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苑蒙求瑶林



  玄泰山谣
(石霜诸法嗣 《传灯》十六)
泰南衲所居兰若,在衡山之东,号七宝台。誓不立门徒,四方后进依附皆用交友之礼。尝以衡山多被山民斩木烧[入/米/田],为害滋甚。乃作,远迩传播达于九重。有诏禁止,故岳中兰若无复延燎,师之力也。
:“畬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猱路绝岩崖出,芝朮失根茆草肥。年年斫罢仍栽锄,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阳坡。国家寿岳当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绍铣设馆
(北禅贤法嗣 《僧宝》中)潭州奥化绍铣禅师
时南禅师道价方增,荆湖衲子犇趋入江南者,出长沙百里无托宿所。多为盗劫掠,路因不通。师半五十为馆,请僧主之以接纳,使得宿食而去。诸方高其为人。


福国戕桥




六祖负金
(《传灯》五)
江西志彻禅师者,江西人也。姓张氏,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能大师传衣为天下所闻。然祖是菩萨,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於方丈。时行昌受北宗门人之嘱,怀刃入祖室,将欲加害。祖舒颈而就,行昌挥刃者三,都无所损。祖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祖遂与金,云:“汝且去,恐徒众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终捉僧出家,具戒精进。一日忆祖之言,远来礼勤,问答机缘相契。祖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师礼谢而去。


  神光偿债
(《会元》一)
二祖者,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未有子时,尝自念言:“我家崇善,岂令无子?”祷之既久,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长,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
后览佛书,超然自得。即抵洛阳龙门香山,依室静禅师出家,受具於永穆寺。浮游讲肆徧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却返香山,终日宴坐。
又经八载,於寂默中倐见一神人谓曰:“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匪遥,汝南矣!”祖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治之,空中有声曰:“此乃换骨,非常痛也。”祖遂以见神事白于师,师视其顶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当有所证。神令汝南者,斯则少林达磨大士,必汝之师也。”祖受教,造于少室。达磨遂因与易名曰“惠可”,传授之。
后於筦城县匡救寺之三门谈无上道,听者林会。时辨和法师於其寺讲《涅盘经》,其徒闻师阐法稍稍引去。和不胜其愤,乃兴谤于邑,寄翟仲侃。侃惑其说,加师以非法债,师以怡然委顺,识真者谓之“偿债”。
○皓月供奉问长沙岑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偿宿债。师子尊者二祖大师为甚么却偿债?”
岑云:“大德不识本来空,如何是本来空?”
云:“业障是。”
“如何是业障是?”
云:“本来空是。”
供奉无语。
长沙乃示偈云:“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涅盘偿债义,一性更无殊。”



  洛浦投师
(《传灯》十六)见前夹岭凤巢之处
○《和补》曰:
《会元》第六云:师游历罢,直往夹山卓庵,经年不访夹山。山乃修书,令僧驰往。
师接得便坐却,再展手索,僧无对。师便打曰:“归去举似和上。”
僧回举似,山曰:“这僧若开书,三日内必来。若不开书,斯人救不救也。”
师果三日后到,见夹山不礼拜,乃当面叉手而立。
山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
“自远趋风请师一接。”
山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
师便喝,
山曰:“住!住!且莫草草匆匆,云月是同,溪山各异。”


  沙弥求戒
(《传灯》十四)
高沙弥初参药山,山问:“甚么处来?”
曰:“南岳来。”
山云:“何处去?”
曰:“江陵受戒去。”
山云:“受戒图个甚么?”
曰:“图免生死。”
曰:“有一人不受戒亦免生死,汝还知否?”
曰:“恁么则佛戒何用?”
山曰:“犹挂唇齿在。”便召维那,云:“者跛脚沙弥不任僧务,安排向后庵着。”
山谓道吾云岩曰:“适来一个沙弥却有来由。”
道吾曰:“也须勘过始得。”
山乃再问谛,云:“见说长安甚闹。”
曰:“我国晏然。”
山曰:“汝徒看经得?请益得?”
曰:“总不与么。”
山曰:“大有人不与么,不得。”
曰:“不道他无,只是不肯承当。”


  蒋山三障
(慈明圆法嗣 《传灯》廿三)
舒王初丁大母夫人忧,读经山中,与蒋山赞元禅师游,如昆弟。问祖师意旨,师不答,王益扣之,师曰:“公般若有障三,有近道之质一,更一两生来恐纯熟。”王曰:“愿闻其说。”师云:“公受气刚大,世缘深,以刚大气遭深世缘,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怀经济之志,用舍不能必,则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经世之志,何时能一念万年哉一;又多怒二,而学问尚理於道,为所知愚三,此其三也。特视名利如脱发,有担薄如头陀,此为近道。且当以教乘滋茂之可也。”王再拜受教。


华藏四[得-彳]




镇州萝卜
(《会元》四)
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
州曰:“镇州出大萝卜头。”


  普化生菜
(《传灯》十)
普化一日在僧堂前吃生菜,临济见,云:“大似一头驴。”
普化便作驴鸣,
济云:“这贼。”
普化云:“贼!贼!”
便出去。


  永嘉一宿
(《会元》二)
温州玄觉禅师诣曹溪。初到,振锡携瓶绕祖三匝,卓然而立。
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师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云:“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祖曰:“如是如是。”
于时,大众愕然。
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
祖曰:“返太速乎?”
师云:“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师曰:“无生岂有意耶?”
祖曰:“无意谁当分别?”
师云:“分别亦非意。”
祖叹曰:“善哉!善哉!”
少留一宿,时谓之“一宿觉”。
翌日回永嘉。


  云盖半载
(石霜诸法嗣 《会元》六)潭州云盖山志元圆净禅师
游方时问云居曰:“志元不奈何时如何?”
居曰:“祇为阇梨功力不到。”
师不礼拜。直造石霜亦如前问。
霜云:“非但阇梨,老僧亦不奈何。”
师云:“和尚为甚么不奈何?”
霜曰:“老僧若奈何,拈过汝不奈何。”
师便礼拜。
僧问石霜:“万户俱闭即不问,万户俱开时如何?”
霜云:“堂中事作么生?”
僧无对。
经半年方始下一点语,曰:“无人接得渠师去。”
乃礼拜乞为举。
霜不肯。
师乃抱霜上方丈,曰:“和尚若不道,打和尚去在。”
霜曰:“得在。”
师频礼拜。
霜曰:“无人识得渠。”
师於言下顿省。


  王岳四玄




  沩仰三昧
(《人天眼目》)朗州古堤和尚
仰山到参,堤曰:“去,汝无佛性。”
山叉手近前三步,应诺。
堤笑曰:“子甚么处得此三昧来?”
山曰:“我从耽源处得名,沩山处得地。”
堤曰:“莫是沩山的子么?”
山曰:“世谛即不无,佛法即不敢。”
山却问:“和尚从甚处得此三昧?”
堤曰:“我从章敬处得此三昧。”
山叹曰:“不可思议!”
来者难为凑伯。
○义海 
仰山坐次,有僧来作礼,山不顾。
其僧乃问:“师识字否?”
山曰:“随分。”
僧右旋一匝,曰:“是甚么字?”
山於地上书“十”字酬之。
僧又左旋一匝,曰:“是甚么字?”
山改“十”字作“○”字。
僧乃划此“[○@卍]”相以两手拓,如修罗掌日月势,曰:“是甚么字?”
山乃划此“卍”相对之。
僧乃作娄至德势。
山曰:“如是,如是。此是诸佛之所护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善自护持。”
其僧礼谢,腾空而去。
时有一道者见,经五日后遂问山,山曰:“汝还见否?”
道者曰:“某甲见出门腾空而去。”
山曰:“此是西天罗汉,故来探吾道。”
道者曰:“某虽睹此三昧,不辨其理。”
山曰:“吾以义为汝解释:此是八种三昧,是觉海变为义海,体则同然。此义合有因有果,即时、异时,总别不离隐身三昧也。”


  桐峰虎声
(临济法嗣 《传灯》)
僧到桐峰主处便问:“这里忽逢大虫时又作么生?”
庵主作虎声,僧作怕势,庵主呵呵大笑。
僧云:“这老贼。”
庵主云:“争奈老僧何?”
僧便休去。


  投子牛在
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
因一婆上山,云:“家中失却牛,请师一卜。”
师召婆,婆应诺。
师云:“牛在!”
婆乃欢喜而去。


  镜清失利
(雪峰法嗣 《会元》七)越州镜清寺道怤顺德禅师
新到参,师拈起拂子。
僧曰:“久响镜清,犹有这个在。”
师曰:“镜清今日失利。”

师问荷玉:“甚处来?”
曰:“天台来。”
师曰:“阿谁问汝天台?”
曰:“和尚何得龙头蛇尾?”
师云:“镜清今日失利。”

师看经次,僧问:“和尚看甚么经?”
师云:“我与古人斗百草。”师却问:“汝会么?”
曰:“少年也曾恁么来。”
师云:“如今作么生?”
僧举拳。
师云:“我输汝也。”
问:“辨不得、提不起时如何?”
师曰:“争得到这里?”
曰:“恁么则礼拜去也。”
师云:“镜清今日失利。”

师见僧学书乃,问:“学甚么书?”
曰:“请和尚鉴。”
师云:“一点未分,三分着地。”
曰:“今日又似遇人,又似不遇人。”
师云:“镜清今日失利。”

问:“新年头还有佛法也无?”
师曰:“有。”
曰:“如何是新年头佛法?”
师云:“元正启祚,万物咸新。”
曰:“谢师答话。”
师曰:“镜清今日失利。”

上堂,众集定,师抛下拄杖,曰:“大众动着也二十棒,不动着也二十棒。”
时有僧出,拈得头上戴出去。
师曰:“镜清今日失利。”


  赵州下载
(《会元》四)
赵州上堂:“兄弟若从南方来者,即与下载;若从北方来者,即与上载。所以道:近上人问道即失道,近下人问道即得道。”


  归宗插标
(《禅林类聚》十八)
《和补》曰:
归宗常禅师因普请入园取菜,乃画一圆相围却一株菜,以标插之。语首座大众云:“輙不得动着,每人下一转语来。”
是时一众各呈见解,未尝有契。
师以棒趂云:“这一队汉,无一个有智惠,吃欲我多少菜,不能与圆头出气。”乃蹈倒标子,拽着菜而归。


  兴化掷拐
(《会元》四)
兴化到法堂,令维那声钟集众。
师云:“还识老僧么?”
众无对。
师掷下拐子,端然而逝。


  清豁归山
(泉州睡龙溥禅师嗣《传灯》二十三)漳州保福院清豁禅师
将顺世舍众,欲入山待灭。过苎溪石桥,乃遗偈曰:“世人休说路行难,鸟道羊肠咫尺间。珍重苎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即往贵湖卓庵。未几,谓门人曰:“吾灭后,将遗体施诸虫蚁,勿置坟塔。”言讫潜入湖头山。坐盘石,俨然长往。弟子戒因入山寻见,禀遗命延留七日,竟无虫蚁之所侵食,遂就阇维,散於林野。今泉州开元寺净土院影堂存焉。


  性空没海
(黄龙怨梧禅师嗣《普灯》十)
蜀僧普首座,自号性空庵主。因欲泛海,辞别缁素,而说偈言:“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烧一免开扩。撒手便行不妨怿畅,谁是智音船子和尚?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由是登漆盆,张布帆,举手以谢四众。乃吹铁笛至洪波中而自没矣。三日后,潮退於沙洲上,跏趺而坐,神色不动。道友几万人迎归青龙,供养五日。荼毗舍利五色如珠无数,双鶴盘旋竟日,火尽而去。


  黄龙三关
(《会元》十七)
黄龙室中常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
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
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
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学者莫有契其旨。脱有酬者,师未尝可否,敛目危坐。人莫测其意,延之,又问其故,师云:“已过关者,掉臂径往,安知有关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
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
师自颂曰:
“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鰕。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
“我手佛手兼举,禅人直下荐取。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
“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蹈着无生。会得云收月卷,方知此道纵横。”
总颂曰:“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浮山九带
(《人天眼目》)
浮山远既老,退休於会圣嵓。因阅斑固九流(儒流、道流、阴阳流、法流、名流、墨流、纵横流、离流、农流)遂拟之作九带,叙佛祖教义,博采先德机语,参同印证。其一曰 “佛正法眼带”,其二曰“佛法藏带”,其三曰“理实带”,其四曰“事实带”,其五曰“理事纵横带”,其六曰“屈曲带”,其七曰“妙挟兼带”,其八曰“金针双锁带”,其九曰“平怀常实带”。学者既已传诵。


  青州正座
舒州投子义青禅师,青社李氏,参浮山,嗣洞下宗。山遂书偈送曰:“须弥立虚空,日月辅而转。群峰渐倚化,白云方改变。少林风起丛,曹溪洞帘卷。金凤宿龙巢,宸苔岂车辗。”令依圆通透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