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相宗法师苏州华山祖住寂。
  住字幻依。号麓亭。丹徒朱氏子。八龙蟠山出家。受法华华严诸大部。自谓觉识所依。非关真际。游少室。依大章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尽得清凉之旨。淮安胡给谏延住钵池山。造大藏经。作无遮会。访无极於南京。居第二座钳锤之暇。即入众作务演华严於京口万寿寺。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时无极妙峰承印。亦居座下。万历甲申。憩锡苏州莲华峰下。建精舍居之。立三不留轩。谓不留骸骨。不留衣钵。不留徒众也。九月告众而逝。异香积时不散。塔全身於莲华峰之阴。王世贞铭其塔。住持常不轻行。提奖孜孜。所至皆成宝坊。
  戊子十六年(岁大饥)。
  己丑十七年。
  沙门真可募刻方册大藏。
  可字达观。号紫栢。尝复楞严寺。以大藏京板印购烦难。欲易梵策为方册。便於流通。上首道开法本。慨肩巨任。冯梦祯陆光祖等。共相倡举。布告天下。今之嘉禾楞严藏经是也。
  庚寅十八年。
  无言道和尚住嵩山少室。
  道字无言。新建胡氏子。嗣幻休润。嵩山四众请住少室祖庭。周藩国主迎道说法。主大开悟。汝宁王闻之亦迎道至。世子病足。倚杖而视。道乃引之周行七转。汗流如注。而足即瘳。僧问外道问世尊曰。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意旨如何。道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道机锋敏捷。襟怀平实。后寂。塔於少室祖茔。
  禅师仪丰方彖安禅莲居。
  彖达州罗氏子。出家太平兴国。参鬼神觑不破之机。三年有省。南询结茅双径鹏抟峰。蒿糁不给。深究玄要之旨。栖止清平山。一日闻午炊作声。彻去疑滞。返兴国。葺故宇。荐至杭郡。时莲居首启禅期。一时究心之士咸集。请彖说法因秉鼗鼓示众法要。
  祥符荫曰。白马彖禅师。真参力究。密证宗乘。秘重大法。不以禅师自居。神庙时。莲居开禅期。皋亭永庆辟枯木堂。仪丰闻谷二大师。实以禅摄讲净。而不滞理致。不堕名言者也。
  辛卯十九年。
  法藏出家。
  藏得度於邑之五牧德庆院。命今名。
  壬辰二十年。
  沙门真可礼石经於雷音寺感舍利放光。
  可书法华经以报二亲。荐入都门。复潭柘古剎。西游峨嵋。由三晋历关中。践栈道。礼普贤大士。顺流下瞿塘。过荆襄。一登太和。住锡匡阜。重新归宗故址。自皖公山北上。探问石经遗迹。扫琬公塔院。启石室。佛座获一宝函。中有佛舍利若干。出视光烛林壑。适慈圣太后曩岁拜为弟子。命近侍致斋供。乃紫伽黎。可以偈辞。有云自惭贫骨难披紫。施与高僧福更增。因请舍利进宫。三日修敬。出帑金重固於石窟。憨山德清记之以文。
  癸巳二十一年。
  沙门南岳伏虎岩真清寂。
  清字象先。湘潭罗氏子。依伏虎岩宝珠得度。参无字。因舟触岸有省。戒行精严。道声蔼着。慈圣太后锡金纹紫方袍。以褒崇之。复慈云禅剎。是岁正月二十九日。往生净土。
  甲午二十二年。
  乙未二十三年。
  祖住龙池圆悟出家侍行。
  悟正月诣显亲。礼祖为师。祖以悟学道勇锐。志期彻悟。命名圆悟。是春祖应太常唐凝庵请住龙池。悟为荷橐而往。身任众务。以至鬻薪陶器。负米百里之外。虽刻苦事众。而参究益力。
  憨山德清戍雷阳。
  清因前颁藏使者触上怒。并及之。下镇抚狱。以私创牢山寺院。遣戍雷州。清乃谓众曰。佛为一切众生。不舍三途。今东海蔑戾车地。素不闻三宝名。今予教化十二年。三岁赤子。皆知念佛。舍邪归正。予愿足矣。第以重修本寺志未酬。可痛心耳。乃离即墨。士民倾城涕泣追送。下狱。时京城[言*苔]剎。皆为诵经礼忏保护。衲子中。有然香炼臂水斋持咒。以加护之者。在狱八阅月。冬十月发遣。朝士大夫多亵服策蹇相送。安肃郑大司马范溪公子。在金吾。素未相识。时设燕。会在朝缙绅请救。以至涕泣。诉其无妄。
  丙申二十四年。
  丁酉二十五年。
  戊戌二十六年。
  圆悟始纳僧服。
  先是悟出家时。祖即命剃染。而苦愿终身苦行供僧役。故祖上下舟车。悟随行。有类厮养。后尝正色语众云。老僧三十一上侍先师。参禅学道。都在作务里办。汝辈要安坐修行耶。老僧不愿丛林遗此法式。是年四月八日。始纳僧服。
  无明经和尚住宝方元来参谒契悟。
  经省悟后。服勤左右。日夕温研。影不出山者二十四年。出住宝方。时年五十一矣。(经住山日。有僧问住山前曾见何人。经曰。总未行脚。僧激之曰。岂以一隅而小天下乎。经善其言。遂徧参莲池宏。达观可。憨山清。语各投契)来。庐州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荤酒性绝。年十六。礼五台静庵通公。修空观五年。参寿昌经於峨峰。不契。复谒於宝方。经问蚁子解寻腥处去。苍蝇偏向臭边飞。是君边事。是臣边事。来曰。臣边事。经曰。大有人笑你在。来曰。先所论皆是。到这里。因甚不是。经曰。此一不是。彼一切都不是。一日如厕。见人上树。豁然大悟。趋见经。入门便拜。经曰。子近日如何。来云。有个活路。祇是不许人知。经曰。因甚不许人知。来曰。不知不知。经举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公案。来立呈颂曰。杀活争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时流意。依旧春风逐马蹄。经笑曰。子今日方信悟不尔欺也。来曰。向后还有事也无。经曰。老僧祇知二时粥饭。亦不知有向后事。来曰。岂无方便。经曰。子后得座披衣。幸无筹策足矣。
  沙门真缘焚身供舍利塔。
  缘锡山梁氏子。形材劣众。精锐过人。历名山而参尊宿者十有六夏。得悟性宗。兼以念佛三昧。万历二十六年。结制日。卓锡四明。展敬阿育王舍利。七宝塔光中。获睹释迦如来丈六紫金身。率然而喜。捬然而泣曰。真缘何德。乃感我佛希有瑞相。誓欲焚身。以报佛恩。遂数日不食。啜油而已。遐迩道俗。然否者半。有一阐提姗笑曰。何物阇黎。敢尔诳惑。有如炽然不胜其楚而逸。吾必挽以烬之。一快众念。是月二十五日。茶毗於寺后之塔山。用绵缠体。涂以香油。结趺端坐。厝薪四周。手中一艾丸。摩挲久之。忽烈焰迸发。自膝底然至襟次。俄而青光一道。直冲碧落。顶间见化佛一尊。约修二尺许。金色烁人。胸前两臂。并作黄金相。时闻送众。佛声浩浩。复开目云。不用念佛。当念心经。众皆朗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缘复云。不是这心经。是会不下万众。欢踊者。悲恋者。赞仰者。顶礼者。但知回心三宝而已。惜无一人荐取其意者。如前姗笑阐提。亦知叩颡谢过。火余建方坟於峰顶。缘初入山时。见一黑虎夕踞崖石。有二神人。作礼求缘记莂。及火化时。郡中一童女倚楼。遥见碧落之光。乃望空归礼。爱护处身。毕生修道云。
  云外香曰。自喜见菩萨以身供养如来。河沙诸佛。赞言善哉。是真精进。以法供养。名第一之施。嗣后见闻。亦寥寥矣。法不云乎。出家菩萨。应烧身烧臂烧指供养於佛。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近代如君山永隆禅师。救免沙弥。北地花子观音。议开戒坛。及缘三人。一者为佛。一者为法。一者为僧。吁。彼三师者。若非多生成熟。即是再来菩萨。良由一切色身三昧。利及无量有情。而见於是也。
  己亥二十七年。
  悟掩关龙池。
  庚子二十八年。
  元谧谒无明经和尚於宝方。
  谧字阒然。一字见如。诣宝方。一见倾服。求剃度。经难之。遂抵抚州礼法师铠祝发。来宝方充火头。屡呈所见。经皆不许。经游勘诸方。谧随行。后往金楼峰。力参岁余。一日因推磨。失手有省。诣经呈偈曰。累我多年绕处寻。无端石块解翻身。老侬问我何缘故。眉目依然面上横。经曰。前三句即不问。后一句是如何。谧云不堪雪上更加霜。经曰。今日且放过。夜坐菜园。偶闻虾蟆声。当下身世一空。无法可喻。偈曰。虚空逼塞一声蛙。水鸟含灵共一家。十字街头闲意思。自歌自唱哩莲花。
  辛丑二十九年。
  藏乞戒云栖。
  时朝廷戒坛未开。先授息慈戒。
  元镜参经和尚於宝方。
  镜字晦台。号湛灵。建阳冯氏子。参宝方。力究诸祖誵讹公案。偶阅圆觉随顺觉性章。豁然氷释。经印以偈。
  憨山德清兴复曹溪祖席。
  先是清与达观可。共念禅席陵[(雪-雨)/粉/大]。皆由本源壅蔽。欲往曹溪。以浚法脉。而清遣戍。至雷阳。制府戴。观察任。南韶道任。皆感服清德化。延入曹溪。时曹溪四方流棍。集於山门。开张屠沽。秽污之甚。积弊百余年矣。坟墓率占祖山。僧产多侵之。且勾合外棍。挟骗寺僧。无敢正视者。清叹曰。此心腹之疾也。苟不去。则六祖道场。终将化为狐窟。往白制台戴。戴曰。无难也。试为公力行之。即下令本县。坐守。限三日内。尽行驱逐。不留一人。山门积垢。一旦如洗。开辟路径。重修祖殿。一二年间。百废具举。
  祥符荫曰。大师尝曰。吾师佛圣人。出家学道。乃止雪山修行。盖雪山清凉处也。众生为五欲烦恼之火。昼夜烧煮。而欲其出离。非置之万仞氷雪之中。使之彻骨严寒。又何以止烈焰免销铄哉。大师初行脚。即决志登五台。向清凉绝顶。於憨山氷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孑然居之。一日经行立定。忽觉万境澄湛。唯一大光明藏。圆满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见其中。自觅身心。了不可得。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出定视釜。已生尘矣。从此以净光明幢。到处作大佛事。乃至荷戈投荒。入炎瘴馑疠之乡。身坐尸陀林。而心遍作清凉散。今读其从军诗。有曰火宅谁堪避。清凉自可求。则知师虽乘愿入此热恼丛中。布慈云。洒甘露。然非从氷雪悬崖。一回撒手过来。亦何能法法无生。得大自在也。至浚复曹溪一段公案。则又法苑一大快事。而以逆缘得之。所谓顺逆皆方便也。师真可谓大雄后劲矣。他日咏大雪。则又曰。回想六年饥饿处。令人不觉鼻头酸。噫。痛定思痛。难矣哉。
  居士幻寄瞿汝稷集指月录成。
  录凡三十二卷。始自七佛。终於大鉴下第十六世。节次详明。旨要该悉。虽儒门所集。而衲子使之。
  壬寅三十年。
  祖移锡燕都圆悟监龙池院。
  是时讲席盛行。衲子相见。不齿向上。祖孤任单提俨然汾州。尝举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语。辨验方来衲子士大夫。罕契其机。
  无异来和尚住广信博山。
  癸卯三十一年。
  圆悟铜官山悟道。
  秋过铜官山。豁然大悟。昭昭灵灵之境。一时打彻。情与无情。焕然等见。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汉月藏诣龙池。
  藏徧参诸方。求真师。走荆溪见祖。至龙池下院。知祖北游。见祖自题顶相而还。
  真可寂於诏狱。
  可庚子岁。将往曹溪。以浚禅脉。泊湖口。值榷使纷梗。南康守吴宝秀被逮。可惊诧曰。其如世道何。即策杖入都。多方调护。秀得末减。妖书震发。遂下诏狱。金吾讯鞫。对曰。矿税不止。则我救世一大负。传灯未续。则我出世一大负。时忌者欲死之。可乃沐浴。端坐而逝。次年秋。塔於双径。可气宇雄毅。面禀严肃。中怀慈愍。接机利物。不假常情。一棒之下。顿欲剿绝。是故归诚甚伙。而亲诣者甚希。然性耽山水。若云行鸟飞。所受檀信。四事纷然。而服无余衣。重兴梵剎一十五所。而居无常处。除刻大藏。凡古尊宿语录。及所着经论文集。世所不闻者。尽搜出流行。喜苏长公易解。阅历书。必加额而后启。四十余年。胁不契席。恒诵毗舍浮佛半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每每示人曰。吾持二十余年。已熟句半。若精二句。死生了然矣。有内外集行於世。
  祥符荫曰。禅宗至神庙间。波靡极矣。得云栖五乳及可。一鼓作气。而后天童万峰两祖。乘愿崛兴。可尤秉真实心。凛然以大法为己任。惜时无黄檗睦州一流宗师纵夺之。遂使可不能如临济云门。吁此今古之所以贵师承也。可深慨五家纲宗不振。后学茫茫。无从趋正。亟欲辑续传灯。辨明真伪。乃以世缘挂碍。赍志长往。噫。汩没而至今日。更自难言。安得大乘气象。如可者。一树精进幢哉。
  甲辰三十二年。
  乙巳三十三年。
  弘储生(是为灵岩)。
  二月八日。生於南通州李氏。
  悟监院入京省觐。
  四月偕圆修入燕京觐祖。冬十月。始达普照寺。祖闻悟来。先使人待之国门。及至。便问有新会处么。悟曰有。祖曰。有什么新会处。悟曰。一人有庆。万民乐业。祖曰。汝又作么生。悟即问讯曰。得得来省觐和尚。祖曰。念子远来放汝三十棒。悟便出。
  丙午三十四年。
  祖驳空印正量论。
  晋僧肇依三谛立宗。破小乘凡外妄见。作四论。一曰物不迁。二曰不真空。三曰般若无知。四曰涅盘无名。大意谓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时有讲师空印。作正量论。驳肇论。故祖直驳空印之非。
  丁未三十五年。
  悟辞祖南还。
  戊申三十六年(正月南京天鸣声如涛铎旬余乃止)。
  无明经和尚住寿昌元贤从之剃染。
  经是年开塔寿昌。贤建阳蔡氏子。幼补邑庠。读书僧寺。闻僧诵经至我於尔时。为见清净光明身。不觉心大欢喜。阅之。又茫然意旨。乃往问经。经勉看乾屎橛话。年四十。亲殁弃家。往投经剃染。一日经自田间归。逆问曰。如何是清净光明身。经振衣而立。贤曰。只此别更有么。经拂衣便行。贤随入方丈不及启口。经连打三棒曰。向后不得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