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上以日本在鲸波万里外。俗尚佛乘。以成道行尊硕。命捧玺书往谕之。陛辞赐金钵锡杖军瓶等。成迥涉洪涛。如践平陆。宣布朝廷恩谕。阐扬佛祖宗源。自国王而下。莫不俯伏臣化。
  禅师天童下径山呆庵敬中普庄寂。
  庄仙居袁氏子。嗣天童了堂一。住抚州北禅。云居。径山。洪武初。应诏说法称旨。后衔命祀庐山。礼成。是年十月二十三日。寂於不动轩。
  甲申二年。
  诏征天下名僧纂修藏典 发明(佛法付嘱国王。纂修藏典。诚为教世先务。故特书之。嘉帝能尊法也)。
  璧庵完。如珪瑾。指南车。晓庵启等。应诏纂修。
  道成还自日本。
  乙酉三年。
  禅师永慈参太初原。
  慈字海舟。蜀成都余氏子。原籍秣陵。龆齔见僧辄喜。弃俗趋彭县大隋山景德禅寺。投独照月公剃染。月寂。慈襄塔事毕。入西山八载。行脚首依太初原於罗阳三峰。一日问父母未生前那个是你本来面目。慈从东过西。叉手而立。
  丙戌四年。
  丁亥五年。
  禅师慧旵参祖受法至安溪掩关。
  旵字虚白。湖广王氏子。父为丹阳税课司。因家焉。母黄氏。方娠。梦僧顶包入门。及产有异质。警悟不凡。梦坐稠人中。挥麈立论。醒以告母。母曰。此高僧说法像也。他日令汝出家。年十四。礼邑之妙觉寺湛然老宿求度。湛问曰。汝为何事。答曰。志愿作佛。湛奇之为净发。闻松隐唱道云间。往参叩。有契。至一小庵。禅定六日。安祥而起。举目触松。豁然有省。寻至圣恩。见果林荣。针芥相合。指见祖。具陈因由。祖斥之曰。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那许泊住。由是亲炙座下。一日问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汝云何会。乃向前问讯。叉手而立。祖呵曰。汝在此许多时。还作这个见解。因发愤忘寝食。次日蓦彻源底。呈偈曰。一拳打破太虚空。百亿须弥不露踪。借问个中谁是主。扶桑涌出一轮红。祖仍未点首。久之尽得其道。乃嗣法。别去圆具昭庆。隐杭州安溪古道山。
  戊子六年。
  禅师乌石下温州瑞安太初启原寂。
  原日本源氏子。九龄出家。年十九与宗猷等十八人同誓。请旨行求大法。准赐茧纸度牒。金襕袈裟及钵盂锡杖等。檄於[舟*(一/艮)][舟*刍]。游参上国。历三年抵福州。历参知识四十五员。后谒乌石愚。嗣其法。结茅庐阜。复移石龙。出世广度。迁罗阳三峰。再迁护龙。一日集众说偈而逝。
  临济第二十二世圣恩祖示寂。

  临济第二十三世祖

  讳慧旵。嗣圣恩持祖法。隐杭州安溪。遂成丛林。宣德间。赐额东明禅寺。
  己丑七年。
  临济第二十三世杭州东明祖嗣宗统(三十一年)。
  祖安溪掩关。天下趋风。素缁奔向。诲迪奖励。未尝少倦。有疑而决者。析以片言。莫不泠然省解。学徒恒集数百人。
  纂修藏典成。
  庚寅八年。
  禅师契斌参少室祖嗣法。
  斌字俱空。睹秦封槐树。豁然省契。参改祖。祖尝问曰。赵州勘破婆子。婆子败阙在甚么处。答曰。一对无孔铁锤。曰祇如赵州意作么生。答曰。荆棘林中重加陷阱。曰石头道书亦不通。信亦不达。是何意旨。答曰千里同风。曰青原垂足。又作么生。答曰祸事祸事。遂嗣法。
  辛卯九年。
  壬辰十年。
  癸巳十一年。
  曹洞第二十五世少室祖示寂。
  祖晚归二祖庵坐脱。周王蜀王伊王。修竺法潜故事。登山敬礼。一时叹所未有。

  曹洞第二十六世祖

  讳契斌。嗣少室。出世嵩山。
  甲午十二年。
  曹洞第二十六世嵩山祖嗣宗统(三十年)。
  诏天下名德入京较对三藏大典。
  乙未十三年。
  丙申十四年。
  丁酉十五年。
  戊戌十六年。
  禅师径山文琇增集续传灯录。
  琇字南石。嗣虎邱中。住吴灵岩。迁径山。大鉴十八世至二十世。宗传卓佚者。增集续入。成书曰增集续传灯 (皇清庚子。宗伯钱谦益。出二书与虎邱储。一增集续传灯。一山庵杂录。储刻行之)。
  己亥十七年。
  庚子十八年。
  辛丑十九年。
  壬寅二十年。
  癸卯二十一年。
  甲辰二十二年。
  仁宗昭皇帝。
  仁宗乙巳洪熙元年。
  宣宗章皇帝。
  宣宗丙午宣德元年。
  丁未二年。
  戊申三年。
  禅师道成乞归天界之西庵。
  先是仁宗在青宫。有忌成者。构词间之。及登极。谪海南。宣宗嗣位。召还。入见。慰劳甚至。是年春。乞归南都天界寺之西庵以终老。上从之。诏金币。命中官姚忠驿舟护送。
  己酉四年。
  禅师佛妙寂。
  庚戌五年(十二月二十夜含誉星见)。
  辛亥六年。
  禅师灵岩下天界西庵道成寂。
  成经事四朝。四会说法。腊八日寂。上谕祭。赐塔所曰鹫峰禅寺。
  壬子七年。
  禅师竺昙下净慈佛鉴简庵希古师颐寂。
  颐嘉禾李氏子。嗣时庵敷。永乐中。征修大典。颐应诏。事竣。勅主净慈。是年月日。忽语众曰。吾行矣。命浴更衣。书偈曰。须弥一拳。大海一口。海竭山崩。乌飞兔走。危坐而寂。
  癸丑八年(八月戊午景星见)。
  禅师永慈至金陵首众灵谷。
  慈谒灵谷雪峰。请充首座。
  甲寅九年。
  禅师永慈自金陵灵谷至东明。
  慈居灵谷第一座。制解。造武林。遂至东明参祖。
  乙卯十年。
  安溪古道山道场成赐额东明禅寺。
  祖因众集无以容。乃拓基营缮。遂成大丛林。赐额东明。俾度僧(东明寺在余不溪之西山中。建文帝逊位南游。曾驻锡三年。今御像在焉)。
  英宗睿皇帝。
  英宗丙辰正统元年。
  永慈领悟受法。
  慈居祖座下经二年。一日拟伸问。祖掌之。复拟开口。祖复掌之。乃豁然开悟。展具珍重三拜而出。祖曰。居古道山三十载。今日只见得这僧。遂付正法。
  丁巳二年。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祖自东明迁湖南净慈。
  祖迁净慈。罄供施重建大雄殿。
  庚申五年。
  辛酉六年。
  禅师普慈自吴西洞庭来参旬日大悟。
  慈亦字海舟。吴郡海虞钱氏子。世业儒。出家破山寺。往参邓尉山万峰蔚祖。付以法偈。遂结庐太湖西洞庭山。三十年不过湖。闻虚白旵祖在安溪东明说法。亲承万峰祖。遂往叩。旬日大悟(见宗伯钱谦益传)。
  临济第二十三世东明祖示寂。
  六月二十七日。祖命斋僧众。众知祖意。请留偈。祖曰。一大藏教。无人看着。争得这几句闲言语。至二十九日。晨兴言别。迭趺而逝。停龛七日。形容如故。火煅获设利如白珠者无数。葬於山之东坞而塔焉。礼部尚书毗陵胡濴撰铭。
  唵囕香云外录东明旵祖传曰。祖住世七十。僧夏五十五。弟子仅百人。传戒请益者数万余。得契祖意。乃海舟永慈。秣陵人。盖师平昔随机设变。应病发药。若遇初根。则恬言软色。使人醉心快意於春风和煦中也。及勘宿学。务必推穷蕴奥。毫发不容虚假。苟有果於道者。则解衣推食而勉至之。虽屠猎之属。遇缘训导。无不改恶迁善。惟其道力纯固。解行兼全。身肩宗旨。志在利生。故能致人信向归顺之如是也。
  禅师普慈继席东明(拈香有受恩深处便为家。有乳方知是阿娘之语)。
  祥符荫曰。近因文献互见。未之合考。遂有海舟慈祖。一二是非之疑。谨按宗伯钱谦益海舟慈禅师传。历历明白。宗伯以海虞人而传海虞僧。初非传闻之讹。此足征先参万峰。后参东明。居东明而承嗣其法者。乃海虞之普慈也。永慈祖原籍金陵。生缘於蜀。行迹昭然。详於碑碣。及云外录。嗣法东明。而住金陵东山翼善寺。与普慈两人。名号虽同。履历实相霄坏。即如近时海虞三峰。先住者为匡瀑戒青。系豁堂岩之嗣。於汉祖为第四世。后住者为僧鉴晓青。系退翁储和尚之嗣。於汉祖为第三世。若更百年后而称述之。均曰三峰青。安所别其为前后彼此乎。又三峰前住为檗庵正志。后住为硕揆原志。百年后同称三峰志。不几滋是非一二之疑。如海舟慈祖者乎。以是而推。天皇天王之两道悟。亦犹是也。其可以任行删削哉。
  庐陵居士聂先乐读续指月录凡例第十二条曰。信史有阙疑之例。传灯有并载之条。盖以续佛慧命。重在师承。万难以臆见删削也。瞿录并载两天皇悟。因符碑邱碑。各承宗派。遂为千秋疑案。纷端久矣。兹录有两海舟慈。而昭然不疑者有说焉。两慈皆济宗之人。有一家言可按也。一为金陵翼善开法之海舟永慈。一为杭州东明继席之海舟普慈。其姓氏生里不同。其长幼年岁有别。其悟道机缘可证。其付授时日甚殊。普慈则有天童悟为之立传。花城沈贯为之作拈颂序见在也。永慈则有南涧问之续灯存稿。灵岩之南岳单传录见在也。惟续灯万峰嗣下。削去海舟慈之沈贯问答一则。另详注於二十八世普慈章之后(编年缮稿於癸亥夏续指月录见於丙辰夏)。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八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九
  临济第二十四世祖

  讳永慈。字海舟。原籍金陵余氏。生缘蜀之成都。龆年出家。嗣东明法。住金陵东山翼善寺。
  英宗壬戌正统七年。
  临济第二十四世东山翼善祖嗣宗统(二十一年)。
  癸亥八年。
  勅赐苏州邓尉山寺额圣恩禅寺。
  从僧道立奏请也。
  法师东白善启寂。
  启苏之长洲人。甫能言。通佛典。出家屏迹龙山。见知於独庵衍。南洲洽。应诏纂修大典。校大藏经。与瞿宗吉赋牡丹。一韵往复殆将百首。钱文通海铭其塔。
  甲子九年。
  曹洞第二十六世嵩山祖示寂。
  祖坐脱偈曰。吾年八十七。出夕复入夕。撒手威音前。金乌叫天碧。

  曹洞第二十七世祖

  讳可从。字无方。
  乙丑十年。
  曹洞第二十七世西京定国祖嗣宗统(二十九年)。
  颁行大藏安置天下名山。
  勅赐常州府武进县祥符禅寺圣旨曰。朕体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直隶常州府武进县祥符禅寺。永充供养。听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谕。
  丙寅十一年。
  智瑄出家领悟。
  瑄姓范。初为梓人。因营建。创足。闻提诲而有省。遂出家力参。充火头。偶因火焰燎眉。照镜。忽然大悟。
  丁卯十二年。
  戊辰十三年。
  己巳十四年。
  景帝。
  景帝庚午景泰元年。
  禅师万峰支下东明普慈寂。
  辛未二年。
  佛灭后二千四百年。
  壬申三年。
  癸酉四年。
  甲戌五年。
  祖付智瑄正法。
  瑄依祖座下久。得其道。付法有杀活由来总见成之记。
  乙亥六年。
  丙子七年。
  丁丑八年。
  禅师绍琦住蜀方山云峰寺。
  琦字楚山。别号荆璧叟。唐安雷氏子。九岁投玄极通出世。究即心即佛语。诣西岷。孜孜不失。一夕身心虚凝。对境湛寂。参无际悟。闻净板声。碍膺氷释。众请主天成。百废具兴。众四千指。尝与云溪瑛。素虚理光泽惠。大机用。互相激昂。至宗门极则处。稍觉胸次未稳。复加力行者四载。浮沤细识。始得灭尽。一段孤明。迥无瑕翳。再谒东普。征诘无碍。普鸣钟集众。以袈裟拂子付之。复归东山。潜迹十载。弟子白琦曰。佛法下衰。禅林秋晚。真风委地。吾师传佛心印。荷担大柄。当驭法利生。岂可淹迟林壑。孤付托以安眠哉。琦幡然东下。抵武昌。过黄梅。登东西二山。礼诸祖遗像。蕲阳荆王饮道价。召求心要。至白门。历西浙。由匡庐归蜀。所至大阐玄猷。毳徒臻萃。韩都侯建方山云峰寺。延琦开法。上堂。以拂子打一圆相曰。机前一着。觌面全提。复击禅床曰。句外一言。和声揭露。个里不许停思顾虑。岂容开口分疏。只饶贬得眼来。剑去久矣。纵是佛祖到此。攒眉有分。若是英俊衲僧。向未举以前。自当点首一笑。嗟观近世以来。人心不古。禅学之者。不务真参实悟。惟是接响承虚。以觉识依通为悟明。穿凿机缘为参究。破坏律仪为解脱。夤缘据位为出世。以致祖风凋弊。魔说炽然。塞佛法之坦途。瞽人天之正眼。使吾教外别传之道。於斯而委地。若是本色道流。以十方法界为个圆觉期。莫论长期短期。百日千日。结制解制。但以举起话头为始。若一年不悟。参一年。十年不悟。参十年。二十年不悟。参二十年。尽平生不悟。决定不移此志。直须要个真实究竟处。方是放参之日也。
  睿皇复改八月改元天顺。
  戊寅天顺二年。
  诏严滥度僧徒。
  己卯三年。
  庚辰四年。
  辛巳五年 大明一统志成。
  禅师物外圆信谒广善月幻。
  信字无念。金台高氏子。别号物外。九龄谒大觉悦出家。慨然曰。礼佛转法。僧途恒务。未明生死。[稯-凶+(鬯-匕)][稯-凶+(鬯-匕)]何益。闻无际悟演教於京都隆恩寺。特往请业。示以无字。猛力提究。忽尔话头成片。身心凝然。悟曰。暂时静念。不得认着。更衣入终南山。立限十年。闻火院破薪声有省。然自知未是彻处。更加逼拶。觉活泼泼地。脱洒无依。有偈曰。昆仑倒跨清风舞。涧底泥牛斗石虎。磕着苍松眼上眉。蟭螟踏破虚空肚。回牛山。缚茅晏坐不卧。涤荡余习。乃诣繁昌八峰山广善寺叩月幻。幻为临济下二十三世。问答契机。幻冁然一笑。抚之曰。善自保护。报佛恩德。乃付之衣法。复居山三十周寒暑。后开法伏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