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历朝释氏资鉴
历朝释氏资鉴
庐山远法师结社。陶渊明谢灵运二人。不入社。陶好饮。谢心杂。渊明六十三。终于宋丁卯。作搜神录。多载佛之灵验。有孟顗者。事佛精勤。每为谢所轻。乃谓顗曰。生天须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衔之。后谢降为临川内史。从广州而卒。寿四十九。宋景平十年癸卯。临终有诗云。凄凄霜后栢。纳纳含风菌。邂逅竟既时。修矩非愍恨。恨我君子志。不得岩上泯。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弘明集)。
乙亥 文帝元嘉十二年。丹阳尹萧谟之上表言。佛法被于中国。已历年代。形像塔寺。所在千数。自顷以来。情敬浮未。不以精诚为至。更以奢竟为重。材竹铜彩。縻损无极。无关神祇。有累人事。不为之防。流遁未息。请自今欲铸铜像。及造塔寺。皆当列言须报。乃得为之。不允○帝问侍中何尚之。吏部羊元保曰。朕无暇读经。因果之事。昧然未究。以卿辈时彦。率皆信敬。范泰谢灵运皆言。六经法度。本任济世。必求妙道。当以佛为指南。比见颜延之。析达性论。宗炳难黑白论。其说大明性理。若使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朕坐致大平矣。昨萧谟之请制。即以相示。委卿增损。必有以戒遏浮淫。无伤弘奖者。乃当着耳。尚之对曰。悠悠之徒。间不敬信。以臣庸陋。实有愚勤。然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渡江以来。王导。周顗。庾亮。王蒙。谢安。郗超。王坥。王恭。谢尚。载逵。郭文。孙绰等。或宰辅冠冕。或人伦羽仪。或致情天人之际。或坑迹云霞之表。靡不归依。慧远云。释迦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济俗亦为要务。切味此言。有契至理。何则。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此明诏所谓坐教大平者是也。故图澄适赵。二石减暴。灵塔放光。符徤损虚。神道助化照然可观。谟之请制。不谓全非。但伤蠧道俗。本在无[彳*十]僧尼。然而情伪难分。去取未易耳。至土木之工。虽若靡费。且植福报恩。不可顿绝。臣比斟酌。进退未安。今日面奉德音。实用欣抃。元保曰。此谈盖天人之学。非臣愚陋所宜与闻。切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并吞之计。无取於尧舜之道。岂特释教而已哉。帝悦。谓尚之曰。释门之有卿。犹孔门之有季路也。自是帝益重玄化。萧谟之之议遂寝。及颜延之着离识论。勑慧严论辨。常曰。卿等不愧支许矣。
元嘉十三年。上巳日。驾幸曲水。公卿毕集。帝命赋诗。沙门慧观先成奏。帝大悦。以示百官。皆服其才。初观与慧严。谢灵运等。详定涅盘经。颇增减其辞。梦神人呵曰。敢妄以凡情。轻渎圣典。观等惧而止○帝尝问慧观。顿悟之理孰精。观以生法师弟子道猷对。有旨召入内。盛集名流。猷敷宣有序。法义粲然。闻者开悟。有攻难者。猷必挫而释之。帝称善(僧史)。
十四年。释僧亮。欲造丈六金像。闻湘州伍子胥庙。多有铜器。亮告刺史张劭。借健夫一百大舡十只。劭曰。庙既灵验。犯者必死。且有蛮人守护。讵可得耶。亮曰。若果福德。则与檀越共。如其有咎。躬自当之。劭即给人舡。三日至庙。庙前有两镬。容百余斛。中有巨蛇。长十余丈。出遮行路。亮乃执锡咒之。蛇即隐。俄见一人秉笏出云。闻师道业非凡。营福事重。今特相随嘉。於是令人辇取庙铜。十取一而舡满。归帆甚利。群蛮相报。追不及矣。还都铸像既成。唯焰光未备。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安彭城寺。大始中。明帝移像湘宫寺(僧传)。
释灵彻。初师远法师。通经论。诗文着名。问远公曰。律禁管弦。戒绝歌舞。一吟一咏。可得为乎。远曰。触物兴想。乱情妨道。弗足为也。由是绝弃笔砚。讲演大法(僧传)。
庚辰 魏大平真君元年。宋景平十七十九年。西域献火浣布袈裟。文帝时自披之。
甲申 宋二十一年。魏武大平真君五年。第三主世祖武帝焘。元帝长子。灭僧废教之第一武也。 魏主诏。王公已下至庶人。有私养沙门巫觋於家者。皆遣诣官曹。过二月十五日不出。沙门巫觋死。主人门诛(觋胡的反女巫)。
真君七年。魏主太武。与崔浩皆信重宼谦之。奉其道。浩素不喜佛法。亦言於魏主。臣为佛法虚诞。为世费害。宜禁除之。及魏主讨盖吴。至长安入佛寺。沙门饮从官酒。入其室。大有兵器。出以白帝。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必与盖吴通谋为乱耳。命有司按诛合寺沙门。阅其财产。大有酿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以万计。又为窟室。以匿妇女。浩说。命悉诛天下沙门。毁诸经像。帝从之。宼谦之与浩固争。浩不从。先尽诛长安沙门。焚毁经像。并勑留台下。四方一用长安法○诏后汉荒君。信感邪伪。以败天常。自古九州之中。未尝有此夸诞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莫不眩焉。由是王教不行。礼义大坏。九服之内。鞠为丘墟。朕承天绪。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其余一切荡除。灭其踪迹。自今已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代之伪物。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浮图形像及胡经者。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太子晃素好佛。屡谏不从。乃缓宣诏书。使远近闻之。各得为计。沙门多亡匿获免。收藏经像。虽塔庙在魏境者。无复孑遗。毁佛泥像中。得玉玺二(魏史及通鉴)。
魏灭法之初。宼谦之争。而浩不从。宼曰。卿今促年寿。灭门户矣。至十一年。浩刊所撰国史于郊坛。实书魏先世事。朝野乃言于帝。以为暴扬国恶。帝怒诏诛崔浩五族。及寮属童史一百三十八人。絷浩槛内。送城南诛之。卫士数十人。仍令溲浩口以小便。行路人亦溺其尸。初毁弃经像於路。浩见必溺。何报之速矣(通鉴)。
沙门昙始。初师罗什。东晋孝武末。三辅人多宗之。宋武灭秦。留子义真。镇长安。夏赫连屈勾追败之。道俗被坑戮。而昙始接刃无伤。屈勾大怒。召始于前。以所佩釰自击之。又不能害。乃惧而谢罪。白始免其酷毒。始之力也。至宋元嘉四年。魏太武平赫连昌。始乃隐山习禅五十余年。未尝寝卧。至辛卯魏正平元年。至是知大法将亨。值魏朝元会。振锡至宫门。吏白太武。武曰。輙斩之。刃下无伤。又白。临殿陛矣。武怒抽佩釰自斩之。亦不能伤。釰微有痕如线。时北园养虎于槛。武令以始喂之。虎皆怖伏。不敢瞬。左右请以道士试之。虎即虓虓吼。大武大惊。延始上殿。再拜悔谢。许之复教。足白於面。时号白足沙门(北山录及坡诗注)。
壬辰 魏武毁佛后。自正平初。遘厉疾两年。遍身发疮。脓血交流。由是佛禁稍弛。民间有私奉佛者。是年为侍中宗爱所弑。
魏高宗文成帝浚。太子晃之子也。壬辰十月即位。改元兴安。群臣请兴复教。乃下诏曰。夫为帝王。必祇奉明灵。显彰仁道。其能惠着生民济益群品者。虽在往古。犹序其风烈。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礼。祭典载功施之族。况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寻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拨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以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世祖太武皇帝。开广边荒。德泽遐被。沙门道士善行纯诚。如昙始之流。无远不至。风义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奸淫之俦。得容假托。讲寺之中。致有凶党。是以先朝因其瑕亹。戮其有罪。有司失旨。一切禁断。景穆皇帝亦为慨然。值军国多事。未遑修复。朕承鸿绪。君临万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诸州县。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其有好乐道法欲为沙门。性行素笃。乡里所明者。听出家。足以化恶就善。播扬圣教也。於是向所佛图。天下承风。率皆修复(魏史及通鉴)。
释师贤。乃罽宾王种。值罢教。权假医术守道。魏主即亲为贤等五人下发。敕贤为僧统。仍敕有司。於五级大寺。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像五尊。各长丈六。用金二十五万斤(魏史通鉴)。
求那跋陀罗。谯王义宣。请讲华严。未通华言。求观音。梦神易其头。遂通称大乘宗旨。谯王阴谋逆前。陀罗谏不从。及梁山之败。孝武勑军中。得陀罗者驿驰至。俄得之。送金陵引见。帝顾问委曲。敕住后堂。供施衣物。一日问曰。尚念谯王乎。对曰。古人不忘一饭。王饭我十年。敢遽忘耶。念当从陛下。求为王长修冥福。帝怆然改容。及中兴寺成。有旨命住持。帝宴东府。公卿毕集。召跋陀至。应对机辩。帝大悦(本传)。
释宝亮。十二岁。礼青州道明为师。后游京师。中书袁粲见而异之。以书抵其师。略曰。比见亮师。非常人也。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然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乘。玉在邯郸。秦主请以华国。天下之宝。不可自专。当与同之也。自是亮名益重(本传)。
丁酉 孝武改大明。次年诏昙宗法师。忏罪。上因曰。朕何罪而劳卿为忏。宗曰。舜称。予违尔弼。禹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履道思冲。宁得独异。帝大悦(统纪)。
释僧导。宋高祖西伐长安。素籍导名。要见谓曰。相望久矣。何其流滞殊俗。答曰。明公荡一九有。鸣銮河洛。此时相见不亦善乎。宋祖东归。留子桂阳公义真。镇关中。谓曰。愿师时能顾怀。后为虏追。导曰。刘公以子见托。贫道当死送之。冠骇其神气。遂回。高祖感之。因令子侄师事之。及至孝武登位。遣使迎导。翻然应诏。止中兴寺。帝躬候迎。感事怀昔。悲不自胜。帝亦哽咽良久。勅於瓦官寺开讲。帝与公卿毕集。导谓帝曰。护法弘教。莫先帝王。陛下若能运四等心。矜危劝善。则沙土瓦砾便为自在天宫。
壬寅 宋孝武。大明六年九月。右司谏言奏曰。儒法枝派。名墨条分。至於崇亲严上。厥猷靡爽。唯浮图为教。逖自龙埠。反经提传。拘文蔽道。在未弥扇。臣闻佛以谦卑自牧。忠顺为道。不轻比丘。逢人必拜。目连大士遇长即礼。宁屈膝四辈。而简礼二亲。稽颡耆腊。而直体万乘者哉。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虔礼敬之容。则朝徽有序。帝虽信法。而尤自骄从。奏上。诏即可焉○沙门彦悰曰。孝武传云。帝即位二三年间。方逞其欲。拒谏足以败德。令天下失望。有不世才明。而少以礼度自肃。若思武皇之节俭。追太祖之宽恕。汉之景文。何足云之。从大明六年。至景和元年。凡四载。令拜国主。而僧竟不行。岂非理勃天常。固使纶言虚设邪(僧传)。
癸卯 七年。天下大旱。帝请求那跋陀罗祈雨。罗烧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诵咒。明日晡时。风震云合。连日降雨。勑见慰劳。衬施相续。不可胜纪。次年制沙门复旧。免致敬人主(本传及通鉴)。
初魏帝於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北面。镌石崖。立灵岩寺。龛大者高二十余丈。可容三千人。及诸圣僧连三十里。东头僧寺。常供千人。太武虽毁败。而此龛不敢毁也(魏书)。
天竺阿那摩低(此名宝意)至京。常转侧数百具子。立知吉凶。善能神咒。以香涂掌。见人往事。世祖施其铜唾壶。忽人弃之。低以席一领空卷之。咒上数遍。经夕壶在席中。道俗惊异焉(本传)。
释慧亮讲席有声。颜延之叹曰。安汰吐珠玉于前。斌亮振金声於后。清言妙绪。将绝复兴。於是勅亮与斌。递为法王(僧史)。
丁未 大始三年。释智林。宋明帝勑下京寺讲说。申明二谛义。有三宗不同。时周颙又作三宗论。与林意符。林乃致书於颙。谓此义无人得者。幸已建明斯义。便宜广宣。三宗之旨。传至于今 周颙字伯伦。累迁直侍殿省。明帝惨酷。不敢显谏。輙诵经罪福因缘之事。帝为少沮。於钟山西。别立精舍。休沐则归之。终年蔬食。虽有妻子。而远居山舍。宰相王俭问曰。卿山中何所食。曰赤米白菘。绿葵紫蓼。萧子显戏问。菜食何味最佳。曰春初早韮。秋末晚菘。其标致如是。盛时挂冠居山。嘻金园尸素者。轻肥於口体。驰骛於缰锁之场。视此何如哉(僧传)。
大士宝志。往来皖山剑水之下。发垂而徒跣。着锦袍面方正。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昔建康东阳朱氏女取水。闻树上鹰巢中儿啼声。遂得而养之。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专修禅观。至宋明帝乙巳太始元年。入京显迹。或索酒食。或累日不食无饥容。尝遇渔者索食。从而分鱼。啖之。遂有轻薄之心。志即吐水中。皆成活鱼。今扬子江有回鱼。病者食之无害。或题诗句。初不可解。后皆有验。常持一锡。挂以剪尺拂子于上。负之而行。乃以谶后有齐梁陈也。
晋运既终。宋兴武皇即位。殷忧稍移。天步犹阻。二年涂鲠。四战兵劳。百虑畅於胸中。万机总於襟内。不倦檀那之业。常持护法之心。手写戒经。口诵梵本。供佛招贤。感嵩神而献璧。大明屈伏。孝武惑於奸臣。烟云暂晦。日月奚伤。翻译讲说。於兹盛矣。
宋 戊午 升明三年四月顺帝禅位于齐王萧道成。
南北朝
齐。姓萧。名道成。都建康。自己未尽辛巳。七主。二十四年。禅于梁○魏孝文承明三年。
己未 太祖高帝。四月受宋顺帝禅即位。改位建元(六帖)。
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比境兵起。像輙流汗。是年像忽流汗。冬魏宼淮。时衮州驱迫沙门。助其战。守。魏军诬以助乱。须及斩决。像大汗流地。魏徐州刺史梁王奉法。使数人以帛拭。随出不已。主乃拜曰。众僧誓自营护。必不加罪。若幽诚有感。当随拭即止。言讫自拭。应手而燥。又具表闻冯太后。有旨不可。下诏皆见原宥(通鉴及感通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