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如来行迹颂

  产后第七日  母没生忉利  姨母大爱道  乳育忘劬劳
  端应经云。摩耶产太子后。七日命终。以怀菩萨功德大故。生忉利天。有经云。太子自知福德威重。无有女人堪受礼者。故因将终。托之而生。又大权经云。菩萨在兜率。观后余寿十月。故托神也。大爱道梵云摩诃波阇波提。乳养太子。身心匪懈。太子成道后随出家。受记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也。
  七岁智过人  众艺无不通  十岁力无敌  掷象又能射
  出曜经云。太子七岁。王以聪明婆罗门。名曰选友。为太子师。太子问曰。以何书典而相教耶。其师答曰。梵佉留书。太子曰。其异书者有六十四。今师何言止有二种耶。师问。何等名耶。答曰。梵书佉留书龙鬼书阿修伦书等也。分别本末。师不能达。深生惭愧。而白王言。太子乃天人之师。我安教耶。凡诸技艺算射天文地理。自然知之。因果经云。太子年至十岁。王勑太子。与难陀调达及五百童子。又复唱令国中万姓有勇力者。定日集於戏场捔射。至期。调达领众先出。有象当门。以手擗倒。难陀足跳路侧。太子掷於空中。以手还接。不令伤损。既至园已。标鼓射之。调达竖四十里鼓。不能得过。难陀竖六十里鼓。亦莫越尔。太子竖百里鼓。弓力乏折。乃取祖王镇库之弓。古今无能张者。太子既挽。声振于城。箭中鼓已。透入於地。泉水涌出〔西域记云其泉至今存焉。一切病人饮则便愈〕复逶铁围之山。大千剎土六反震动。大众悚然。怪未曾有。
  逮其年十七  父王欲娉妃  普集诸释女  万选得一人  名曰耶输陀  端正最无匹  太子虽纳之  殊无世俗心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端正第一。即宿世卖华女。名瞿夷也。以宿愿故。今亦作妃〔宿世之事。文烦不录〕太子虽纳而无俗意。久而不接。太子夜中但修禅观。诸妓女等咸疑。太子非男也。亦谓无根。又有经云。太子有三妃。第一名瞿夷。不孕。第二名耶输陀罗。生罗睺罗。第三名瞿波(云云)。
  一日启父王  游观四门外  行见四种相  谓生老病死
  瑞应经云。太子一日前白王言。欲出游观。王勑有司。整治衢道。皆令清净。并诸官属。道从太子。出城东门。见一女人在於道傍初产儿者。儿堕于地。在於脓血粪秽之中。苦痛啼哭。次出南门。见一老人头白背伛。形枯色衰。拄杖羸步。次出西门。见一病人。肉消骨露。喘息呻吟。不能自持。两人扶腋。在於路傍。次出北门。见一死人。眷属围绕。哀哭送之。太子见此四种相已。问诸从者。是何相等。从者一一答陈其故。太子又问。唯此四人乎。余亦尔耶。从者答言。世人皆尔。无一免者。太子叹曰。云何世人贪乐不畏。於是下马息树。有一沙门。持钵执锡。视地而行。过太子前。因问。答云。我是比丘。能破结贼。不染六尘。便现神通。腾空而去。上之四相。及此比丘。皆净居天子之所化作。警悟太子故也。
  见此既还宫  怀忧心不悦  父王大怪之  欲解其忧心  为作诸乐事  竟不革初心  但自思出家  欲离其四患
  太子游四门外。见诸不祥。还宫忧恼。父王惊怪。责诸从者。卿等云何不治衢道。以诸不祥令见之乎。群臣奏对。奉王严命。无不捡察。不知来处。忽现於前。非臣之罪。王知天变。不罪诸臣。於是欲令太子解忧。为作百千种乐。又加端正妓女。以娱乐之。终不回心。
  殷勤白其父  愿听我出家  王闻流泪言  应当息此怀  此患古难免  汝独何预忧  苦能有后嗣  吾当从汝愿  太子顺父语  指其妃腹言  劫后第六年  必当生男子
  太子欲求出家。王泣不许。殷勤不已。王言。汝若有子。则听出家。太子即指耶输腹言。却后六年。汝当生男。既而太子出家。后六年耶输果生一子。诸释咸嗔。欲治欲杀。妃临火坑誓曰。我若为非。子母俱灭。若其遗体。天当为证。因抱子投坑。变为莲池。莲华奉体。王及国人始复不疑。有经云。罗睺罗宿世作一国王。其兄舍世而为道士。预众修道。一夜误用他瓶之水。明向众忏。愿以法罚。道众议言。此非实垢。而不用听。复诣王所。切请治罪。其罪轻故。不囚囹圄。乍禁后园。因事忘之。六日不开。以是因缘。六年在胎。又耶输陀罗往劫与母偕行。路远身疲。妄称要缘。所持之物。寄母先行。故落后行。经六里许。由是之故。六年怀妊。
  父不信斯语  心知不敢留  常令四兵卫  妃亦不暂离
  相师奏曰。太子今不出家。过七日已。转轮王报自然来应。王闻欢喜。即勑群臣。日夜严备。四兵擎卫。城门开闭。声闻四十里。复勑耶输。倍加防察。
  壬申二月八  半夜人定时  太子命车匿  彼揵陟将来  四天捧马足  释梵执幡盖  卫持出北门  诸天忽不现  行至三由旬  憩息闲林中  冠璎付车匿  回上父王处  以剑刓须发  即发如是愿  所有诸众生  如我除烦恼
  太子年到十九。壬申二月八夜。诸天下来太子之前。头面礼足。白言。无量劫来。勤苦修行。今之成熟。出家是宜。太子答言。王勑内外官属。防卫严密。欲出无从。诸天白言。我等方便。使无知者。太子即命车匿。彼揵陟来。四天大王捧马四足。并接车匿。释梵执盖。北门自开。不令有声。出城既毕。诸天忽隐。诘旦太子与车匿行三由旬。届闲静林小歇。於是唱言。过去诸佛为求菩提。舍弃饰好。剃除须发。我今亦尔。便脱宝冠与璎珞等。分付车匿。回上父王。即以利剑。自刓须发。帝释接发。上天起塔。车匿大哭。马亦悲鸣。缘路而归。父王姨母及耶输等。不见太子。哀呼闷绝。举国悲慕。推求不得也。
  至於猎师处  宝衣易布衣  遍诣众仙所  历问修道法  皆非解脱道  调彼而舍去  竟到尼连侧  独坐静其虑
  太子断发已。至猎师处。以七宝衣。贸得粗布僧伽梨衣着之。诣跋伽仙林。见诸仙人草树皮叶以为衣者。或食华果草木。或日止一食。或三日一食。或事水火日月。或倒荆棘之上。或卧水火之前。苦行如此。乃问其故。答欲生天。太子告言。诸天虽乐。福尽轮回。终为苦趣。云何修诸苦因。以求苦报。辞而别往阿罗逻迦兰仙人所。诘其所断生老病死之法。仙人答言。若欲断者。修习禅定。离欲不善法。得初禅。乃至离於种种相。入非非想处。是则名为究竟解脱。是诸学者之彼岸。太子思惟。其所知见。非究竟处。但尽粗结。犹细结在。非度彼岸。太子调伏是二仙已。求胜法故。遂复前进。至尼连河侧。安禅静坐。
  王闻益忧恼  择遣五人侍  一日食一麻  七日食一麦  三人不耐苦  弃舍便他去  二人侍左右  六年无改心
  父王闻之。倍加懊恼。即选国中豪贤多子孙者五人。各遣一子。其名曰憍陈如。摩诃男。拘利太子。十力迦叶。般剌蜜谛等。追侍太子。若或行时。踰山涉谷。行不择路。五人不耐其艰。言此狂人。奚可随之。设委而还。王灭吾家。不如止此。太子静坐苦行林中守戒。日食一麻一麦。七日食一麻米。设有乞者。亦以施之。五人相从既久。难堪其苦。三人舍去。
  太子作是念  我今行苦行  形瘦如枯木  命丝几欲绝  自饿非真道  无益於己他  我当受饮食  然后方成佛  近有牧牛女  乃为施乳麋  菩萨既受之  二人惊又去
  太子苦行六年。瘦若枯木。於是作念。我若以此羸身取道。彼诸外道当言。自饿是涅盘因。我当受食然后成道。作是念已。净居天子下来。劝彼林外牧牛女难陀婆罗。令取乱麋供养。既受食竟。身体光悦。二人见惊。谓为退本。又舍而去。
  癸未二月八  独诣菩提树  降魔成正觉  具无量功德
  太子独诣毕跋罗树。同过去佛。以草为座。帝释化人执献净软草。受已敷座。结加趺坐。观树思惟。感天动地。演大光明。覆弊魔宫。波旬恐怖。令其四女往太子所。万端妖媚。惑之不动。波旬复将八十亿众。故来恼坏。而作是言。若不起去。掷汝海中。菩萨答言。汝先动我净瓶。然后可能掷我。八十亿众尽力不能令瓶小动。波旬又勑阎罗大王。阿鼻苦具一切都举。向菩萨所。菩萨徐举白毫。地狱罪人心得清凉。称南无佛。寻脱苦所。波旬前近。欲与相难。菩萨以智慧力。申手按地。地为震动。魔及兵众颠倒而堕。菩萨降魔已竟。结解漏尽。生死已断。明星出时。霍然大悟。成等正觉。具十八法十种神力四无所畏。于时大地十八相动。天作伎药。散花烧香。天龙八部所设供养。充塞虚空。此乃周穆王即位第三年癸未二月八日夜。太子是年。年登三十矣。又上云十八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相。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世无碍。十七知未来世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碍也。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四根。五欲。六性。七至道处。八宿命。九天眼。十漏尽也。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三说障道。四说苦尽道也。十八相者。谓震吼觉动起涌六种。一一各三。谓震遍震等遍震。余五亦然。故成十八焉。又菩提留支引经颂云。八年作婴孩。七年作童子。四年学五明。十年受五欲。一十九出家。六年行苦行。三十五成道。七十九入灭。又梵网经云。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如是三说不同者。以大小机见异故。
  尔时作是念  我所得妙法  当广应开演  利乐於一切
  菩萨既成道已。於三七日中。思惟利生方便。如法华经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初七日思)。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请我转法轮(二七日思)。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於涅盘(三七日思)。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云云)。思惟是已。即趣奈苑。二十年中。说四阿含经。八年说方等诸经。二十二年说诸部般若。八年说法华涅盘二经。度尽有缘之众。能事已毕。年到七十九。入般涅盘也。大纲如是。今引祖文。略示其要。如天台四教仪云。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言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盘时。是名五时。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此四名化仪。如世药方。藏通别圆。此四名化法。如办药味。是为八教〔第一华严时者。如来初成正觉。在寂灭道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尔时如来现舍那身。说圆满修多罗。故名顿教〕〔第二鹿苑时者。佛为三乘根性。於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弊垢之衣。亦从兜率降下。托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木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丈六身佛。为三乘根人。说生灭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法。诸人闻已。依教修行。证偏真理〕〔第三方等时者。彼二乘人贪着小乘。谓是究竟。不能预大。故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三昧全光明胜鬘等诸大乘经。惮偏斥小。叹大褒圆。彼二乘众闻是法已。内怀惭愧。心渐淳淑。耻小慕大也〕〔第四般若时者。机根渐熟。次说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光赞般若大品般若等诸部般若。命空生身子。转教菩萨。令知诸法融通淘汰。已上三时对华严顿故。总名为渐〕〔第五法华涅盘时者。机缘已熟。可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次说法华。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废权立实。彼诸声闻。般若时受勑转教。皆知法藏。故至法华会上。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而已。次说涅盘者。有二义。一为未熟者。更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盘。故名捃拾教。二为末代钝根。於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若论时味。与法华同。论其部内。纯杂小异。何者。法华纯说圆教。涅盘杂说四教故也〕。
  问五时与顿渐之义如是。秘密不定藏通别圆其义云何。答秘密教者。前四时中。如来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名秘密教。不定教者。於四时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於渐说中得顿益。於顿说中得渐益。如是得益不同。故名不定教 藏等四教。行人修行。断惑证道之法。不可具录。今当略示。言藏教者。小乘三藏也。一修多罗藏。即四阿含经。二阿毗昙藏。即俱舍婆沙论。三毗尼藏。即五部律等。声闻依生灭四谛修行。断三界见思惑尽。证偏真理。缘觉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此人断见思尽。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菩萨依四谛境。发四弘愿。修六度行。满三阿僧祇劫。入世第一位。发真无漏。顿断见思习气。木菩提树下。成劣应丈六身佛。为钝根三乘人。说生灭四谛。现老比丘相。入无余涅盘〔言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后别圆。又此教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声闻但断三界见思惑尽。不能侵习。如烧木成炭。辟支佛更侵习气。如烧炭成灰。菩萨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机缘若熟。顿断残习。七宝菩提树下。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为三乘人。说无生四谛。此藏通二教。三人所证虽同。大小巧拙永异。何者。藏则小拙。谓不通於大故小。析色入空故拙。虽当教内三人上中下异。望通三人。则一概钝根。通则大巧。谓大乘初门故大。体色入空故巧。虽当教内三人上中下异。若望藏教。则一概为利。般若方等部内共般若等。即此教也。言共般若者。共二乘法说也〕〔言别教者。别前二教。别后圆教故也。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并此教之相也。此教菩萨行位次第。有五十二。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也。十信伏三界见思烦恼。初住断见。七住断思。与藏通二佛齐。十住断界内尘沙惑。伏界外尘沙。十行断界外尘沙。十向伏无明。习中观。登初地。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谓法身般若解脱也。现身百界。八相成佛。化度群生。然不知上地菩萨举足动步。次入二地。千界作佛。如是地地功德十倍。从此至妙觉。破十二品无明。坐莲华藏世界大宝花王座。现圆满报身成佛。为钝根菩萨众。说无量四谛〕〔言圆教者。诸大乘经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捴属此教。如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法华云。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维摩云。入此室者。唯闻诸佛功德之香。有经云。如人浴大海已用诸河水。如是等类。并属此教。此教位次。如别教五十二位。然别则位位互不相摄。圆则位位相摄。如帝网珠珠珠相映。於此五十二位。更加五品弟子位。谓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此位圆伏五住烦恼。即外凡位。与别十信同。次追六根净位。即十信也。初信断见。现真理。七信断思。十信断界外尘沙。与别住行向齐。次入初住。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现身百界。八相化物。与别初地齐。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即此位成佛。是乃此教真因。谓成妙觉。谬之甚矣。从此至第二行。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道。与别妙觉齐。三行已去。别教之人。尚不知名。何况伏断。故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从三行去。至於妙觉。破三十品惑。究竟登涅盘山顶。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盘。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佛。居常寂光土。说无作四谛。是为五时八教之大纲。具如天台妙玄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