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续佛祖统纪
续佛祖统纪
戊辰(二年)
观察使裴休守宣城。尝与名缁讲道。门人谓公曰。敢问三界之言未立。人不知修行。不见因果。介景福者。不为之少。洎斯教也。行乎中夏。愚人畏罪损其恶。贤人望福增其善。增之不已。则至今当尽善矣。损之不已。至今当无恶矣。何昏迷暴虐。无减於秦汉之前。福慧听明。不增於魏晋之后。归之者殊途辐凑。立之者万法云兴。宜使吾人尽升觉路。不宜蚩蚩庶类由古它□。若斯之迷也。由之之固。庸非溺乎。公笑谓之曰。大明肇启。法不齐备。圣人继出。代天为工。结绳画卦。文质滋改。一圣立一法生。天道人事。显若符契。夫燧人氏之未有火也。则天无火星。人无火食。龟无火兆。物无火灾必矣。少昊氏之未理金也。则天无金星。人无金甲。龟无金兆。物无金灾必矣。及圣人攻木出火。锻石取金。於是乎精芒主宰。腾变上下。则知世法时。事随圣人也。探精神之源。穷性命之表。作大方便。护於群生。群生受之而不知。盖犹天道运行。物以生茂。皆谓自己。孰知其然也。於是问者廓然自得佛味。及诏许立寺。而宣之。士民。相鼓以□请。先立之于宣郛。遂复新兴寺焉○是年裴休复礼请黄蘖运禅师。至州寓开元寺。旦夕受法。
己巳(三年)
湖南观察使裴休。谒华林觉禅师。休问师有侍者否。曰有一两个。休云在什么处。觉乃唤大空小空。时二虎自庵后而出。休大惊。觉语虎曰。且去。有客在。二虎哮吼而去。休问。师作何行业感得如斯。觉云会么。休云不会。觉云山僧常念观音。休叹异而去。觉隐居常持锡。夜出林间。七步一振锡。一称观音号。有僧来参。方展坐具。觉曰。且缓缓。僧曰。和尚见个什么。觉云。可惜许磕破锺楼。其僧有省。
庚午(四年)
八月黄蘖运禅师示寂。谥断际禅师。塔曰广业。丞相裴休纪其语曰。传心法要有一二十章。皆直指之道(传灯)。
辛未(五年)
五月诏京兆弘辨禅师入内。帝问禅宗何有南北之名。对曰。禅门本无南北。自诸祖至弘忍大师。有二弟子。一慧能。受衣法居岭南。一名神秀。在北扬化。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非禅宗有南北之名也。帝曰何名戒定慧。对曰。防非止恶。名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帝曰。何名方便。对曰。权巧之门。拔接中下。曲施诱迪。谓之方便。设为上根。言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者。斯亦方便之谈。以至祖师玄言忘功绝谓。亦无出方便之迹。帝曰。何为佛心。对曰。佛者觉也。谓有智慧觉照为佛心。帝曰。有人念佛如何。对曰。如来说法。随根器而说。为上根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中下根者。未能顿晓。是以佛开观门。令念佛生於极乐。帝曰。有持经咒求佛如何。对曰。如来种种说法。皆为一乘。如百千众流。莫不朝宗于海。如是差别诸缘。皆归萨婆若海。帝曰。祖师既传心印。金刚经云。无所得法如何。对曰。佛之一化。实无一法与人。但示各各自性同一法藏。当时燃灯如来。但印释迦本法而无所得。方契然灯本意。帝曰。禅师既会祖意。还礼佛看经否。对曰。沙门礼佛诵经。盖是住持常法。有四报焉。依佛戒修身。参寻知识。渐修梵行。履践如来所行之迹。帝曰。何为顿见。何为渐修。对曰。顿明自性。与佛无二。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非一口便饱。是日辨对七刻方罢。帝悦。赐号圆智禅师○是日有诏。增修天下祖塔。应未经赐谥者。所在以闻。大常考行颁赐(五灯)。
壬申(六)
江州复庐山东林寺。刺史崔黯为碑。略曰。佛以诸法化人。所谓救溺以手。救火以水。其於生人。恩亦弘矣。今天子取利益生人。复其教。江州奉列诏。予访兹地。松籁冷然。喜而复之。尝观晋史。见远公之事。其辨若注。其言若锋。足以见其当时。且金陵六代。代促俗薄。臣以功危。主以疑惨。□□为四方之中。有江山之美。远公岂非得计於此。而视於时。□□□□□□□□□□□□□□□□□□□□□□□□□□□□□□□□□□□□□□□□□□□□远三相挟。而为天下具美矣○帝加谥远法师。曰辨觉(庐山记)。
癸酉(七)
沩山灵佑禅师住沩山。学者辐凑。值武宗毁教。遂空其所。师裹首隐於民。后值宣宗兴教。裴休请迎而出。复到其所居。为同庆寺。诸徒复来。其事如初。师敷扬宗教四十余年。达者不可胜数。入室弟子四十一人。是年正月九日(碑云八年正月)。盥漱敷坐。怡然而寂。寿八十三。腊六十四。谥大圆禅师。塔曰清净。相国郑愚为碑。略曰。天下之言道术者多矣。各用所宗为是。而五常教化之外。於精神性命之际。史氏以为道家之言。故老庄之类是也。然至於荡情累外。生死出於有无之间。超然独得。则浮屠氏之言禅者。庶几乎尽也。非明达瑰宏之器。不能得其传。当其传。是皆鸿庞伟绝之度也。师居沩山。恬然昼夕。非夫外死生忘忧患。其顺大和者。孰能与於是哉。且生死於人得丧之大者也。既无得於生。必无得於死。既无得於得。必无得於失。故於冥间得失是非。所不容措委化而已。其为道术。天下之能事毕矣。噫人生万类之。最灵者。而以精神为本。自童至老。始於饮食。渐加功名。利养是非。昼夜缠缚。行坐则思想。偃卧则魂梦。以□淫之利。欲役老朽之筋骸。曾不知息阴休影。捐虑安神求。须臾之暇。以至溘然而尽。亲交不翅如行路。利养悉委于他人。愧负积於神明。辱殆流於后嗣。淫渝汗漫不能自主。斯皆自心而发。不可不制以道术。道术之妙。莫有及此。佛经之说。愚益神往。然其归趣悉臻无有(全觉通论)○大安禅师初参百丈。问何者是佛。丈曰。骑牛觅牛。师云。识后如何。曰骑牛至家。云如何保任。曰如牧人执鞭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领旨后。同参佑禅师。既创居沩山。师亦躬耕助道。至是众请继住沩山。上堂。有二十年在沩山牧牛之语(五灯)。
甲戌(八)
终南山一僧住庵习定。一日僧失伽梨。乃见猴披在岩宴坐。后见群猴皆习定。间有坐脱者。今有五猕猴塔。宣宗有偈赞云。嗟汝猕猴能入定。心猿不动几千春。罢攀红树三冬果。休弄碧潭孤月轮。双眼已随青嶂合。两眉犹对百花颦。自从坐脱终南后。悟了浮生多少人。
乙亥(九)
无着文喜禅师。入五台山。求见文殊。忽见士翁。着揖曰。愿见文殊大士。翁曰。大士未可见。汝饭未。着曰未。翁引入一寺。引着升堂命坐。童子进玳瑁杯。贮物如酥酪。着饮之。觉心神清朗。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着曰。末代比丘少奉戒律。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着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众几何。曰前三三后三三。遂谈绪及暮。翁命童子引着出行。未远。着凄然悟翁即文殊也。不可再见。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子有无垢无染即真常之语。言讫。童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忽白云覆之不见(别集)。
丙子(十)
□□师辨章为三教首座○潭州道林沙门疏言。诣大□□。访求藏经。高士李节饯以序。略曰。业儒之人。喜排释氏。□论必曰。禹汤文武孔子之代。皆无有释。释氏兴於衰乱之际也。宜革绝之。使不得滋此。论者之言粗矣。抑能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也。吾请言之。昔有一夫。肤腯而色凝。气□而神清。未尝谒医。未尝祷鬼。恬然保顺。罔有札瘥之患固善也。即一夫不幸。而有寒暑风湿之痾。於是攻熨之术用焉。禳禬之事纷焉。是二夫岂特相返耶。盖病与不病。势异耳。嗟乎三代之前。世康矣。禹汤文武。德义播之。周公孔子。典教持之。道风虽衰。渐渍犹存。诈不胜信。恶知避善。三代之季。世病矣。道风大衰。诈以覆信。善以柔退。恶以强用。上下相仇。激为怨俗。释氏之教。以清虚为禅定。以柔谦为忍辱。故怨争可得而息也。以菲薄勤苦为修行。以穷达寿夭为因果。故贱陋可得而安也。故其云必烦恼乃见佛性。则本衰代之风激之也。夫衰代之风。举无可乐者也。不有释氏以救之。尚安所寄其心乎。论者不责衰代之俗。而尤释氏之兴。则是抱疾之夫。而责其医祷攻疗者也。徒知释因衰代而兴。不知衰代须释氏之救也。何以言之。夫俗既病矣。人既愁矣。不有释氏使安其分。勇者将奋而思斗。智者将静而思谋。则阡陌之人。将纷纷而群起矣。今释氏一缕之分。不责於人。故贤智隽朗之士。皆息心焉。其不能达此者愚人也。惟上所役焉。故罹乱之俗。可得而安赖此也。若之何而剪去之哉。论者不思释氏扶世助化之大益。而疾其雕镂彩绘之小费。吾故曰。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会昌季年。武宗大剪释氏。天下祠宇。毁撤如扫。天子建号之初。雪释氏之不可废也。诏徐复之。嘻释氏之助世。既言之矣。向非我君洞鉴理源。其何能复立之耶(通论)○初令僧尼受戒给牒(通鉴)。
丁丑(十一)
洞山价禅师。初参南泉沩山。次参云岩晟。因问无情说法话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后因过水睹影。大悟。有偈曰。切忌从它觅。迢迢与我踈。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至是於新丰山。接诱学徒。次盛化於高安之洞山。师尝问僧。世间何物最苦。僧曰。地狱最苦。师曰不然。在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五灯)。
戊寅(十二)
万敬孺。庐州人。三世同居。丧亲庐墓。刺血写佛经。断乎二□。□□生川。改所居曰。成孝乡广孝聚。宣宗表其家□○温州瑞安本寂禅院。僧无绎。自会昌沙汰。隐于东北谷。结庵禅定。阅十年。藤萝缠绕。俨然不动。号藤萝尊者。后人立祠。至今奉之(永宁编)。
己卯(大中十三年)
八月帝崩。帝聪明仁爱恭俭。天下称为小太宗○懿宗即位○泉州龟洋慧忠禅师。焚香安坐而化。全身葬无了禅师塔之东。后数年塔忽折裂。主僧将发视之。是夜宴寂中见无了曰。不必更发也。今为沈陈二真身(无了姓沉见马祖师姓陈)。
懿宗
庚辰(咸通元年)
五月抚州守蔡京。撰庐山东林经藏碑记。有曰。后周武帝。以三教不同。诏逍遥公。定其优劣。对以三教虽殊。同归於善。迹有浅深。理无阶级。京常以束教泥迹者。徒见其异。玄解达识者。必会於同。儒之忠恕。老之柔谦。佛之慈忍。蹈之则福。违之则殃。君子之於三教。无溺无毁。探其玄精。以翊真粹。用是为治。理必茂矣○普化将示灭。乃问人乞直裰。或与裘袄。皆不受。临济令人送一棺。师笑曰。临济厮儿饶舌。便受之。乃辞人曰。明日东门死。郡人送出城。师曰。明日南门死。第二日又曰。明日西门方吉。第三日曰。明日北门迁化。第四日自擎棺出北门。振铎入棺而逝。郡人揭棺视之。已不见。唯闻空中铎声渐远○舒州投子大同禅师。初参翠微无学。得旨归乡。居投子山。一日赵州到庵。师携油归。州曰。久向投子。到来只是卖油翁。师曰。汝只见卖油翁。且不识投子。州曰。如何是投子。师曰。油油。州问。死中得活时如何。师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自此师道闻於天下。
辛巳(二)
时曹山本寂禅师。讳耽章。至高安谒洞山。依此十余年。名冠丛林。
壬午(三)
二月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不疾而逝。寿八十三。谥性空大师。师尝示众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四月敕於两街四寺。各置戒坛度人。三七日。上奉佛至信。每於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旨。手录梵本。数幸诸寺。施与无数。
癸未(四)
制署法师知玄。为悟达国师。总教门事○杭州径山二世鉴宗禅师。初参盐官悟空。决择疑滞。至是住径山。宣扬禅教。后咸通七年闰三月示灭。谥无上大师。
甲申(五)
雪峰义存禅师。自出岭游方。久历禅会。三到投子。九上洞山。因缘不契。后於德山句下有省。自是入室。日益奥旨。是年与岩头钦山。同到澧州敖山镇止宿。岩头睡醒。犹见雪峰端坐。岩云。何不睡去。恰似七村里土地。峰点胸云。某这里未稳在。岩云。我将谓尔高提祖印。犹作这个语话。据尔见处。一一通来。是则与尔证明。不是与你刬却。峰乃历举见处。岩咄云。汝若如是。果然未彻。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它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峰言下大悟。便礼拜。连声云。今夜始是鳌山成道。於是二人分襟。岩头乃庵于洞庭卧龙山。徒侣臻萃。雪峰乃返闽川(全录)。
乙酉(六)
七月雪峰登象骨山。曰。真吾居也。乃诛茅为庵。学徒翕然。其山属福州侯官县。环控四邑。峭拔万仞。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因以雪峰名山焉。师住山后。尝作颂曰。光阴迅速暂须臾。浮世那能得久居。出岭年登三十二。入闽早是四旬余。它非不用频频举。已过还须旋旋除。报与满朝朱紫道。阎王不怕佩金鱼。后僖宗闻师道风。赐号真觉大师。仍赐紫袈裟○德山宣鉴禅师。初居澧阳。垂三十年。自大中初。武陵守薛延望。创德山精舍。延请居之。大阐宗风。是年十二月将终。谓众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言讫。端坐而逝。寿八十六。谥见性禅师。法嗣九人(全录)○叶律郎何蟾。作福州怀安县天王堂记。略云。父母之思。昊天罔极。将资冥福。式席玄因。大夫彭城公除。福州监军使公。离乡积岁。逢时得君霜露之悲。每缠旦夕。遂建北方毗沙门天王堂一所。清梵一扬。便同初地。香烟不散。若袭慈云。施入升山灵岩寺□下院。兼请本寺僧居简住持。又割东湖田五十亩。永备斋粥。生生之具。一无所阙。既而朝昏修敬。赞唱礼忏。则其席玄。因资冥福。信是无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