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历朝释氏资鉴
历朝释氏资鉴
同泰寺浮图灾。上曰。此魔也。宜广为佛事。群臣称善。下诏曰。道高魔盛。行善障生。当穷兹木土。倍增往日。遂起十二层浮图(通鉴)。
己巳 大清三年四月。逆贼侯景陷台城。惩求无已。帝愤之染疾。然斋戒不衰。念佛不辍。五月大渐。进膳不餐。久而索蜜。未至。遂崩于净居殿。寿八十六○太宗简文帝纲即位。
帝虽亿兆务殷。而卷不释手。察好听讼。明若通神。躬务俭约。体安菲素。外绝三驱之礼。内屏十锺之宴。自非宗广祭祀。及诸法事不许音乐。所谓道资人弘。理无虚授。事藉躬亲。民信乃至。帝自受戒后。口味备断。日止一食。菜羹粝饭而矣。或遇事繁。日移中则[口*敕]口以过。后宫侍御皆无罗绮。膳夫所掌。岁撤万金。掖庭之费。年减巨亿四千以上。便断房室内殿。寝处衣衾率素布被。莞席草履。葛中暗室亦理衣冠。暑月未尝褰袒。便殿所居。略同沙门。傍无侍御。顾无玩具。左右唯经书卷轴。所对唯缾锡香炉。味旦坐朝日。肝乃息。夜寻法宝。明发不寐。所利唯人。所约唯己。诚起居之常事。乃禁中之实录。自古帝王莫能尔也。由是一人履道。四方化之。国内普持六斋。兆民皆受八戒。每断重罪。终日不择。讲解着辞。财法兼施。宫中佛像悉放光明。夜必澍雨。朝则晴霁。天地震动。异香满融。举国归敬。咸希席脱。法事之盛。振古未有。灵异万端。具如陆云之序云耳○隐子论。或谓梁因佛而亡。盖亦未之思耶。请以汉武校之。两汉南北之君。享国年深。唯汉梁二武恢崇庠序。养育人材一也。汉学仙。梁学佛。所好亦一也。而汉武在位。五十四年。莫尊宠方士。壅旷万机。穷兵黩武。帑廪整然。民有离心。而不败者何也。汉未尝去兵也。梁末年渐踈将佐。去甲兵。此其所以先败也。嵩公广原教曰。教不可泥。道不可罔。过与不及。其为患一也。夫事有宜。理有至。从其宜而宜之。所以为圣人之教也。即其至而至之。所以为圣人之道也。梁之武帝。齐之文宜。反其宣而事教。不亦泥乎。魏周二君。泥其至而预道。不亦罔乎。此释子之苟时。君之泥佛也如此。以是验梁之泥教。不为不失。盖学佛自有中道也。梁虽泥道为失。然不由是而致败。其弊在乎弛武踈贤也。要之隆污有定数。不可以苟延之也。自古君臣父子纂弑。狂盗内悔。何可胜纪。今曲言侯景之叛。而诬於佛何耶。共工之於伏羲。蚩尤之於黄帝。羿促之於夏楚。昭王不反。申之於周。弑幽胜广之於秦。贾充成济之於魏。刘石之於晋。尔朱之於元魏。禄山朱泚黄巢之於唐。何代而无侯景也。旦以子之杀父。如景之狂。何惮而不为哉。景虽陷台城。不加弑逆於武帝。何可加訾乎。
庚午 梁简文大宝元年 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 北齐文帝高洋丞。受东魏禅。即位晋阳(自庚午尽丁酉。五主。一十八年)。
简文帝。委心妙法。遍览玄章。撰法集二百卷。法宝联璧四百余篇。刺血写般若十部。造资敬报恩二寺。然天姿高明。而德性柔懦。终为侯景所制。不能自立。亦时数使然也(卞正)○帝登重云殿。侯景与帝礼佛。为誓云。自今君臣。两无猜贰。臣固不负陛下。陛下亦不得负臣。
北齐。显祖文宣帝高洋。是年五月。受东魏孝静帝禅即位。改元天保。帝佛慧早修。圣智罕测。既临大祚。兴隆佛教。明年诏曰。仰惟慈明。缉宁四海。欲报之德正觉。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之山林。为太皇太后。建立宝塔。废鹰师曹。为报德寺。
从开辟以来。此至辛未岁。凡二百八十三代七十六万二千四百一十五年○世尊般涅盘至此年。一千五百载。
壬申 后梁世祖元帝绎。改承圣元年。即湘东王也。三月大败侯景军。景走寻为侯瑱杀之。十一月绎即位于江陵。是为世祖元帝。帝体性多能入微灵悟。造天居天宫二寺。每讲法华经。解成宝论(卞正)。
北齐。是年。诏僧稠禅师至京。帝躬举大驾。出郊迎之。稠年过七十。神宇清旷。帝扶接入内。为说正理。拜受禅道。自是弥承请诲。笃敬殷重。因受菩萨戒。於是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又断天下屠杀。於是年三月。大劝民斋戒。官因私菜。荤辛悉除。稠留禁中。四十余日。因辞还山。敕於邺城建云门寺居之。一日帝驾幸谒稠。稠床坐不迎。有谗於帝。帝将入寺。按其不敬。稠知之。预出二十里外候。帝及至。怪问其故。稠曰。恐身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帝愧悔无已。乃躬负稠身往寺。稠不受。帝曰。弟子负师。行遍天下。未足谢愆。因问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曾作罗剎王。是以今犹好杀。即咒盆水。令帝自观其形。果然。帝大惊。自是坐禅行道。尤锐於前。仍勑诸州。别置禅肆。令达定慧者。就而教授。国储分为三分。一以供国。一以自用。一供三宝。自是彻情皈向。通古无伦。大起寺塔。僧尼满於诸州。佛法东流。此焉盛矣(僧史)。
甲戌 魏大统中。诏僧实禅师曰。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背隆伛偻。分似周公。德宇纯懿。轨量难模。可昭玄三藏言为世宝(云云)。至是复以师才深德大。请为国三藏。自是陶化京华。久而愈盛(僧史)。
初梁武帝造金像二躯。作重云殿。礼事五十许年。至是江左未定。利害相雄。王僧辨乃遣杜龛典卫宫阙。龛性顽凶。欲毁二像为铤。先令数人上三休阁。令镵佛顶。锤凿始举。二像一时回顾。所遣诸人臂不能举。失喑如醉。杜龛亦然。仍见金刚竟来击之。举体洪烂。穿皮露骨而死(感通录)。
北齐文宣帝。大兴佛法。天保中。道士陆修静。会梁武帝开运。天监三年下敕舍道崇佛。静与门徒。叛入齐。倾散金玉。赠诸贵游。托以襟期。冀兴道教。帝乃出勑。召诸沙门。与道士校术。道士咒诸沙门。衣钵或转。咒诸方梁。或横或坚。沙门默无一对。士女贵贱。并以静徒为胜。静乃高谈自矜。唱言。神通权设。抑挫强侮。沙门现一。我当现二。今薄示微术。并辞出退。事亦可见。帝命上统。令与静捔试。上曰。方术小伎。俗儒之耻。况出世也。然天命相拒。岂得无言。可令最下座僧对之。时释昙显位居末席。酒醉酣盛。扶舆上座。因立而笑。语李宗云。向夸现术。一之与二。深有其致。即於座上翅一足而立曰。吾已现一。卿当现二。各无言对。显曰。咒诸衣物飞举者。试卿术耳。命取稠禅师衣钵咒之。皆无动摇。帝勑十人举之。不动如故。乃以衣置诸梁木。怗然无验。诸道士相[(厂@?)*页]无颜。犹以言辨为胜。乃曰。佛家自号为内则小也。詺道家为外则大也。显应声曰。天子处内。定小庶人矣。静与其徒。缄口无言。文宣处座。自验臧否。其徒求哀济度。皆舍邪归正。勑令剃染。曰号神仙者。并上三爵台。令其投身飞游。悉委尸于地。伪妄斯伏。乃下诏曰。法门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为本。祭酒道士。世中假妄俗人未悟。乃有秪崇。麴蘖是味。清虚焉在。瞿晡斯甜。慈悲永隔。上异仁祠。下乖祭典。宜皆禁绝。不复遵事。颁勑远近。咸使知闻。其道士归依者。并付昭玄大统上法师。度听出家。广如别传。于时齐境一心奉佛。国无两事。迄于隋运○显公者上统。揣其骨则千里骥足异世同驾。以貌取人。失之自古。则徒节玄黄矣。何能抗御之哉。
丙子 天保七年。齐文宣在晋阳。使人骑白馲驼向我寺。取经函去。使问不知何寺。帝曰。但任驼行。自知寺处。日晚出城。驼行至急。奄然如睡。忽至一山。名曰冥寂。山半有寺。群沙弥曰。高洋驼来也。便引入寺。见一老僧。拜已。问曰。高洋作天子何似。曰圣明。曰尔来何为。曰令取经函。僧曰。洋在寺懒读经。令北行东□是其房。可取函与之。即乘驼而反。又如睡梦。奄至晋阳。以函反命。帝不久行至谷口水井寺。有舍身痴人。不解语。忽语帝曰。我先行尔后来也(感通录)。
丙子 梁敬帝。大平元年。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觉。是为北周孝闵帝。十二月即位。
丁丑 梁大平二年九月。敬帝禅位于陈高祖。
论曰。观梁之兴。有以异於魏晋。观梁之治。有以成今。於宋齐史。褒以斯文德。有此武功。始自汤武之师。终济唐虞之业。此其实录也。梁岂有惭德哉。武帝受命之后。数十年间。礼乐文物。为南朝冠。此梁之治。独出於江在五朝。南北八代之右也。宋景文新史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终无大恶。以寝微而亡。余祉及其后裔。唐兴得八业。宰相未闻。贬梁以好佛而致之也。文中子知之。故着中说曰。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盖疾史臣不知梁何以亡。争以近迹。而引咎於佛矣。武帝不求贤才。擢用庸鄙。春秋既高。留神爼豆。泥情佛教。而在廷无诤臣矣。知子莫若父。况三蠧并歼。独全养嗣正德。不即大戮使阴召逆。雏咫尺玉墀。鞠为茂草。故侯景得以称名犯顺。知梁有名将。弃而勿用。士不知战。有可乘之机故也。何谓名将。王神念羊侃王僧辨侯瑱徐世谱陆法和。数子之才。梁不任之。杜僧明周文育侯僧都麦铁杖等。皆有将材。梁不用之。反以资篡臣。湘东无御将之道。侯景未枭。而陈氏问鼎矣。梁室速倾。其患在此。而议者以为仁义礼乐戒律定慧不幸而亡梁。非也。仁义礼乐。尧舜三代。皆资而大治。不闻始而大乱也。所以乱者。其后嗣失德而已。戒律定慧。汉明帝求其人。与教传世。二百载。唐太宗大兴之。不害其为正观之治。而传世三百年。宋太祖大宗。大兴佛教。其传世三百余年。以是明之。则佛不为王化之蠧。反以资於治也。夫言佛之亡梁者。殆非正论(隐子梁室论)。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四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五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南北朝
南
陈(陈氏霸先。受梁禅。都建康。自丁丑尽己酉。五主。三十三年) 后梁(萧察。都江陵。三主。三十八年)
北
齐(高氏洋丞受东魏禅。都邺。自庚午尽丁酉。五主。二十八年) 周(〔字〕文觉。受西魏禅。都长安。自丙子尽辛丑。五主。二十五年)
陈高祖武帝受梁禅。九月即位。改元永定。帝膺宝历以君临。起会昌而司牧。身长九尺。须长三尺。垂手过膝。神明高放。戡剪多难。复梁旧政。崇重释氏。金陵旧来七百余寺。侯景焚荡几尽。帝既登极。悉皆修复。翻经讲道。不替前朝。越六日出佛牙於杜姆宅。设大会上。出阙前膜拜。次年大会。供僧布施。放生宥罪。弘宣十善。汲引四民。写经度僧。铸像造寺。并皆宏丽。为国庄严。爰逮群灵。五月幸庄严寺。舍身。群臣表请还宫。己卯帝崩(卞正论)。
周孝愍帝。自丙子十二月。受西魏禅。帝明裕研机。疎通弘达。天纵神武。民归狱讼。握金镜以居。尊齐玉衡而建极。大弘像化。广辟慈门。海内名德。咸慕义归仁焉。惜乎天不假其寿矣。丁丑九月崩。
丁丑 九月。世宗孝明帝。毓即位。帝上奉三乘。内亲九族。乃至本枝维翰。列辟庶官。五向十行。俱识归依之道。外观内觉。同登解脱之门。岁戊寅。为先皇造卢舍那织成像一躯。并二菩萨。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六躯。各二菩萨。及金刚师子等。丽极天成。妙同神制(卞正)。
己卯 陈高祖将欲修葬。造温凉车。文帝欲取梁武帝重云殿中佛帐珠佩。以饰送终。人力既足。忽见云气拥结。大雨洪澍。雷震电烨。烟张殿表。火烈云中。欻见重云殿影金银二像。八部神王。及帐座一时腾举。烟火挟之。忽然远逝。观者倾国。晴后覆看。故所唯础存焉。是日人见殿像乘空飞於海上(感通录)。
庚辰 周高祖武帝邕即位。为文皇帝。造释迦像一丈六尺。并菩萨圣僧。金刚师子。周回宝塔二百二十躯。仍於京下。造宁国会昌永宁三寺。以追冥福焉(卞正)齐文宣帝。暇日尝对稠禅师曰。朕欲睹佛之灵异。稠曰。非沙门之所宜。帝强之。稠乃投袈裟于地。帝使十人举之不动。稠命沙弥取之。无难焉。因尔笃信。劳赐优渥。帝每年元日。问稠师一岁吉凶。至天保十年。师云今年不好。帝不悦。复问何如师云。贫道亦不久。是夏师示寂。至冬帝崩(本传)。
辛巳 周武帝保定元年。凉州御谷山上。年雷雨震岩。挺出石像。高丈八尺。无首。至周初。州城东涧有光发。视之乃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计四十年。灵像方足。是年立为瑞像寺。建德将废教。像首自落。帝令安之。次早如故。遂有废教灭国之谶。周虽灭法。不及此像。灵异非一(感通)。
壬午 齐世祖武成帝。笃敬佛乘。创营寺塔。脱珍御服。并人檀财。转大品经。月盈数遍。层台别观。皆建伽蓝。壁玉珠玑。咸充供具。筑坛於内。请上法师。授归戒法师。发于地。合践升座。受毕。令八座重臣及后妃戚属。皆受归戒。创报德寺。移上法师主之○上法师者。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轨人。威能肃物。虽当大统位国师。而衣布褐。未尝乘肩舆。世益以此重之。故魏齐之世。历为统都。僧尼将二百万。而上纲纪将四十年。当文宣时。盛行释典。上统担荷缉谐。内外阐扬。黑白成允(僧史)。
己丑 周天和四年。武帝。三月召名儒僧道百官於正殿。帝升御座。亲量三教优劣。至四月初。勑广召僧俗。令极言陈理。又勑大夫甄鸾。详佛道二教定其先后浅深。鸾上笑道论三卷(出大藏)。五月又集群臣。详鸾之论。九月法师道安慨之。乃作二教论十二篇。以救形之教。教称为外。济神之教。教称为内。若论内外。则该彼华夷。若局命此方。则可云儒释。以儒道九流。同属儒宗为外教。以释之穷理尽性为内教。详阐正义。奏之于朝(全文出大藏)。帝为张宾构谮。意在排斥佛教。及览安论。其议遂寝○道安法师。风韵踈通。雅调翔简。仁被朝贵。儒宰知名。善流天下。草偃从之。武帝礼敬。勑住大中兴寺(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