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宗统编年
宗统编年
台宗法师杭州集庆寺士璋寂。
璋字原璞。生即伏犀贯顶。双眸炯如点漆。喜读佛书。邻寺僧请其父曰。此释氏种也。盍乞师我。父怒曰。吾儿如芬陀花。非若伦也。遂令入传法寺剃染。侍我庵无於上竺。力学无怠。时有天心莹者。高亢不服人。独艳璋。相与切劘。时目双璧。我庵无化去。东溟日补其席。璋复承陶冶。至正十三年住栖真。往来南竺才演福继二老之门。更臻玄微。尝对众曰。佛法教藏。渺如烟海。固非独善所能究尽。使吾自画而不进。其能免於孤陋之诮乎。元季兵乱。不以世难易其业。牧众演法无虚日。洪武初诏江浙名宿咸集天界。诸方云集。莫知规绳。璋独出方略。具有条叙。时十万众共聚。法制井然。是年六月既望预知时至。安然坐蜕。璋器度潇洒。论议慷慨。据直道而不狥流俗。所住之剎。誓不剃蓄一人。
相宗法师绍兴宝林大同寂。
同住萧山净土。迁景德。及嘉禾东塔。改宝林。宝林乃清凉国师肄业之地。同欲高卧不起。郡邑交疏请至再。始投袂起。至则天下俊衲多从之。赐号佛心慈济宏辩。并金襕僧伽黎。锺山法会。同年八十预焉。召见赐珍秘。同神宇超迈。修伟玉立。而吐辞温美。扶植宗乘。解纷排难。无自他猜忌之嫌。持律甚严。无一长物。然性至孝。遇父母忌日。必流涕不已。十二月登座说法。端坐而化。同初谒春谷於讲席。谷谓之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於粗执。但益多闻。缚於知见。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乃见晦机熙。於其挥尘之间。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复参中峰祖。祖赞勉之。还付春谷。谷命分座。
祥符荫曰。说不通宗。难免滞於名言之病。维璋与同。皆不自满假。得承师友磨切之力。而学以有成。所以二公之道。较之口耳相资者异矣。
庚戌二年。
克新奉诏招谕吐番 发明(沙门出世。预人国家事。不可以为训。故新削书禅师)。
新字仲铭。号雪庐。博通内外典。游历名山水。交一时名流。如杨廉夫。顾仲瑛。丁仲容。程文。张翥辈。自称江左外史。上诏往西域招论吐番。不得辞。乃行。
梵琦宗泐等召对奉天门。
秋七月朔。上於奉天门。召梵琦宗泐万金妙声等入见。赐坐焚香供茶。午就赐斋。问以宗门大意。琦泐等首以灵山付嘱。继以迦叶传化为对。次及鬼神之事。琦等援经据论以对。上感悦。
禅师华顶下处州福林白云智度寂。
度嗣华顶睹。住福林。己酉应诏建法会。还至杭居虎跑。秋趋华顶。明年春示微疾。仍回福林。沐浴更衣。索笔书偈曰。无世可辞。有众可别。太虚空中。何必钉橛。掷笔而逝。阇维舍利五色。牙齿数珠皆不坏。
辛亥四年。
禅师径山下天宁寺梵琦寂於金陵天界寺。
琦应诏至京。馆於天界寺。七月二十一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笔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书毕谓梦堂曰。我去矣。堂曰。何处去。琦曰西方去。堂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琦乃震声一喝而逝。上闻嗟悼久之。时禁火葬。以琦故特从阇维例。火余齿舌数珠不坏。舍利五色纷缀遗骼。弟子文晟。奉及诸不坏者。归琦所筑西斋建塔。文宪宋濂为之铭。
虞山钱谦益曰。即学行高一世。宗说兼通。禅寂之外。专志净业。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於念佛三昧心中流出。使人读之。忱然如游珠网琼林。金沙玉沼间也。
诏三宗名德复建大法会於锺山。
诏集三宗名僧千人。及徒从二千人。建普度大法会於锺山。住天界万金总持其事。冬十二月。上御奉天殿。集公侯百官。宣踰建会之因。禁天下屠宰。上先斋戒一月。
壬子五年。
锺山启大法会。
正月十五日三鼓时。上御奉天殿。集公侯百官奉上佛表。命礼部尚书斋赴锺山。启建法会。焚之。五鼓。上服[褒-保+公]冕。乘辂辇。赴法会。至日夕迎佛。上率公侯百官。临法筵供佛。行大礼。乐用善世等曲。天雨娑罗子。禅僧同庵[(雪-雨)/粉/大]简。赋锺山法会诗八首纪事。
禅师缙云下五台璧峰宝金寂。
禅师圣寿支下婺州清隐德馨寂。
癸丑六年。
复召名德高僧。
诏有道浮图十人。集大天界寺。径山智及居首。以病不及召对。
禅师天宝下净慈智顺寂於天界寺。
顺嗣天宝枢。初应诏建会升座说法。上幸临。慰劳备至。南还主净慈。是年复召入京。俄示微疾。沐浴说偈坐逝。
禅师径山下象山瑞龙文懿梦堂昙噩寂。
噩主浙东三名剎。锡号佛真文懿禅师。夏一日。忽戒浴易衣。出器物分遗交友。集众说偈曰。吾有一物。无背无面。要得分明。涅盘后看。言毕危坐而逝。乌斯道少从噩授文法。遂以名家。宋景濂序斯道之文。以为经噩公之指授。得其心印云。
禅师径山下天界西白万金寂。
金吴郡姚氏子。初习台教。更衣谒古鼎铭於双径。分座后堂。嗣其法。至正丁酉。出世苏之瑞光。效编蒲尊宿。作孤云庵於城东以养老。洪武改元。起住持大天界寺。万机暇时。召入禁庭。奏对称旨。四年春。诏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二千。建法会於锺山。命总持斋事。承旨创建规式。金以母耄。举全室泐自代。复还庵居。五年冬复建会。大驾临幸。诏金阐扬第一义谛。是年十二月一日。示疾委顺而化。
甲寅七年。
禅师台州瑞岩恕中无愠赴阙以老病辞日本请。
愠临海陈氏子。参竺元道豁悟。拈香嗣之。初住象山灵岩。迁黄岩瑞岩。一日谢事。入松岩万山之巅。人迹罕至。崭然独处。众泣哀请。坚拒不出。是年夏。日本国遣使入贡。向愠道风。奏请往化其国。以水晶数珠峨山石砚为贽。上召至阙。愠以老病辞。上悯而不遣。留处天界。全室泐延致丈室。时宋景濂方在翰林。诣愠剧谈道妙。是年冬。奉诏东还。住鄞之翠山。四方叩谒者无虚日。金齿大理僧至京。特入翠山。五十余人拜床下。各求偈语而去。
智者寺普仁移净慈。
乙卯八年。
禅师智及赐还穹窿海云 发明(兴朝崇法。不应召无以见国王之信向。不引退无以明山林之素志。及与噩皆以病不及召对。得赐还山。其于出处之道。两全之矣)。
禅师龙翔下竹庵怀渭寂。
渭南昌魏氏子。嗣广智诉。诉住龙翔。渭居座下。得从名缙绅张起岩张翥危素辈游。历主两浙名剎。洪武初。一奉诏至锺山。退居钱塘之梁渚。是年寂。
丙辰九年。
万峰道场成。
万峰山水相拱。祖创建道场。三十余年。道风遍布。龙象骈集座下。
禅师圣寿支下金华花山明叟昌寂。
昌本郡浦江人。缚茅於里之华山。往谒千岩祖。示以入道旨要旋归。昼夜孳孳不怠。十月三日。忽辞众说偈曰。生本无生。灭亦无灭撒手便行。虚空片月。语毕端坐而逝。
丁巳十年。
祖付宝藏持法。
持参祖於万峰悟旨。付法偈曰。大愚肋下痛还拳。三要三玄绝正徧。临济窟中狮子子。灯灯续焰古今传。
宗泐奉诏同法师如玘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御制序文颁行天下。
戊午十一年。
禅师宗泐奉诏往西域求法。
朝廷以佛经有遗佚。诏天界寺宗泐禅师。领徒三十余人。往西域求之。
禅师径山下愚庵以中智及寂。
己未十二年。
台宗法师上竺东溟慧日寂。
日住天竺。前后二十五年。洪武改元。诏见。日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以升济沉溟之道。日备述其故。上悦。顾众谓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食优游。沉狸岁月而已。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仪。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数召见。字而不名。及建锺山法会。请日说毗尼净戒。辞归上竺。日修西方安养之学。秋七月朔日。梦青莲华生方池中。华色敷腴。清芬袭人。既寤。召弟子曰。此生净土之祥也。吾去人间世。殆不远乎。至四日。趺坐书颂。合爪而寂。藏全身於山之西峰。日躯斡修伟。眉长一寸余。其白胜雪。目睛闪闪射人。道德余光所照。不问髦倪。见日经行。辄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华以为供养。居尝颜面严冷。片言不妄发。虽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於诱掖后进。色温如春阳。
彝简住大天界。
庚申十三年。
辛酉十四年。
临济第二十一世慈光寂照圆明利济万峰祖示寂。
祖随机开导。不假雕琢而道风遍布。嗣法门人。有宝藏持雪山熙。仰山学。日照慧。宝峰真。虎邱圆。海舟慈。天界华。及果林首座等。十余人。皆以偈印之。正月上元日。告众曰。老僧时节至矣。至二十九日乙卯午时。嘱门人曰。如今已得者。须向山间林下镢头边。接引一个半个。阐扬吾道。报佛恩德。不可攀高接贵。轻慢下流。逐利追名。迷真惑道。末法将沉。汝等切须仔细。乃结跏趺坐说偈曰。七十九年。一味杜田。悬崖撒手。杲日当天。语毕而逝。春秋七十九。僧腊六十。停龛十三日。肢体温如。形容俨若。塔全身於寺西涅盘山。额曰永光。苕溪花城隐士沈贯撰铭。
唵囕香云外录明僧传。首万峰祖曰。临济正宗二十传。至伏龙千岩长。名倾华域。而边方诸国。莫不蹙还。咨礼尘下。衲徒恒数千指。惟万峰禅师一人最称首。贯岩谓其纯粹质朴。有古人气象云。又曰。我明二百六十年间。禅源一脉。绳绳相武。有足嘉者。然根流既博。辑并诚艰。自宋景濂护法录外。焕乎耳目者。必为立传。后有传灯。不无小补。如万峰禅师龙蛇之生大泽。麟凤之见明时。因列藉首。不独以年寿称也。
临济第二十二世祖
讳普持。字宝藏。嗣法万峰。继席为第二代。
壬戌十五年。
临济第二十二世圣恩祖嗣宗统 发明(灯录皆称宝藏。宝藏乃祖号圣恩寺赐额于正统八年。今以别前万峰。故称圣恩。洞宗松庭无方诸祖。皆以号行者。文献之阙也)。
祖继住万峰。
禅师宗泐还自西域。
三月泐自西域还。求得庄严宝王文殊等经。授右街善世。寻以事谴。往凤阳槎峰建寺。
诏道衍等十人同十王之国 发明(衍等以世外而预人国家事。故削书禅师)。
禅师径山下苏州万寿行中至仁寂。
仁番阳吴氏子。嗣元叟端。蒲圻魏观为苏守。见万寿废址。戚然有意兴复。闻仁寓虎邱。致书币。凡三往返而后应。是年三月望。示疾。十九日同参如愚仲讯侯曰。师行矣。盍赐一言为末后训乎。仁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曰与师缔交五十秋矣。此别直诣净土相见。仁厉声曰。尽大千界是个净土。何处不相见。良久泊然而逝。
癸亥十六年。
万安祖付凝然改法。
改参万安。尝举路逢死蛇莫打杀问祖曰。这个莫是背触不得的意么。祖曰。笑破山僧口。改罔措。祖曰。你在鬼窟里讨什么碗。改愈不安。一日值祖上堂次。改通身汗下释然。祖乃付法。
曹洞第二十四世南阳万安松庭祖示寂。
祖洪武间。开法万安。王公以下。皆师尊之。
曹洞第二十五世祖
讳 改。字凝然。嗣法松庭。出世少室。
甲子十七年。
曹洞第二十五世少室祖嗣宗统。
祖出世少室。上堂曰。莫向言中取则。直须句外明宗。若能如是会。彻古彻今。自由自在。
祥符荫曰。昔云门雅不欲以言句流传。禁学者记录其语。盖欲学者自悟忘言也。洞宗雪庭裕奉诏说法。几千万言。时人欲为刻行。裕叱止之。数传以后。遂致语录绝传。又明初佛事云兴。化仪鼎盛。丹诏宸书。驰骛天下。而一二传持祖脉者。泠然格外。独振真宗。故圣恩少室诸祖。语录失传。然存大统於一丝。迄今昭然如十日并照。又何在非诸祖语录之所流布也耶。
乙丑十八年。
台宗法师松江兴圣寺原真寂。
真号用藏。传天台教观。戒行精洁。博极群书。禅坐达旦。随缘演说。索浴书偈。告众而逝。
丙寅十九年。
禅师古拙俊奉旨至繁昌剃度千僧。
禅师荐严下台州瑞岩空室无愠寂。
七月示微疾。谆谆勉众。书偈端坐而逝。遗命阇维煅骨。散水竹间。有二会语。山庵杂录。净土诗行世。
丁卯二十年。
戊辰二十一年。
己巳二十二年。
庚午二十三年。
禅师道成奉诏考试天下僧徒。
成字鹫峰。别号雪轩。洞上灵岩秋江洁嗣。历住普照智藏。奉旨考试天下僧徒。进试卷奏对称旨。赐金襕袈裟。命住持天界。亲洒翰墨送之曰。不答来辞许默然。西归只履旧单传。鼓钟朔望空王殿。示座从前数岁年。俾悬之法堂。
辛未二十四年。
壬申二十五年。
禅师惟则上偈止籍僧 发明(籍僧非制也。上因一时之见。而则能上偈止之。可谓以道事君者矣。故书)。
八月二十九日。晚朝。上命凡天下僧人。但清理册文上。有名籍者。不问度牒已给。皆要他俗家余丁一人充军。则时在京闻上命进偈七章。其一曰。天街密雨却烦嚣。百稼臻成春气饶。乞宥沙弥疎戒检。袈裟道在祝神尧。上览偈。罢籍僧。
癸酉二十六年。
甲戌二十七年。
乙亥二十八年。
丙子二十九年。
丁丑三十年。
戊寅三十一年。
建文皇帝。
建文己卯建文元年。
庚辰二年。
辛巳三年。
壬午四年。
成祖文皇帝。
成祖癸未永乐元年。
禅师道成奉诏往谕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