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宗统编年
宗统编年
庚申七年。
曹洞第二十二世宝印祖示寂。
曹洞第二十三世祖
讳文才字淳拙。氏里生年阙。嗣宝印。住香严。
英宗。
英宗辛酉至治元年。
曹洞第二十三世香严祖嗣宗统(三十年)。
祖住香严。上堂曰。满盘打算了。只有这一着最占便宜。敢问诸人。且道是那一着。卓拄杖云。切忌卜度。僧问如何是道。祖云。针锥不容。僧云如何是禅。祖云车马有路。僧云和尚为甚么翻古人公案。祖云举直措诸枉。
相宗法师五台山普宁弘教了性寂。
性号大林。嗣真觉才。成宗征居万寿。声价隆起。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为第一代。性刚毅。不能俛媚於人。不入城隍。不谒权贵。尝曰。苾刍弘法是务。余复何求。时尊宠西僧。名德诸师。多为致礼抠衣。丐其摩顶。谓之摄受。性长揖而已。识者高之。九月三日寂。谥曰弘教。
壬戌二年(平江路南康建昌大水山崩)。
元叟端补径山(先有道士伏章。久不得报。云闭天门选径山四十八代住持。端适当其数)。
端时退隐梁渚西庵。径山虚席。三宗四众。相率白於宣政院。以为非端不可。至是凡三被金襕。至则足不越阃者几二十年。慕其道者鳞萃。至无所容。
相宗法师金陵天禧至德寂。
德号云岩。东昌镭氏子。法照禧宏慈恩之教於龙兴寺。从之尽得其蕴。世祖召见。赐紫。命主天禧。锡号佛光。居天禧三十年。一衲一履。终身不易。过午不食。危坐达旦。岁俭煮糜食殍饿者数万。出衣钵尽新殿庑。以律绳众。有犯必罚。因苦诵丧明。忽梦梵僧迎居内院高座。空中散华如雨。顷之安坐而逝。火浴舍利无算。赵孟俯铭其塔。
法师玉山普安寺宝严寂。
严号幻堂。与大林性俱嗣真觉才。继才之席。诏住普安。方寸湛如止水。淳朴无伪。表里大林。共宏清凉之教。七月寂。
癸亥三年。
临济第十九世中峰佛慈圆照广慧祖示寂。
祖居无定所。或船或庵。咸名幻住。有幻住家训。僧俗争相瞻礼。称江南古佛。八月十五日。说偈辞众曰。我有一句。分付大众。更问如何。无本可据。置笔安坐而逝。塔於天目中峰之西冈。
安隐忍曰。幻住老人。福宠三朝。道尊一世。兼殊方异域之俗。总戴发含齿之民。见之则头顶礼敬。闻之则神意崩悦。无老少。无贵贱。自王公大臣。以及奴隶工作。孩童孺子。皆以江南古佛称之。似宜衣被六铢。食罗千品矣。师乃冬絺夏衲。未尝求适。非果位大士。乘愿再世。以励末世。其能如此哉。世传师肤肉细极。不能衣布。虽下体槩以绫绢。余初谓或然。及考师行状碑铭。而精苦克励。出於天性。师体既丰。尝隆暑病渴。肤腠汗腐。有遗细葛亵衣者。师受而不着。则下体绫绢之言可知矣。今吴山云居庵有师遗履。补缀宛然。亦足为证。余特表而出之。非敢以激近世之习。但欲朝诵暮咏。策所未逮耳。
临济第二十世祖
讳元长嗣中峰。
泰定帝。
泰定帝甲子泰定元年。
临济第二十世圣寿祖嗣宗统(三十三年)。
祖入伏龙山圣寿道场成 发明(祖志图栖遁。无心营建。而道缘孚感。荒剎重兴。成大伽蓝。故书法如此)。
祖受嘱隐天龙之东庵。诸山宰护。争相劝请。祖逸至乌伤之伏龙山。卓锡岩际。誓曰山有水。吾将止焉。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祖遂依大树以居。初山有禅寺曰圣寿。荒废已久。当祖入山。乡民咸获异梦。遂相率披蒙茸以访。见祖晏坐不动。各献饮食。共营起律。寻因旧号。成大伽蓝。朝廷三遣重臣降香。锡号佛慧圆鉴普济大禅师。并锡金襕法衣。上堂。僧问如何是第一句。祖曰有口如痖。曰如何是第二句。祖曰有眼如盲。曰如何是第三句。祖曰棒折也未放你在。乃掷下拂子曰。此是老僧第二句。如何是第一句。便下座。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祖示警世偈。
祖居圣寿。内而齐鲁燕赵秦陇闽蜀。外而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莫不奔走膜拜。咨决心要。祖警以偈曰。百年只是暂时间。莫把光阴当等闲。努力修行成佛易。今生蹉过出头难。无常忽到教谁替。有债元来用自还。若要不经阎老案。直须参透祖师关。
禅师天伦住广德东泉。
伦参晦机熙於净慈。居侍司。复掌藏钥。叹曰。世降道衰。人根浮薄。宿师硕德。具大知见。犹不为学者信服。无他。盖表里不纯也。乃缚茅吴兴之桃花坞。一日灌园。忽云瞑。骤雷疾风拔木。胸中疑碍顿释。出世东泉。迁明之佛岩。笑隐欣住龙翔。招居第一座。后住金陵保宁。
戊辰(致和元九月改天历元)年。
禅师大欣住金陵龙翔自如补中竺。
欣字笑隐。参晦机熙於百丈净慈。俱掌记。出世湖之乌回。迁杭之报国中竺。文宗以金陵潜邸为大龙翔集庆寺。简名德开山。欣首膺其选。号曰广智全悟大禅师。如字一溪。欣举补住中竺。
文宗。
文宗己巳二年。
敕谥中峰祖曰智觉塔曰法云诏奎章学士虞集撰铭。
庚午至顺元年(正月朝廷命赵世延世安纂修经世大典加封孔子父齐国公叔梁纥为启圣王母鲁国太夫人颜氏为启圣王夫人颜子兖国复圣公曾子郕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河南伯程颢豫国公伊阳伯程颐洛国公)。
禅师嘉兴大中祥符寺梅屋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成。
常华亭黄氏子。年十二出家。十四剃发受具。佛智熙自江西百丈。迁杭之净慈。常往参承。熙上堂。举太原孚上座闻角声悟道因缘。颂曰。琴生入沧海。太史游名山。从此扬州城外路。令严不许蚤开关。常於言卜豁然有省。投丈室呈所解。熙颔之。俾掌记室。迨熙迁径山。常职后版。表率一众。后奉旨选召。出世祥符。集佛祖通载。凡二十二卷。
祖复居士宋濂书。
濂字景濂。号无相居士。金华人。生时母梦异僧。手写华严经来谓母曰。吾乃永明延寿。愿假一室以终此卷。觉已濂即生。因名曰寿。后更名濂。六岁日记二千余言。九岁能诗。入青萝。尽阅郑氏所着书数万卷。闻祖吐辞如奔雷。欲屈之。特往谒。相与诘难数千言。不契而退。复上祖书。祖答曰。前日承一宿山中。今日有书来报。无明读一过。不觉失笑。笑个甚么。笑景濂坐井观天。又如贫儿拾得锡。说与人要做银子卖。只是自不识货。教别人不识货则不可。何以故。景濂每尝在尘劳声色境界中。辊得烂骨地熟了。思量计较文字语言。弄聪明业识多了。乍闻吾辈说一个放下。可以做寂静工夫。透脱生死。暂起一念厌离心。退步静坐。乃见无思量。无语言处。便错认作法身。喻如玲珑八面窗。喻如须弥山。言说不得。这个只是暂时歧路。如何便骂得佛。赞得祖。赞得无明耶。赞骂憎爱心不除。但增长我见。我见未忘。目前只见别人过失。不知自家过失。要成办透脱生死大事。难矣。景濂果欲办这件事。只向无思量无言语处。仔细推穷。不用说向人。蓦忽命根断。偷心绝。绝后更苏。欺君不得。却来求印可。亦不迟。
辛未二年。
禅师清珙出住当湖福源。
珙常熟温氏子。首谒高峰祖。服勤三年。后参道场信。中途举首见风亭。豁然。请住当湖福源。坚卧不起。往返至再。勉就入院。后隐居霞浦山。清苦自持。不事干谒。苟绝食。饮水而已。作为诗偈。多警发语。诵之者。心爽神慕。以为有古德遗风。高丽国师大古愚尝侍珙得旨。王闻钦仰。表达朝廷。敕谥佛慈慧照禅师。仍请舍利归国供养。
壬申三年(五月白虹并日出长亘天 八月天鼓鸣于东北)。
禅师绍大出世乌龙。
大严州吴氏子。参虚谷陵於径山。佩服心印。遍游江湖。出住郡之乌龙。迁云黄宝林。法席称一时之盛。后坐化。舍利如绀珠。
顺帝。
顺帝癸酉元统元年。
重修百丈清规。
百丈德辉。龙翔大欣。奉勅重修。
圆通讷曰。昔百丈大智禅师。建丛林。立规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曾不知像季学者。盗规矩以破百丈之丛林。上古之世。虽巢居穴处。人人自律。大智之后。虽高堂广厦。人人自废。故曰安危德也。兴亡数也。苟德可将。何必丛林。苟数可凭。曷用规矩。
祥符荫曰。圆通之言。为丛林行清规者言之也。曾不知修清规而主之行者。曲狥世典。大意不申。道随时替。乌乎难哉。
甲戌二年(正月汴梁雨血 三月彰德路雨毛如线)。
禅师高峰支下天目正觉了义寂。
义住师子正宗禅寺。元统元年岁除日。谓侍者曰。有一件事天来大。你还委悉么。良久曰。明日是年朝。正月六日。诣法云塔西。指空地曰。更好立个无缝塔。其夕与禅者谈笑如平时。至夜分乃曰。老僧明日天台去也。禅者曰。某甲随师去。义曰。你走马也趁我不及。翼旦趺坐而化。化之日。雷砰雨射。白昼晦暝。及葬雪华缤纷。林木缟素。送葬者数千人。悲动山谷。初中峰祖示寂。会葬斋次。义谓众曰。后十二年。更为老僧一会。众未深信。至是始验。勅谥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
禅师时蔚来参居第一座。
蔚参止岩於虎跑。岩示以南泉三不是语。因入明州达蓬山佛趾寺侧卓庵。昼夜力参。一日闻寺主举沩山踢倒净瓶公案。蓦地触发。说偈曰。颠颠倒倒老南泉。累我工夫却半年。当下若还亲荐得。如何不进劈胸拳。闻祖。直造丈室。祖曰。将甚么来与老僧相见。蔚竖起拳曰。者里与和尚相见。祖曰。死了烧了。向何处安身立命。蔚曰。沤生沤灭水还在。风息波平月印潭祖曰。莫要请益受戒么。蔚掩耳而出。明日普请砍松次。蔚拈圆石作献珠状。曰请和尚酬价。祖曰。不值半文钱。蔚曰瞎。祖曰我也瞎。你也瞎。蔚曰瞎瞎。即呈偈曰。龙宫女子将珠献。价值三千与大千。却被旁观人决破。谁知不值半文钱。祖谓左右曰。蔚山主颇有衲僧气息。遂命居第一座。寻卓庵於蔺溪之嵩山。
禅师瑞岩下华顶真觉无见先睹寂。
睹仙居叶氏子。参方山宝於瑞岩。尽得其法要。结茅华顶。学者云集。道俗以为无田不可蓄众。往往持田劵来施。皆却之。冬夏一衲。食惟充饥。迁化火浴。忽胸中清水逆出如注。得舍利大如菽。光耀人目。勅号真觉。塔曰寂光。
乙亥至元元年。
禅师梵琦自海盐天宁迁杭州报国。
琦字楚石。嗣元叟端。出世海盐福臻。迁天宁。复主杭州报国。
丙子二年(正月宿松县地震山裂南阳邓州五月至八月霖雨湍河白河水灾秦州山崩浙江自春至八月不雨民大饥)。
禅师高峰支下处州白云空中 假寂。
假嗣高峰祖。栖白云山。四方禅衲。闻风来赴。屦满户外。夏一日。援笔书偈曰。地水火风先佛记。掘地深埋第一义。既免檀那数片柴。又省人言无舍利。书毕坐化。
丁丑三年(六月京师大霖 八月京师地震)。
戊寅四年(四月京师雨红沙昼晦 六月信州山震邵武路大水 十二月太白屡经天)。
禅师法林住灵隐。
林字竹泉。参元叟端於中竺。掌藏钥。居净慈蒙堂。不出户者九年。丞相脱欢请住浙之万寿。迁中竺。复迁灵隐。宗风大振。帝锡金襕法衣。时元叟在径山。同时唱道五山。传为盛事。
己卯五年(六月汀州大水 七月常州宜兴山水溢高一丈自七月至九月太白屡经天)。
禅师昙噩开山瑞龙。
噩嗣径山端。初出世庆元保圣。迁国清。己卯。瑞龙更禅剎。请噩开山。每戒诸徒。日研究空宗。当外形骸。忘寝食。以消累劫宿习。然后心地明明耳。自是日唯一食。终夜凝坐。有重修历代高僧传行世。
庚辰六年。
辛巳至正元年。
禅师藏叟下径山慧文正辩元叟行端寂。
壬午二年(四月冀宁地震裂声如雷惠州罗浮山崩)。
禅师惟则住吴阊菩提正宗寺。
中峰本祖寂后。诸名山屡请惟则主席。则坚却不赴。隐居华亭城北。距城二里许。至元辛巳。客吴门幻住。至正壬午。门人相与筑室於姑苏城中师子林。号菩提正宗寺。奉则居焉。
禅师了堂一住台州紫箨。
一荐福道嗣。住紫箨。次迁天童。上堂曰。长嘴鸟。芳树不栖。摩斯迦。沧溟不入。龙泉与鈯斧同铁。利钝悬殊。良骥与驽骀同途。迟速有异。以拂子画一画曰。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禅师智及住昌国隆教。
及字以中。吴县人。俗姓顾。初生时。灵梦发祥。祝发受具。往听贤首法界观未终章。筦尔而笑曰。一真法界。圆同太虚。但涉言辞。即成剩法。纵获天雨宝华。於我奚益哉。遂走建业见大欣。欣以文章道德倾动一世。见及文彩彰露。交相延誉。有同袍诃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负荷正法。甘作诗骚奴仆乎。无尽灯偈。所谓黄叶飘飘者。不知作何见解。及舌噤不能答。即归海云。胸中如碍巨石。目不交睫者踰月。忽见秋叶吹坠於庭。豁然有省。於是登双径谒元叟端。自列其所证甚悉。端勘辩之。及随机参会。不间一发。未几命侍左右。俄迁藏室。及取教典益温绎之。宗通说贯。若决江河。出世昌国隆教。
禅师辅良住嘉兴圣寿。
良字用贞。号介庵。范文正公十世孙。诞锤粹气。聪悟夙发。见佛书辄跃然朗诵。若所素习。有相士谓父母曰。是儿清耸。恐非世间法可缚。若使学佛。必能弘大宗乘。里多阿兰若。良日与群童遨游其间。徘徊爱慕终日不忍去。父察其志。与相者言合。乃曰。昔范蜀公好与名僧交。尝勉圆悟勤参叩道要。卒为天下禅宗。吾能惜尔而不使遂其志乎。遂俾剃落受具。即慨然曰。学佛将以明心。心非师无以示肯綮。终日墙面可乎。去习天台教。白云杓诲之曰。教乘固当学。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何不更衣以事禅乎。笑隐欣公见主龙翔。其道大被东南。盍往依焉。良即往参欣。问答之际。棒喝交驰。一剎那间。凡情顿丧。久之遂契心法。出世嘉兴圣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