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戊子四年。
  曹洞第十一世明州天童珏祖示寂。

  曹洞第十二世祖

  讳智鉴。滁州吴氏子。儿时母与洗手疡。因曰。是甚么。对曰。我手似佛手。长失恃怙。依真歇祖於长芦。大休珏首众。即器之。后遁象山。百怪不能惑。深夜开悟。求证於延寿然。复见大休嗣其法。住雪窦。
  曹洞第十二世雪窦祖嗣宗统(四年)。
  祖住雪窦上堂曰。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
  己丑五年。
  祖自明果迁祥符。
  禅师牧庵下慈化普庵印肃寂。
  肃嗣牧庵忠。住慈化。随宜说法。广作津梁。神变莫测。或问修何行业而得此。肃当空画曰。还会么。曰不会。曰止止不须说。又尝自赞曰。苍天苍天。悟无生法。谈不说禅。开两片皮。括地该天。如何是佛。十万八千。七月日。书偈於方丈西壁云。乍雨乍晴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深。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清。书毕趺坐而逝。
  庚寅六年。
  祖住蒋山太平兴国。
  禅师慧远应诏住灵隐。
  远眉山金流彭氏子。往成都习经论。还峨嵋云岩寺。时徽禅师住焉。徽黄龙南四世孙。知见甚高。远初入门。值徽饭罢。於庭庑间闲行。远才见。即放包问曰。文殊为七佛祖师。未审甚么人为文殊之师。徽云。金沙溪畔马郎妇。时有起铁拂者。为首座。远亦往亲近。起尝诱掖之。两岁未有所得。一日静坐次。有僧独行自语云。假四大以为覆盖。缘六尘而生心。忍遇六尘顿息。唤甚么作心。远闻之忽有省。遽起告首座。首座可之。上方丈告徽。徽亦可之。明日即告行。同志挽留。远不听曰。吾师以为可。而我终未释然也。时圆悟自云居归蜀住昭觉。远造焉。每问话请益。辞旨峭硬。圆悟深器之。一日圆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远闻举豁然大悟。仆於众中。众以为中风。共掖起之。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圆悟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律。贫无一钱。户破家残。乞师赈济。答云。七珍八宝一时拏。远曰。争奈贼不入慎家之门。答云。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随声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圆悟连喝两喝。远礼拜。悟大喜。以偈赠之。有旧铁舌转关棙之语。众目之为铁舌。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牾。绍兴乙卯春。眉守延居象耳山。不赴。是岁圆悟祖示寂。叹曰。哲人云亡。继之者谁乎。乃扁舟下峡。初抵淮南。住龙蟠。八年迁琅邪。又移婺之普济。衢之定业。远自发明心要。即得游戏如风大自在三昧。俄迁光孝。安定郡王赵表之与远为世外交。侍郎曾开从妙喜游甚久。而未颕脱。从远参叩。始尽余疑。乃延住湘江南台。时龙王琏。方广行。皆月庵高第。道着湖湘间。私相语云。此间壁立万仞。远何所措足乎。因请升座。设三十余问。皆誵讹险节关棙。远随机开答。辞旨深奥。议论超诣。始大叹服。琏即率其属环拜曰。此膝不屈於人久矣。未几过天台。历住护国国清鸿福三寺。乾道丁亥。尚书沈德龢守平江。以虎邱大道场。比不得人。力邀远主之。至则接物无倦。法令整肃。适丁荒歉。虽斋粥不继。而户外之屦常满。忘躯为法者集焉。道益显着。遂奉诏住皋亭山崇先寺。再诏住灵隐。开堂。中使降香。
  如净至雪窦参祖领悟。
  净生而岐嶷。不类常童。长学出世法。参足庵鉴祖於雪窦。看庭前栢树子话有省。呈颂曰。西来祖意庭前栢。鼻孔寥寥对眼睛。落地枯枝才[跳-兆+孛]跳。松萝亮鬲笑掀腾。祖颔之。
  辛卯七年。
  灵隐远召对宣德殿。
  正月二十日。远召对於宣德殿。赐坐。问如何免得生死。曰不悟大乘道。终不能免。曰如何得悟。曰本有之性。以岁月磨之。无不悟者。曰悟后如何。曰悟了始知陛下所问。与臣所奏。悉皆不是。曰一切处不是如何。曰脱体见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上大悦。远复曰。古德道。无所是。是菩提。曰即心即佛如何。曰目前无法。陛下唤什么作心。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而立。曰只这是。上又问德山临济机缘。远一一陈之。复曰。悟后千句万句。乃至一大藏教。只是一句。曰是那一句。曰好语不出门。曰不与万法为侣可参乎。曰老庞致此一问。惊天动地。驱山塞海。超古今。脱是非。离言说。绝依倚。如陛下至尊至贵。大道本然。曰得道者谁。曰觉道之人。随其器量浅深。验在意表。得底人他亦自知时节。学佛者众。机缘亦广。恐劳圣听。不敢具奏。
  禅师可观应丞相魏杞请住姑苏北禅 发明(观清韵泠然。杞愿力不昧。故并书)。
  观字宜翁。一室萧然。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丞相魏杞出镇姑苏。请住北禅。入院。指法座曰。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杞击节不已。杞字南夫。寿春人。累官参知政事。笃信佛法。每发愿祈来世为僧。一日命丹青写为僧相。揭之高堂。请德光禅师作赞曰。身从果位中来。位冠百僚之上。只因熟处难忘。故见比邱真相。后杞将卒。命诸子曰。吾已去。当为削发着袈裟以僧相殓之。诸子遵命。以三衣一钵投棺中。
  曹洞第十二世雪窦祖示寂。

  曹洞第十三世祖

  讳如净。号长翁。出世屡主名剎。
  曹洞第十三世天童净祖嗣宗统(三年)。
  祖应诏住天童。上堂曰。云门九天。看彩凤衔出。且道如何委悉。急急如律令。勅。
  禅师 觉来参领悟。
  觉来参。值净祖上堂。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颂曰。一个乌梅似本形。蜘蛛结网打蜻蜓。蜻蜓落了两边趐。堪笑乌梅齩铁钉。觉不觉失笑。曰蚤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后承印记。
  壬辰八年。
  祖住常州褒忠显报华藏。
  灵隐远赐号佛海禅师。
  祖先还蜀祖付以偈。
  癸巳九年。
  曹洞第十三世天童净祖示寂。
  祖六坐道场。未言禀承。众以为请。祖曰。我待涅盘堂里拈出。临终果拈香曰。如净行脚四十余年。首到乳峰。失脚堕於陷阱。此香今不免拈出。钝置我住雪窦足庵大和尚。并书辞世偈曰。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跳-兆+孛]跳。活陷黄泉。咦。从来生死不相干。掷笔而逝。塔全身於本山。
  存考(宝云月函潜和尚洞宗世次疑问曰。洞宗有祖灯大统之刻。见闻其书者多非之。非之不一端。其着者没浮山之代续。删济宗之两祖。而据青州塔记削去芙蓉楷下自丹霞淳至天童净五世。其没浮山代续。删济宗两祖。见闻者非之。南潜亦非之而不疑者也。其据青州塔记削去芙蓉楷下自丹霞淳至天童净五世。见闻者非之。南潜则甚疑而不敢骤决其是非。考古越云门显圣寺散木湛然澄禅师语录卷第一。嗣法门人明怀编。万历甲寅二月吉日师开法於云门传宗广孝寺。正拈香云。供养北京大觉堂上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凉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乙卯开法径山。拈香辞同。而散木宗门或问。原序明会稽云门显圣寺住持嗣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沙门圆澄撰。如涅盘会疏诸书自序皆世次炳然。今之非祖灯大统者。以云门澄和尚称曹洞正派三十二传为世数。合芙蓉五人。然考之语录则实称其本师为二十六代。其自序题名则称二十七代。使云门拈香之是。则祖灯大统之削五人不可非也。使云门拈香之非。则今天下曹洞宗派不知当谁准也。天下之大。未必遂无一人之知也。典册之繁。文献尚存。未必遂无一字之证也。南潜於是甚疑。疑则必问。敢述云门拈香自序题名。及孤陋疑而未定之见。不敢深匿。谨出而质於洞宗主法诸尊宿。吾宗主法诸尊宿与天下垂意两宗诸护法长者居士。必有划然之言为之〔杓〕指。时己巳中秋后五日。○洞宗第三十五世法孙智拈。戊子年刻出洞山正宗源流略记。末云。曹山一枝今以断绝。诸方安有不知者。据此论之。洞山为洞宗第一代。云居第二代。以及云门乃三十二代。百丈老人三十三代。而我本师实三十四代也。遡而上之。吾本师望达摩为四十四世。望迦叶为七十一世。望释迦文佛为七十二世。再以洞山论之则三十四世。更以青原论之则三十八世矣。此系世系所传。载在洞山源流.传法正宗等书。故云洞山正宗也。拈於徃年间侍本师於弁山。因命发笥得百丈先翁手定稿。即请梓行。师止之曰。比年谬说多端。人之所厌。今暂止之。俟时可行。然后行之。可以洗法门之诤气。即欲为之。恐非其时也。遂遵命止之。今戊子夏。师受润州焦山请。乃商较时事。偶於狼籍堆中检出一册。题曰洞宗源流正脉。其文旨简约。世系不混。亟请梓行。师可之。乃附尊称达摩说及洞山正宗略云尔。宝云潜云。据此则后来所出洞宗源流世次。乃瑞白禅师手定者也。其间云比年谬说多端。又言题曰洞宗源流正脉。其文旨简约世系不混。亦可以想见当时立说之不一也。○北京胜果寺曹洞源流碑曰。佛祖源流曹洞门庭。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至七佛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下分五派。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曹洞。正传青原思.石头迁.药山俨.云嵓晟.洞山价.云居膺.同安丕.同安志.梁山观.太阳延.投子青.芙蓉楷.鹿门觉.青州辩.大明宝.王山体.雪岩满.万松秀.云庭裕.少林泰.少林遇.少林才.大觉彝。已上祖佛各有传法之偈。正统十一年春三月吉日)。
  祥符荫曰。洞上一宗。中兴於云门澄和尚。云门以前南北杳邈。兵燹频仍。而图记散失。不能具考。澄参慈舟念祖。入室。付偈印证曰。曹源一滴水。佛祖相分付。至今授受时。大地分甘露。咄。五乳峰头无镞箭。射得南方半个儿。未见授以洞山源流。所以澄和尚拈念祖香。或称三十一代。翻刻散木湛然澄禅师语录二本。一本嗣法门人明孟重订。法孙净嶾净符净超重编录。凡四卷。首拈香云。一生辛苦。半世殷勤。撞着个没眼睛的老和尚。授我折脚铛子。特为拈出。虽然。家丑不可外扬也。要人天证据。供养北京大觉堂上传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代清凉慈舟念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或称三十代。又一本参学门人能译录。嗣法弟子弁山明雪编次。录凡七卷。题云古越云门显圣寺散木湛然澄禅师语录。首拈香云。供养北京大觉堂上嗣曹洞正宗三十代清凉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或称二十六代。原录。再拈香云。供养北京大觉堂上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凉大和尚。又云门湛然禅师语录八卷。门人明海编。正拈香云。供养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凉大和尚。又一本。嗣法弟子明雪编受业门人明闻校阅。拈香亦云。曹洞第二十六代清凉大和尚。皆增减不一。后来门下移改翻刻。亦无一定。此世次所以淆讹。议论所以纷错者也。洞山正宗源流略记。定於瑞白雪和尚。称云门乃三十二代。而云比年谬说多端。俟时可行。然后行之。戊子年始於狼籍堆中检而刻之。题曰。其旨简约。世系不混。是洞宗世次。斯时亦未有定据者也。近刻祖灯大统。据青州塔记。削去芙蓉楷下五世。与二十六代合。又北京胜果寺正统年间所刻曹洞源流旧碑。亦无丹霞淳五世。与二十六代。亦相合。似可据以定洞上之世次矣。但立言取信於天下后世。不可稍涉一毫之私见。倘一毫涉私。则余皆不足取信。祖灯大统削去芙蓉楷下五世。虽有二碑可据。然削去济宗两祖。则实一时孟浪之见。至没浮山代续公案。则尤不得从上大公无我之旨者。以此二端征之。则削去五世。亦未遂可以二碑之文。遽为定案也。青州辨塔记真伪且不必论。胜果寺碑。亦复茫昧可疑。洞山价作介。鹿门作六门。此等字面。尚且不合。而况其他。至大觉[(雪-雨)/粉/大]嗣少林才。则传灯世谱诸书。并所未见。考世谱诸书。淳拙才下为松庭子严。其同条诸人。曰佛严稔。曰熊耳登。曰华严遇。曰益都亮。曰晋宁敬。曰古蔡元。曰奉先孝。曰香严忍。无所谓大觉[(雪-雨)/粉/大]者。岂胜果寺碑记俨然。而世谱反遗之耶。此亦一疑案也。疑则不可以必信。今且存之。以俟后来公心明眼。确有真实证见。可以信及天下后世者。考定而详正焉。佛祖法脉所系。久之自定。正毋庸彼此暄豗纷诤也。

  曹洞第十四世祖

  讳 觉姓氏生里阙。
  曹洞第十四世鹿门祖嗣宗统(五年)。
  住鹿门示众曰。尽大地是学人一卷经。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以如是眼。读如是经。千万亿劫。常无间断。诸人还看读得么。如看读得。老僧请他吃个无米油糍。
  禅师一辨来参领悟。
  辨精究内典。来参祖。问如何是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祖曰。汝被一卷经遮却也。辨拟对。祖摇手曰。不快漆桶。去。辨言下有省。
  居士龙舒王日休往生净土。
  自书日课佛。积计九百十二万五百於壁。又遍嘱诸人勉进道业。忽厉声曰。佛来迎我。屹然立化。
  甲午淳熙元年。
  乙未二年。
  丙申三年。
  雪窦慧晖勅补净慈。
  晖字自得。会稽张氏子。扣长芦了祖。微有所证。谒天童觉。许为入室真子。绍兴丁巳。开法补陀。徙万寿。及吉祥。雪窦。勅住净慈。
  禅师灵隐佛海慧远寂。
  正月十五日。众集。远扃方丈。书偈付素所驯畜一黑猿而寂。
  禅师德光应诏住灵隐冬入对选德殿赐号佛照。
  光新喻彭氏子。母梦异僧入室惊窹有娠。既生。乃祖曰。吾家世积德。是儿必光吾门。因命名德光。有术者相之曰。是子伏犀贯顶。出家必作法门栋梁力恳出家。初谒月庵果。历参知识五十余员。末后见大慧杲於育王嗣法。诏住灵隐。遣使降香开堂恩宠优渥。是冬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意。光敷奏直截。帝大悦。留禁中观堂五宿。两赐御颂。特赐佛照禅师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