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续佛祖统纪
续佛祖统纪
戊申(四)(十四)(十五)
十二月佛图澄。知石氏将灭。谓弟子法祚曰。石氏当灭吾及其未乱。先从化矣。乃遣人辞赵主季龙。龙惊曰。大和尚遽弃我国有难乎。即自至寺而慰澄。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无由增损国家。存心佛法当蒙福社。而布政猛虐刑罚交滥。特违圣典终无福佑。能敷仁政祚或可延。季龙悲恸知其必逝。即为凿圹营坟。至八日安坐而逝。澄身长八尺。风姿详雅。妙解深经。傍通世论。德化凶虐。慈洽苍生。春秋一百七十。入道一百九年。酒不踰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立寺八百九十三所。受业门徒数千万人。后有僧自雍州来。见澄西入关以闻季龙。龙命发冢。唯块石存焉。龙焉之曰。石者朕也。大和尚葬我而去。吾将死矣。因而遇疾。明年季龙死。国遂大乱。而石氏果灭(晋书)。○僧传云。初虎殓澄。以钵锡杖内棺中。后冉闵纂位。开棺唯钵杖存焉。田融赵记云。澄未亡时。自营冢圹。澄既知冢必开。又尸假而去。何容豫作必融之悞。
己酉(五)(赵)(石虎死国大乱冉闵自立)(凉三十七)(燕隽元)(十二)
竺佛调久师图澄。住常山寺积年。或分身他处者。或入山经岁。赍乾饭数斗归常有余有随山行。值雪调入虎窟中宿。虎还共卧后自克亡日。远近皆至。调曰。人身无常。能专心真净。形数虽乖。而必同契。端坐而逝。后弟子入山。见调在岩上。众礼曰。和尚尚在耶。调曰。吾常在耳乃不见。众共开棺。唯衣履存焉(本傅)。
庚戌(六)(冉闵改国号魏石祗自立於襄)(秦符洪)(据长安)(三十八)(二)
二月有金像。现于荆州。司马桓温。迎之不动。时江陵滕畯。舍宅为寺。命昙翼主之翼率。众拜请捧之。飘然轻举。遂安本寺。自后灵异非一(感通录。其说甚详。高僧传谓太元甲午年。得像恐非)。
辛亥(七)(石祗为刘显弑)(秦)(洪死健立改皇始元)
竺僧朗。初关中讲法。忽告同辈曰。寺中衣物。似有窃者。如言即反。果有盗焉。由其相语故得无失。朗是年移居太山。
壬子(八)(刘显为冉闵灭冉闵为燕灭)(二)(元玺元)
时支遁字道林。壮岁出家。业精般若。尝与师共论物类。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师寻亡忽现形投卵於地。壳破雏行。顷之俱灭。遁乃感悟。由是蔬食终身。谢安王羲之王洽刘恢殷浩许诟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充等。并一代名流。皆与结方外交。及投迹剡山。於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禀学。时有惰者遁。着铭以勖之。有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茫茫三界。渺渺长羁。谨守明禁。抗志无为云云。晚移石城山。立栖光寺。木食涧饮。浪志无生。后出山阴。讲维摩经。许询为都。讲难义数反。听者钦服(本传)。
癸丑(九)(秦三)(凉四十一祚立)
时沙门竺法崇。笃志经记。尤长法华。湘州麓山神。诣崇请戒。乃舍山为寺。崇后化洽湘土。
甲寅(十)(四)(和平元祚卒)
帛法桥诵经乏声。乃终粒忏悔七日七夜。稽首观音。以祈现报。至七日喉内豁然。自是昼夜讽咏声彻里许。哀婉通神。至年九十。声犹不变(僧传)。
乙卯(十一)(寿光元)(健卒生立)(四十三)(敬悼公玄靓)
释道安。初事图澄。才辩无敌。性聪而貌丑。时语曰。漆道人惊四邻。及澄亡。遂率徒众。潜于护泽山。又入王屋山。复度河依陆浑山。木食涧饮。
丙辰(十三)(二)丁巳(孝宗)(升平元)(秦世祖坚)(永兴元)(燕)(光寿元迁都于邺)
竺法汰。少与道安同学。虽才辩不及。而姿貌过之。尝谒桓温。温不俟履屦而前。迎。至是与弟子。於荆土讲法。
戊午(二)(二)
时孙绰字兴公。与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初隐稽山。放情山水。支道林问绰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志。弟子早已服膺。然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绰於佛教。多有论撰。具见弘明等集。年五十八卒。
己未(三)(甘露元)
单道开至京师。后入罗浮山。独处茅茨萧然。物外年百余岁卒。勑弟子以尸置石室中。后兴宁初。袁宏为南海太守。登山见道开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犹存。宏曰。法师行业殊群。正当如蝉蜕耳。乃为赞云(本传)。
庚申(四)(二)幽帝炜(建熙元)
帛僧光自永和。初止剡之石城山。山神作蛇虎形以怖光。光安禅而不恐。神乃自言。移往章安。推室以奉。后道俗宗事。渐成寺舍。光每入定七日不起。处山五十三载。寿一百一十岁。晋太元末安坐而逝。
辛酉(五)(三)(秦)(升平年号)
沙门于法开。兰公弟子也。善放光法华。尤精医法。尝值妇人在草危急。开曰。此易治耳。主人宰羊欲为淫祀。开令取肉为羹进。竟因气针之。须臾羊膜裹儿而出。是年孝宗有疾。开视脉知不起乃不医。而帝果崩。或问法师。高明刚简。何以医术经怀。答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
壬戌(哀帝丕)(隆和元)(四)
竺潜隐迹剡山。优游讲席三十余载。投身北面者。莫不内外兼洽。至是哀帝好重佛法。遣使征请潜至。即於御筳开讲般若。上及朝士。并称善焉。
癸亥(兴宁元)(五)(凉)(绰公张天锡弑玄觏自立)
沙门竺僧度。少时母为聘。杨氏女。字苕华。有才貌。偶苕父母并终。度母亦卒。忽悟无常。即舍俗出家。苕服毕乃与度书。谓发肤不可毁伤。宗祀不可顿废。令其顾世教改远志。曜翘烁之。姿於盛明之世。远休祖考之灵。近慰人情之愿。并赠诗五首。有云。人生一世间。飘若风过牖。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罗纨可饰躯。华冠可耀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度答书曰。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弘道以济万邦。事亲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济三界。发肤不毁。俗中之近言耳。立身行道。达者知焉。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般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炜烨之色。不与易也。若能悬契。则同期於泥洹矣且人心各异。有若面焉。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於今绝矣。岁聿云。暮时不我与。学道者当以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人经心而坐失盛年也。又报诗五篇。有云。机运无停住。倐忽岁时过。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绮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度既志怀匪石不可回转。苕华惑悟。亦向道焉。度至是精毗昙。着旨归云。
甲子(二)(六)
时简文作相。以竺潜是道俗。标领尊敬。兼常迄乎。龙飞虔礼弥笃。潜尝於简文处遇刘恢。恢曰。道人何以游朱门。潜曰。君自观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十月潜辞还剡山○帝复诏法师支遁。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般若。时讲法于禁中。
乙丑(三)(建元元)
于法开道行既着。哀帝累诏。乃出京讲放光经。凡旧学抱疑。莫不披释。及辞还帝厚嚫钱物。谢安王文度皆友善。年六十卒。开有弟子法威。清悟有枢辨。自兰至开。开至威凡三世。负盛誉(僧传)○释慧受化王坦之等。舍园宅为安乐寺。
丙寅(海西公奕)(太和元)(二)
遁法师。三载在京讲法。朝野悦服。郗超尝问谢安曰。遁谈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才得半耳。又曰。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论辩。恐当抗衡。超拔渊源。殷有惭德。超后与亲旧书曰。林公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隆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是年遁抗。表辞还山。有诏资给。敦遣公卿祖饯于征虏亭。是日都市为废。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寿五十三。尝有遗遁马者。遁受之。或有讥者。遁曰。爱其神骏。聊复畜耳。后有饷鹤者。遁曰。鹤冲天之物。宁为耳目玩乎。遂放之(本传)秦西域昙摩持(此云法海)。译十诵戒本三部。
丁卯(二)(三)
竺昙猷。初止剡之石城山。又移始丰赤城山石室坐禅。有群虎蹲於前。猷因诵经。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其头云。何不听经。经毕而虎皆去。寻有大蛇。十围竞来环绕。举头向猷。半日复去。一日神见形曰。弟子夏帝之子。居山二千余年。今往寒石山。辄推室以相奉。鸣[鞥-合+(白-日+田)]吹角。陵云而去。禅学者皆造焉(本传)。
戊辰(三)(四)
释慧常译尼戒一卷○司徒王珣及弟珉。舍宅为寺(今平江虎丘也)。
己巳(四)(五)
竺僧朗。於太山金舆谷昆仑山。别立精舍。学者闻风而至。秦主符坚钦其德。遣使嚫遗。此谷旧多虎。及朗居之。猛兽皆遁。至今人呼为朗公谷。
庚午(五)(六)(灭燕而有中原)燕土(为秦灭)
晋司马桓温。末年奉法有尼造之。温敬而不倦。每浴必移晷。温讶而私视见。尼挥刀自割截支分脔。有顷尼出。温以情问。尼曰。君志若遂。形当如之。时温方谋问鼎。闻此怅然便止。尼遂辞。不测所之(感通传)。
辛未(太宗)(简文帝昱咸安元)(七)(凉)(代三十四)
竺法汰止瓦官寺。简文深相敬重。请讲放光经。帝亲临幸。公卿毕集。黑白钦敬○鸠摩罗佛提(此云童觉)。共竺佛念佛护。译阿含抄○许询字玄度。澡心学佛。甚为江左公卿仰慕。简文高其风。每月夜思清言妙理必造焉。至其亹亹。帝不觉前席达旦忘倦。帝每曰。玄度才情。固未易有(本传)○是年彗星现。帝诏竺法旷禳之。旷答。有曰陛下当勤修德政以塞天谴。贫道固当尽情上答。乃与弟子斋忏。有顷灾灭。
壬申(二)(八)
七月帝崩。帝性仁恕。造佛建斋。度僧立寺。於长干寺。起浮图塔。壮丽殊伟(六帖)○是岁合浦人董宗之。渔海中护佛圆光。献于高悝。所获金佛之背。吻然契合。四十余年。灵像方足。自晋及隋六代王臣。莫不归敬。灵异非一(见感通录)○前凉月支优婆塞支施仑。译须赖等经。
癸酉(孝武帝曜)(宁康元)(九)
道安法师。自达襄阳。广宣(经法经义)克明自安始也。立檀溪寺。建浮图。铸铜像。能起自行。光明烛天。倾都拜赡。欢呼动山谷。秦主符坚。送外国金像弥勒 安每讲设以作证。一夕像光照室。视之顶有舍利焉。习凿齿襄阳高士。先以书通好。因诣安。自称曰。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相得欢甚。齿即以书抵谢东山。称安盖非常胜士。恨公不一见耳。孝武帝钦师道德。遣使通问。并有诏曰。安法师。以道德照临人天。使大法流行。为苍生依赖。宜日食王公禄。所司以时资给。安固辞不受。后秦主符坚。攻克襄阳。得道安而喜。谓左右曰。朕以十万师取襄阳。得一人半耳。左右问为谁。坚曰。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
甲戌(二)(十)
法师竺潜示寂。寿八十九。武帝下诏曰。潜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高。弃宰辅之荣。袭染衣之素。方赖宣道以济苍生。奄从迁谢。用痛于怀。可赙钱十万。助建茔塔。勑葬沙门。自潜而始○潜有弟子法友法蕴法识法济。皆有才誉。又康听尤善草隶孙绰各为之赞(僧传)。
乙亥(三)(十一)
竺法义。深公弟子也。王导孔敷。并承风敬友。咸安三年。忽感气疾。常念观音。梦人破腹洗肠。觉即病愈。是年帝遣使征请。出都讲说。帝每从之听讲。太元五年卒。赐钱十万营塔。葬于新亭岗。后立寺焉。今天安是也○支昙钥善梵呗。传响至今。
丙子(太元元)(十二)(凉)(为秦灭)(代)(为秦灭)
竺法念。译璎珞经十二卷○前凉张氏八主七十六年。共译经四部六卷○竺法旷。初止潜青山。谢安郗超皆往致敬。兴宁中。东游若耶。止昌原寺。时多疫疾旷善神咒。百姓疾者。祈之皆效。有人见旷之行住。常有鬼神数十。卫其前后。孝武帝钦其风。请出京。止长干寺。事以师礼。
丁丑(二)(秦十三)(至是九州之地秦有其八晋唯有东南一隅耳)
释慧永。初与远公。同依安公。至是永先至寻阳。刺史陶范。留之憩庐山。舍宅栖止。乃瓶西林寺。永真素自然。言常含笑。善於讲说。门徒稍盛。又别立一室於岭上。时坐禅焉。所居有香气。因号香谷。常有一虎。驯伏于屋。永尝至一桥。营主骑马。当道阻之。永以杖指。马惊人仆。明晨来寺悔过。白黑闻知。归心者众。
戊寅(三)(十四)
竺法念。出毗奈耶律十卷○竺道壹。初从汰公受学。思彻渊深。简文帝深重之。后东止虎丘。又适耶溪。顷之郡守王荟。起嘉祥寺。请居僧首。僧尼谘禀。时号九州都维那。隆安中卒。孙绰有赞(僧传)。
己卯(四)(十五)
秦道安法师。既住长安。大弘法化。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曰。师莫尊於释迦也。应沙门宜以释为氏。今称释氏。自安始也。安多闻广识。虽古器篆文。安皆识之。秦主勑三馆学士。内外有疑。皆咨问於安。国人语曰。学不师安。义不禁难。然安臂上。有一肉钏。[摇-缶+寸]可上下。而不出腕。时人谓之印手菩萨。罗什之在龟兹。亦遥礼焉。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因誓曰。若所说合理。愿见瑞相。乃梦胡僧。头白眉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入泥洹。当助流通。可时设我食。后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上所梦。宾头卢也。於是立座饭之。处处成则(同上)○安有弟子法遇。江陵讲经。受业者众。一僧饮酒废夕讲。遇罚而不遣。安闻以荆寄之。遇即曰。此由饮酒也。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即集众自伏地。命维那行杖三十。垂泪自责。时道俗因之厉业者众。
庚辰(五)(十六)
高僧涉公蜀人。豫言事多验。不食五谷。日行五百里。能咒龙降雨。建元十一年。至长安。秦每遇旱。常诏师祈雨。师诵咒致龙于钵。命坚与群臣观之。乃遣升空而雨。王臣士庶悉皆敬奉。自是无复炎旱之忧。是年十二月。无疾而化。卒后七日。坚以其异。试开棺视之。唯殓被存焉明年大旱。坚曰。涉公若在岂使朕燋心於云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