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释氏资鉴

  粥有十利(资色。增力。益寿。安乐。办事。风除。辞清。消宿食。消饥。消渴)。
  八大福田(广路义井。建造桥梁。平治险隘。孝顺父母。供养三宝。给事病人。救济贫苦。设无遮会)。
  四恩 佛师(法化教导)国王(水土外护)父母(养育劬劳)信施(四事供养)。
  六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无违。戒和同遵。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三学 戒定慧(三无漏学。成就一切种智。出生八万四千清净妙门)。
  三毒 贪嗔痴(佛云。世之毒无过三毒。具足八万四千尘劳烦恼)。
  僧预十科 翻译。解义。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
  僧具六宝 禅定(顿悟自心超凡入圣)讲律(具戒定慧有大辨才)高上(行解双运不入世流)文章(见闻深实学古验今)王事(〔智〕恩识果慈威并行)常僧(精进功业长养圣胎)。
  尼遵八敬 一(百岁尼礼初学僧足)二(尼不得骂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尼犯僧残求僧忏悔)五(式叉摩那尼从僧具戒)六(尼至半月听僧教诫)七(尼近僧处断习修道)八(尼安居竟依僧自恣)。
  脱尘异俗 圆顶方袍 入圣超凡 为众中尊。
  三有 欲界(摄四州四恶并六欲天)色界(摄色界十八天并四禅)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有非天〕)。
  九次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尽想处)。
  二十五有(四州四恶处八。六欲并梵天七。四禅四空处八。无想五那舍二)。
  七忏悔法(常念佛恩。生大惭愧。深畏果报。广发善心。观罪性空。厌离欲染。冤亲平等)。
  六念 念佛(慈悲导师归依正觉)。念法(三世佛母如教奉行)。念僧(人天福田宜应供养)。念施(普施众生成就福慧)。念戒(清净心身息灭众恶)。念天(长寿安乐自在精进)。
  三聚(利益有情。摄律仪戒。摄善法戒)。
  五戒(不杀。盗。淫。妄语。饮酒)。
  受戒五利 一(〔什法〕诸佛愍念守护)。二(命终之日正见欢喜)。三(常行胜处菩萨为友)。四(功德戒聚悉得成就)。五(今世后世福慧满足)。
  三界。
  天上五衰(头上华萎。腋下汗〔气〕。身光不现。衣染尘垢。不乐本位)。
  人间四相。生(夭寿不定)成。老(色力衰损)住。病(四大不调)坏。死(识随业□)空。
  五蕴 色(色空)受(触离)想(记忘)行(灭生)识(湛摇)。
  十八界。识(眼见色。耳闻声。鼻齅香。舌尝味。身染触。意缘法 由内六根。使中六识。缘外六尘。成十八界)。
  十二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三惑(无明。见思。尘沙)。
  三障(烦恼。业。报)。
  十缠(无惭。无愧。嫉妬。疑悔。掉举。怨恨。悭吝。睡眠。昏沈。覆藏)。
  十使(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贪。瞋。痴。慢。疑)使。三界共成八十八使。
  六种邪见(断。常。自然。苦行。逐僻。曲因不由)。见(各各出生。共成九十六种外道邪见)。
  外道六师 富兰那(说不生不灭计双非一门)末迦利(说空自然拨无因果)删阇夜(说过八万劫道不用修)阿耆多翅舍(说修苦行拔发等法)迦罗鸠陀(说两亦法□乱不定)尼犍子(说业定执人死复人)。
  五刑 突吉罗(笞金)削 提舍尼(杖木)割 波逸提(徒水)劓 僧残(流火)墨 波罗夷(死土)。
  七情 喜。怒。忧。惧。爱。憎。欲。
  八风 利(财喜)衰(忧病)毁(讪谤)誉(钦赞)称(扬德)讥(刺诮)苦(迫恼)乐(放逸)。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苦。
  五种邪命 一(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惧)五(为利养故彰己有德感动人心)。
  大三灾 大水(世界漂没至初禅天)大火(大地洞然至二禅天)大风(须弥飘击至三禅天)。
  小三灾(刀兵。疾疫。饥馑。惟善同劫不同爱)。
  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华严经云。十恶业报。上等地狱因。中等饿鬼因。下等畜生因。诫之即十善道。下品生人天。中品二乘。上品菩萨佛乘)。
  八难 地狱趣(贪欲)饿鬼趣(嗔恚)畜生趣(愚痴)北俱卢洲(顽嚚)生在佛前(慢嫉)生在佛后(懒怠)聋盲喑痖(谤法)世智辨聪(阐提)。
  四依(依粪扫衣。依残弃药。依乞食。依树下居)。
  须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究竟
  生。老。病。死。忧。悲。求不得。冤憎会 八苦。
  色受想行识 五蕴。
  三十七品助道。四无量心。
  贪嗔痴 毕竟断故。
  (此四果修行依此究竟即证果也)。
  辟支佛果十二因缘。菩萨果六波罗蜜。摩诃萨埵添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

  释迦文赋

    唐太原王勃奉 诏撰
  原夫佛者觉也。神而化之。修六年而得道。统三界以称师。帝释梵王。尚犹皈敬。老聃宣父。宁不参随。昔如来下兜率天。生中印土。降神而大地摇动。应迹而诸天拥护。九龙吐水满身而花落纷纷。七宝祥云举足而莲生步步。盖以玉辇呈瑞。金轮启图。恩沾九有。行洽三无。宝殿之龙颜大悦。春围之凤德何虞。方知灌顶之灵心。兴王后嗣。必为万类之化主。作帝中枢。岂不知海量无边。天情极广。厌六宫珠翠之色。恶千妃丝竹之响。雪山深处。全抛有漏之身心。海月圆时。顿悟无为之法想。莫不魔军振动。法界奔惊。觉阎浮之日出。睹忧钵之华生。十方调御。皆来圆光自在。六趣含灵。尽喜金色分明。暨乎万法归空。双林告灭。演摩诃般若之教。示阿耨多罗之诀。普光殿里。会十地之华严。耆阇山中。授三乘之记莂。是知灵觉无尽。神理莫闻。芥子内三千之国。藕丝藏百万之军。目容修广於青莲寒生定水。毫相分明於皓月照破迷云。群机而不睹灵踪。万世而空留圣迹。嗟释迦之末法将尽。仰慈氏之何日调伏。我今回向菩提。一心归命圆寂。
  正法一千年。前五百年。解脱为正宗。禅定为兼修。后五百年。禅定为正宗。多闻为兼修。
  像法一千年。前五百年。多闻为正宗。福德为兼修。后五百年。福德为正宗。斗诤为兼修。
  末法一万年。斗诤为正宗。懈怠为兼修。
  释迦如来入涅盘。至今大元至元二年岁丙子。历计二千二百八十五载(自此之后积年递增岁数)。
  菩萨戒经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夫述身毒国如来托生。当此真丹姬周时也。年代浸远。人世参差。指而言之。亟迷前后。今编次甲子。纮络古今。续以帝年纲纪时代。庶禅让霸主。若镜目前。迁革朝市。如鉴掌内。然后考诸君王。泽被抚适时。佛法化流。应机济物。释经孔教。理契冥符。可谓灵降五天。瑞通八表者也。姬昌母梦大人。感因而生。昌龙颜虎眉。身长一丈。胸有四乳。国滨西戎。政被东渐。赤雀降祉。改称周。谥曰文王。都酆。收葬枯骸。天下归服。故夫子曰。文王之德美哉。不动而化。到其子发武王。伐纣。徙都镐京。路逢暍人。下车而扇。卑轻万乘。子爱兆民。故孙卿子云。武王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至鲁春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现。夜中星陨如雨。案此则如来诞生时也。
  育王传云。泥越后百六十年。阎浮提王。名阿输伽。出东天竺。治华氏城。收舍利。散起八万四千宝塔。匝阎浮提。颇欲周徧天竺。传载可得略言。真丹国城。江汉左右。关陇东西。处处皆有。彼时当此周敬王世二十六年丁未岁也。凡历四处。羸昭襄王立。五十二年。灭周称秦。改镐京为咸阳。仍即都之。至第四主始皇帝正二十六年。荡除六国。二十七年。废罢九州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十四年。所有典籍。悉皆焚烧。惟医方药术。不在爇限。降此悉灰。缘是圣教灵迹。及阿育王造舍利塔。传记堙绝。靡知所承。又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房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焚释利房等。夜有金刚神。身长丈六。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四主合四十九年。为楚王所诛。而汉灭之。起周武王元年己卯。讫秦二世败岁甲午。其间九百三十三年。四十二主。至周十六王。四百五十三年。佛未出前。名而不录。起自昭王如来诞世。到乎汉始方纪历年。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载。总结为周秦世录。明佛乘应教被东土云耳。

  周

  文(昌)武(发)成(诵)康(训)昭(瑕)。
  昭王二十三年岁癸丑。七月十五日。摩耶夫人。梦白象乘日轮。入于腹中。觉而自知身重。
  甲寅 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有白虹贯日之祥。是日摩耶夫人游毗蓝园内。无忧树下。右胁诞生太子。放大光明。瑞气盈空。九龙吐水。灌沐金身。即乃周行七步。目[(厂@?)*页]四方。指天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昭王获睹日月重轮。色类并现。惊怪非常。乃问大臣。是何灵异。现此祥瑞。时太史苏由。卜而奏曰。易得乾卦。金主之位。位在西方。飞龙在天。是君主之位。此大圣人也。王曰。於此国若何。奏曰。此圣人身不来此地。若灭后一千年。必有教法流来此国。王遂令所司於洛阳南郊坛侧。竖一碑记。明之后代(周书异说法王记)太子年十五岁。纳耶输氏多罗○年十九欲出家。夜有天人。白太子言。出家时至。於子夜踰城。往檀特山中修行。郁头蓝弗处。学非非想。越六年十二月八日夜。明星出时。成佛号天人师。三十於鹿野苑说法。度阿若憍陈如等。住世七十九年。说法四十九年。
  穆王名满。在位五十三年。粲粲光明照於平土。此时佛在西方。说法度生。王不知是佛现瑞。惟言国中有难。遂令国师。捡点兵马。防於西界。
  壬申 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夜。佛入般涅盘。是时乾坤震动。有白虹十二道贯日。南北通过。王大惊怪。召问群臣。是何灾异。大史扈逸多奏曰。此国无事。乃西方圣人入灭。王大悦。宣告臣僚。西方圣人已灭。朕今无忧也。案西域记云。佛生在伽毗罗国。得道在摩竭提国。说法在波罗奈国。入灭在拘尸罗国。
  定王揄元三年九月十四日。老子生於楚国陈苦县濑乡曲仁里李树下。以李为姓。名耳。字伯阳谥聃。炖煌实录云。周桓王十九年。幸闲豫庭。与群臣。对论今古。王曰。老聃父何如人也。天水大守索绥对曰。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毫之濑乡人。死於槐里。母氏精敏。聃在胎八十一年而生。厖眉皓发。为之老子。
  简王夷元四年。为柱下史。后为守藏吏○敬王王丐元年。八十五岁。与散关令尹喜。西入函关不返○时佛入灭三百四十五年(年谱)。
  灵王泄心二十八年庚戌(一云庚子)。孔子生於鲁之邹郡。即襄公二十二年。因先人祷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哀公十四年。获麟绝笔。四十一年壬戌卒。时年七十三。丘本叔梁纥氏。母颜氏子。后自称为孔子家语。孔子去周。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送人以金。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凡当世之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辨宏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孔子敬奉之。
  按释迦谱三教出兴颂。释迦降诞迦毗卫。周昭甲寅第四帝。穆王壬申五十二。如来七九归真际。佛灭一千二十年。教流永平汉明世。佛生四百二十二。老子方生定王世。佛生四百七十七。孔圣灵王方诞质。为报劳生穉子知。鼎分三足还归一。
  周 从文王已下。至赧王三十七君。前后已来计八百六十七年。三教圣人先后相继而出兴云。圣人相继出於周。大教兴隆盖有由。佛倚王臣为外护。国凭释老作焚修。宗分三派虽殊别。道本同源亦混流。鼎足坚牢难阙一。天长地久镇齐休。
  郑列子仲尼第四。商太宰嚭。问孔子曰。丘圣者欤。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太宰曰。三皇圣者欤。曰三皇善任智勇者。圣则弗知。曰五帝圣者欤。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弗知。曰三王圣者欤。曰三王善任因时者。圣则弗知。太宰曰。孰为圣。曰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焉。

  秦

  自丙午迄甲午。六主。四十九年。都(咸阳)孝文(柱元)庄襄(梵元)。
  昭襄王。勒元稷。袭世爵。蕃屏周室。废赧王为庶人。迁周九鼎于秦。始皇帝政复姓赵。乙卯即位。始称皇帝。自谓功过三皇。德兼五帝。立三十七年○二十六年并吞六国。为天下一统。改正朔。以建亥为岁首。二十七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同一文轨。名河为德。民曰黔首。
  癸未 岁二十九年。舍卫国沙门室利房。将十八贤者。赍佛经至京。所司具奏。始皇不识佛。以为妖讹。勑令囚禁释利房等。惟作梵声。念佛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时光明照曜咸阳。瑞气盘旋囹圄。有八神人。从地涌出。身长丈六。头带凤凰兜鍪光甲。握金刚杵碎狱。杻械俱坏。守狱者惊惶倒地。利房等一时解脱。左右司具奏。帝大惊。俯谢悔过。勅精送室利房等。将经教还归竺国。
  戊子 三十四年。李斯奏焚诸典籍。坑儒士○(三十七年辛卯。驾巡海上而崩)。
  二世皇帝胡亥。壬辰立。三年○赵高李斯。奉立王子婴。杀赵高。即位四十六日○沛公至霸上。王素车出降。天下归汉。

  汉

  刘邦字季奴。沛郡丰人。母温息平大泽。梦与神人交。感而生季奴。首龙颜。额隆准。宽仁大度。美须髯。左股体间。有七十二黑子。因托暴秦。鼓其潜翼。既吞强楚。遂奋云飞。前后凡经七十二战。天下乃定。黑子之应。其瑞在兹。既远承周。因尔称汉。改咸阳曰长安而都之。自从开辟三皇五帝夏殷周秦。迄文景前。并以帝王标年。无别立号。至武帝世。始制年名称建元云。元狩二年。霍去病讨匈奴。过居延山。擒休屠王。获其金人。以为大神。列置於宫。烧香祀之。此即佛像初至。三年凿昆明池。於下际。悉是灰黑。武帝以其事。问东方朔。朔奏云。非臣所知。可访西域胡道人。其后张骞使大夏还。汉书始知有身毒国。又平帝世。大夫刘向自称。余览典籍。往往见有佛经。及删列仙传。云得藏书。缅寻太史创撰列仙图。自六代迄到于今。七百余人。向检虚实。定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推此岂非汉时经目。及古旧二录。道安所载十二贤者等经。例是所余。止有七十二人。为列仙传。此盖博识睹其大伦。将知周时久流释典。情识未洽。归信者稀。秦虽爇除。汉兴复出。故令刘向披藏书见。更列仙传云。又哀帝世。元寿年中。景宪使於大月支国。受得浮图经。验向所寻。便实录矣。王莽字巨君。元城人。为汉大司马。翼辅平帝。元始五年乙丑。帝崩。莽玄宣帝玄孙婴。号称孺子。莽为丞相。居摄三年。即真十五年。通数十八年。实止十七载。莽为景帝第七世孙刘玄字圣公所杀。称更始。改元玄立。二年后。为赤眉所杀。刘秀字文叔。高祖九世孙。长沙定王后。居乎南阳之白水乡。父济阳令。生秀於县中。有赤光之瑞。是岁嘉谷一茎九穗。因名为秀。隆准日角口大。眉长面方。美髦髯。性善仁爱。起於南阳。除荡赤眉。遂定天下。是为后汉光武焉。徙都洛阳。号年建武。闻昔世语。光武起南阳。南阳无贱士。常谓此虚诞。今见经说。释迦出天竺。天竺多圣人。方验斯其实。至明帝世永平三年。忽感神梦。觉已欢悦。命使西行。因弥宅心。游志福境。尝从容暇。问弟东平王。处家居。何者最乐。东平瑰伟。腰带十围。即奉对云。为善最乐。帝称之曰。此言甚大。足可以副王之腰腹。后使回还。仍诏宣译。源发自此。流注达今。法海无穷。玄河靡竭。前后两汉通及新王。合二十六君。四百二十五载。记录帝世东西京云(开皇三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