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佛祖统纪

辛巳(六)(十七)(六十二国入贡)
  正月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内。引诸沙门居之(通鉴)○帝造皇太寺。舍本第立本起寺(方志)。
壬午(七)(十八)
  秦昙摩蜱(此云爱法)译般若钞五卷○秦主出同苑。命安法师。升辇同载。秦主以将伐晋。告安。安力谏。而坚不纳。明年果有淮南之败(僧传)。
癸未(八)(十九)
  西域竺昙无兰(此云法正)自太元辛巳。於扬都译经六十一部○竺昙猷(即帛道猷)闻天台山有精舍。得道者居之。猷至。以石梁高危。未敢直度。且西碍大石。攀登路绝。因还止石室。弥年禅观。后试造桥。乃见梁道平正。横石洞。开度桥少许。见宝寺神僧。果如所说。猷乃陈住意。僧曰。却后十年。自当至此。何劳早住。相送度梁。横石已塞。至太元末年。终於山室。举体绿色。端坐如生。今有往者。云迷其道也(僧传又感通录云太元元年化者非也)。
甲甲(晋太元)(九)(秦建元二十)(后秦)(姚苌日雀元)(西秦)(乞伏国亡)(后燕)(世祖)(慕容垂元年)
  慧远法师。少为儒生。博极群书。尝与僧慧持。造安法师席下。闻出世间法。而悦之叹曰。儒道九流。特秕糠耳。遂出家。安门徒数千。远居第一座。安尝叹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至是以秦乱。来游于晋。
乙酉(十)(秦)(符坚遇弑符丕即位)(秦后二)(西)(建义秦元)(后燕二)
  正月二十七日。道安法师。见有异僧。出入窗隙。安以生处问之。僧曰。当生兜率。即以手虚拨天西北。即云开。备见兜率天宫之妙。又曰。当浴圣僧。方果所愿。具示浴法。后安设浴。见有数十小儿入寺。须臾但闻浴室用水声。久之不见。开室而巾湿水减。果是圣应也。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无疾加趺而逝。门弟子数十人。知名于世。师着僧尼轨范。及法门清式二十四条(僧传)。
丙戌(十一)(秦)(丕遇弑符登即位徿东太初元)(建初元)(长入长安即位)(西秦二)(后凉)(吕光太安元)(后燕)(建康元)(魏)(太祖现登国元)
  慧远法师。抵浔阳。见庐山爱之。乃止龙泉精舍。次寓西林。复於山东。建东林寺。经纶之际。山神降灵。愿加资助。信宿后乃风雷夜作。云雨晦冥。明发就观。则有良木殊材。骈罗委积。时晋将军桓伊。初临此牧。惊其神异。奏立寺焉。是年寺成。初太尉陶侃镇广州。有渔于海。得文殊像。送寒溪寺。尝经火。而像无恙。后侃镇武昌。使人迎之致舟。舟没而失其像。及远瓶寺心祈之。於是其像冷然自至(本传)○魏太祖道武皇帝即位。帝生知奉佛。初平中山经郡国。见沙门。皆致敬。禁军旅。无有所犯(北史)。
丁亥(十二)(二)(二)(三)(二)(二)(二)
  秦昙摩难提(此云法喜)。自建元末。至长安四年。译法益经一卷○竺法汰。是年示寂。寿六十八。孝武诏曰。汰法师。道播八方。奄尔丧逝。可赙钱十万。丧事有司悉办○郗超与汰厚善。尝约。先没者当先报冥事。至是汰卒。超梦之曰。向与君约报应之事。今皆不虚。愿君无忘修德。超由是循道弥笃(僧传。又辨正搜神记。乃竺法度与王坦之相约云)。
戊子(十三)(三)(三)(高祖乾归太初元)(三)(三)(三)
  天竺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以法付般若多罗。偈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遂示寂。
己丑(十四)(四)(四)(二)(麟嘉元)(四)(四)
  道安法师。有弟子僧富。因还魏郡。有一劫人。劫一小儿。欲取心肝以解神愿。富见乃曰。大人五藏可用否。劫戏言亦好。富自取劫刀。画胸至脐。群劫奔走。即送小儿还元家。时路人见富。因问其故。还家取针缝其腹皮。涂以药。舆还寺将息。少时而差○罽宾瞿昙僧伽提婆(此云众天)。於长安。出揵度等论。四十六卷○孝武帝精心奉法。志念冥符。师子国王。钦其怀道。遣沙门昙摩撮。远送玉像。以表丹情(辨正论)。
庚寅(十五)(五)(五)(三)(二)(五)(五)
  时晋室微。而天下奇才。多隐居不仕。闻庐山远法师之道。皆来从之。师因谓刘程之等曰。诸君倘有心净土之游。当加勉励。遂同发志。於无量寿佛之前。设斋立誓。期生净土。其誓文略云。审二报之相催。知六道之难拔。誓同兹人。俱游绝域。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云云。由是僧俗凡一百二十三人。并慕道辞荣。栖心物外。续有千余人。同结白莲社矣(庐山记)○竺佛念。自安高支谦之后。传译明匠。莫踰於念。符姚二代。为译人之宗。念自译经七十四卷。
辛卯(十六)(六)(六)(四)(三)(六)(六)
  僧伽提婆。至寻阳。初昙摩难提。出毗昙心。言多疑滞。至是远公请入庐山。重译毗昙等论七卷○昙摩难提。共译经一百一十四卷○释道敬。方入庐山出家。奉持般若等经。
壬辰(十七)(七)(七)(五)(四)(七)(七)
  八月彗现。诏天下有德沙门禳之。竺昙猷祷之。七日彗没。有青衣童子来悔过。乃隐不现○西域迦留陀伽(此云时水)译十二游经○西秦释圣坚。译摩伽等经二十四卷。
癸巳(十八)(八)(八)(苌死高祖兴立)(六)(五)(八)(八)
  时谢灵运。恃其才高。骯脏傲物。与世少谐。初入庐山。一见远公。肃然心服。师问於远。求入净社。远以心杂止之。今东西二池。乃灵运所凿也。常有红白莲花。光华殊特。其白花西方有之。自此而始(庐山记)○秦僧伽跋澄(此云众现)。译[鞥-合+(白-日+田)]婆沙等经论二十七卷。澄戒德整峻。众皆则之。
甲午(十九)(秦)(为后秦灭)(后秦)(高祖皇初元)(七)(六)(九)(九)
  释慧嵬多在山禅定。有一无头鬼(现形)。嵬曰。汝无头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隐复作无腹鬼现。嵬曰。汝无腹藏之忧。一何乐哉。须臾复作异形鬼。皆随点化而隐。时大雪。有一女子。来求寄宿。姿容婉媚。衣服鲜丽。女白嵬曰。以上人有德。天遣我来。以相慰喻。谈说欲言。劝动其意。嵬执志贞确。一心无扰。乃谓女曰。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女遂凌云而逝。顾叹曰。海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嵬以隆安三年。与法显游西域焉(本传)○符秦五主四十四年。沙门六人。出经律论一百九十七卷。
乙未(二十)(后秦二)(八)(七)(十)(十)
  释僧道。秦主钦其德业。友而爱之。入寺造敬。同辇还宫。及什公译经。师亦参议焉○释昙微。安公弟子。讲法精敏。是年无疾而化。
丙申(太元二十一)(九月安帝即位)(三)(西秦)(太初九)(后凉)(龙飞元)(后燕宝)(永康元)(魏)(皇始元)
  魏赵郡沙门法果。戒行精至。开演法籍。诏征以为僧统(弘明)○沙门康道和。戒德有仪。轨范群物。译益意经。
丁酉(安帝)(德宗)(隆安元)(皇初)(四)(太初)(十)(龙飞)(二)(南凉)(秃发鸟孤元)(北凉)(□业神玺元)(西凉)(李暠)(燕二)(魏二)
  桓元劝帝沙汰僧尼。诏曰。沙门有通经律。行可宣寄大化者。听依所习。否者悉令罢道。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及远法师以书抵元。遂停其诏○僧伽提婆。来游建康。晋朝王公名士。莫不造席。乃译阿含经一百一十卷。
戊戌(二)(五)(十一)(三)(二)(二)(西凉)(后燕慕容□□□□)(□)(□)
  魏太祖。下诏曰。佛法之兴。其来□□□□□□□□□□神踪遗法。信可依凭。□□□□□□□□□□□□□□令信向之徒。有所□□□□□□□□□□□□□□□中达唯诵观音经。明日将啖之□□□□□□□□□□啮栅成阙。达乃穿栅得脱(僧传)。
己亥(三)(弘始元)(十二)(后凉)(纂咸宁元)(三)(天玺元)(长乐元)(二)(二)
  昙摩耶舍(此云法称)。明悟出群。常有圣僧。执锡自空诣称谈话。又梦博叉天王。劝以游方观道。不当自善。由是行化。至于此土。是年译差摩经一卷○释法显。与同学五人往西域。求未至经○释慧持。庐山远公弟也。形长八尺。风神隽爽。是年辞远入蜀。止龙渊寺。白黑归敬。升持堂者。皆号登龙门。
庚子(四)(二)(十三)(二)(利鹿孤建和元)(二)(元)(二)(建平元)(三)
  三月昙摩蜱。出杂问律事二卷。明三宝物。须善防护○太山竺僧朗。有先知之异。晋魏燕秦六天子。降诏问所。供聘皆奇宝。南燕主钦其德。给二县租税。仍为立神通寺。曾经三度毁之。而不得犯者。朗輙见身以锡杖挥之立。四百年而佛像如新(本传及北山录)。
辛丑(五)(三)(吕降)(神鼎元)(二)(沮渠蒙逊永安元)(二)(熙)(光始元)(二)(四)
  初建元十三年。符秦盛时。德星屡现。太史奏。外国当有智人入辅。及秦主攻襄阳。得道安以为应。安让不敢当。劝秦主。迎龟兹国鸠摩罗什(此云童寿)。秦主从之。太元七年。即遣吕光。伐龟兹以迎什。遂获什。光见什年少。妻以龟兹王女。什苦辞。光饮以醇。□□闭室中□□□□□□光还。而符坚已败。因僭□□□□□□□□□□□□□□□□□□国及姚苌□□□□□安八年□□□□□□风化□□是年三月。有木连理。生于庙廷。□□□园葱变为[蓲-品+?]。以为美瑞。五月遣将伐凉。九月隆隆乃迎什。十二月至长安。秦主礼待以国师。於西内逍遥园。命什译经。秦主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机政之暇。躬与什对译○南凉释昙霍。专以神力化物。行疾如风。力者追之不及。言人死生贵贱。毫厘无爽。人或藏其锡杖。霍闭目少时。立知其处。因之事佛者甚众。鹿孤有弟耨檀。多虚害。霍谓曰。当修善道。为后世桥梁。檀曰公能七日不食。仆当奉佛。乃幽七日。而霍无饥色。檀因此改信节杀兴慈。国人既蒙其佑。咸称曰大师(本传)○杯度比丘。常乘木杯度水。神化莫测。时在彭城。罗什闻之叹曰(一作度闻什入关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年矣。相见杳然。未期迟於来世耳(感通传)。
壬寅(元兴元)(四)(傉檀弘昌元)(二)(三)(二)(三)(五)
  秦什法师。是年出弥陀弥勒思益等经○庐山远法师。闻什入关。遣书通好。秦主闻远师之风。遥相钦敬。送旃檀像塔。请作大智度论度。致书殷勤。什亦送双口澡瓶。及遗书曰。佛记东南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并遗偈一章。略曰。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否。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否。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云云)。远复答以偈。略曰。本端竟何从。起灭有□□。一微涉动境。□□颓山势。惑想更相乘。触理自生滞。(云云)□□国未□□□常住之说。但云寿命长劫。远曰。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哉。乃着法性论。有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云。罗什见论叹曰。远未及见经。暗与理会。岂不妙哉○桓元重申庚氷之议。欲沙门尽敬王者。朝廷承风。旨多与元合。因以问远曰。此一代大事。不可使朝廷失体也。得八座书。今以似君。君其件件详论不敬之意。以释其疑。便当行之。远公慨然。惧大法之将沦。乃答其书。并着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剧陈所以不拜之意。其论五篇。一曰在家。谓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礼敬有本。遂因之以成教。二曰出家。谓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能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故能拯溺俗於沉流。拔幽根於重劫。远通三乘之津。近开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恊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也。三曰求宗不顺化。谓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其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其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故沙门虽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四曰体极不兼应。谓如来之与周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或异。终期必同。故虽曰道殊。所谓归一也。不兼应者。物不能兼受也。五曰形尽神不灭。谓识神驰骛。随行东西也(弘明集)。元始意坚。及得远论。即缓其事○竺法旷。志行渊深。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弥陀为净土之因。常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尝造弥陀大殿。伐木遇旱。旷咒令出水。是年示寂。顾恺之作赞传(本传)○北凉释道龚。译宝梁等经十二卷。释法众。译陀罗尼经。又僧伽陀。译善权经○魏太祖。於虞地。造十五级塔。又造开泰定国二寺。写一切经。造千金像。每日法集三百名僧(方志)。
癸卯(二)(五)(后凉)(为后秦灭)(二)(三)(四)(三)(四)(六)
  冬桓元篡位。封帝为平固王。乃下书曰。佛法弘大。所不能测。推奉主之情。欲兴其敬。今事既在己。宜体谦冲。应诸道人。勿复致礼也○秦什出金刚仁王等经○释昙邕。初仕符秦。为卫将军。形长八尺。雄武过人。符坚南败。因从安公出家。次事庐山远公。内外综涉。志尚弘法。为远人关。致书罗什。凡为使命。十有余年。鼓击风流。摇动峰岫。强捍果敢。专对不辱。后於山西。营立茅宇。与弟子昙果。沉思禅门。果梦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师在此。可往咨受。后邕见一人。风姿端雅。从者二十人。请受五戒。邕知是山神。乃为说戒说法。神嚫以外国七节。礼拜辞别。倐忽不见(僧传)。
甲辰(三)(六)(西秦)(南凉)(三)(四)(五)(四)(五)(魏)(天赐元)
  春刘裕讨桓元。元败。挟帝走江陵。元为人所杀○释智猛。招十五人。往西域求经○四月秦什师。译大品般若经四十卷。又百论二卷。什寻览旧经。多所纰缪。皆厘正之。沙门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传受其旨○天竺弗若多罗(此云功德大)。至长安。义学沙门数百人从之。於中寺诵十诵梵本。什公番译三分获二。而十月弗若示寂。会昙摩流支至。亦善毗尼。庐山远公。走书关中。劝流支足成之。秦王亦加敦请。流支乃与什公续之。至来秋而终焉。律仪大备。自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