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宗统编年
宗统编年
禅师松隐茂住明州瑞云。
茂字实庵。奉化郑氏子。幼尝中夜趺坐。母恶之。推其使仆。辄达旦不瞑。年十六。剃染受具。主僧使司米盐细务。茂叹曰。离家为求道耳。有羁绁於此。何异狗苟蝇营者耶。乃潜行至江西。见南涧泉。泉命入室。一夕闻岩泉泠泠。微有觉触。遽往白泉。泉曰。此间不足发子大机大用。古林茂乃横川嫡嗣。子当往依之。茂即趋谒古林。林曰。尔来欲何为。茂曰。生死事大。特来求出离耳。林曰。子明知四大五蕴是生死本。何缘入此革囊耶。茂拟对。林以杖击之。茂遂悟。自是机辩峻绝。出世明州瑞云。
癸未三年。
祖招嵩山蔚复分座。
蔚居嵩山凡九载。云水颂德。祖三为手书殷重招之。复居第一座。寻返嵩山。
禅师径山下雪窦石室祖瑛寂。
瑛嗣径山熙。住雪窦天童。晚得痿痹疾。造一龛曰木裰。日坐其中。不涉世事。是年三月。见一衰衣妇人。叩头请瑛应身为国王。瑛曰。我不愿生天王家。逾十七日趺坐而化。临终偈曰。五十三年。弄巧成拙。踏破虚空赤脚行。万象森罗笑不辍。
甲申四年(明太祖是年托身皇觉寺)。
禅师径山下金陵龙翔广智大欣寂。
欣嗣径山熙。住龙翔。驿召赴阙。见上奎章阁。赐坐谘问法要。及顺帝御极。待遇益隆。后以老病求退。优诏不许。勅外台护视。使安居终老。五月示微疾。作手书别交游。嘱其徒以两朝所赐金币。作万佛阁。上报国恩。二十二日。书偈趺坐而寂。黄文宪溍撰塔铭。虞文靖集着行道纪。有四会语录。蒲室集行世。
乙酉五年。
丙戌六年。
丁亥七年。
禅师天宁下妙果竺源水盛寂。
盛谒无能教於无为州之天宁。尽脱玄妙知解。隐居南巢。迁杭之西湖妙果。槌拂之下。悬崖壁立。务期实证实悟。示众曰。凡学道人。当洞明诸佛心宗行解相应。岁久月深。具大无畏。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始不被生死阴魔所惑。
祖复答居士宋濂书。
濂每致书论道。祖复答书曰。士林中来者。无不盛谈左右。乃间气所生。文章学问绝出。为浙东群儒之冠。且犹深於内典。欣羡无已。承叙自幼读佛书。领其要旨。出入有无空假中中。至於中且不有。有无何在。三复斯言。此今之士夫。执有执无。离边离中。分彼此儒释之异。如左右儒释一贯者。能有几人。人言为不虚矣。张无尽云。余因学佛然后知儒。古德云。居无为界中。而不断灭有为之法。居有为界中。而不分别无为之相。暗合道妙。不易不易。审如是。则有为底便是无为底。左右已百了千常何处更有身心之虑未祛。事物之来未息。又何处更有真实工夫可做。而后出离有为了生死大事耶。左右与山野交二十年。会或剧谈。别或寄语。未有如此书之至诚也。人天之际。唯诚。朋友之道。亦诚而已。只如左右未动念。未操觚拂纸。未陈一言。及写在纸上了。是有为是无为。是生是死。是生死法。是出生死法。这些子。直是誵讹。故孔子谓子路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底说话。莫道子路不知落处。尽大地人都不知落处。岂不见黄山谷访死心。死心云。闻公会禅。诸方皆印可。是否。答云不敢。死心云。我有一问问公。公试答看。彼此烧作一堆灰。在甚处相见。山谷茫然。后参晦堂。示吾无隐乎尔一言。闻桂花香打破漆桶。鼻孔撩天。大丈夫欲成办个事。自有个般时节。山谷虽是一块精金。须入死心晦堂作家炉鞴。恶辣钳锤。始得。这一队汉。若到无明门下。更须一一勘过。何也。不是弄潮人。休入洪波里。山野如是杜撰。左右以为如何。
报国梵琦锡号佛日普照慧辩禅师。
戊子八年。
己丑九年。
嵩山蔚入吴。
先是祖谓蔚曰。汝缘在吴。可往化导。大振吾宗。蔚遂入吴。凡三筑精蓝。方之邓尉。
庚寅十年。
辛卯十一年。
佛灭后二千三百年。
曹洞第二十三世香严祖示寂。
曹洞第二十四世祖
讳子严。氏里失载。嗣香严。
壬辰十二年。
曹洞第二十四世南阳万安松庭祖嗣宗统(三十年)。
祖韬光晦迹。
祖躬耕南阳。尝作力田偈云。昼拈块石驱山鸟。晓坐巢庵逐野豚。肠断秋风频击柝。目窥夜月更消魂。时比之镜清风穴。
祖付首座嵩山蔚衣法。
三月十四日。祖令源藏主赍法衣顶相。付首座时蔚曰。老僧袈裟一顶。付与嵩山蔚长老。表丛林之道念。
癸巳十三年。
甲午十四年。
禅师高峰首座无象易寂。
易字无象。将门之子。应袭父封爵。弃去出世。危坐禅定。屹如枯株。上天目谒高峰祖。机语契合。俾为首座。至正初。至明州海会。端居一室。栈绝诸缘。年九十九。正月礼佛告众。趺坐泊然而逝。阇维舍利无算。
师子林惟则锡号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兼赐金襕法衣。
则不住山。居恒随机开导。行省平章。咸稽颡执弟子礼。屡起江浙诸名山。坚却不赴。遁迹吴湘间。缁素就吴中构地结屋名师子林。寂后塔於水西源。
乙未十五年(六月明太祖起兵太平路)。
禅师径山下灵隐竹泉法林寂。
林嗣径山端。二月二日。集众叙平生行脚本末。且诫之曰。佛法下衰。无甚於今。宜各努力。索笔书偈曰。七十二年。虚空钉橛。末后一句。不说不说。遂化。葬全身於松源塔西。其时塔前古桂当春吐华。清香满路。见者叹异。
丙申十六年。
台宗法师杭州普福弘济寂。
济字同舟。号天岸。余姚姚氏子。从舜田满出家。丱时骏发绝伦。持律不违绳尺。依半山全习台教。悉通其旨。一日定中。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无滞。泰定元年。出世万寿。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丞相脱欢甚忧之。乃祷观音大士於上天竺。令济即海岸建水陆大会。济人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咒。率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迁集庆万寿。有旨主杭之普福。济以年高八十。坚卧不起。门弟子强之受诏。未几退归旧隐。三月十日。书偈而逝。济凡讲法华一百十会。天雨宝华者再三。
丁酉十七年。
禅师清欲住吴灵岩。
欲字了庵。嗣古林茂。住灵岩上堂。石门巇崄铁关牢。举目分明百仞高。四十年中重到此。始终不隔一丝毫。
临济第二十世圣寿圆鉴普济祖示寂。
六月十四日示微疾。沐浴更衣。集众说偈曰。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投笔而逝。弟子用陶龛。奉全身[疗-(日/小)+土]於青松庵。
安隐忍曰。佛祖之道。不言福德操行。要非无福德操行者所能传持。但恐偏坠。而入道不精耳。自应庵华藏以后。临济之道日就浸溺。余波末流。无所不有。欲求高峰之履践。中峰千岩之福智。以振起末运。乌可多得哉。临济正法眼藏。至祖之世。已若太羹玄酒。备而不用久矣。厥后天奇祖翁。只以一谁字诲人。至於广通辈。遂明目张胆。数滹沱一法为奇名异相。法运之变。否亦甚矣。而天童之棒。三峰之宗旨。恰恰乎激扬於是。岂徒然哉。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七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八
临济第二十一世祖
讳时蔚。嗣圣寿祖。初住兰溪嵩山。后开法万峰。
戊戌至正十八年。
临济第二十一世万峰圣恩祖嗣宗统(二十四年)。
祖开法万峰。
祖卓锡苏州邓尉山。衲子奔集。遂成丛林。上堂。舒两手云。大开方便门。便从这里入。复握双拳云。闭却牢关。说家里话。且道不开不闭一句又作么生道。良久敛僧伽黎下座。解制上堂曰。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解开布袋口。衲僧得自繇。脚头脚底风云起。撒土扬沙辊入流。逼塞虚空无影像。啼莺元在柳梢头。毕竟作么生取用。喝。
禅师德然继住圣寿。
然嗣圣寿祖。尝参石屋珙。书松隐二字授之。因以为号。刺血书华严经。足不踰阃者三载。有天华满庭之异。感居民为建宝坊。洎祖迁化。众请继席。
禅师径山下文敏宏觉古鼎祖铭寂。
铭嗣元叟端。貌寒寝。因精修二十年。忽化为福德之相。住径山十二年。锡号慧性文敏宏觉普济禅师。将迁寂。遗书嘱丞相外护。复书偈曰。生死纯真。太虚纯满。七十九年。摇蓝绳断。掷笔而逝。茶毗舌根数珠皆不坏。舍利无算。
禅师普仁应明诏住婺州智者寺 发明(明朝诏宗师开法之始故特书)。
仁智者义嗣。明太祖是年亲帅六师至婺州。幸智者寺。诏仁主之。后迁净慈。
禅师古林下平江定慧大方火化。
方嗣古林茂。住平江定慧。不检细行。跌宕自如。谢院事。寓灵岩老宿华公房。与郡守周义卿善。周入山访之。方云。某此月十四日。即此山火化矣。其为我证明。周戏诺之。乃措薪为棚。与众僧诀。说偈升柴棚。火发烈焰炽然。於火聚中祝香云云。度数珠学华云。聊当遗念。火焰到处。多得设利。周闻之惊叹不已。
己亥十九年(十一月元大都有杜鹃)。
庚子二十年(正月丙辰五色云见)。
禅师崇裕出世太平光孝迁圆通。
裕笑隐欣嗣。三十载胁不沾席。住太平日。圬人塓壁。壁中隆然有物函。抉之获悉达多太子像。乃佛牙所刻成。裕召工傅以黄金。金迸裂。舍利从中涌出。雕小香殿奉之。寻迁九江圆通。
辛丑二十一年(十一月黄河清凡七日)。
禅师天童下雪窦无印大证寂。
证参洞宗云外岫於天童。典教藏。机甚契。嗣其法。至治间。诏天下善书者金书藏经。事竣赐织金屈眴。南还。丞相脱欢请住衢之南禅。继领光孝。迁信之祥符。移明之定水。升雪窦。九月寂。阇维舍利明莹。牙齿数珠不坏。
壬寅二十二年。
癸卯二十三年(十月山东赤气千里)。
甲辰二十四年(明太祖建国号曰吴称吴元年)。
禅师慧昙住蒋山。
昙天台杨氏子。十六嗣笑隐欣。明太祖定鼎南京。昙谒上。上一见叹曰。真福德僧也。命主蒋山。时大内新成。诏昙引千二百众披阅大藏。昙升座说法。上亲帅群臣幸临瞻听。昙法音洪畅。妙契皇情。山内帑帛以施。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凡祖庭规矩。昙备行之。观者唶唶曰。三代礼乐。无以加焉。
乙巳二十五年。
禅师宝金赐衣号诏住海印。
金字璧峰。乾州永寿石氏。六岁出家。徧历讲席。后精禅定。嗣缙云真。入五台山秘魔岩建灵鹫庵。僧俗趋风。常至万指。召入内廷。值大雪夜。有红光自金室中直透霄汉。上惊叹。赐金襕伽黎。明年祷雨辄应。勅赐寂照圆明大禅师号。诏住海印寺。
丙午二十六年(二月黄河北徙)。
丁未二十七年(正月绛州天鼓鸣)。
禅师天童下天界孚中怀信寂。
信嗣天童坦。至正间住天童。御史台奉疏命主龙翔。及明兵下金陵。僧徒窜散。信宴坐一室。高皇帝亲幸嘉之。勅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一日晨兴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吾归去矣。遂瞑目。侍僧撼之。请说偈。信瞋目叱之。复哀请。遂握笔书曰。平生为人列挈。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书毕复瞑。时帝统兵江阴。梦信谒见。问信来何为。对曰。将西归告别耳。帝还闻信迁化。与梦符。异之。诏出内府帛币助丧。且命卜藏龛之地於伏牛。举龛之日。帝亲致奠。送出都门。茶毗舍利如菽。贮以宝瓶。光发瓶外。
戊申(至正五十八大明洪武元)年(是岁元亡)。
明(姓朱)。
太祖高皇帝(讳 以壬辰起兵。历十有七年。至戊申正月。文武群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为皇帝。以统一天下。即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
太祖己酉洪武二年。
禅师梵琦昙噩等应诏主蒋山法会 发明(法会之建不书。兴朝方新。崇重法化。诸山禅宿。一时云集。彬彬盛事。黼黻文明。故书之)。
元年秋。诏征江南高僧十人。建普度大会於蒋山。二年春。复建法会。海盐天宁梵琦应诏至京。名居第一。亲承顾问。再召说法。赐伊蒲。馆於文楼。瑞龙昙噩既奏对。上悯其老。放还。清泰子楩。净慈智顺。定水来复。灵隐元净。万寿至仁。径山福报。福林智度等。俱应诏至京。上亲临劳问。请法具馔。同主蒋山普度大法会。天界善世宗泐。奉勅撰献佛乐章进呈。御署曰善世。昭信。延慈。法喜。禅悦。徧应。妙济。善成。凡八曲。勅太常歌舞以节奏之。
禅师天台云峰祖灯寂(嗣法未〔祥〕)。
灯住云峰。苦行自给。影不出山者踰五十春秋。人多化之。有以土田布施者。辞曰。先佛以乞食为事。吾焉用此。忽示微疾。集众说偈而逝。火化异香袭人。舍利不可胜计。
禅师普明下宜兴龙池弘教了悟永宁寂。
宁字一源。南通朱氏。嗣普明无用宽。宽嘱曰。汝缘在南。逢龙即住。遇池便居。宁受命南还。至治癸亥。宜兴龙池疏请。宁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先是山巅有池。其深叵测。龙出每大水。居民苦之。宁授龙三皈戒。遂不复出。居久复至绝巘筑室。壁立如削。断木为栈。栖板空中。足不越限者三年。帝师稔知道行。降号宏教普济禅师。寻召入京。宣命龙光殿升座说法。上大悦。赐金襕法衣。加号佛心了悟。庚子出领善权。是年夏六月示微疾。嘱弟子裁纸制内外衣。且曰。吾将逝矣。命移龛至绝巘。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飞雪。书毕吉祥而逝。先一月池水忽竭。及宁顺寂。喷涌异常。时黑白恋慕。至有然顶灼臂以供养者。茶毗五色光焰。齿牙舌轮珠皆不坏。设利无算。门人分余骨与不坏者。就龙池太平齐山紫云麻蕻五所建塔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