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历朝释氏资鉴
历朝释氏资鉴
续藏经 历朝释氏资鉴
元 熙仲集
圣人作於周之世。而先后虽殊。至於化人。以大中至正之道。则无异矣。时之变迁。法之献替。 扆峰和尚心栖禅那。神游史籍。摘其实。疏其迹。以资观览。如鉴目前。兴叹慕之志者。有所激励焉。
至元后丙子。佛成道日。承事郎福州路福宁州判官薛天佑安道拜题。
切闻。沧海浩大。非骊龙无以察其浅深。佛法幽微。非智人无以究其源本。然三才笔立之初。世号鸿荒。人方穴居野处。不辨尊卑。而斯民之耳目。犹涂於见闻也。自庖牺昼八卦。而文籍始生。神农作耒耜。而耕稼始立。黄帝造律本。而乐音始着。尧舜垂衣裳。而礼制始明。凡数圣人。所以开天地之经。立生人之纪。使后之作者有所持循。而百王纲理世变之道。由此而出也。至于姬周之世。合三十七君。其间三教圣人先后出兴。曰佛。曰老子。曰夫子。见於史传。则昭然耳。自第四君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佛之示现西竺迦维罗卫国。降诞王宫。以剎利瞿昙为姓。以悉达太子为名。成道以释迦为氏。号曰牟尼。此译寂默。言三业离於喧杂。金躯一丈六尺。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号为佛。佛者觉义。谓其弘法自觉觉他。住世七十九年。逮第二十一君定王三年丁巳。越三百四十有五年。而老子方生於楚苦县厉乡曲仁里。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或云身长四尺六寸。厖眉皓首。故谓之老子。子者男子之通称也。至二十四君灵王二十一年庚戌。则老子年五十四岁时。夫子始生於鲁昌平陬邑。而先人祷於尼丘山而诞。首上圩顶。因名丘。字仲尼。姓孔氏。仪表九尺六寸。夫子者盖丈夫之称尔。年七十三而卒。乃恭王四十一年壬戌也。老子方书。说养性以保长生。周孔图书。则训人而修礼乐。释迦之教。能施慈悲。摄於有情。作众生之福田。为爱河之舟楫故万物之内。惟人最灵。三界之中。惟佛至尊。法演西乾。教流东震。真身舍利。代代钦崇。玉轴金文。人人讽诵。宏资国化。广利众生。聊纂斯文。厥书于后。明佛祖之垂慈。彰王臣之皈仰。结为历朝释氏资鉴录云。
释氏资鉴目次
卷第一
序 周 秦 前汉 后汉
卷第二
三国(魏蜀吴) 西晋 东晋
卷第三
南北朝(宋魏)
卷第四
南北朝(梁)
卷第五
南北朝 南(陈后梁) 北(齐周) 隋
卷第六
唐(上)
卷第七
唐(中)
卷第八
唐(下) 五代
卷第九
宋(上)
卷第十
宋(中)
卷第十一
宋(下)
卷第十二
元 (附)国朝帝师行实 自跋
释氏资鉴目次(终)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一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帝纪
三皇
太昊
取牺牲充庖厨。号包牺后世音谬为伏羲一号皇雄氏。风姓。木德王天下。都陈。一百一十年。以龙纪官。画八卦。造书契。代结绳。
炎帝
神农氏。姜姓。继太昊。火德王天下。都鲁立。一百四十年。以火纪官。教民耕稼。尝百草。
黄帝
有熊氏。公孙姓。名轩辕。继炎帝。土德王天下。一百一十年。有云瑞现。以云纪官。邑涿鹿之阿。命大挠迎月。始作甲子。造历算数。造律吕。命苍颉制字。衣裳。作舟车。立栋宇。以利万民。作弧失。以威天下。迁无常处。
五帝
少昊
金天氏。黄帝子。名挚。继黄帝后。以金德王天下。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以鸟名官。
颛顼
高阳氏。黄帝孙。姓姬。继少昊。以水德王天下。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以人事名官。
帝喾
高辛氏。黄帝曾孙。继颛顼后。以木德王天下。都亳。在位七十五年。
帝尧
陶唐氏。帝喾子。姓伊耆。继喾后。以火德王天下。都咸阳。在位七十年。弃子丹朱。举舜传贤。以甲辰即位。从此甲子。
帝舜
有虞氏。颛顼六世孙。姬受尧禅。土德王天下。都蒲坂。甲午登庸。摄政二十年。壬午即〔真〕五十年。弃子商均。传位于夏氏。
三代
夏
自戊戌尽己酉。凡十七主。四百三十年。 禹。姓姒。鲧子。舜授以位。以火德王天下。都韩。在位十五年。至桀。汤放之。天下归商。
商
自庚戌尽戊寅。凡三十主。六百二十七年。 成汤。姓子。名履。契十三代孙。水德王天下。都亳。在位十三年。放桀。诸侯推为天子。至纣。武王伐之。天下归周。
周
自己卯尽乙巳。凡三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 文王。姬姓。名昌。周时为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至子发武王。伐商放纣。以木德王天下。在位七年。建子为正月。至第十三平王宜臼。迁都洛阳。为东周。至赧王。东西周归于秦。
历代帝王。多出於黄帝 夏禹出於颛顼 商汤出於契 周出於弃(皆帝喾之子也) 秦祖伯益(亦颛顼之子也) 汉以刘氏承尧运尧(黄帝玄孙) 魏曹氏。曹叔振铎之后。自周晋司马氏。出於重黎。亦颛顼之后 宋刘氏。汉楚元王交之后。亦尧之裔 齐梁萧氏。出於春秋萧。萧子姓。乃商之后。陈舜之后 隋杨氏出颛顼 唐李氏出颛顼之子皋陶。皋陶为大理(后嗣逃。食李得生。故改为李氏) 梁朱氏(本春秋邾。邾姬姓。周之后) 周郭氏(出周郭叔。皆帝喾之后) 宋赵氏(出於颛顼子伯益。其后〔所〕造父。周穆王时。封於〔城〕。子孙因为姓。晋赵皆其子孙。秦始皇时。子孙分处四方。汉有赵广至汉者居) 大元乃剎帝利种。
长阿含经云。贤劫初成。未有日月。是时光音天人下生皆有身光。飞行自在。无有男女尊卑亲疎之别。食自然地味。因食此物乃身光灭。神通亡。贪心始萠。后生地饼地肤地脂之味。食此乃诸恶凑集。男女始形。地生粇米。朝刈暮生。亦无糠糩。时人贪心增长。皆有预取厚藏。米遂不生。乃占田土。学耨种业。自此奸盗滋彰。无决断者。中有一人。容质[王*(十/(罩-卓+衣))]伟。世所钦信。众议立为民主。号摩诃三摩曷罗阇。此云大平等王。各愿输赋供亿。此租之始也。故命是剎帝利。此云田土主。初分田土。各有诤讼。使之主也。
佛本行经云。此贤劫初建立。有大转轮王。众集置。亦名大众平章地。亦名剎利王。王有长子名真实。子孙相承二十七世。各有千子。计二万七千。皆转轮王。至大须弥王。子孙相继。至鱼王一十八世。子孙相绍。计一十七万三千二百八十四。皆小转轮王。鱼王有子。(名真)生。粟散王。至大茆草王。三十一世。计一百丹八。皆粟散王。茆草王亦名奢夷耆耶。亦名瞿昙氏。年老舍位出家。因遭猎人所射灭。乃滴血入地。遂生甘蔗二茎。一茎中化成男子。一茎中化成女子。众所奉养。遂绍王位。称甘蔗王。其王有二妃。生五子。长名长寿。次炬面等。其第四子。有大仁德。以长妃佞其父令出家。时子母眷属人民多众。随往雪山下建。国号迦毗罗王。别称成王。远迩钦伏。不久而成大国土。内外丰稔。父王知忆叹曰。我子能仁释迦故有释迦氏。王有子名瞿卢。王一子瞿俱卢。一子师子颊。师子颊四子。甘露白净斛饭王等。从众集置大转轮王。历经计二万五百丹三王。方至净饭王。
准起世经云。从剎利帝。亦名大平等王。即众集王。经二千王。乃至茆草王。从茆草王。经四十一万二百三十六王。方至瞿昙氏。有子名甘蔗王。经七万二千二十二王。方至净饭王。通计一百二十万七千三百六十一王。两经所译。五印不同。世尊已於无数劫无数世成佛。或为梵王帝释大转轮王小转轮及粟散王等身。复於无数佛所出家。修菩萨行。修菩萨道。或云遇示诲幢如来。始发菩提心。超弥勒之四十余劫。或云遇然灯佛。始蒙授记。自然灯佛至迦叶。皆佛授手。皆佛授记云。当来世成佛号释迦牟尼佛。至护明菩萨。上生兜率。下降迦毗。舍金轮宝位。出家成道。说法治世七十九年。正法像法至于法尽。度无量众生。法不穷尔。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大梵天王至灵山会上。以金色娑罗华献佛。请佛为群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瞬青莲目。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分付摩诃大迦叶。拈华事。世皆不知所出。惟王荆公□□□□□直宿翰苑。偶见秘藏此经(禅林遗训)。
依付法藏传云。佛以正法付大迦叶。令其护持。不使天魔龙鬼邪见王臣所有轻毁。既受嘱已。结集三藏。流布人天药叉。以法嘱累阿难。如是展转。乃至师子。合二十五人。并阎浮洲中六通圣者。大迦叶令在灵鹫西峰岩中。坐灭尽定。五六百亿七千万岁。慈氏佛降生。传能仁佛所付大僧伽多梨衣。然后涅盘。
又按诸经律。佛令大阿罗汉宾头卢。不得灭度。传於佛法三天下。福利众生。令出生死。
福城开元庄严禅寺住持比丘慧有助缘钞壹伯贯。
天竺种姓有四 一者剎帝利谓弃世君王种。即释迦如来之种也 二者婆罗门。秦言外意。谓行志道。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或在家出家苦行。多恃己术。自我慢人 三者毗舍。或云伏奢。商贾之种 四者首陀。或云达罗。田农之种也。
佛
释迦如来宗派
调御十身 无着。弘愿。业报。住持。涅盘。净法。真心。三昧。道性。如意。
十力(是处非处。知业。三昧。知根。知欲。知性。至道。宿命。天眼。无漏)。
三明(生死。宿住。知证)。
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如意。漏尽)。
十八不共法 一(身业无失)二(无卒暴音)三(无忘失念)四(无不定心)五(无种种想)六(无不知舍)七(〔忘〕欲无退)八(精进无退)九(正念无退)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语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世无着无碍)十七(知现在世无着无碍)十八(知未来世无着无碍)。
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为三身
第六识 意想。妙观察智。圆满报身。
第七识 (传送乐习)识。平等性智。千百亿化身。
六祖禅师颂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转其名无实性 若於转处不留名 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来(无虚妄)应供(良福田)正徧知(知法界)明行足(具三明)善逝(不来还)世间解无上士(无二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世间)调御丈夫(能调伏众生身心恶)天人师(能为众生作眼目)佛(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法聚非不善法聚)世尊(二世之中无二佛)。
十号圆明 万行具足 天龙戴仰 称无上尊。
法
三藏 修多罗(阿难经〔众〕结集为经)毗奈耶(优婆离结集为律)阿毗昙(诸大菩萨〔衍〕而为论)。
五时(方等。华严。般若。法华。涅盘)。
鹿苑十二部经(梵语修多罗。祇夜。毗迦兰那。伽佗。尼佗罗。优佗那。伊帝目多伽。阇多伽。波佗。毗佛略。阿浮达磨。优婆提舍。唐言契经。重颂。授记。〔说〕诵。因缘。自说。本事。本性。譬喻。方广。未曾有。论义)。
仪化四教(顿。渐。秘密。不定)。
法化四教(藏通别圆)。
十信(信心。志念。精进。闻慧。正定。不退。护法。回向。持戒。发愿)。
十住(发心。治地。修行。生贵。具足。正心。不退。童真王子。灌顶)。
十行(欢喜。饶益。无违逆。无掘挠。无痴乱。善现。无着。难得善法。真实)。
十回向(护生离生相。不坏。等一切佛。至一切处。无尽功德。入一切平等。随顺众生。真如相。无着无缚。人法界无量)。
十地(欢喜。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
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大愿。大力。大智)。
四无量 大慈(广济)大悲(拔苦)大喜(无畏)大舍(无为)。
四摄法 布施(利诱)爱语(智拔)利行(克己)同事(和光)。
四德 常(寿如如无变身)乐(常寂静体无为)我(善观察无挂碍)净(处世界如莲华)。
四谛 苦(迷涅盘为生死)集(迷菩提为烦恼)灭(转生死即涅盘)道(转烦恼即菩提)。
一音演说 普应群机 究竟清净 名离欲尊。
僧
三十七道品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神足(乐欲精进。正心。观行。如意)。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五根(信进念定慧根)。五力(信进念定慧力)。七菩提分(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八圣道分。正见(不惑)。正思(无邪)。正语(无遇)。正业(无作)。正命(乞食)。正进(无妄)。正念(无二)。正定(不乱)。
三德(法身。般若。解说)。
三解脱(空。无相。无愿)。
四弘愿誓(度众生。断烦恼。求正法。成佛道)。
四辨才(达法。胜我。言词。乐说无碍)。
四三昧(常坐半行半坐。常行。非行非坐)。
四善法(亲近善友。听闻正法。思惟其义。如说修行)。
净命衣 一(随处得衣蔽形即足)二(拾粪扫〔枝〕或但衫衣)三(多寒国土畜百〔劫〕具)。
净命食 一(常自乞食)二(僧中净食)三(檀越送食)。
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三德(清洁。柔软。如法)。
六味(咸淡辛酸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