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续佛祖统纪
续佛祖统纪
癸卯(四) 抵世常供养沙门不惮。忽有僧来。貌陋衣毙。令常洗足常不肯。僧乃现大身。升空而去常悔焉(感通传)。
甲辰(五) 乙巳(六) 丙午(七)
丁未(八) 初太康三年。朱士衡得道行经梵本。遣弟子送归洛阳。未发之间。于阗小乘众。白王云。汉僧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王若不禁之。将聋盲汉地也。王即不听赍经。士衡愤慨。乃求烧经为证。王乃积火燔之。士衡誓曰。若大法应流汉地者。经当不烧。言已投经火中。火灭经存。更觉光鲜。大众骇服。至是遂送达。到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无罗叉。译放光般若是也。
戊申(九) 己酉(十)(四月武帝崩) 庚戌惠帝(衷)永熙(元)
辛亥元康(元) 帝於洛下造兴圣寺。常供百僧(方志)。
壬子(二) 于阗无叉罗。译放光般若经三十卷。
癸丑(三) 甲寅(四)
乙卯(五) 优婆塞竺叔兰译经二部。
丙辰(六) 天竺耆域。初来交广。并有灵异。既达襄阳。欲寄载过江。舟人见是胡僧。轻而不载。及船达岸。域已前行。路见两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头。虎下道而去。见者皆敬。至是于洛阳。或告人。前世事指支法渊从羊中来。竺法兴从天中来。又曰。比丘衣服华丽不应素法。有太守滕永文经年得病。两脚挛挛屈不能起行。域取净水。以杨柳诵咒拂之者三文。即能行。一寺有树数十株枯死。域咒之寻即敷荣。有病症将死。域以布覆应器於病者腹上举器。有若淤泥数升。病者遂活。
丁巳(七)
戊午(八) 诃罗竭。太康九年至洛。咒治疫疾。十差八九。后入娄至山。以脚蹍石。出水清美。是年坐化。
己未(九) 庚申永康(元)
辛酉永宁(元) 沙门支法度译经五卷。
壬戌太安(元) 沙门耆域。知洛将乱。辞归天竺。有僧乞一言为识。域令会众人众集。域升座曰。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恶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言讫便默。於是数百人。各请域中食。域皆许往。明日五百舍。皆有一。域始谓独过及相雠。问方知分身降焉。既行有达送者。域徐行追者弗及。域画地曰於此别矣。其日有从长安来者。见域在彼寺。又贾客其夕会域于流沙。计已九千余里。
癸亥(太安二)(汉高祖)(刘渊)(成始祖)(李特建初元)(凉西平)(武穆公张轨)(燕高祖)(慕容廆)(代)(昭帝拓跋禄官)(九)
沙门支孝龙有机辨。是年讲放光般若。人皆宗仰。阮瞻庚凯尤敬之。有嘲其胡服者。龙曰。以道观之。诚不见有容服之异。彼谓我辱。我弃彼荣。则无心之贵愈贵。无心之安愈安耳。
甲子(永兴元)(元熙元)(太宗雄)(建兴元)(十)
时沙门白远字法祖。才敏绝伦。译经二十五卷。
乙丑(二)(二)(二)(十一)
释法立共法炬等。译法喻等经十二卷。
丙寅(光熙元)(三)(晏平元)(十二)
沙门安法钦自太康二年至是。译经五部十六卷。
丁卯(怀帝)(永嘉元)(四)(二)(十三)
法护译普曜经八卷。护究通三十六国典籍。世称炖煌菩萨。
戊辰(二)(永凤元)(三)(穆帝猗卢元)
法护译经。优婆塞聂承。远执笔承旨至是。远自译三昧等经。
己巳(三)(汉)(河瑞元)(后赵)(高祖石勒)(成四)(凉)(燕)(代二)
法矩译法律等经五十卷○高僧安慧。则直天下疫病。祈得神水两瓮。服者皆愈。又自书大品经入火不烧。
庚午(四)(汉)(渊死子聪立改光兴元)(五)(三)
天竺沙门佛图澄至洛阳已年百余岁。常服气自养。能积日不食能役使鬼神腹。旁有一孔。常以絮塞之。夜则拔絮孔中出光。照于一室。又尝至流水侧。从腹旁孔中。引出五脏六腑。洗之讫还内腹中。又以油杂臙脂涂掌。千里外事。皆见掌中。如对面焉。或听铃音。事无不验(晋书)。
辛未(五)(嘉平元)(玉衡元)(四)
法师白。远才思隽彻。敏朗绝伦。道化远被崤崡崡。以西奉之如神。南阳张光。字世孺。为凉州刺史。欲令反俗为己僚佐。祖固志不移。遂遇害。祖弟法祚德行冲允。亦为害之。先是法祖。语弟子曰。我数日对当至便辞。别分衣资讫。明日诣光语忤光意光使收祖。祖乃曰。我来毕对此。宿命久结。非今日事也。陇上羌胡。将迎祖西归中。路闻其遇害。咸欲复祖之雠。率骑与光逆战。生擒光斩之。乃分祖之骸。各立寺庙。而礼事焉(本传○张光一作张辅)。
壬申(六)(二)(二)(五)
信士聂道真。即承远之子。承远既卒。真乃询禀谘承及护绝笔。真自译经三十六卷。
癸酉(晋愍帝建兴元)(三)(三)(六)
愍帝即位於长安。造通灵白马二寺(六帖)○是年有古维卫迦叶。二佛石像。泛海而入吴松江。沪渎口遥见浮游。道士巫师往迎。并风涛汹涌。吴县朱膺素奉正法。乃同数人。共往迎像。於是乘流自到。背有铭志。接之登舟。其轻如羽。乃奉安於通玄寺。盖上古时。先佛教法。亦流化此土矣(法苑)○竺法护译经一百七十五部。至是绝笔(释教录)。
甲戌(二日陨于地复有三日出於西而东行)(四)(四)(七)
时石勒屯兵葛陂。专事杀戮。佛图澄欲化之。勒有将军郭黑略。素奉佛法。澄即见之。略乃受五戒。崇弟子礼略。随勒战。澄皆豫记胜负。勒以略有异见。问之曰有澄也。勒曰。天赐也召之。勒曰。佛法何灵澄知。勒不达深理。可以相从。乃请烧香。以钵盛水咒之。须臾生青莲华。光色耀目。勒由此神敬之(本传)。
乙亥(三)(天下太饥民相食死)(建元元)(五)(凉西平公寔)(八)丙子(四)(麟嘉元)(六)(九)
十二月刘曜攻陷长安帝出降。曜乃据中原○西晋四主五十二年。中华戎译经。道俗一十二人。译经律等六百有余卷。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余人。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卷之二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卷第三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
明安雅居士 刘朝卿 较订
东晋
司马氏。都建康。十二主。凡一百四年。
丁丑(元帝)(睿建武元)(汉)(刘聪麟嘉二)(后赵)(石勒)(成)(太宗玉衡七)(凉)(西平元公寔建兴五)(燕)(高祖)(代)(平文帝郁律元)
沙门竺潜字法。深有才解。自永嘉初。避乱过江。至是元帝。及丞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规。并钦其风德。友而敬之(本传)。
戊寅(文兴元)(前赵)(刘曜光初元)(六)(二)
竺潜常着屐至殿内。时人叹其道德高风。初不省有市朝。
己卯(二)(二)(后赵元)(七)(三)
元帝造瓦官龙兴二寺。集丹阳建业千僧(六帖)。
庚辰(三)(三)(二)(八)(四)
扬都瓦官寺竺僧敷因。时咸谓心神有形。但妙於万物耳。敷乃着神无形论。辟之略云。有形便有数。有数则有尽。神既无尽。故知无形见者钦服。
辛巳(四)(四)(三)(成烈公)(茂)(九)(惠帝)(贺传元)
时佛图澄。吾石勒曰。王者德布化洽。则四灵表瑞。政毙道消。则慧孛呈妖。常蒙着见。休咎随行。古今之常证也。勒甚悦之。被诛者。免十有八(本传)。
壬午(永昌元)(五)(四)(二)
天竺尸梨密多罗(此云吉友)昔让王位出家。自永嘉中到此土。复过江游。建康止建初寺善说法。王导庾亮周顗桓[(雪-雨)/粉/大]。皆造门结友。时呼为高座法师。又善咒术能梵咀。至是广译诸经。
癸未(明帝绍)(大宁元)(六)(五)
明帝聪明有机断。晋代有君德者。帝一人而已。每崇斋兴福。造皇兴道场二寺(六帖)。
甲申(二)(七)(六)
竺法乘神悟超绝。玄鉴过人。师於法护。护甚嘉之。后到炖煌立寺。延其学侣豺狼革心。戎狄知礼。大化西行乘之力也。
乙酉(三)(八)(七)(忠成公骏)(十三)(炀帝纥那)(元)
天竺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以法付不如密多。偈曰。圣人说知见。当境无非是。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遂示寂。
丙戊(成帝衍)(咸和元)(九)(八)
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五里。忽暴竭。石勒请图澄致水。澄至源上。久已龟折。澄烧香咒之。三日水忽微流。小龙随出。有顷水大至。惶堑皆满。
丁亥(二)(十)(九)
十一月苏峻作乱。帝奔于石头。宫城悉为煨烬。独太宁殿。有明帝手画佛像于壁。屹然不坏。当时嗟美。以为神异。
戊子(三)(十一)(为后赵灭)(太和元)(灭汉赵据中原)
石勒欲战刘曜。因以访佛图澄。澄相铃音。知必捉曜。又取油合臙脂涂掌中。举示童子。童曰。有军马。一人白晢。以朱丝缚肘。澄曰。此即曜也。勒乃出战。果生擒刘曜(晋书)。
己丑(四)(后赵二)(烈帝翳槐)(元)
七月丹阳尹高悝。获金佛像于张侯桥侧之浦中。此像自晋宋齐梁陈隋唐七代。皆入内供养现光瑞。
庚寅(五)(赵石勒)(建平元)
三月临海人张系。於海获金铜莲华。趺以安高悝金佛之足。遂俨然符会。是夕灵像。有光属天。梵奏泠然。再夕而止(统纪)○是岁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奉佛图澄。弥加笃敬。每举事必咨而后行。号曰大和尚(本传)。
辛卯(六)(二)
石勒爱子斌。病死将殡。勒叹曰。朕闻虢太子死。扁鹊能生之。今可得效乎。乃令告图澄。澄取杨枝沾水。咒而洒之。就执斌手。曰可起矣。因此遂苏。自是勒诸子多在。澄寺中养之。
壬辰(七)(三)
沙门康僧渊。康法畅支敏度等。俱过江。渊通内外典畅。兼善义论。度聪哲有誉。着译经录。渊虽德逾畅度。而以清约自处。琅琊王茂弘。以鼻高眼深戏之。渊曰。鼻者面之山。眼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时以为名答。
癸巳(八)(四)
赵四月天静无风。而塔上一铃独鸣。澄谓众曰。铃音云。国有大丧。不出今年七月。勒死子弘立○董吉常诵楞严经。救人何晃。得病请之。山水暴涨。吉以救人之急囊。经戴头径。涉水而水止。着膝及上岸。失经至晃家。礼忏忽得经於座。由是一村奉法(珠林)。
甲午(九)(赵)(海阳王弘建熙元)(二十四)(李雄死子期立)(燕太祖)(皝)
沙门于法兰。道振三河。后过江居剡山。尝有虎入房。虎自驯伏。山神常来受法○兰有弟子于道邃学业高明。护公尝称其有古人之风。
乙未(咸康元)(赵)(石虎字李龙建武元)(成玉恒元)(代)(炀帝后元)
九月赵石虎迁都于邺。尤倾心事。图澄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引见。常侍御史悉助。举舆升殿。太子公卿。扶翼而前主者。唱大和尚。坐者皆起。由是国人化之。率多事佛。争造寺庙。削发出家。着作王度上言。宜禁国人出家。虎诏曰朕霟君。诸夏百姓。乐事佛者。特听之○图澄有法常法。佐二弟子。远在千里外。所有语话。澄皆知之。於是国人。每相戒曰。莫起恶心。大和尚知汝凡澄之所在。国人无敢向其方。涕唾便利者。其道化感物。如此自大教东来。至澄而盛。
丙申(二)(二)
康法邃撰譬喻经十卷(类集众经要事也今在藏)。○支道根。译经七卷。
丁酉(三)(三)(代)(烈帝后元)
竺法雅久事图澄。才思俊赡。尝与康法朗等。撰经中格义。以训门徒。法朗初誓游西域。路见一僧患痢。朗乃停留看之。至七日满房皆香。始悟其异。於是遍游诸国。精究经论。后於中山开讲。门徒数百。有弟子。令韶常入定。数日不起。
戊戌(四)(四)(汉)(中宗李寿杀期改汉兴元)(什翼揵建国元)
时南阳滕并家门信敬。每设僧会。一日饭翻于地。罔然无计一。僧曰。贫道钵饭充足一众。斋毕掷钵空中而去。即刻木事之。每报其家灾福云(感通传)。
己亥(五)(五)
是年王导卒。导通达佛理。简素寡欲。辅相三世。仓无储粟。衣不重帛(晋书)。导有弟道宝。辞荣为僧。以学行显焉(僧传)。
庚子(六)(六)
成帝幼冲庾氷以元舅辅政奏。沙门应尽礼王者。尚书令何充等。议不应拜下礼。官评议博士议与充合。而门下承氷风旨。为驳充仆射褚翌等。奏不变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遵承先帝故。事於义为长。氷固谓应尽敬下制谓假服饰。以凌度抗殊。俗以傲礼。吾弗取也。充等重抗表曰。一令其拜。遂坏其法。修善之俗。废於圣世。且世经三代人更明圣。今不为之制无亏。王度氷犹以为不可。复下制曰。尊卑不陈。王教不一。二之则乱。充等三上章执奏曰。直以汉魏逮晋。不闻异议。今沙门曷敢慢礼敬哉。每烧香祝。愿必先国家礼仪之简。盖是专一守法。是以先圣因而弗革。不令致拜。於法无亏。因其所利而惠之。则上有天覆地载之恩。下有守一修善之人。氷议遂寝(弘明集)。
辛丑(七)(七)
竹林寺尼净检。见天女持五色花。自空来迎。遂腾空直上。所行之路。有如虹蜺。直属于天(统纪)。
壬寅(八)(八)
五月成帝崩。帝造中兴鹿野二寺。集番经义学千僧(六帖)。
癸卯(康帝岳)(建安元)(九)
时何准字幼道。高尚寡欲。州府交辟不就兄充。居宰辅之重。权倾一时。而准散带衡门。不及人事。唯诵佛经而已(晋书)。
甲辰(九月帝崩穆帝孝宗聃立)(十)(归义侯势太和元)(十一)
竺法慧至襄阳。能隐身能知人。吉凶之事(僧传)。
乙巳(穆帝聃)(永和元)(十一)
炖煌沙门单道。开常衣粗褐。不畏寒暑。昼夜不卧。绝谷饵栢。实松脂小石好山居。而山鬼现形试之。初无惧色阜陵太守。遣马迎之开自步行。从西平一日。行七百里。至秦州。
丙午(二)(十二)(嘉宁元)
正月何充卒。充字次道。初阮裕尝戏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前古。充审其故。裕曰。我图数千户郡。尚未能。卿图作佛。不亦大乎。其后门世事佛甚精。厥孙尚之。及点胤等。并建大义。阐明佛法云(本传)。
丁未(三)(十三)(汉二)(为晋灭)(敬烈公重华三十五)
赵太史奏虎云。有仙人星现。当有高士入境。虎[来*攵]州郡。有异人令启闻。十一月秦州刺史上奏。送单道开到邺。敕止法林寺。供给甚厚。开能治眼疾。时石韬求治之。而即效虎。令图澄与语终日。澄曰。此道人观国兴衰。若去者当有大乱。己酉年开南渡许昌。寻而邺中大乱(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