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宗统编年
宗统编年
己酉三十七年。
律师古心如馨开戒法於金陵灵谷法藏从之圆戒。
时戒坛久閟。馨开南山法门。戒仪一新。藏得圆戒。
庚戌三十八年。
禅师法藏住海虞三峰。
藏徧求真师。时禅风绝响。乃游方。至海虞北麓。见烟一穗。起深树间。藏曰。此有隐者。拨草而进。溪流绕门。锵锵然。古院沉寂。主僧曰。师气宇非常人。三峰集东南灵秀。师宜住此山。藏曰。我亦乐之。院久废。藏携四五苦行。力参。如风穴当年。
辛亥三十九年。
祖自燕京还龙池。
祖付圆悟衣法。
祖自北归。南游越。穷天台龙湫诸胜。庚戌岁杪。还龙池。祖一日升座。召悟。悟近前。祖举起拂子曰。诸方还有这个么。悟震威一喝。祖曰。好喝。悟连喝两喝归位。祖顾悟曰。更喝一喝看。悟即出法堂。明日挝鼓上堂。以大法印付之。
三峰法席成。
五乳弟子包福明。十余人。破家成三峰丛席。额曰清凉禅院。
憨山德清赦还。
壬子四十年。
三峰藏悟道。
二月朔。藏八百日不语死关。才上蒲团。忽眩晕。欧痰一斗。遂放身熟睡。如坠千尺井中。求出相似。手足都无攀搅。至第五日巳间。方深睡。窗外二僧夹篱。拗折大竹。声若迅雷。顿见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人法俱消。一真不立。尽大地觅纤毫过患。了不可得。无有譬喻能喻。揭开从前文字。但见纸墨。义理了不关思。端坐终夜。如弹指顷。无思惟中。触着赵州云。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凡古栢树子。乾屎橛。新妇骑驴阿家牵。八角磨盘空里走。至云门扇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种种三昧。一时见前。因勘破向来。横说竖说。行棒行喝。总未是向上全提在。所以云门道。尽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须知更有向上全提时节。傥临济不曾得黄檗佛法无多子。德山尚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何能棒下成等正觉。喝下成等正觉耶。后复深研玄要之旨。从梅花蓓蕾时闭关。疽发於背不自觉。忽推窗见黄梅堕地。千门万户。划然天开。
癸丑四十一年。
甲寅四十二年。
湛然澄和尚开法云门。
憨山清返初服。
临济第二十九世禹门祖示寂。
二月十二日圆寂。
禹门祖付天童悟。磬山修。雪峤信。抱朴莲四人。诸家法脉。正在繁衍。书则不胜。定则未可。年纪止於禹门。宗统之归。须俟后定。
历年表曰。自宋高宗丁巳绍兴七年。至明神庙甲寅万历四十二年。凡四百七十八年。其间正宗法脉。时污时隆。大道机宜。若显若晦。南渡晚叶犹重法以尊师。理学名儒。或内秘而外见。元廷隆礼。迈於寻常。明时尊崇。着之令典。硕德耆缁。盛行南北。英流俊衲。不减宋唐。郁郁以兴。绳绳相成。但以兵燹频仍。云山深隐。微言妙义。多雾晦以烟消。断简残编。每蛛丝而蠧篆。禅林文献。遂致渺茫。法苑淆讹。因之流播。然真传大意。授受明的之机缘。正续雄风。绍述后先之次序。皎然如氷轮霜洗。光蔼彻乎中天。俨尔似霆蛰春回。声隐蟠於大地。高峰中峰之冷严而韬晦。万松雪庭之圆敏以精持。皆所以深培厚蓄。而伏隆隆振振之绪於未艾。圆通禹门。凛乎太华之雪照晨曦。嵩少宗镜。泠然玉井之泉流夜壑。此其九鼎之系。缥缈未坠单丝。千钧之机。举发方期巨力焉矣。
宗统编年卷之三十
宗统编年卷之三十一
诸方略纪(上)
临济宗统止於禹门。曹洞宗统止於宗镜。从明季至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其间诸方之出处大段。有年月可征。见闻所及者。附书年甲之下曰略纪。俟后之宗统定而详系焉。
乙卯万历四十三年。
正月。悟和尚心丧。伴柩龙池。传祖临寂。命悟继住。悟敛铓閟彩三年。泯泯心丧。山顶高寒。焚香却坐。简古公案近二百则为之颂 发明(法王宗统。如一人端拱。摄化万方。君前臣名。示至尊无外也。故凡皆书名。宗统未定。诸方名分不一。通书和尚。从法门称谓也)七月四日。云栖袾宏莲池大师寂。宏仁和沈氏子。年十七补邑庠。每书生死事大四字於案头。一日失手碎茶瓯有省。作七笔勾见志。投西山性天和尚祝发。北游。参徧融。后谒笑岩祖於柳巷。南归过东昌。道中闻谯楼鼓声忽悟。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重复云栖古剎。以净业普摄三根。汲汲孜孜。专精无间。以法利生。缁素咸称古佛。问参禅念佛。可得融通否。答曰。若是两物。用得融通着。半月前。预知时至。西向而逝。
丙辰四十四年。
十二月悟和尚奉传祖骨入塔。
丁巳四十五年(七月京师怪风八月宣府天鸣地震)。
四月望日。悟和尚嗣席龙池。心丧既毕。众请开堂。同门初若易之。一升座。众屈服。为之改观。
憨山清大师自五乳抵双径。吊紫栢可大师。襄举塔事。入云栖吊莲大师。留二旬。发挥大师生平密行。至有闻而泣者。铭其塔。旋至吴。藏和尚同钱受之太史。延至三峰。
寒灰闻谷二老宿。以径山法席久虚。同诸士大夫请藏和尚。藏辞之。
戊午四十六年。
正明十七日。寿昌慧经无明和尚寂。经住宝方峨峰寿昌三剎。别建庵院二十余所。七旬尚混劳侣。耕凿不息。丈室萧然。惟作具而已。益王向德。深加褒美。每叹曰。去圣时遥。幸遗此老。十三日示微疾。至十七日蚤。取水盥漱拭身。曰不必再浴。索笔大书曰。今日分明指示。掷笔端坐而逝。茶毗火光五色。顶骨诸牙不坏。即於本寺方丈建塔。
己未四十七年。
庚申(万历四十八泰昌元)年。
熹宗悊皇帝。
辛酉天启元年。
壬戌二年。
癸亥三年。
悟和尚住通玄。开堂演法。有通玄峰顶。别是人间之语。夏六月。始定九旬安居之制。深山旷野。相依衲子十数辈。多正因行脚之士。而茆堂草榻。不倦槌拂。寅夕提策。往往有开发者。
黄山惟安普门大师寂。安邵县奚氏子。幼孤贱。苦行矢愿。精勤锻炼。万历三十二年。立黄山道场。破雪登奇。扪萝陟峭。得黄山之胜地。赐额慈光寺。兼渗金佛像。天启三年至夫椒祥符。厨粟无炊。七日不餐。是时权珰播虐。人不聊生。安矢心化浊。救民水火之中。挈杖而北。行至清源之乘愿村。是安十年前所建。少傅蓼水朱公留结夏。六月十三日。趺坐说偈而逝。广护居士中丞许鼎臣铭其塔曰。安志气猛烈。从万死一生中。悟无生法。骨力挺坚。从厮养卑贱时。证尊贵性。力参涉险。如少林五台太行诸处。不啻人烟一饭少。山雪独行深。再上五台。断惑证真。前后际断。礼空印呈偈。人为无明用。安能用无明。人受烦恼使。安能使烦恼。初不识字而字从心生。初不立言而言如泉涌。所过开设丛林。用棒喝以成上上之器。用炼魔以接中下之机。尝曰。究心必集法。忘我必为众。无慧之福痴。无德之慧狂。以法破人。未尝以人破法。有不像语诸录。可谓苦行贯天地。大慈包古今者也。祥符荫曰。神庙之际。宗旨式微。如九鼎系单丝。其时诸方多以苦行持之。如火场水斋炼魔等。虽皆不无偏枯。然精神力用。实足以祛救衰靡之病。如普门大师者。生平於逆风恶浪中。操慈航以接人。可谓险夷一致。其自叙行实。幼时鄙贱。一无所讳。黄山檗庵志和尚尝曰。若普门大师者。可谓具大人知见者也。许青屿侍御。尝述大师住祥符曰。先大中丞广护公。同张清惠二无公入山问道。丈室留餐。即大众黄齑糠团。中丞公曰。弟子即得。张公初入道。恐未谙此粗淡风味也。大师掷糠团起曰。我非以世法奉承檀护僧也。噫。今禅门鄙习。已至不堪。安得如大师者一力挽哉。
十月十一日。曹溪德清憨山大师寂。清返僧服后。结庵五乳峰下。六时刻漏。专修净业。居四年。复往曹溪。沐浴焚香。集众告别。危坐而逝。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清长身魁硕。气宇堂皇。所至及物利生。机用善巧。所着有楞伽笔记。华严纲要。楞严悬镜。法华击节。楞严法华通议。起信唯识解。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大学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梦游集。清兴复曹溪。备载中兴录。建塔於曹溪之天峙冈。弟子吴应宾钱谦益铭塔。陆梦龙述传并碑记。小师云居观衡作曹溪中兴传。灵岩担雪储赞序曰。昔吾通陈大司马节制两粤。归对乡先达曰。仕宦不足道。我得见憨大师。睹僧中之龙凤。储童子时闻此语。及脱白万峰。月朔望云集。必首礼五乳堂上大师。特上方丈请示。先师曰。曩者匡庐从游憨山大师也。问其道品。则曰果位人也。往来胸怀三十年於兹。尽发其书而读之。恨不曾身侍五乳也。眼中见宗门称师匠者。绝非大器。深夜敬礼先佛世尊。愿得如五乳紫栢法王气象者。荷纲宗於末法。泫然感叹。虞山宗伯所谓深山大泽。龙亡虎逝。则变怪百出。诚法门金石之论也。为之赞曰。敬皈礼。法中王。譬之材。为栋梁。於过去。远有光。后世思。勿能忘。
三峰藏和尚集。宏戒法仪成。自戒坛久閟。仪法亡失。藏以参禅者务持律以固禅宗。受戒者当参禅以求戒体。乃考求古规。会归宗旨。为诸说戒之仪式。曰宏戒法仪。诸方遵而行之。
甲子四年(七月勅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悟和尚开堂金粟山广慧寺。四月到寺。冬结制。众盈千指。破山明。石车乘。瑞白雪。皆在座下。汉月藏为首座。藏谒悟和尚於金粟。请示临济宗旨来源。和尚特上堂举黄檗见百丈。丈举再参因缘。黄檗不觉吐舌。丈曰。子以后莫承嗣马祖去么。檗曰。不然。因师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丈曰。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於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故临济三度问佛法大意。三度被打。济后出世。惟以棒喝接人。不得如何若何。祇贵单刀直入。藏出众便喝。和尚曰好一喝。藏又喝。和尚曰。汝试更喝一喝看。藏礼拜归位。和尚复瞹顾藏。举僧问古德朗月当空时如何。德曰犹是阶下汉。僧曰请师接上阶。德曰月落后相见。且道月落后如何相见。藏便出堂。即日请藏居第一座。制完辞行。和尚手书从上承嗣源流。并信拂付嘱藏。
乙丑五年。
丙寅六年。
金粟冬制众盈五百。五峰学为西堂。
春。三峰藏和尚开堂苏州北禅。冬。住杭州安隐。金粟悟和尚专使送法衣至。
冬十二月绍兴云门显圣圆澄湛然和尚寂。
丁卯七年。
梵伊致和尚继席三峰。致海虞陶氏子。事三峰藏和尚为侍者。令参竹篦话。时三峰初辟。支石为床。缚篱为壁。值隆冬。寒风砭骨。乃诣库司乞纸。藏闻而怒曰。汝不念岁月飘忽。己事未明。反琐琐床席间希宴安耶。后凡有所问。即诟骂不已。一夕经行至五更时。闻松涛大作有省。复力参。遂入堂奥。继住三峰。
毅宗烈皇帝。
戊辰崇祯元年。
三峰致和尚寂。
己巳二年。
春。藏和尚结制海虞天宁。制解。四月到万峰。吴江令熊开元。建说法堂。请藏和尚开堂。
八月。金粟悟和尚受福建黄檗山万福寺请。九月。归龙池扫传祖塔。还展先茔。入邓尉山天寿圣恩禅寺。扫万峰宝藏两祖塔。嗣法主席汉月藏率大中丞赵士谔孝廉周永年等请升座。郡之士衿。皆斋候於城东之瑞光寺。万众喧阗。街衢巷陌为之不通。乃登塔之绝级。一受瞻礼。过虎邱扫隆祖塔。阖寺办严。而哗逐愈甚。遂不及举七而还。过松陵。舟人不敢维舟近岸。仅於中流受熊明府开元一斋。
八月枹朴莲和尚寂。嗣龙池传祖。住湖州净名。
九月瑞白雪和尚住显圣。雪桐城杨氏子。谒紫陌可授以毗舍浮佛偈。礼云门澄。一日闻钟声大彻。擢第二座。参学时无被卧。不解带者十三年。开法。锻炼学者。不假辞色。
冬。悟和尚结制。众一千。举费隐容为西堂。
藏和尚开炉梁溪锦树院。付一默成。问石乘。在可证。顶目彻。有四雄玉兔出龙峰。北禅寺迦叶尊者瞬目之瑞。继起储投万峰藏和尚出家。
破山明和尚住嘉禾东塔。明蜀之蹇氏子。听讲楞严。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有疑。出蜀徧参憨山清。博山来。云门澄。皆不契。乃住破头山。猛力参究。一日立万丈悬崖上。自誓曰。悟不悟。性命在今日了。辰时立至未时。眼前唯一空明世界。忽举足堕崖损足。至夜半翻身觉痛有省。天明曰屈屈。参悟和尚於金粟。悟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以何为界。明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悟颔之。
问石乘和尚住焦山。乘竟陵熊氏子。初游黄檗云门金粟之门。后参三峰藏和尚。力究二载。一日侍立次。有僧问藏曰。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时如何。藏震声大喝。乘从旁省悟。乃叹曰。和尚接人直如还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服勤六载。受付。出住焦山。楚王向道化。致书币请法。
庚午三年。
春悟和尚赴闽川黄檗请。三月二十七日入院。四月十五日开堂。
顶目彻和尚继席三峰。彻字幻空。金陵栢氏子。少孤失学。知事佛。尝习业缁染家。客吴门。从古心律师受优婆塞戒。二十四岁。投三峰披剃。乃乞戒藏和尚。执收饭之役。藏一日问曰。出家奚事。彻曰。将学经。藏曰。循行得字。头已白矣。其奈生死何。彻骇然。曰若为即得。藏曰。顾子如木石。且持偈发慧去。口授南严偈。俾持之。彻系念不辍。三年不少懈。一日忽觉风声鸟语。皆转此偈。自念至此。何故不知此意。因求进七日关力究之。足才跨门。目前一迸。大地平沉。顿省偈义。亟趋方丈拟申问。藏即打趁。既而示一归何处话。彻罔解厥旨。时值上元雪霁。有搏雪罗汉於庭。藏令众僧作颂以验悟解。彻倩书以呈偈曰。虚空一尊雪罗汉。思惟尽处阿谁判。一片氷壶难指拟。恰来正是正月半。藏嘉赏之。乃曰。惟尔幻空。潜蛟伏虬。若遇春雷。倒岳倾湫。后一日。闻竹椅倒地作声。豁然大悟。藏为助喜。命字顶目。遂继三峰法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