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释氏资鉴

  丁酉 十六年。凡造寺。勑萧子云飞帛。大书萧字为扁。时人称寺为萧寺(国史补)○僧佑律师。自齐初大弘律法。梁武深相礼遇。凡僧事有疑。皆就审决。年衰。勑乘舆入内。为六宫受戒。王公贵戚。白黑门徒。一万余人。师有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并行於世。
  己亥 天监十八年。会稽僧皎然。着高僧传十四卷。始自汉永平。终于是岁。凡百五十余载。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大藏)。
  是年四月八日。帝讲慧约法师。於等觉殿。受菩萨戒。上屈万乘之尊。伸在三之敬。暂屏衮服。恭受田衣。宣度净仪。曲躬诚肃。复设无遮大会。朝野白黑十余万众。香华伎乐。盛於斯时。自是约师入见。别施漆榻。上先作礼。然后就座。皇储以下尽礼敬焉。因而大赦天下○诏曰。梵网经云。居帝王位者。应先受菩萨戒。故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宜修身戒心以弘治道。朕思。若不受菩萨戒。岂能起慈悲心。行平等行。所以受持正法。在予不疑。欲以亿兆苍生。同资福庆。凡天下罪无轻重。咸赦除之。
  庚子岁 梁武帝普通元年 魏肃宗孝明帝正光元年。
  是年九月二十一日。天竺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大师至南海。广州刺史萧昂表闻。梁王武帝遣使诏迎。十一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自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复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云。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玄旨。师知机不契。十九日去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寻至雒邑。止於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人莫之测○师去后。武帝问志公。公曰。陛下还识此人否。帝曰不识。公曰。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帝悔。即遣人追之。志公曰。莫道遣使。合国人去。他亦不回矣(僧史)。
  魏孝明帝。是年加朝服大赦。命释老两宗上殿。斋讫侍中刘滕宣敕。请诸法师。与道士论议。时洛都融觉寺沙门昙无最。与道士姜斌对论。帝曰。佛与老子。同时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成佛。出老子开天经。明是同时。最曰。老子周何王生。何年西入。斌曰。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夜生。简王四年为守藏吏。敬王元年。八十五岁。见周德凌迟。与散关令尹喜西入明矣。最曰。佛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夜入灭。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三十年。乃与尹喜西遁。此乃年载悬殊。无乃谬乎。斌曰。若如来言。出何文纪。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并有明文。斌曰。孔子制法圣人。当明於佛。逈无文志。何耶。最曰。孔子三备经。佛之文言。出在中备。仁者识同管窥。览不弘远。何能自达。中书令元义宣勑道士姜斌论无宗旨。宜令下席。又议开天经是谁所说。中书侍郎魏收等。就观取经。太傅萧综李寔等。一百七十人。读讫劾奏曰。老子只着五千文。余无言记。臣等所议。姜斌文词乖谬。罪当惑众。帝加斌极刑。菩提流支奏解。配流马邑(魏史)○法师昙无最者。武安董氏。灵悟洞彻。学优程誉。为三宝之良将。即像法之金汤。对论有旨。声胜魏史。公卿达儒降阶设敬。佛法中兴。惟其开务矣。
  魏主好游骋苑囿。不亲视朝。过崇佛法。郊庙之事。多委有司。张溥惠上疏切谏。以为植不思之冥业。损巨费於生民。减禄削力。近供无事之僧。崇饰灵殿。远邀未延之报。昧爽之臣。稽首於外。玄寂之众。遨游於内。愆礼忤时。人灵未穆。愚谓修朝夕之因。求祇劫之福。未若取万国之欢心。以事其亲。使天下和平。灾害不生也。伏愿淑慎威仪。为万邦作式。恭致郊庙之虔。亲行朔望之礼。释奠成均。竭心千亩。量撤僧寺不急之华。还复百官久折之秩。已造。务令简约速成。未造者。一切不复更为。则孝悌可以通神明。德教可以光四海。节用爱人。法俗俱赖矣(通鉴)。
  辛丑 魏胡太后。熙平初。遣宋云与比丘慧生。往西域求经册。期年至乾罗国。是冬回还。次年二月达洛阳。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太后令诸路各建五级浮图。诸王贵官各建寺於洛阳。相高壮严。太后数设斋会。施僧财物。动以万计。赏赐左右无节。所费不赀(北史及通鉴)。
  癸卯 魏景明之初。世宗命宦者白整。为高祖文昭后。凿二佛龛於龙门山。皆高百尺。永平中。刘滕复为世祖凿一龛。至是二十四年。凡用一十八万二千余工。而尚未就。余何为哉(通鉴)○司空任城王澄奏。昔高祖迁都。制城内唯听置僧尼寺各一。余皆置於城外。盖以道俗殊归。静居尘外故也。正始三年。沙门统慧深。始违前禁。自卷诏不行。私谒弥众。都城之中。寺踰五百。占夺民居。三分且一。屠沽尘秽。连比杂居。往者代北有法秀之谋。冀州有大乘之变。太和景明之制非图。使缁素殊途。盖亦以防微杜渐。昔如来阐教。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恋着城邑。正以诱於利欲。不能自已。此乃释氏之糟糠。法王之社鼠。内戒所不容。国史所共弃也。臣谓。都城内寺。未成可徙者。宜悉徙於郭外。僧不满五十者。并小从大。外州亦准此。诏从之。然卒不能行○魏有天下。至於斯时。佛经流通。大进中国(通鉴)。
  何胤初侈於味。周颙遣书。劝令菜食。曰变之大者。莫过生死。生之重者。无逾性命。性命之於彼甚切。滋味之在我可赊。若三世理诬则可尔。若使此理果然。而受形未息。一往一来。生死常事。则伤心之惨行。亦自及。丈人於血味之类。虽不身践。至於辰雁。夜鲤能不取备於屠门。财具之一经盗手。犹为廉士之所弃。性命之一启金刀。宁复慈心之所忍。驺虞虽饥。非自死之草不食。闻其风者。岂不使人多愧。丈人得此有素。聊复片言启发耳。胤由此绝血味。常遇异僧。受以大庄严论。世所未有者。晚入虎丘山。讲维摩经。临终梦见天女。六十余人。列于堂前。寤犹见之。即沐浴衣冠。少顷而卒(旧史)。
  乙巳 普通六年。魏孝昌元年。西域使还。获佛爪发。发青绀色。以物伸之。随物长短。放之则旋屈为螺○魏明帝闻达磨道德孤高。缁白之众。靡然趋向。声震洛都。帝三屈诏命。师不出山。帝高之。遂赐二磨讷袈裟金银器物若干。师皆逊去。凡三返。帝终授之(正宗记)魏孝昌元年。胡太后与魏主。各殿居处。太后对帝谓群臣曰。今隔绝我子母。不听往来。复何用我为。我当出家於嵩居寺耳。因欲自下发。帝与群臣。叩头泣涕。殷勤苦请。乃止(通鉴)。
  丁未 大通元年。武帝於普通元年。作同泰寺。历七寒暑。是岁完成。又闻大通门以对之。取其反语相恊。晨夕幸寺。出入是门(通鉴)。
  己酉 改中大通。魏孝庄永安二年。胡太后尽召肃宗后宫。皆令出家。太后亦自落发(通鉴)。
  是年九月癸巳。上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上释御服持法衣。行清净行大舍。以便省为房。素床瓦器。乘小车。私人执役甲干。升讲堂法座。为四部大众。开涅盘经题。癸卯群臣以钱一亿万。祈白三宝。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己巳。百辟诣寺东门。奉表请还宫(通鉴)。
  岁己酉。达磨大师。默坐九年。忽谓其徒曰。吾观东南。有大乘气。而来此土。传法得人。西返时至。世尊正法眼藏。展转授吾。吾今付汝。吾去后二百余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潜符密契。千万有余。汝当阐化。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有。乃往禹门山千圣寺。至十月初五日。端坐而逝。世寿一百五十。门人奉全身。葬熊耳山定林寺○明帝魏使宋云西域回。遇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往。云问师何往。曰西天去。语云曰。汝主已厌世矣。速归。云闻其语。而心忙然。急行归朝。孝庄即位。具奏其事。有旨启圹。唯空棺只履。举朝惊叹。奉诏取履。於少林寺供养(传灯载太和十九年卒。讹也。三国魏明帝丁未改太和。止六年。东晋癈帝改太和。自丙寅止庚午。止五年。岂有魏孝明十九年耶统纪)。○梁武帝闻师显化。亲制碑。刻于锺山。其末云。嗟乎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虽一个凡失。感师之於后云。至唐代宗。谥曰圆觉大师(释通鉴)。
  梁昭明太子统。五岁通五经。十二於内省决狱。天性好佛。留心内典。躬自讲说。凡释部经论。披览略遍。撰次法事仪注。及立三谛等义。自出宫二十年。不畜声乐。唯法为乐。中大通三年。岁辛亥。四月卒。天下哭之。如丧考妣(梁史)。
  癸丑 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帝幸同泰寺。讲金刚经。设无遮大会。自皇太子王侯已下百官。六百九十八人。义学僧等一千人。昼则同心听受夜则更述制仪。其余僧尼道士。女冠居士。五众及外国使人。三十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二人。又武卫宿直。复数万人。天监初志公自持一麈尾扇及铁锡杖奉上。武帝亦未喻其意。至是三十余年。乃鸣锡升堂。执扇讲说者。抑有冥符。是讲也。东储启请。止许七日。诸僧钻仰。欲罢不能。更延二七。而请益之。乃终于三七日。解讲之晨。正殿大像忽放光明。左右菩萨复续放光。帝躬虔礼。大众咸瞩。帝舍施钱银绢物。直一千九十六万。皇太子奉宝经函布施。及六宫所舍。六百余万。时朝臣至于民庶。并各随喜。钱一千一百一十四万。
  甲寅 梁中大通六年○西魏孝武修。永熙三年(自甲寅尽丙申。三主。三十二年)○东魏孝静善见(天平元年迁都于邺。自甲寅至庚午。十七年)。
  魏永宁寺浮图。是年灾。观者皆哭。声振城阙。其塔孝昌二年大风发。屋宝缾随堕。入地十余丈。命更新。至是二月。为天震焚烬。经余三月。其年五月。人从东莱郡至。见塔在海中。光明俨然。同观者非一。俄而云起。失其所在(感通录)○是年傅大士遣弟子。传[目*往]诣阙。奉书有诏。以闰十二月赴阙。帝闻大士神异。预锁诸门。大士已知。预作大木槌一双。先扣一门。诸门皆启。直入正言殿。唱拜不从径。登西国所贡宝榻。帝问大士。师事从谁。答曰。从无所从。师无所师。事无所事。设食竟。还锺山定林寺。诏令资给。后至己未三月。大士再入都。武帝於寿光殿。共论真谛。傅曰。息而不灭。帝请讲金刚经。大士挥案一下而起。帝不省。再请讲。大士乃索拍板升座。唱四十九偈颂。终而去(士三至都本传)。
  丁巳 东魏大统三年。定州孙敬德。事观音甚虔。为贼横引。遂妄招承。明日将决。夜梦僧教诵救苦观音经千遍免苦。德方诵及半。有司执缚向市。旦行旦诵。临刑斫之。刀折三段。皮肉不伤。凡三换刀。刀折如初。览刑者问之。以事闻丞相高欢。欢为表请免死。德还家。僧顷上有三刀痕。今谓高王观音经是也(齐书)。
  越之上虞县李胤。掘地得佛牙像方二寸一边十二躯一边十五躯。巧刻妙绝。中有真形舍利六焉。奏上。未以为意。至戊午岁。胤衔愆缧绁东冶。舍利降在中署。光明显发。大悲救苦。良有以哉。下诏以真形舍利。复现於世。幽显皈心。因时布德。允叶人灵。宜承佛力弘兹宽大。凡天下罪无轻重。咸赦降之(弘明集)。
  辛酉 三月十二日。帝於华林园之重云殿。讲金字般若三慧经。太子王侯。宗室外戚百辟卿士。外域杂使。义学千僧。会众莫不肃容观听。凡讲二十三日。自开讲迄於解座。设供普施。京师文武侍卫。并加庄赉焉(梁史)。
  帝常作净业赋。其序有云。朕不啖鱼肉。不与嫔侍同处。四十余年。既不食众生。无复杀害障。既不御内。无复欲恶障。除此二障。意识稍明。乃作净业赋。其略云。观人生之天性。抱妙气而清静。感外物以动。欲心攀缘而成眚。过常发於外尘。累必由於前境怀贪心而不厌。纵内意而自骋。耳留连於丝竹。眼转移於五色。香气馞起。触鼻发识。舌之受味。甘口啖食。身之受触。以自安怡。细腰纤手。弱骨丰肌。附身芳洁。触体如脂。狂心迷惑倒想自欺。如是六尘。同障善道。方紫夺朱。如风靡草。抱感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由是外清眼境。内净心尘。与德相随。与道为邻。见净业之可爱。以不杀而为因。离欲恶而自修。故无障於精神。患累已除。障碍亦净。如久澄水。如新磨镜。外照多像。内见众病。既除客尘。返还自性。心清若水。志洁如雪。结缚既除。忧畏亦灭。与恩爱而长。违[(厂@?)*页]生死。而永别(具见弘明集)。
  甲子 梁大同十年大士。宝公显迹。四十余年。名播寰宇。帝尊师之。一日问曰。朕社稷存亡久近。公自指其喉。及颈示之。盖谶侯景也。又问继吾后者谁。公曰。湖里生尘(陈霸先生於湖州也)。后复询社稷之事。公曰。贫道塔坏。陛下社稷随灭。
  丙寅 中大同元年。公将示寂。帝出外。公诣内殿。然一烛付后合。舍人以闻帝。帝归见公出去。帝曰。师不复留矣。以后事嘱我乎。回山以十二月六日入灭。寿九十三。奉勑造木塔于锺山。独龙岗王均撰纪德碑。并毕。帝忽思木塔。其能久乎。遂撤之。改创石塔。贵图不朽。以应其谶也。折塔才毕。侯景之兵至矣。志公灭后。至宋太宗大平兴国七年。降现城市。太宗降诏。避讳称宝公。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加谥宝公道林真觉大师(一云。天监十三甲午岁。示寂。南史及事物纪厚)。杨文公谈苑。记沙门宝公铜牌。记谶未来事云。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江南中主名其子。曰弘冀。吴越钱谬诸子皆连弘字。期以应之。而宋宣祖之讳。正当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