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释氏资鉴

  宋有国前九主后七主。合一十六君。共三百一十七年。以为南北纪录云。
  艺皇初幸相国寺。至佛殿。像前烧香。问僧录赞宁。当拜不拜。僧录奏云。不拜。问其故。云。见在佛不拜过去佛。上微笑颔之 文忠公欧阳修曰。僧录赞宁颇知书。然适会上意。故以为礼(归田录)。
  宋将兴。江南李后主。忽见州城上有一神现。头如车轮。额有神珠。手捧金塔。军民皆见。数日而后没。嗣是敕凡郡县。并立天王寺(南史)。
  江南国微僧例试经业。归宗诠禅师徒众。并习禅观师乃述偈闻于州曰。比拟忘心合太虚。免教和气有亲疎。谁知道德全无用。今日为僧贵识书。时州牧阅之。与僚佐议曰。旃檀林中必无杂木。惟师一院。特免试经。九带。
  戊辰 开宝元年。高丽国上书。闻求明寺延寿禅师名。遣僧问道。叙弟子礼。奉金丝伽黎水晶数珠金澡瓶等物。仍令彩画中国图本僧三十员。受法相继归国。各化一方。其国主玉徽。常看华严经。愿生中国。一夜梦到中华。所历界界。皆如其图。觉而述偈曰。恶业因缘近契丹。一年朝贡几多般。梦中忽到中华地。可借中宵漏滴残(编年)。
  乙亥 太宗即位。
  丙子 太平兴国元年。幸开宝寺烧香。见僧看经。帝问看什么经。云仁王护国经。帝曰。既是寡人经。因甚在卿手里。僧无语。雪窦显代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帝见僧来朝。问甚处。僧奏云。灵山一别。直至于今。帝云。以何为验。僧默然。雪窦代云。贫道得得而来○帝因寂大师进三界图。帝问。朕居何界。寂无对。保宁勇代云。陛下何处不称尊○帝一日擎钵。问宰相王随。既是大庾岭头提不起底。为甚在寡人手里。随无语。石霜代云。陛下有力○帝常梦神人。请陛下发菩提心。早朝宣问左右街。菩提心作么生发。雪窦代云。实谓今古罕闻。
  己卯 五年。僧录赞宁。撰僧史十卷进呈。有旨入藏。赞宁仍充史馆编修。寿至八十四。时王处讷亦在馆中。通星历。推其命。孤薄三命禽略六壬遁甲。俱无寿贵之。处讷谓宁曰。师生时。正天贵星临门。必有烈士侯王在户否。宁曰。母长谓生时方卧草钱。文穆王元瓘。往临安县拜莹。至门雨作。避於屋檐之下甚久。浣浴襁褓而去(绵绣万花谷)。
  钱镠尝奏。释迦真身舍利塔。在明州。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而震旦得十九之一也○太宗命取舍利。禁中供养。御制佛牙赞曰。功成积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难。眼睹数重金色润。手擎一片玉光寒。炼时百火精神透。藏处千年莹彩完。定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闲看。废开宝寺地。造浮屠十一级。以藏之(杨文公谈苑)。
  帝尝谓近臣曰。朕曩世尝亲佛座。但未通宿命。不能於此了了见之耳(同前)○帝一日。幸开宝寺塔烧香。见僧问曰。卿是何人。僧云塔主。上曰。寡人塔为甚卿作主。僧无对。雪窦代云。合国咸知。
  辛巳 有梵僧法贤。法天。施护三人。自西域来。太宗受佛记。遂建译经院。募童子五十人。令习学。得江南李王之子惟净。慧悟尽能通天竺之文。历晋及唐。有梵僧自五天来。及华人善竺音者相译。迄开元凡经律论集。共五千四十八卷 国朝会要曰。太平兴国七年辛巳六月。造译经院成。秋七月。车驾幸译经院。诏梵学僧。笔受缀文。左右街学僧详定。十二月。选梵学沙门一人。为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证义。其后以惟净。为梵学笔受○隋文帝。以沙门彦宗。为翻经馆学士后。始命僧以官。唐以不空。为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亦加朝散大夫。笔受以朝臣为之○佛陀多罗。译圆觉经。房融为笔受。楞严经。亦融为也。宋太宗。雍熙四年。法贤。加试光禄卿。阶朝散大夫。法天。累试鸿胪卿。加朝散大夫。惟净。以故吴主煜弟从鉴之子。为梵学笔受。大中祥符间。同译经。为试光禄卿也(注太祖朝。僧元霭。亦加朝散大夫也 事物纪原)。
  上。制金刚经序。略曰。叹不修之业溥。伤强执之愚述。非下士之所为。岂浅识之能究。大哉圣人之言。深可信服(云云)。
  丞相吕公蒙正。洛阳人。微时生绪牢落。大雪弥月。徧千豪右。少有周急者。作诗曰。十谒朱门九不开。满身风雪又归来。入门懒睹妻儿面。拨尽寒炉一夜灰。途中遇一僧。怜其窘延归寺。给食与衣。遗遣镪之。才经月罄尽。再谒之。僧曰。此非久计。可移家就寺房廊。随众给食。可为久计。吕如其言。既不为衣食所困。遂锐志兴籍。是年获乡荐。僧备仆费衣装津遣入都。省围中选殿试。唱名为大魁。初任西京通判。与僧相见如平时。十年除执政。凡遇郊祀俸给并寄阁。上一日问。卿累经郊祀俸给不请何耶。对曰。臣有私恩未报。上结之。以实对。上曰。僧中有如此人邪。赐紫师号以旌异之。吕公逐日晨兴礼佛。对天祝曰。不信三宝者。不愿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於朝。
  戊戌 真宗即位。改元咸平。内翰王禹你。疏陈五事。一曰。澄汰僧尼。恐惊骇。且罢度人修寺。一二十年。容目销铄。亦救弊之一端也(言行录)。
  二年。参政陈晋公恕。素不信佛。不喜其徒。常谓。废译经院。辞甚激切。真宗曰。三教之兴。其来已久。前代之毁者多矣。但存而勿论也。
  甲辰 景德元年。东吴僧道源。续开平已来。宗师机缘。统集宝林圣胄等传。为传灯录三十卷。诣阙进呈。上览之嘉赏。命翰林杨亿等刊正。入藏颁行。
  二年。太宗。陈国公主。八月进封吴国。入资圣寺出家。号慈恩正觉大师。赐名清裕。别建崇真院。以居之。受具戒日。诏天下寺院。各放度一人(并前事物纪原)。
  戊申 改大中祥符。九年秋七月。飞蝗蔽天。上诣开宝寺塔。祈禳有感。御制赞曰。西方有圣释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愿进修增妙果。庶期饶益在黎元○上注遗教经序。夫道非远。人教本无类。虽蠢动之形各异。而常乐之性斯同。由爱欲之纷纶。致轮回之增长。是以迦维之圣出世。而流慈舍卫之区。随机而演法。使含灵而悉度。将顺俗以归真。犹於双树之间。普告大乘之众。示五根之可诫。问四谛之所疑。期法奥之宣扬。俾众心而坚固。大悲之念。斯谓至乎。朕祇嗣庆基。[(厂@?)*页]惭凉德。常遵先训。庶导秘诠。因览此经。每怀钦奉。冀流通而有益。因注解以斯形。虽寡昧以难精。幸覃研而克就。仍俾镂於方板。所期贻厥庶邦。凡在群伦。勉同归向云耳(以前编年)。
  上欲立章献为后未决。召涟水娄道者入禁。令嫔妃出见。师阅之凡二百许人。皆无语。至章献忽曰。陛下可善遇此人。帝奇之。意遂定○章献明肃刘太后。成都人。少随父下峡。至玉泉寺。有长老善相。谓其父曰。君贵人也。及见后则大惊曰。君之贵在此耳。盍不进京师乎。赠以白金百两至京。时上判南京。纳后宫中。及即位。为才人。进宸妃。至正位。宫闱声满天下。仁宗即位。以太后垂帘。昔之玉泉长老。已住仪真长芦。召至京。首言长芦无三门。后乃以本宫服用器物成之。际遇一时。其贵可知也。太后垂帘。赐赉不赀(绵绣万花谷)。
  壬戌 乾兴仁宗即位。
  癸亥 改天圣元年。夏初知宁州杨及。因乾元节。献绣佛上寿 上赞法华经云。无边妙义广含藏。六万余言七轴装。白玉齿间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造罪假饶山岳重。只消妙法两三行。
  天圣元年十二月。京师定襄代并忻等州地震。上就大庆殿。集僧道设斋醮祈祷。右司谏韩琦上疏曰。大庆殿者。国之路寝。朝之法宫。陛下非行大礼被法服。则未尝临御。臣下非大朝会。则不能一至于庭。岂容僧道凡庸之人。继日累月。喧杂其上。非所谓正法度尊威严也。又曰。乡者兴国寺双阁灾。延及开先祖殿。不逾数刻。但有遗烬。陛下宜正襟以求直言。侧身而求庶政。却乃内自禁掖寺观并兴祭醮。是由却行以求前扬。汤而止沸。无益之验昭昭矣。不纳○直史馆叶清臣上疏。略曰。今灾变屡兴。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治道科。非谓消复之实也(宋编年)。
  天圣六年夏六月。有星流于西南。大如斗。声如雷。时辅郡又旱。会祈禳于文德殿○御史李佐奏曰。文德殿。乃天子布政之宫。每遇尖异。命缁黄赞呗於其间。非以严外朝也(同上)。
  己巳 七年。都尉李遵勖。造天圣广灯录三十卷进呈。上亲制序。勑入藏(同上)。
  戊寅 宝元元年。二年六月。同修起居注宗祁上疏。略云。今有三冗。有三费。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而又别筑神祠。争修寺塔。此冗也。帐幄谓之供养。田产谓之常住。道场斋醮。无日不有。此费也。不徭不役。坐享斋名。皆曰不费官帑。自用民财。此诚不逞罔上之尤者。夫民藏於国。国藏於民。财不天来。而由地出。役不使鬼。而得人作。舍国取民。其伤一焉(东都事略)。
  辛巳 庆历元年。二年。蝗潦继作。上责身引咎。祈佛福佑。知制诰田况上疏。其略曰。致灾由役敛重。而民愁怨。未闻陛下。与两府大臣。议所以救之。乃欲以一炉香数祝牌上塞谴咎。臣所以不得已而言也○是年秋九月。以章得象监修国史。兼译经院润文使韩琦。充译经润文官。自是译经润文。降府入衔矣。
  甲申 庆历四年六月。开宝寺舍利塔灾。上遣中贵人。取舍利。迎入内庭供养。颇有光景灵异。合京王公贵人瞻礼。争施金帛。重修复之 上制赞曰。三皇掩质皆归土。五帝潜形亦化尘。夫子域中谒是圣。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躯只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独起居注余靖上疏曰。五行之占。本是灾变。宜诫惧以答天意。而闻有诏。取旧[疗-(日/小)+土]舍利。入禁中。道路传言。舍利在内庭。有光怪。切恐巧佞之人。推为灵异。再图营造。臣闻。帝王之道。能勤俭厥德咸得人心。则虽有危难。后必安济。自西陲用兵。国帑虚竭。士民诸蓄。十室九虚。陛下如不恤民病。广事浮费。以奉佛求福。非天下所望也。若以舍利经火不坏。即本在土中。火故不及。若言舍利能出光怪。必有神物凭之。此妄言也。且一塔不能自卫。为火所毁。况藉其福以庇於民哉。昔梁武造长干塔。时舍利亦常有光。及台城之败。何能致福。况胡人军校。皆呼舍利入宫。不祥之语。尤可恶也(以上并编年)。
  帝以高丽所贡磨衲衣。赐云居佛印元禅师。翰林苏轼为赞。其略曰。匣而藏之。见衲而不见师。衣而不匣。见师而不见衲。惟衲与师。非一非两。眇而视之。虮虱龙象(金山石刻)。
  己丑 皇佑元年。上闻讷禅师名。诏住净因。讷称疾不敢奉诏。有旨令举自代。遂举怀琏。或曰。圣天子。旌崇道德。遣使持书。恩被泉石。师何固辞。师曰。予滥厕僧伦。视听不聪。幸安林下。饭蔬饮水。虽佛祖有所不为。况其他耶。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予平生行知足之计。不以声名自累。若厌于心。何日而足(正法眼藏)○东坡曰。知安则荣。知足则富。避名全节。善始善终。在讷师得之矣(师名居讷。字中敏。梓州中江褰氏子 宝训)。
  二年二月十九日。怀琏禅师至京。於化成殿斋毕。传宣。效南方仪范演法。宣左街僧录慈云大师清满。启白谢恩毕。偈曰。帝苑春回。皇家会启。万乘既临於舜殿。两街获奉於尧眉。爰当和煦之晨。正是阐扬之日。宜谈祖道上副宸衷。谨白。琏遂登座。问答罢。乃曰。古佛堂前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得之者妙用无亏。失之者触途成滞。所以溪山云月。处处同风。水鸟树林。头头显道。若向迦叶门下。直得尧风荡荡。舜日高明。野老讴歌。渔人鼓舞。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焉知有恁么事。皇情大悦。勑住什方净因禅寺。赐号大觉禅师。
  修撰孙公觉华老遗师书曰。三代以降。列圣相承。政通人和。道传统续。不以佛教未来为欠。周姬讫簶。更秦换汉。宪网刑巢。蔽空络野。不以佛教已至而革。四海爪分。异说捷出。由唐至五季为甚。庶务万机。理乱不常。奉佛之教奚益。间有草衣木食岩栖涧饮。不过独善其身耳。又有名而异行。假而非真。教化未孚。弊乃生欤。师必有以辩之。伫闻其说○师答曰。妙道之意。圣人寓之於易。周衰。先王法坏。礼义日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乱俗。迨我释迦教入中土。纯以第一义示人。始末设为慈悲化物。亦所以趋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情窦日凿。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诰誓。后世学者。有所难晓。彼当时之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何如也。及其弊而为秦汉靡所不至。天下有不忍闻者。我佛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行天下。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迹也。道则一耳。要当有圣贤世起而救之也(云云)。自汉至今。千有余载。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列。而鼎立。互相诋訾。不知所从。大道寥寥。莫知返真。良可叹也。
  大宋。皇佑三年。岁辛卯○释迦如来入般涅盘。至此一千年。
  四年十二月九日。遣中使降御问净因琏禅师曰。才去坚拂人立难当。琏方与众晨粥。遂起谢恩。以颂进呈曰。有节非干竹。三星绕月宫。一人居日下。弗与众人同。皇情大悦。上与琏禅师问答。诗颂书以赐之。凡十七篇○华严隆公谓。即心是佛颂。乃虚空钉橛。然琏公仰酬御问。应机而然然同时禁林酬对。秘殿谈禅。而隆公之言。亦有旨哉(林间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