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禅师袁觉住眉州象耳。
  觉嗣昭觉祖。尝语客曰。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山谷云。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傍人谓是丹青。此禅髓也。又曰。我敲禅床竖拂时。释迦老子。孔夫子。都齐立在下风。
  禅师宗杲住径山能仁。
  丞相张浚在蜀时。圆悟祖为言杲真得法髓。及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七月二十一日入院。法席之盛。冠於东南。学者百舍重研。赴惟恐后。至无所容。乃建千僧阁居之。众二万指。
  戊午八年。
  己未九年。
  祖住荐福。
  庚申十年。
  咸杰辞祖省觐。
  一日祖问如何是正法眼。杰遽答曰破沙盆。祖颔之。未几辞回省亲。祖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垛根。吾有末后句。待归要汝。
  辛酉十一年。
  径山宗杲迁衡州。
  杲住径山。侍郎张九成。少卿冯楫等。一时名士大夫。俱问道座下。有神臂弓之语。当轴秦桧恶之。遂捃拾毁衣。迁衡州安置。
  壬戌十二年。
  癸亥十三年。
  祖住林东。
  甲子十四年。
  长芦了祖应诏开法皋亭崇先。
  皇太后韦氏。壬戌八月归自金。居慈宁宫。诏了祖开山皋亭崇先。太后垂帘听法。
  乙丑十五年。
  禅师道行住衢州乌巨。
  行参龙门远悟旨。
  禅师芙蓉支下成都大智齐琏寂。
  琏晚居大智。林樾岑蔚。可以佚老。德腊益高。倦於应接。忽语主事僧。为我置一篮舆。吾将有所适。迟明趺坐。涉笔书偈。泊然而寂。火浴设利五色百余粒。
  禅师保宁下育王净昙寂。
  昙嗣保宁玑。一日上堂曰。本是深山卧白云。偶然来此寄闲身。莫来问我禅兼道。我是吃饭屙屎人。夏辞众书偈。收足而化。设利如霰。
  丙寅十六年。
  禅师龙门下温州龙翔竹庵士珪寂。
  珪次补江心。七月十八日。召法属宗范付后事。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茶毗日。送者均获设利。塔於鼓山。
  丁卯十七年。
  法师道永寂。
  戊辰十八年。
  禅师端裕住育王。
  裕自得旨昭觉。徧住大剎。诏住径山。赐号佛海。又移育王。
  己巳十九年。
  禅师法顺住婺州广教。
  顺依龙门远。透明大法。初住白杨。后迁广教。示众曰。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祇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树。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一似为己。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见前。烦恼尘尘解脱。顺律身清苦。寂后火浴设利无算。目睛齿舌数珠不坏。
  禅师龙门下黄龙牧庵法忠寂。
  忠幼习台教。至龙门谒佛眼远。因观水磨旋转。发明心要。后至庐山。枯坐树中绝食。宣和间。湘潭大旱。祷而不应。忠跃入龙潭。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望尘而拜。十一月望示寂。塔於香原洞。
  祥符荫曰。普庵肃颇着神异。乃发源於忠。尝有问忠如何是佛。忠曰。莫向外边觅。如何是心。曰莫向外边寻。如何是道。曰莫向外边讨。如何是禅。曰莫向外边传。毕竟如何。曰静处萨婆诃。定力冥证。性真显发。有自来矣。
  庚午二十年。
  宗杲徙梅州。
  杲迁衡凡十年。又徙梅州。梅瘴疠寂寞之地。衲子裹粮从之。虽死不悔。
  辛未二十一年。
  佛灭后二千一百年。
  壬申二十二年。
  癸酉二十三年。
  曹洞第十世长芦悟空祖示寂。
  祖九坐道场。四膺丹诏。高宗宸翰赠答。有云。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二月朔。忽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俄顷而逝。禅师月明杲同嗣丹霞。方作务。闻之。亦呵呵倚树而寂。谥悟空。塔桐华坞。
  存考 长芦法嗣一十三人。
  (天童宗珏 长芦妙觉 龟山义初 保宁兴誉 北山法通 寿山德初 龙翔道晖 上蓝祖卿 能仁崇寿 幽岩子咏 长芦慧悟 神光道新 雪窦鉴五人见录 八人无录)。

  曹洞第十一世祖

  讳宗珏。久依长芦。嗣法。
  甲戌二十四年。
  曹洞第十一世天童祖嗣宗统(十四年)。
  上堂曰。劫前运步。世外横身。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证不可以言传。直得虚静敛氛。白云向寒岩而断。灵光破暗。明月随夜船而来。正恁么时。作么生履践。偏正不曾离本位。纵横那涉语因缘。
  祖住归宗。
  上堂曰。参禅人切忌错用心。悟明见性是错用心。看经讲教是错用心。行住坐卧是错用心。吃粥吃饭是错用心。屙屎撒尿是错用心。一动一静一往一来是错用心。更有一处错用心。归宗不敢与诸人说破。何故。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时杲在梅阳。见祖归宗垂示语。极口称叹。以偈寄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歧正脉通。先是瞎堂远。住衢州定业。有传其语至者。杲骇曰。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因寓书通诚。并寄赠圆悟祖所付法衣。
  祥符荫曰。退翁储和尚行三峰之道於天台能仁。时雪窦云和尚在景星。以天童悟和尚所服伽黎致之。储复书引妙喜归宗话。噫。虚衷雅韵。蔼然可想。古道照人。可称法门盛德事也。
  乙亥二十五年。
  禅师晓莹集萝湖野录(嗣大慧杲)。
  宗杲诏自便。
  丙子二十六年。
  禅师道颜住圆通。
  颜号卍庵。久参圆悟祖有省。洎祖还蜀。嘱令依杲。仍以书致曰。颜川彩绘已毕。但欠点睛耳。他日未可量也。杲居云门及洋屿。颜皆在焉。朝夕质疑。方大悟。丙子杲过九江。守请住圆通。三辞不获。因举颜补其处。
  宗杲复僧服诏住育王。
  诏杲住阿育王山。十一月杲至明州开堂说法。裹粮问道者。万二千指。百废具举。冠於今昔。
  丁丑二十七年。
  禅师丹霞支下天童宏智正觉寂。
  觉住天童。创辟一新。九月辞众。十月八日。沐浴更衣。端坐作书。遗育王杲。请主后事。书偈掷笔而逝。
  禅师长芦下平江灵岩佛海智讷寂。
  讷前后凡五住灵岩。更二十余年。尚书孙觌题其丈室。曰五至堂。每见讷所为。辄叹曰。才智不下澄观也。异迹炳着。觌铭其塔。
  禅师灵隐下径山藏叟善珍寂。
  珍谒妙峰善於灵隐。入室悟旨。出世光孝。迁承天雪峰。诏移育王径山。
  戊寅二十八年。
  祖自蒋山徙天童。
  育王宗杲诏复移径山。
  杲再住径山。道俗歆慕。如见其所亲。普安郡王时在建邸。遣使入山请法。亲书妙喜庵。及制真赞赐之。
  己卯二十九年。
  庚辰三十年。
  辛巳三十一年。
  杲退居明月堂。
  禅师印肃住南泉。
  肃号普庵。宜春余氏子。嗣牧庵忠。因阅华严合论。至达本情忘。知心体合。豁然遍体汗流。曰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自此弘誓。开化人天。
  居士龙舒王日休述净土文。
  日休字虚中。为国学进士。端静简洁。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一意念佛。年六十。蔬茹布衣。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风雨寒暑弗皇恤。闲居日课千拜。夜分乃寝。面目奕奕有光。见者知为有道之士。绍兴辛巳。述净土文十卷刊行於世。刊时舍利流於板。
  壬午三十二年。
  孝宗。
  孝宗癸未隆兴元年。
  临济第十三世归宗祖示寂。
  祖住天童。远近奔凑。时宗杲住径山。叔侄相望。往来憧憧。必至二大士之门。六月十三日。临终。或以辞世偈为请。祖曰。吾尝笑诸方所为。而自为之耶。区处院事。纤毫不遗。奄然趺坐而化。祖於普说小参问答勘辨之属。皆从容暇豫。曲尽善巧。而室中机辩。操纵杀活。尤号明妙。饱参宿学。一近椎拂。亦汗下心死。尝领徒典剎者。俱晦匿名迹。以得寓巾钵为幸。至於行业高洁。每当住持。虽料理建置。小物细故。动为无穷计。而纤毫不可意。即飘然径去。莫能回夺。尝自言。衲僧家着草鞋住院。何至如蚖蛇恋窟。勉励徒众。不许放逸。事事必身率之。其将示寂也。犹挂牌入室。至夜分。他日多类此。塔全身於天童。

  临济第十四世祖

  讳咸杰。福州郑氏子。嗣归宗华祖法。
  临济第十四世常州华藏祖嗣宗统(三十二年)。
  径山宗杲诏号大慧禅师。
  禅师昭觉支下径山明月堂大慧普觉宗杲寂。
  杲以老退居明月堂。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八月十日亲书遗奏封毕。侍僧请留偈。杲励声曰。无偈便死不得也。索笔大书曰。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什么热大。投笔而逝。上闻叹惜。谥普觉。塔於本山曰宝光。
  晋陵尤煜尝题大慧语录曰。大慧说法。纵横踔厉。如孙吴之用兵。而广阔宏深。不可涯涘。如大海水。鱼龙饮者。莫不取足。今举平昔闻见二则。朱文公少年不乐读时文。因听一尊宿说禅。直指本心。遂悟昭昭灵灵一着。十八岁时。从刘屏山。屏山意其必留心举业。暨搜其箧。只大慧语录一帙尔。次年登科。故公平生深知禅学骨髓。透脱关键。此上根利器。於此取足者也。煜蚤得於潘子善丈云尔。因取语录读之。至老不放释手。往在舂陵。永嘉徐棘卿瑄。亦贬是邦。未几忽迁象台。忧愁涕泣。煜授以所携本。徐卿亟取读之。达旦不寐。次日欣悦忘忧。与昨日敻然二人也。遂携以去。手抄一本乃见还。后三年。徐殁於贬所。临终殆同游戏。不疾沐浴而逝。此书之灵验如此。盖煜之亲睹也。
  虞山钱谦益曰。佛祖阐教。以言说法。有宋最着者三家。镡津以孤亢崇教。其文裁而辨。石门以通敏扶宗。其文奥而丽。径山以宏广应机。其文明而肆。夫文而至於辨也。丽也。肆也。其城堑日以坚。其枝叶日以富。其捞笼引接日以博。浩浩乎卮言之日出。而岌岌乎津梁之日疲也。系辞有之。易之作也。其於中古也。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岂不信哉。
  长芦了明补住径山。
  明豪迈盖众。身长八尺。腹大十围。所至人必聚而观之。妙喜谪梅州。防送甚严。祸在不测。明为荷枷以行。间关辛苦。未曾少怠。既至贬所。衲子追随问道者众。明肩栲栳诣街坊。日给参众。无不具足。十七年如一日。杲法嗣之盛。在贬所接者居其半。明之力也。举住投子。迁长芦。所至衲子辐凑。丛林改观。及杲寂。特诏明补径山。一日阳和王梦一异僧。长大皤腹缓行。而言欲化苏州一庄。觉而异之。未言也。翼日明忽杖履徒步而至。门者呵不止。以白王。王出见之。遥望明与梦中无异。遽呼其眷属出观之。并炷香作礼。茶罢。首言愿大王施苏州一庄。以为径山供佛斋僧无穷之福。王未有可否。因令办斋。斋毕便出。更无他语。时内外閧传施庄一事。达於帝听。会王入朝。帝曰。闻卿舍苏州庄与径山。朕当为蠲赋税。王谢恩归。次日。以书至径山。请明入城。而明二日前先已坐化矣。自是王宴居窹寐之际。或少倦交睫。即见明在前语曰。六度之大。施度为先。善始善终。斯为究竟。王即以庄隶本山。其疏略曰。特来谒郡王。故意丁宁说。冷处着把火。大家相暖热。两堂坐禅僧。真个修行彻。心源湛如水。脊梁硬似铁。等心供养渠。因果岂虚设。福慧自庄严。共出轮回劫。又偈曰。做事还须烈汉。拈起笔来便判。若要功果完成。切莫前思后算。
  甲申二年。
  禅师石室祖琇撰隆兴佛运通论。
  乙酉乾道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祖住衢州乾明。
  八月初一日。住衢州乌巨山乾明禅院。上堂曰。一个葫芦才倒地。满地葫芦尽倾倒。欲识单传直指禅。今日斗凑得恰好。
  禅师祖先来参领悟。
  先蜀之广安王氏子。从罗汉院德祥出家。闻缘老宿住昭觉。往参扣。语契。令奉圆悟祖香火。一日从方丈前过。缘问庵头有人么。先云无人。语未竟。缘劈胸与一拳云。你聻。先忽有省。出峡依澧州德山涓祝发受具。徧扣诸方。抵苏之万寿。值雪夜坐。自念行脚数年。未得悟彻。正闷闷间。忽见钟动。趋后架。举首见照堂二字。疑情顿释。既而见水庵一於双林。一曰。师子尊者被罽宾斩却头且置。你道西天胡子为甚么无须。先曰。非双林不举此话。一曰。作家禅客。先曰。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一遂以手拓开。先曰。勘破了也。迨水庵谢事。来参祖。祖即命典客。一日祖对旁僧举不是风动不是旛动语。先闻豁然大悟。次日祖遇先於寮前。谓曰。总不得作伎俩。试露个消息来。先应声曰。方丈里有客。祖呵呵大笑。
  禅师崇岳来参。
  岳处州龙泉吴氏子。天姿纯笃。首造灵石。继见大慧杲於径山。杲升堂称蒋山应庵祖为人径捷。岳闻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奋励。朝夕咨请。蒋山举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岳曰。钝置和尚。蒋山厉声一喝。岳有省。蒋山大喜。以为法器。说偈劝使祝发。隆兴初。岳始得度於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参诸大老。罕当其意者。乃入闽见乾元水庵永。一日辞永。永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岳云裂破。永云琅邪道好一堆烂柴聻。岳云矢上加尖。如是应酬数反。永云吾兄下语。老僧不能过。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岳云。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难矣。验人者。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永举手云。明明向汝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当自知。逾年见祖於衢州之西山。随问即答。祖微笑而已。岳切於究竟。至忘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