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释氏资鉴

  壬戌 四年正月。高帝幸庄严寺。听行远法师讲维摩经。公卿毕集。帝坐稍远。不闻法音。中书张绪。劝远迁座近帝。远不从。俄顷帝自迁座近之○帝造陟岵正观二寺。铸金像写法华。常诵般若。七月十五。普送诸寺盂兰盆供。每曰。使朕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惜乎享年不永。在位四年。寿五十六。是年三月崩(方志)。
  世祖武帝维即位○四月十五日。皇太子集大乘僧於玄圃安居。九旬讲法。至七月十五解讲。乃舍身舆冕。自缨以降。凡九十九物。愿以此力。普被幽明。沦苦海者。随得理悟(南史)。
  癸亥 改元永明。二月八日。齐竟陵王。置讲席於上邸之法云精舍。广集僧众。演法六宵(弘明集)○中兴寺僧锺。善三论。有才辩。魏使李道固来朝。召钟为馆伴。与语。日差中不食。李曰。何以不食。曰先佛遗训。过中不食。李曰。无乃为声闻耶。钟曰。应以声闻得度者。即现声闻为说法。时为名对(本传)。
  甲子 二年。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子良。并精佛理。而子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镇兵。笃好释氏。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右未有。或为众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华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无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默而弗答(通鉴及南史)。
  是年晋安正懋母病。请僧行道。以铜罂盛水。献莲华於佛前。子懋拜礼咒曰。愿母病因和胜。愿诸佛令华不萎。经七日华愈新鲜乃视之有根须矣(齐史)。
  齐永明三年。勑沙门法献元畅。同为僧主。分任南北两岸。后勑於三吴沙门僧尼。献律行精纯。德为物范畅律禁清白。为文惠太子戒师(僧史)。
  中兴寺僧钟。见帝於乾和殿。称贫道。乃问尚书王俭。北地沙门与王共语。何所称。预正殿坐否。俭曰。晋初时诸国沙门皆称贫道。而预坐。中代庾氷桓玄。欲使僧尼尽敬。朝野纷纭。事皆休寝。自宋至今多预坐。而称贫道。帝曰。献畅二师道业如此。尚自称名。况复余者。挹拜则太甚。称名则无嫌。自是僧称名於帝王。自献畅始也。
  荆州城东天菩萨出锦。士女取用。如人中锦不异。经月乃歇(并僧史)。
  丁卯 五年正月。交州献一珠。高二寸。中含佛像几台座。眉目皆具○六月。东阳献六眸龟(三宝纪)。
  七年帝以宝公大士惑众。收付建康狱。是日人见大士游行市井。检狱仍在。其夕语吏曰。门外有两舆食。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果文惠太子竟陵王送供至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帝悔谢。迎至禁中。俄帝宴后宫。大士暂出。已而犹见行道于显阳殿。帝惊遣吏问。吏白志公久在省中。帝益敬之。后十一年。宝公在华林园。忽重着三顶布帽。七月帝崩。而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继而殂。方知斯谶○王仲熊问宝公。仕何所至。公不答。解杖头左索与之。熊后果至尚书左丞○徐陵儿时。父携谒公。公摩顶曰。此天上石麒麟也。后显于世。徐陵字孝穆。母臧氏。梦五色云化为凤集左肩而诞。
  竟陵王萧子良。立净住净行法门。净住者。即布萨之翻名。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净行法门者。以诸业净。则化行於世。了诸法门。故有性相差别也(文有两卷)。
  释昙超。止钱塘灵苑山。一定累日。忽一人来。礼曰。弟子居在七里。以富阳人凿林麓山下。侵坏龙室。群龙共忿。誓三百日不雨。今已百日。田池枯涸。欲屈道德前行。必能感致润泽苍生。功有所归。超许之。神乃去超南行五日。至赤亭山。为龙咒愿。至夜群龙化作人。来拜超。超为说法。因乞三归戒。自称是龙。超请降雨。乃相顾无语。其夜与梦云。本因忿立誓。师既导之以善。不敢违命。明日晡当降雨。至期沾足。岁以获收(本传)。
  甲戌 齐正月。郁林王废帝。改隆昌。七月遇弑 海陵王昭文立。改延兴。十月高宗明帝立 魏孝文。承明十八年。迁都洛阳。二十年改姓元氏。
  明帝即位。改元建武。帝留心圣典。护法弘教。持六斋。修十善。诵法华般若等经。写诸部。造千金像。惜乎享年不永。在位五年。岁戊寅七月而崩(卞正)。
  丁丑 天竺佛陀。初至魏北台恒安。孝文别加资供。后随帝南迁。定都伊洛。复设净院处之。而志爱嵩岳。勑就少室山。为之造寺。即少林寺是也。度弟子慧光乃僧稠。皆深定业。有一善神。常随影护。稠迁化。自画神像□壁(本传)。
  己卯 魏高祖孝文帝。在位二十九年。於邺造安养寺。手不释卷。暇则自讲。六宫侍女皆持六斋。其精进诵经者。放令出家。供施诸僧。每加丰厚。承明二十三年四月崩(卞正)○是年四月。世宗宣武帝恪即位。下诏曰。缁素既殊。法律亦异。故佛教彰乎显禁劝诫。各有所宜。其僧犯杀人已上罪者。依俗格断。余犯悉付昭玄。以内律僧制判之(魏书)。
  齐东昏侯。岁己卯七月即位。改元永元。次年於瓦棺寺。解玉像琢钗钏锡嬖姬。以为盛饰。东昏之毁玉像也。初截其二臂。及其亡也。御刀黄泰平。以刀伤其膝。仆地遇害。何其报之速哉(齐史)。
  永元二年。东昏召诸王入宫。各怀不安。巴陵王诏胄。与弟永新侯昭颕并为沙门。逃江西○梁王萧衍持节。以萧颕胄为都督。令各献私钱谷及换借富赀。以助军用。长沙寺僧素富。铸金为龙。数千两埋於土中。颕胄取之。以充军费(通鉴)。
  壬午 中兴二年三月。和帝禅位于梁王。
  齐太祖受宋禅。即位以来。钦崇三宝。博济群生。开心以仁。垂化以俭。历朝写经造像。布施持斋。普愿幽明随得理悟。噫间世希有矣(六帖)。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三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四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南北朝
  梁。姓萧。名衍。都建康。自壬午尽丁丑。四主。五十六年。禅于东魏。元氏至孝武。分东西(出宗景明三年)。
  壬午 四月。武帝受禅登位。时年三十七。改元天监。帝既登极。思与苍生。同契等觉。共会徧知。垂衣临朝。盛敷经教。广延博古。傍搜遗文。扇以淳风。利於法俗○天竺国。闻帝弘法。献珊瑚佛像。以表崇敬也(统纪)。
  敕释慧超为大僧正。超形过八尺。腰带十围。戒德内修。威仪外洁。凡在缁侣。皆遵成训。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衣服等供。自声教所被。五部宪章咸禀则之。尝於讲论之暇。忽大力善神言。当集同缘。共来餐受。及就讲之日。倐然满座。容貌[王*(十/(罩-卓+衣))]异。莫有识者。竟席方散。其感迹征异若此(本传)。
  帝召大士宝志至阙。甚尊宠之。因下诏曰。志公迹拘尘俗。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焚浸。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自今随意行化。勿得复禁。公由是多出入禁内。
  癸未 敕法云寺云光法师。出入诸殿。讲法华经。天为雨华。帝钦礼之。意其证圣。一夜於含光殿。焚疏。请志公云光二师。斋习日。志公独赴。而云光不知。帝敬志焉(僧史)。
  帝一日召志公于便殿。志忽颦蹙。引颈兴叹。帝怪问之。志曰。仇歒生也。帝罔测。盖是年候景生於鲜卑怀朔镇。即东昏侯后身也。南齐初。帝妃郄氏有三女。帝为雍州刺史。而妃薨。其性酷妬。至是化为巨蛇。入于后宫。通梦于帝。求功德拯拔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礼佛忏罪。寻化为天人。於空中谢帝功德。已得生天。帝毕世不复议立后(南史)。
  甲申 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万余人。升重云殿。舍道奉佛。亲制愿文。略曰。弟子梁国皇帝萧衍。稽首和南。十方佛法僧宝。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诸善不得为喻。能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之胜路。弟子在昔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今舍旧习。归凭正觉。愿使未来生世童男出家。广化众生。共取成佛。宁可在正法中长沦苦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涉大乘因。永离邪见(卞正)○十一日降诏勑门下。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为正道。余皆外道。朕舍外道。以事如来。若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发菩提心。老子孔子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只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经论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轻。即是邪见。若心一等。是无记性。事佛心强。老子心弱者。乃是清信。清者表里俱净。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余诸善。皆是邪见。不得称正信也。门下速施行○十四日公卿抗表。尊承诏命。帝手勅答曰。能反迷入正。可谓夙植善根。宜加勇猛也○次年三月十七日。侍中萧纶启。略曰。臣闻。如来降慈悲云。垂甘露雨。属值皇帝菩萨应御物。以法化民。讲道传经。德音盈耳。臣今启迷方。粗知归向。受菩萨大戒。戒节身心。舍老子之邪风。入法流之真教。伏愿天慈曲垂矜许。自是百官皆舍邪归正矣(卞正论)○是年帝於本第。立光宅寺。铸金铜丈八像。匠临就冶。疑铜不足。欲上请。忽有使者。领铜十五车至。云奉勑送寺。即就镕写。一铸便成。唯觉高大。试量乃二丈二尺。以状奏闻。勅云。初不送铜。斯乃神奇应感也。遂镌於华趺。以为灵志也(感通录)。
  乙酉 四年。初帝梦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恼。何不为作大斋而救拔之。帝问诸沙门。唯志公劝帝寻经。必有因缘。乃取藏经。躬身据览。创造仪文。三年乃成。於是捧文停香烛白佛。若此文理恊圣凡情。愿拜起。香灯自明。或仪式未详。灯暗如初。言讫投地一礼初起。香烛尽明。乃召志公问曰。何处堪建此会。公曰。润州泽心寺。江心一峰。水面千里。潭月双映。云天四垂。境通幽显。堪会神灵。勅是年十一月十五日。於泽心寺。依仪修设。帝亲临地席。诏佑律师宣文。利洽幽明。即金山寺也(金山寺碑及苇江集)○舒州潜山最奇。而山麓尤胜。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因启武帝。帝以二人俱具灵通。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鹤止处为记。志公云。某以卓锡处为记。已而鹤先飞去。至麓将止。忽闻空中锡飞声。而鹤惊止他处。锡遂卓於山麓。公遂筑室。然道人不怿。以前言不可食也(事文类集)。
  丙戌 五年冬。雩祭备至。而雨不降。志公启讲胜鬘经请雨。上即命法云法师。於华光殿。讲胜鬘。讲竟。夜大雪。志公须一盆水。以刀加上。俄雨大降。高下皆足(南史)。
  戊子 七年。诏画工张僧繇。写宝公像。公剺面门。出十二面观音相。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他日与帝临江纵望。有物。泝流而上。公以杖引之而至。乃紫栴檀。即雕公像。神彩如生(感通录)。
  是年魏宣武永平元年。治书侍御史杨固上表。以为当今之务。宜绝谈虚穷彻之论。简桑门无用之费。以救寒饥之苦(通鉴)。
  己丑 魏宣武於乾成殿。为诸僧及朝臣。讲维摩诘经。时魏主专尚浮屠。不事经籍○中书侍郎裴延隽上疏。以为汉光武。魏武帝。虽在戎马。未尝废书。先帝行师。手不释卷。良以学问多益。不可暂掇故也。陛下升法座。亲讲大觉。凡在耹听。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之揩模。应务之所先。伏愿经书互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同。真俗斯畅矣。时佛教盛於洛阳。中国沙门之外。自西域来者。三千余人。别立永明寺。千余间居之。远近承风。无不奉佛(通鉴)。
  庚寅 九年。上为太祖文皇帝。於钟山竹涧。建大爱敬寺。为太后起大智度寺 上幸爱敬寺。设无碍会。以满钵水泛舍利。最小者隐不出。帝拜乃於钵中放光属天。回旋久之。举国嗟未曾有也(感通录)。
  辛卯 十年。帝於天监元年。梦檀像入国。乃令郝骞等八十人。往天竺。迎请优填王所刻佛像其王乃摸刻紫栴檀一像。付骞等归。是年四月五日。达于杨都。帝与百僚。徒行四十里。迎还太极殿。建斋度人。大赦断杀。自是蔬食断欲(感通录)。
  癸巳 魏延昌二年。西域勒那摩提。译宝积经论二十四卷。宣武帝请讲华严。忽於高座。见天神来云。天帝请讲华严经。与都讲维那等五人。同时於座而逝。见闻者。叹未有也(感通录)。
  丙申 天监十五年。越州隐岳寺石佛像。初释僧护拟造十丈。齐建武中。仅成面璞而亡。次有僧淑。袭其功而未成至天监六年。吴郡陆咸梦僧云建安王感疾未瘳。能治剡县石佛成就。必愈。咸经年稍忘。而僧复梦促之。乃启建安王。王乃舍金委僧佑。专任像事。以十二年就功。是春方毕。座高五丈。而身十丈。像成。王疾乃瘳(僧史)。
  是年魏肃宗熙平元年。世宗作瑶光寺。未就。胡太后作石窟寺。又作永宁寺於宫侧。而永宁工巧尤盛。有真金像高丈八尺。如中人者十。玉像二。又为九级浮图。高九十余丈。掘基及黄泉。获金像三十二躯。太后以为嘉瑞。信法之征也。饰制[王*(十/(罩-卓+衣))]奇。极世华美。上立剎复高十丈。剎表宝缾。容二十五斛。承露盘一十一重。皆金成之。永夜铃铎。声闻十里。殿如太极殿。三门如端门。僧房千楹。珠玉锦绣。骇人心目。佛法之入中国。塔庙之盛华夏。皆曰阎浮未之有也。初成。明帝与太后共登视。宫中事如掌内。遂禁人登之○杨州刺史李崇上表。以为高祖迁都垂三十年。明堂未修。大紊荒废。城阙府寺额以颓坏。非所以追隆堂构仪刑万国也。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免丝燕麦。南箕北斗。事不两兴。须有进退。宜罢尚方雕靡之作。省永宁土木之工。减瑶光材瓦之力。分石屈镌琢之劳。及诸事非急者。於三时农隙。修此数条。使国容严显。礼化兴行。不亦休哉。太后虽优令答之。而终不用其言(通鉴)○魏胡太后好事佛。民多绝户为沙门○高阳王友李玚上言。三千之罪。莫大於不孝。不孝之大。无过绝嗣。岂得轻纵背礼之情。肆其向法之意。一身亲老。弃家绝养。缺当世之礼。而求将来之益。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安有弃堂堂之政。而从鬼教乎。又今南服未静。众役仍烦。百姓之情。实多避役。若复听之。恐捐弃孝慈。比屋皆为沙门矣○都统僧暹等。忿玚谓之鬼教。以为谤佛。泣诉於太后。后责之。玚曰。天神地祇人鬼。传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然则明者为堂堂。幽者为鬼教。佛本出於人。名之为鬼。愚谓非谤。太后虽知玚言为允。难违暹等之意。罚玚金一两(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