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历朝释氏资鉴
历朝释氏资鉴
后梁
朱氏。都汴迁洛。二主。共十七年。
丁卯 梁开平元年。太祖本名温。唐僖宗。赐名全忠。至是受唐禅即位。更名晃。
戊辰 二年。兴师再破张仁保於鱼荡方战舟坏。槊浮之。仅得济。家人为饭僧千员以谢(通鉴)。
闽王王审知。先於唐天复三年。请雪峰义存禅师。玄沙师备禅师。入内。王问。佛祖究竟修何因果。乃得成佛。峰云。须是见性。方得成佛。王曰争得见性。峰曰悟即剎那间。不悟尘沙劫。此事未可造次指示。山中千百人众。二三十年密用此事。未有一二人承当。况大王为俗人天子。万机繁冗。争构得此真实法门。愿大王且为佛法主宰。於笔头下。救护生灵。岂不是好事。王大悦。
开平初。王再请雪峰与玄沙入内。求示心法。峰唤云。大王。志心听取。幻化空身。是大王法身。知见了总是大王本源自性天真佛。大王。心如木石去。如虚空去。观心无心。从忘想起。我心自空。即悟实相。百千三昧智慧。俱在大王心。大王今既知本性。一时放下。不可别生毫发许也。此名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此是佛祖玄旨。愿大王发大弘愿。保持取作佛去。受轮回不可容易。王礼师曰。百生庆幸得逢指示。师向王言。但念念常空寂。日用大果因。但布施广作利益。并为助道之门。不拘有无之见。一切自在。修无功用。王拜谢。奉金二十铤。二师俱不受。王又问玄沙。此一真心。本无生灭。今此一身。从何而有。沙云。此本源真性。遍周沙界。为妄想故。有一点识性。从父母妄缘而生。便即传命。受千般苦。身有轮回。佛者觉也。大王既知觉了不落恶趣。请王频省妄念。归真合道。大王於是作礼。信受奉行。
闽王入万岁寺。见佛像。问晏国师。是什么佛。师云。请大王鉴。王云。鉴不是佛。师云。是什么。王无语。
闽王。请罗山闲禅师。开堂升座。才敛衣[(厂@?)*页]视云。珍重。便下座。王乃执师手云。灵山一会。何异今日。师云。将谓大王是个俗汉。
闽王。请建州梦笔和尚斋。王问。和尚将得笔来也。无师云不是稽山绣管。惭非月里兔毫。大王既垂[(厂@?)*页]问。山僧敢不通呈。又问。如何是法王。师云。不是梦笔家风。王领旨。
己巳 开平三年。湖南楚王马殷。因衡山道正表奏。乞与僧论义。王请云盖志安禅师。至茶罢。师就王借剑一口。乃握剑问道正云。你本教云。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什么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什么精。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道正无语。拜求悔过。安师为王曰。识此人否。王曰识。安曰谁。王曰道正。安曰不是。其道若正。合。对得臣僧。只是个无主孤魂。王大悦。因斯道流不复纷纭。马王常诏钦山文邃禅师。入内问法。时年二十六住山。一日与道士论义。道士立义曰。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师曰。道士是佛家奴。士曰。太粗生。师曰。第一义何在。道士无语。王大悦。
燕赵二王。谒赵州稔禅师。师端坐床上。不起身。燕王问。人王尊邪。法王尊邪。州云。若在人人王中尊。若在法法王中尊。王唯然而已。良久云。阿那个是镇州大王。赵王诺云弟子。师云。老僧滥在山河。不及趋面。左右请为王说法。师乃为说法要。二王赞叹弥敬。
庚午 四年。南岳惟勤头陀。集光化以来宗师机缘。为续宝林传四卷。
壬申 改乾化元年。二年吴越王钱镠。请杭州瑞应幼章禅师於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场。诸郡黑白大会。逾月方散。
乙亥 贞明元年。石门蕴禅师(僧大奇和尚)。住黄岳。迁夹山。道由潭州。时楚王马氏。出城延接。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大道。师曰好大哥。御驾六龙千古秀。玉街排仗出金门。王大喜。延入天册府供养。
辛巳 龙德元年。蜀主。吴王。屡以书劝晋王称帝。乃令有司。市玉造法物。黄巢破长安。魏州僧传真大师。得传国宝。藏之四十年。至是传真以为常玉。将鬻之。或曰传国法也。真诣行台献之。将佐称贺(通鉴)。
后唐
李氏存勖。都邺迁洛。四主十四年。
癸未 春二月。庄宗即位于晋阳。改元同光。即龙德三年。十月灭梁。
甲申 同光二年。五台山诚慧。自言能降伏天龙。命召风雨。帝尊信之。亲师后妃皇弟太子拜之。诚慧安座不起。群臣莫敢不拜。天时大旱。帝自邺都。迎之至洛阳祈雨。应期。士民朝夕瞻仰焉。
乙酉 三年。帝幸华严寺。问休静禅师。这个是什么神。师云。护法神。帝云。沙汰时向甚处去。师云。天垂雨露。不为荣枯。帝悦。赐宝智师号。
丙戌 明宗即位。改元天成。四月庄宗崩。即同光四年。
庚寅 长兴元年。四年十一月。明帝崩。愍帝从厚即位。
甲午 岁四月。潞王从珂。庄宗养子。兵至。愍帝出奔。五月。潞王即位。改元清泰。
乙未 二年。金陵国主。迎法眼文益禅师问法。居报恩。赐号净慧禅师。次迁清凉。立法眼宗○王请师入内庭。看壮丹花索诗。师云。拥[袖-由+毳]对芳丛。由来逈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乃顿悟其意。
清泰三年十月。石敬瑭兵至。而帝自焚死。十一月敬瑭立。唐国灭。
后晋
石氏敬瑭。都汴。二主十一年。
丙申 高祖十一月即位。改元天福。
己亥 上竺僧道端。一夕见山间光明。往视之。得香木。命工刻观音像。白光焕发。夜亡列烛之光。昼掩大阳之景。像成灵感尤盛。乾佑戊申。有僧从勋见曰。吾游洛。得古佛舍利一颗。宝之久矣。今愿置菩萨毫相中。以助其神翊。师从之。至今舍利现顶冠肉鬓间(萑音文)。
庚子 五年。闽王曦。度民为僧。万一千人。次年於城南西埠。建石塔七层。功未半而光发如盖者三夕。既成而光耀隆天者又三夕。王慰幸。遂勑额曰净光。而於其下建僧宇焉(长乐集)。
辛丑 刘知远。微时为晋阳李氏赘婿。尝牧马。犯僧田。执而笞之。知远至晋阳。首召其僧。命坐慰谕。赠遣特厚。众心大悦(通鉴)。
后汉
刘氏知远。都汴。初即位太原。后都大梁。二主共四年。
丁未 三月。高祖即位。更名暠。不忘晋。称元天福十二年。
戊申 十三年正月。汉高祖崩○隐帝立。改元乾佑。
庚戌 乾佑三年。遣使访河中凤翔。收瘗战死及饿莩遣骸。时有僧尼聚二万矣。
后周
郭氏。都汴。三主共十年○勑圣节寺院。建道场(见前纪原)。
周太祖 辛亥正月即位。改元广顺。
吴越钱王。命永明道潜禅师。入府授菩萨戒。赐定慧慈化禅师。一日潜欲请塔下罗汉铜像。过新寺供养王曰善矣。昨夜梦十六尊者。乞随入寺。何昭应之若是於师号加应真二字。留潜两月还山。
癸丑 三年。韶国师。因吴越僧义寂曰。智者之教。年祀寝远。必多散矣。唯新罗国有善本。愿藉禅师慈力。使再开东土人天眼目。师以闻王。王乃遣使航海。传写以还。迨今天台俱备者。皆忠懿王。与韶国师之力也。而韶适与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僧史)。
甲寅 四年。太祖崩。紫世宗立。改元显德。明年勑。天下寺院。非勑额者并之。凡三千余所。僧尼凡欲出家者。必听祖父母。父母。伯叔父之命。惟两京大名俯。京兆府。青州。听设戒坛。禁僧俗舍身。断手足。炼指炷香。带钳之类。幻惑流俗(通鉴)。
乙卯 二年。诏郡国。岁造僧帐。有死亡归俗。皆随时开落。是岁寺存者。二千七百。废三万三百余(通鉴)事物纪原载。明皇开元十七年。八月十日勑。僧尼宜依十六年旧籍。则僧尼供帐。始於此。又僧史略曰。唐文宗太和四年。正月。祠部请。天下僧尼。具名申省。以凭入籍。造帐自太和始也。
丙辰 有僧仁。及为节度使。周行逢信任军府事皆预之。亦加检校。司空畜室。出入导从。如王者(通鉴)秋七月。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佛像。钱益少。九月。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锺磬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者。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且佛以身世为妄。而利益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尚欲割截布施。况此铜像。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可惜也。由是群臣不敢言○镇州大悲观音像极灵。州之士民。愿以钱代之。制不许。方毁其胸。群力皆堕腕。而遂停其半○时沙门法敏。苦谏不纳。乃着显验论(北山录)。
己未 六年。世祖北征。疽发于胸。夏六月。殂于道。年三十九。时恭帝宗训即位。方七岁。
庚申 显德七年正月。恭帝禅位于点检使赵匡胤。是为宋太祖。
杨文公谈苑。显德三年。悉毁铜像铸钱。世宗谓宰相曰。佛教以头目髓脑。利益众生。尚无所惜。复以铜像而爱之乎。宋太祖太宗。目击其事。由是益信佛法。故受命之初。复兴天下佛寺(欧阳公外传)。
颜丙诗云。后汉明皇教始来。永平优钵火中开。霜锺渐渐通三界。梵剎徐徐遍九垓。三武灭僧僧不灭。一韩摧佛佛非摧。法门若也无灵验。应作中华一聚灰。
刘煦授司空平章事撰旧唐史。佛祖异迹并载之。至宋欧阳修撰唐书。皆删去。司马光编通鉴。佛祖事迹。有助国化者。悉删去之亦不存。此亦一偏见。而独班然见於典籍。照垂于世。何慊乎哉(统论)。
潭州道林沙门疏言。诣大原府。访求藏经。高士李节。饯以序曰。业儒之人。喜排释氏。其论必曰。禹汤文武孔子之代。皆无有释氏。释氏兴於衰乱之际。宜革绝之。使不得滋。此论者之言粗矣。抑能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也。吾请言之。昔有一夫。肤腯而色凝。气烈而神清。未尝谒医。未尝祷鬼。恬然保顺。罔有札瘥之患。固善也。即一夫不幸。而有寒暑风湿之痾。於是攻熨之术用焉。禳禬之事纷焉。是二夫岂特相返耶。盖病与不病。势异耳。嗟呼三代之前世康矣。禹汤文武。德义播之。周公孔子。典教持之。道风虽衰。渐清犹存。诈不胜信。恶知避善。三代之季世病矣。道风大衰。诈以覆信。善以柔退。恶以强用。上下相仇。激为怨俗。释氏之教。以清虚为禅定。以柔谦为忍辱。故怨可得而息也。以菲薄勤苦为修行。以穷达寿夭为因果。故贱陋可得安也。故其云。必烦恼乃见佛性。则本衰代之风激之也。夫衰代之风。举无乐者也。不有释氏以救之。尚安所寄其心乎。论者。不责衰代之俗。而尤释氏之兴。则是抱疾之夫。而责其医祷攻疗者也。徒知释氏因衰代而兴。不知衰代须释氏之救也。何以言之。夫俗既病矣。人既愁矣。不有释氏使安其分。勇者将奋而思斗。智者将静而思谋。则阡陌之人。将纷纷而群起矣。今释氏一缕之分。不责於人。故贤智隽朗之士。皆□心焉。其不能达此者愚人也。惟上所役焉。故罹乱之俗。可得而安赖此也。疾其雕锼彩绘之小费。吾故曰。能知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会昌季年。武宗大剪释氏。天下祠宇。毁撤如扫。天子建号之初。雪释氏之不可废也。诏徐复之。嘻释氏之助世。既言之矣。向非吾君洞鉴理源。其何能复立之耶。
山谷居士黄庭坚曰。夫沙门法者。不主资生。行乞取足。日中受供。林不托宿。故赵州以断薪续禅床。宴坐三十年。药山以篾绕腹。一日不作则不食。今也毁中民百家之产。而成一屋集农夫十口之食。而饭一僧不亦泰乎。不耕者燕居而玉食。所在常居千百数。是以有会昌之籍没。穷土木之好。龙象虎豹之区。化为金碧。是以有广明之除荡。可不忘耶。主僧行瑛曰。然会昌广明之诏。其说不过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若夫毗卢宫殿楼阁。充满十方。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彼又安能庐吾居。有大经卷。量寿三千大千世界。藏於一微尘中。彼又安能火吾书。无我无人。无佛无众生。彼又安能人吾人。庭坚曰。此上人者。如来藏中之说客。菩萨位中之游侠耶(开元修造记)。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八
大唐而由五季。烈圣良辅。时英广运檀心。聿修净业。贝业之文。宣释备圆。而结成大藏。拈花之旨。单传密付。而建立五宗。棋布讲筵。星罗禅席。岂期会昌之变。遽有魏宋之举。恃赖春回梵苑。殿霭名香。象教郁兴。圣仪编跱。瀚海天山之地。尽入提封。龙庭凤穴之乡。咸沾声教。公卿梵侣。卫教扶宗者。皆奈苑之龙麟。并祇园之梓杞。谬随笔而纪之。岂管窥而尽哉。必有英毅挺枝。风格超伦之士。广而述之。以明后代云。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九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宋上
宋太祖。姓赵。名匡胤。宣祖第二子。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岁丁亥。生於洛阳夹马营中。有神光满室。异香经宿不散。长入洛。至延寿寺大佛殿西南角。枕柱础昼寝。有僧见赤蛇入其鼻中。寤而僧问所向。曰欲往澶洲见柴太尉。无资。僧曰。某有驴子可乘。又以钱帛为献。遂行。柴公一见奇之。未几柴太尉为天子。是为周世宗。帝与宣祖俱事之。逮世宗掌禁旅。数立大功。世宗一日。於文书中得一未。长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时张永德为殿前点检使。世宗遂命太祖代之。太祖从辛文悦学。文悦亦有邀驾之梦。及世祖晏驾之日。少主幼冲。太祖密有推戴之意。周显德七年正月一日。镇定驿告。河东刘钧。结戎人入宼。恭帝命太祖北征。即日出爱景门。晚至陈桥驿。军中苗训知星。引楚昭辅。仰视日色而指之。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磨荡者久。苗训曰。天命也。是夜五鼓。诸军毕集曰。我辈蒙犯霜露。为国宣力。而上无长君。功成谁赏我。不如策点检为天子。迟明锋刃交横。渐逼寝所。太宗入白其事。太祖惊起。军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太祖未及对。俄以黄袍加其身。诸校罗拜。连呼万岁。遂扶上马拥逼南归。自仁和门入归公署。宰相范质等。诣崇元殿。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恭帝自内降制。宣徽使引太祖。就龙墀听命讫。宰相扶掖升殿。服御服。行禅代礼。群臣朝贺。诏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国号宋。岁庚申正月五日乙巳也。帝在位十六年。而传於弟太宗。有光前烈。圣圣相承。城池佛法。五灯由是联芳。列剎因兹增重。惜乎七传而至徽庙。乃明哲之至尊。惑左道之邪说。致有靖康丙午之祸。殃及黎元。金人席卷京城。两宫后妃北狩。康王只影渡江。四将潜扶密卫。丁未改元建炎。都于武林。是为高宗。克复之愿未谐。国脉丝悬未断。虽天步孔艰於军阵之际。王臣驱驰於锋镝之间。犹能注意空宗。讲论酬酢。二浙名蓝而冠冕江湖。九天雨露而沾滋草木。余波迨今尚未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