尔。随离诸垢。三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贫去毒。有大势力。三宝亦尔。具不思议大神通力。四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殊好。三宝亦尔。能严行者。令身清净。五最胜义。如世珍宝。诸物中胜。三宝亦尔。一切世中最为殊胜。六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改变。三宝亦尔。不为世间诸法改故。四阿含者。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也。此中分别三界之法。极至二乘之果。但是九部经耳。九部名目文烦不录。半字黄叶二譬。出涅盘经。如有长者教诸痴子。先教半字。后授满字。则能易解。佛亦如是。为钝根人先教小法。渐令入大。又如婴儿啼哭不已。母将黄叶弄而与之。儿谓是金。悦而不啼。二乘亦尔。证二涅盘。谓是究竟。自以为足。
华严与阿含 一时无前后 小见丈六佛 但说阿含经 大睹舍那佛 恒说华严经 一佛一音说 机见乃不同 譬如但一水 四见各殊异 又如五天王 见一珠各色
华严阿含一时者。佛身是一。法门无二。而机见各异。何者。三藏机。见佛在木菩提树下。生草为座。现劣应身。说生灭四谛。通教机。见佛在七宝菩提树下。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说无生四谛。别教机。见佛在莲华藏世界大宝华王座。现尊特报身。说无量四谛。圆教机。见佛在常寂光土。以虚空为座。现清净法身。说无作四谛。是则如将一水。天见琉璃。人见水。鱼见屋。鬼见火。又如佛以随色摩尼珠。示五方天王云。此珠何色。东曰青。南曰赤。西曰白。北曰黑。中曰黄。互说异色。而珠圆明。无定色也。佛身亦尔。清净无碍。但随机缘。示现四身。非止四身。随类摄化。则普现六道四生无量种身也。若局论。则华严摄在阿含时中。若通论。则华严时长。通至五时。何者。彼经云。常说恒说无时不说故也。
佛悯钝根人 贪着小三藏 谓是究竟法 不生乐大心 欲令入大乘 八载说方等 弹偏以褒圆 斥小而叹大 毁訾二乘人 如焦芽败种 是断佛种者 诸佛所难化 二乘闻此语 泣动大千界 回心耻小法 而生慕大志 如子不畏父 虽出入其门 犹谓客贱人 止宿草庵中
第三方等时。对半说满。四教俱说。弹斥偏小。褒扬圆大。二乘闻已。耻小慕大。得通教益。诃啧二乘事。如净名等经说。如彼穷子。到其父舍。为除粪秽。经二十年。长者告言。汝如吾子。由是之故。於其门内。入出无难。犹处门外。止宿草庵。二乘亦尔。虽闻方等大乘之法。而谓是菩萨事。非己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
次经廿二年 说诸部般若 诸法皆清净 色空无挂碍 佛说法度生 而无闻说者 菩萨行六度 亦无能所相 求佛以色声 是人甚邪倒 观法离人我 乃名真佛子 佛说如是义 加空生身子 转教诸菩萨 令知法宝藏 菩萨闻是法 日夜勤精进 得受诸佛记 当成无上道 而彼二人等 虽能为他说 以为非己分 永无希取想 如子受父勑 领知诸宝藏 犹未舍劣心 无怀取一喰
第四般若时。但说空理。破诸有相。言诸法者。谓一切世间阴界入等。及与三乘谛缘度法。乃至诸佛十力菩提。如是诸法。悉皆清净。无二无别。是以大般若云。五蕴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乃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又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云。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我应灭度无量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般若论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净名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空生则须菩提也。以其生时家中库藏皆空故以名焉。身子则舍利弗也。舍利母之姓。弗者翻云子也。以其母身好故。竺人皆称身子。空生解空第一。身子智慧第一。而此二人易解般若之义。故佛以般若。加此二人。转教菩萨令知法藏。心渐通泰。如彼穷子受其父勑。领知众物。而无希取一喰之意。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佛知机已熟 如痈将欲溃 久默之本怀 正当可畅时 次至灵鹫山 三周说法华 开权显真实 会三归一乘 诸法本寂灭 世间相常住 龙女顿成佛 声闻受佛记 天人及鬼畜 乃至蜎[虫*非]类 一切有心者 无一不成佛 当知佛知见 蕴在众生心 尽令开悟入 一大事圆成 父知子心大 命聚王与族 家珍悉以付 相对共欢娱
佛兴于世者。但为一大事因缘故也。何谓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机宜不同。故始自华严。终至般若。於其中间。先以专大。次复专小。或半满相对。或权实相隔。横说竖说。广演诸法。逗机益物。无有毫差。然非本怀也。及灵山说法华经。令三乘九界咸悟一佛乘。乃畅本怀。大事因缘妙极於此。三周者。法说周譬喻周因缘周。上根於法说周。悟佛知见。得记作佛。而中根抱迷未遣。次说火宅三车譬。乃得领解。得受佛记。又有下根。犹未能解。次说过去因缘。乃能悟入。皆受记莂。开权显实者。开前四时三教之权。显一佛乘实相之真。又开众生三毒妄心。即显诸佛三德实相。会三归一者。融会三乘。显一佛乘。天台智者大师以本迹二门消释。谓从序品至安乐行品十四品。名为迹门。从涌出品尽经十四品。名为本门。诸经中本迹。以寂场所成法报为本。从本所起胜劣两应为迹。今经取尘点劫前本坐道场所成三身为本。自大通中间。乃至今日所成三身。皆名为迹。妙乐记云。他人不见今经本迹。但知从胜专求法身。如此法本与众经共胜翻成劣。若得久本。则近迹不失。若但云法身。尚失中间。何况远本。玄义云。迹与诸经有同有异。本与诸经一向永异。解曰。迹与诸经同者。谓诸部中圆。异者诸部中兼三教故。本则一向永异者。诸部中不明久远之本故也。
说迹事已周 欲显本地寿 召致本眷属 说所未曾说 佛从成佛来 无量僧祇劫 剎尘剎尘数 其劫过於是 一生补处尊 尚不穷其限 况余诸萨埵 焉能知少分 虽云入涅盘 是亦非真灭 如医去他国 为治狂子故
如来寿量品云。我成佛已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末为微尘。过於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展转。尽是微尘。是诸国土可得知其数不。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是诸世界无量无边。我等於是事中。亦所不达。佛言。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着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是数。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於余处无量国土导利众生。乃至云。譬如良医善治众病。是人多诸子息。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於后饮他毒药。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见诸子等。或失本心。或不失者。依方炼药。与之令服。不失心者。饮药病愈。余失心者。而不肯服。父作是念。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念。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怜愍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心遂醒悟。乃服其药。病悉除愈。佛亦如是。若久住世。薄德众生见佛常在。便怀厌怠。不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云云)。本眷属者。佛说迹竟。欲显本地本时弟子。从地涌出。数不可说。皆久植德本。具诸三昧。有大神通。非是伽耶成佛所化。如父少子老。令众不信。是故如来说寿长远。以决众疑。令获大利。十信。
佛说寿命时 得益者无数 八界微尘众 皆发菩提心 复有诸菩萨 增道损生多 或证三贤位 或登十圣地 或入金刚心 邻于大觉地 获斯胜利者 大千剎尘数
分别功德品云。佛说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得闻持陀罗尼。乃至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一生当得阿耨菩提。又云。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有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菩提退者。无有是处。又妙玄中云。闻本地功德。转更深广。不可称量。不比前来迹中之益。何者。佛境转深。功德亦大。是以令此诸菩萨等增道损生(道即三德生即无明)。至於极位也。白莲结社文中云。佛世当机。尚未早闻久远之寿。我等当此后五百岁。闻佛开显本地寿量。以结胜缘。岂不庆快乎。
如是圆妙法 多年默不说 今朝乃开演 如王解髻珠 是名圆中圆 亦为王中王 醍醐之上味 众病之良药 一念随喜者 其福不可限 佛说是经时 人间岁八周
经云。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及诸田宅。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与之。如来亦尔。为诸法王。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说此诸经。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赐之。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当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言圆中圆者。向前三时中圆义。与法华之圆。无二无别。若彼兼但对带之粗〔华严兼别说圆。鹿苑但说三藏。方等对半说满。般若带通别二。正说圆教〕须待法华开会废了。方始称妙。当知粗转成妙。功由法华。故云圆中圆妙中妙也。言王中王者。妙乐记云。在昔未会。如一国内二三小王各治苍品。未归大国。若会已后。同澍一化。民无二主。国无二王。今乃废诸小王。唯立一王故。方便教主。王名不无。言醍醐者。玄义云。牛譬於佛。乳譬华严。酪譬三藏。生酥譬方等。熟酥譬般若。醍醐譬法华涅盘也。言病之良药者。经云。此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此经。病则消灭。不老不死。文句释云。不老是乐。不死是常。谓闻此经者。得常乐之解。坥然在怀。无所畏忌。言随喜者。经云。若有人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於余处。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随力演说。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其第五十人随喜功德。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七宝。及宝所成宫殿楼阁等。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又宣布法化。一时皆得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道。是人功德。比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天台智者圣师广演校量云。满阎浮提人福。不及西瞿耶尼一人福。满瞿耶尼人福。不及东弗婆提一人福。满三天下人福。不及北郁单越一人福。满四天下人福。不及一四天王福。四天不及一帝释福。乃至六天福不及一梵福。梵福不及小圣福。小圣不及体圣福。体圣不及小萨埵福。小萨埵福不及大萨埵福。大萨埵不及此第五十人闻法华经随喜功德。何以故。彼非佛法故。非实故。非圆故。虽住后果。而不及我初心。其义如此。且此第五十人。初但有一念理解。庆己庆他。未有事行。恩不及人。所获功德为若此也。故云好坚(木名)处地。芽已百围。频伽(鸟名)在壳。声胜众鸟。何况最初於会中。闻而随喜者。又经云。亿亿万劫。至不可议。时乃得闻是法华经。假使劫烧。担负乾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我灭度后。於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此经难持。若暂持者。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名持戒行头陀者(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