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历朝释氏资鉴
历朝释氏资鉴
西汉
高祖。自乙未建国至乙丑。十二主。共二百一十年。都长安。火德王天下。
武帝彻。辛丑建元元年(六年)。自此始有年号。丁未改元光(六年)。癸丑改元朔(六年)。
己未 元狩元。二年。武帝故事卫青霍去病讨匈奴。匈奴昆邪王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其祭惟烧香礼拜。上使从其俗祀之。即佛像也。昌黎送灵师诗注。元狩八年乙丑。改元鼎。
乙丑 改元鼎。三年。凿昆明池极深。惟见灰黑。无复土石。举朝不能解其故。以问东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后有西域胡道人至中国。可问之。后汉明帝时。天竺国摩腾法兰入洛阳。有忆朔言者。因以问之。法兰曰。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灰墨乃劫烧之余也。
己丑 成帝即位。改建始。辛丑改鸿嘉。二年。光禄大夫刘向。撰神仙传。序云。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见於佛经。
开皇历代三宝记云。刘向称。予览典籍。往往见佛书。将知周时久流释典。秦虽灭除。汉兴复出。则先汉之前。逆至于周。有佛有经。其来也远。范晔胡为以谓明帝时。始入中国耶(昌黎送灵师诗注)。
新室 自乙丑称摄。丁卯即真。至庚辰十五年。共十八王莽。
更始 刘圣公即位改元。即莽地皇四年壬午。刘秀起兵。
东汉
自乙酉至庚子。十二主。共一百九十六年。都阳洛。
世祖光武秀。高祖九世孙。更始三年。改元建武。在位三十一年。
辛亥 建武二十七年○佛入灭。此至一千年。
戊午 明帝即位。改永平。三年庚申四月八日。帝梦一金人。问诸大臣。谁能原梦。左丞相韩宪奏曰。请陛下说之。朕昨梦一金人。身长丈六。项佩圆光。胸题卍字。顶盘螺髻。额放光明。云是释迦牟尼佛。生在西域迦毗罗国。灭度已来经今千载。云有大教。嘱朕取之。卿等谁能知委。时有通事舍人傅毅奏曰。臣见周书异记云。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恒星不现。异光徧照。太史苏由卜奏曰。有大圣人。生於西域。是佛出现。一千年后。声教流通此土。昭王令於洛阳南郊坛侧。[债-贝+(隽-隹)]一碑为后代记。陛下所梦。殆佛神乎。帝闻奏大悦。遂宣国子监王导翰林郎秦远将军蔡愔等二十八人。赍持国信勑书等。远历西国。追寻圣典。到南天竺国。寻访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僧。将梵夹经。并白[迭*毛]画释迦真像。以白马驮来。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三十日到洛阳。奏见。帝大悦。重赏万金。勑腾兰二僧。於鸿胪寺安下。翻译四十二章经。及释迦真像。安奉大殿。帝持念供养不阙。白马远涉。瘦劳而死。勑於洛阳城西埋之。仍造伽蓝一所。勑以白马为额。此中国造寺之始也。
法流东土。独楚王英。最先好而事之。
奉黄缣白纨。诣国相曰。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斋僧。此之始也。
辛未 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上表至。中书门下为之进。帝览表。令通事舍人宋祥引对。朕远求圣教。西方佛说。其旨微妙。图与养生。长资福利。卿等何意。唤作胡神。令朕除之。心生进退。若据朕意。佛法不除。道教不灭。限正月十五日。於白马寺前。斗其胜劣。决定强弱。勑致三坛。儒书传记二百七十卷。安於中坛。道书方术三百六十卷安于东坛。佛经并释迦像。安于西坛。帝於十五日。将百僚群臣。来赴寺前。道士先呈法术。呼风吸雨。绝役鬼神。腾兰二僧。跏趺而坐。诏通事舍人宋祥宣问二僧。二僧进奏曰。我佛教中。以无诤三昧。此之幻术非我所为。对帝王前。别验真伪。世上无情之物莫过於火。愿陛下将此三教经书。混堆一处。以火验之。不灰烬为真。烬者为伪。帝闻语下令。取堆中坛。积薪上下。告天便烧。二僧祝告。世尊灭后。佛法付嘱国王大臣及我弟子。将经远来东土。妄说异端。毁谤真乘。今日火中别其真伪。愿垂密佑。若全不坏。法兴此土。教化众生。随焰成灰。此土众生。不闻佛法。言讫火焰亘天。儒道二书。皆为灰烬。火中现金色莲华台。擎佛经像。俨然放光。是时帝与群臣。见此殊异。愕然可畏。叹曰。狼狐类众。凤少鸟多。二僧取经献帝。乃说偈曰。狐非师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浪。丘非山岳嵘。即是佛世界。善种得开萌。显我真如法。处处度众生。帝加崇敬。以释迦像及经。奉安显节陵及清凉台供养。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又听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勑腾兰二僧。为之剃发。令所司造寺十所。七寺安僧。三寺安尼。此中国为僧为尼之始也(事物记原)。
唐太宗题白马寺诗云。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回。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欲定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翻译名义)。
汉法本传载。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谓之大神变月。汉明帝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
丙子 章帝即位。改元建初。甲申改元和。元年有神雀凤凰白鹿白乌之瑞。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颂。美光帝致佛之功(汉书)。
丁亥 桓帝即位。改建和。癸巳改永兴。元年铸金浮屠及老子像。禁中供养。覆以百宝华盖。帝事之尽敬。
戊戌 改延熹。九年。裴楷上书曰。今宫中立浮图黄老之祠。此道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伐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夫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盻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淫女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奈何欲如佛老乎。书上奏问状。尚书承旨奏。揩诬上罔事。正揩罪(以上汉书及通鉴)。
戊申 灵帝即位。改元建宁。三年。沙门安世高至京。译经九十五部。首出决义一卷。次比丘诸禁律。
辛亥 四年。安世高至庐山。有[邱-丘+共]亭庙。甚灵。会三十余船奉特请福。神輙降语曰。舟中有沙门。可与请来。客请高至。神复降语曰。吾昔与子。俱出家学道。吾好施而多嗔。今为庙神。而寿尽旦夕。后恐堕於地狱。吾有缣千段并杂室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高使出形。神现大蟒。悲泪如雨。高收缣物。辞别而去。至(〔豫章为建大安寺塔。乃江淮寺塔之始也〕)自镜录俄而神即命过。报云。得生善处。后有人。於山西泽中见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县。大蟒村是也。
明帝初闻西域有神。其名为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为其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炼精神。以至成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世俗。精於其道者。号曰沙门。自永平以来。中国始传其法。图其像。而至王公贵人。皆遵奉之。臣民虽有习其法者。而天子未之好。至桓帝始笃好之。常躬祷祠。由是其法浸盛。故裴楷上书。遂有诬上之罪。何慊夫哉。灵帝建宁问。安世高至。出决义律。比丘始有禁制。而[邱-丘+共]亭神。知其命将终。堕於恶趣。降语请高。奉缣宝虽物。托以营塔解愆。得生善处。佛法何其验耶。
释氏事物纪原
立坛受戒之始
大戒法本。自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已到许昌。以国家多故。寝三十余年。至废帝即高贵卿公也登位。改元正。元岁甲戌。天竺律师昙摩迦罗上书。方兴受戒之事○逆推至佛法初到后汉永平十年丁卯。经一百七十八年。凡出家者。唯受三归戒○西天祇园比丘楼至。请佛立坛。为比丘受戒。如来於园外院东南。置一坛。此为始也。此土宋元嘉七年庚午。天竺僧求那跋摩(梁云功德铠)至杨州南林寺前竹园中。立坛。称方等坛。受戒之始也 僧史略云。盖以戒坛。本出小乘教中。应僧人戒法。一一如律。若片善乖违。则受不得戒。临坛人犯罪。今方等法是也 按大乘教。即不拘根缺缘差。但发大心[饥-几+页]纳。即得戒也。可谓广大平等周遍矣。故称方等大乘。或名甘露者。甘露即喻涅盘也。戒为人涅盘之初门。故从果彰名也 戒坛图经云。夫欲受戒者。先於有智人所策发教。於万境之上。起慈护心。故毗婆沙论云。由普於一切有情上。起善意乐。无损害心得戒。若临集僧。当行法事。但云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者。沙弥素未曾闻。不知何者是上品心。此犹空雷发奇峰之天。甘雨绝布金之地尔。上品心者。即是万境上。起慈护心也○优婆塞戒经云。戒果有二。一天乐。二菩提乐。智者求菩提乐。不求天乐 正法念处经云。若持戒。念天乐者。斯人污净或如杂毒水。以天乐无常。寿尽必退。当受大苦。是故当求涅盘乐 瑜伽论云。一厌有为心。二求趣菩提心。三慈慜有情心 四分律本偈云。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
赐紫师号
僧史略云。唐则天朝。僧法朗等九人。重译大云经毕。并赐号紫衣银龟袋 大平兴国初。许四方僧入殿庭乞此试三学。下开封府。差僧证经律论义。十条全通。乃赐紫衣师号。为手表僧。以其面手进表也。寻因功德司奏。今天下一家。不须手表求选。勑依自此每遇皇帝诞晨。亲王宰辅节度。下至刺史。得上表荐所知僧紫衣。唯两街僧银所荐得入内。是日门人。牒给紫衣四事。谓之帘前赐紫。此最荣观也。然此衣以国恩故得着。极不容易。皆形相分满。方受得○按东观奏记云。大中年间。大安国寺僧修会。能诗应制。才思清拔。一日问帝乞赐紫衣。宣宗曰。朕不汝吝。但观汝相有缺。未赐也。及赐着归寺而卒。近亦屡有此类。可谓人天路上。以福为先矣 德宗召法师端甫。入禁中。与儒道论议。赐紫方袍。令待太子於东朝。顺宗重之若兄弟。宪宗待之如宾友。掌内殿法仪。录两街僧事。文宗开成中。立为左右街僧录。自此始也 昭宗乾宁中改首座。为副僧录。即觉晖为始也。
圣节建立道场
僧录赞宁僧史略曰。魏太武始光二年。立道场为祝寿。神嘉四年。郏州悉立。盖生日也。云生日暂建道场法会耳。始光中是帝自崇福之始也。神麚中是臣下奉祀之始也。今代所行。皆是唐代宗时始诵仁王经。盖自元载王缙始倡之。五代会要。周广明二年。勑臣僚。遇圣节。抵于寺院。起置道场。迄今为故事也。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一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二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始自三皇。天唯一主。终乎两汉。地无二臣。爰洎魏晋。逮于大隋。其间京邑将若猬毛。鸱蹲鹤立之都。二十有二国。其吴三秦凉魏齐陈等。此八国虽曰各保名器。并皆宣译佛经。能使三宝住持。是则四生蒙赖。所以务善者流庆。故致世录相沿焉。而纪目无闻。乘时霸王者。十有四国。既不阐扬圣教。於事莫知祖修。今各依彼诗书。粗略标其年世。庶知强弱始末发兴○魏文帝曹丕。操之子。黄初元年庚子。受汉禅。都洛阳○蜀先主刘备。辛丑。都益。二主四十三年。还入魏○吴孙权。壬寅。都建康。四主五十九年。归晋。魏五主四十五年。而受禅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己亥。宇宙之内。文轨复同。二十三年。到○晋惠帝永宁元年辛酉。州土幅岸竟建国都。大安元年壬戌。张轨起凉州。是为前凉。七主六十二年。入前秦符坚。永兴元年甲子。刘渊起平阳。是为前赵。四主二十六年。入后赵石勒。同永兴元年李雄起蜀。是为后蜀。四主四十四年。为晋穆所灭○东晋元帝大兴三年庚辰。石勒起襄国。后徙都邺。是为后赵。四主通染闵。三十五年。入前燕○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乙卯。慕容皝创黄龙。后徙都邺。是为前燕。二主九年。入前秦。晋孝武太元十一年丙戌。慕容垂起於中山。还袭燕号。是为后燕。徙都黄龙。五主二十六年。入北燕冯跋。至十二年丁亥。吕光起凉。是为后凉。四主一十六年。入后秦姚兴○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秃发乌孤起於西平。是曰南凉。三主一十八年。入西秦乞伏叱盘。至二年戊戌。慕容德起广固是曰南燕。二主一十三年。为晋所灭。至四年庚子。李果起於炖煌。是为西凉。三主二十二年入北魏太武至六年庚戌。冯跋起灭后燕。都於昌黎。是为北燕二主二十八年。亦入北魏太武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己卯。是北魏大延五年太武西征。遂灭北凉。自是诸国。相吞略尽。唯北魏存至○齐明帝隆昌元年甲戌。是北魏太和十一年。孝文南迁。都于洛邑○梁武帝大通六年甲寅。是南魏永熙三年。武帝元修西迁长安。依周太祖宇文黑秦。齐太祖高观。别立清河王子元善见为王。北都乎邺。缘是后分为东西魏。梁孝元帝绎承圣四年乙亥。都在江陵。为西魏灭。自是南朔历数北旋。其年即魏之后二年。萧衍孙察魏赐立绍梁基。是曰后梁。既为附庸。是影国。周受魏禅。因而跱之。仍都江陵。五主三十三年。逊于隋。
隋之驭世。扬坚弘农华阴人。父忠事周文帝。为太傅。封隋国公。坚袭封事武帝。至静帝。为相国。封王。寻受禅。都长安。以周宣椒房之戚。久秉重权。秉性严重。绰有威容。而能推赤心。以待旧臣。各展其用。故取江南三百年之国易於反掌。使天下为一统。开皇仁寿间。王道清奏。车书契来。化被有功。民无德称。岂期炀帝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俄而群盗猬毛而起。遂有江都之变。唐李渊兵克长安。遂立恭帝。虽欲不禅。庸可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