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禅师德止锡号真际居圆通。
  止金紫徐闳中之季子也。双瞳绀碧。神光射人。强记过人。学文有奇语。弱冠梦异僧授四句偈。持念不忘。随父漕西洛。一夕忽大悟。力求出家。父弗许。欲官之。止曰。某方将脱世网。出三界。岂复刺头名利中耶。遂祝发受具。印记於宝峰照。名振京师。赐号真际。俾居圆通。
  壬寅四年。
  癸卯五年。
  祖移金山禅师道元来参。
  元字彻庵。谒大别道。看廓然无圣语。忽笑曰。达摩元来在这里。道誉之。参佛鉴佛眼。俱蒙赏识。依祖於金山。以所见告。祖未之许。后祖以拳击之。元抚掌大笑而彻。
  禅师黄龙下东京天宁长灵守卓寂。
  卓嗣黄龙清。阇维日。上遣中使赐香。持金盘求设利。爇香罢。盘中铿然。视之五色者数颗。大如豆。使者持还。上见大悦。
  甲辰六年。
  祖奉勅住东京天宁为国开堂昙玩侍行禅师宗杲中仁等领悟。
  玩徧参丛席。值朝廷改僧为德士。与同志数人入头陀岩。食松自处。久之祖至岩头。令去须发。及祖住天宁。与玩偕行。命掌香水海。未几举枹击鼓。顿明大法。凡有问。皆对曰。莫理会。故流辈咸以莫理会称之。杲先至。候祖入院。晨夕参请。祖举诸佛出身处。东山水上行。令下语。杲参及一年。凡下四十九转语。皆不契。一日祖赴一达官宅升座。举此公案曰。若有问天宁。只向道熏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杲闻举豁然。祖察其虽得前后际断。动相不生。为却反在净裸裸处。语之曰。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但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因令居择木寮。作不厘务侍者。因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诘杲。杲绝开口。祖便曰。不是不是。如此者半载。一日问曰。见说和尚当时在五祖。亦曾问此话。不知五祖如何答。祖默不应。杲恳曰。和尚当时不可独自问。须对大众前。今说何妨。祖遂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时如何。五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五祖云。相随来也。杲当下大悟。祖遂举古今誵讹征诘之。杲了无滞碍。祖拊掌称善。自是纵横踔厉。莫敢婴其锋。未几遂命首众。仁初穷经论。於宗门未之信。谒祖一见服膺。奋然造前。祖曰。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速道速道。仁拟对。祖劈口掌之。因堕一齿。即大悟。东湖居士徐俯挂钵择木寮。善见居士李弥远等。俱入室参叩。
  祥符荫曰。师资之间。间不容发。古人眼明心公。造就来学。如春风秋露。时节因缘。自然成熟。不可强也。浮山远未识白云之面。决其能了演祖大事。令往依之。湛堂准未见勤祖。亦决其能办杲之大事。嘱以必当往见演祖与杲。卒如其言而毫发无爽。夫演祖与杲。当时在浮山湛堂座下。器局为何等。二公岂不能抚而收之衣钵下。然二公不以一己门庭之私。自欺欺人。惟演祖与杲。亦决不肯轻易自欺受人欺。故能后来彻证造极。而成光辉盛大之业。演祖於浮山。则潸然礼辞。杲於湛堂。殁后尽心丧。襄后事。俱克践其言。所以事之者亦至。呜呼贤矣。
  禅师泐潭下天童普交寂。
  交幼颕悟。往南屏习台教。因为檀越修忏。有问曰。公之所忏。为自忏耶。为他忏耶。若自忏。罪性何来。若忏他。他罪非汝。乌能忏之。交不能对。易服造泐潭乾。足才踵门。乾即呵之。交拟问。乾即曳杖逐之。一日忽呼交至曰。我有古人公案。要与你商量。交拟开口。乾遂喝。交豁然领悟。於是名闻四驰。学者宗仰。掩关天童却扫者八年。郡守请开法。恐其遁。预遣吏候於道。不得辞。上堂曰。咄哉黄面老。佛法付王臣。林下无情客。官差逼杀人。三月二十日。沐浴升堂说偈而寂。
  乙巳七年。
  禅师绍隆归省父母住开圣。
  禅师泐潭下二灵庵主知和寂。
  和玉峰张氏子。儿时尝习坐垂堂。堂倾。父母意其必死。和瞑目自若。因使出家。谒泐潭乾。乾问作甚么。和拟对。乾便打。复喝曰。你唤甚么作禅。和蓦领旨。隐雪窦之中峰栖云。逾二十年。尝有偈曰。竹笕二三升野水。松窗五七片闲云。道人活计只如此。留与人间作见闻。和初与天童交盟曰。他日吾二人宜踞孤峰绝顶。目视霄汉。作世外之人。不可作今时藉名官府。屈节下气於人者。交后爽盟住天童。和绝不与接见。住二灵。居无长物。唯二虎侍其侧。一日忽威於人。以偈遣之。四月十二日。趺坐而逝。异迹甚着。
  钦宗。
  钦宗丙午靖康元年。
  禅师正觉由长芦第一座出住泗州普照。
  慧林深还吴住灵岩。
  深力请还山。优诏不允。命大丞相固留之。不可。拂袖出都。遍游江浙。所至众拥欢迎。如一佛出世。主灵岩化大行。蒋山虚二禅席以请。吴人遮道不放行。乃留灵岩慰其意。
  高宗。
  高宗丁未(靖康二五月建炎元)年。
  祖迁金山改住云居宗杲居第一座。
  十一月初六日。在镇江浮玉山受札。召赴行朝。十七日朝见。奏对。赐号圆悟。奉勅住南康军云居真如禅院。举杲首座立僧。举端裕为众入室。
  昙华来参。
  华蕲州黄梅江氏子。年十七出家於邑之东禅。首谒随州水南。遂染指法味。徧历江湖。所至激扬。无不投契。上云居参礼。祖一见拊劳。痛与提策。服勤趋走惟恐后。
  禅师绍隆结庐铜峰郡守李光延居宣州彰教。
  禅师守珏首众长芦。
  足庵智鉴时在座下。珏居第一座。即器之。
  禅师智讷住灵隐。
  讷秀州夏氏。十四得度。练习戒行。已如大僧。叹曰。修无上道。而求之文句中。是刻舟也。谒长芦信。称法中高第。淮人敬爱之。延住真州天宁。鼎新法席。几至万础。住灵隐。献皇后临幸。诏升座说法。赐号妙空大师。
  戊申二年。
  禅师芙蓉支下洪州宝峰阐提惟照寂。
  照复居泐潭。正月七日寂。阇维得设利如珠琲。舌齿不坏。
  禅师真净下筠州清凉寂音觉范德洪寂。
  洪才禀天然。与士大夫游。议论衮衮。至必夺席。黄山谷赠之诗。有曰。不肯低头拾卿相。又能落笔生云烟。恨东坡不及见之。张无尽称为天下英物。圣宋异人。然工呵古人。而拙於用己。不能全身远害。尝自谓识不知微。道不胜习。夏五月寂於同安。门人建塔凤栖山。阅世五十有八。
  长芦祖退席禅师正觉补住长芦。
  觉至云居。祖有请长芦觉禅师上堂法语。
  祖归昭觉。
  宗杲辞居古云门。道元首众。瞎堂慧远入蜀参祖。
  昙华往谒彰教。
  祖入蜀。指华见彰教。
  己酉三年。
  禅师绍隆徙虎邱昙华从。
  隆徙虎邱。华为之先驰。未半载通彻大法。顿明祖为人处。机用越格。道声蔼然洽於丛林。
  庚戌四年。
  长芦了祖游四明主补陀入台州住天封(纲目作甲子误)。
  祖既退长芦。东游四明。主补陀。旋移台之天封。相国李纲寄之诗曰。烦师飞锡过天台。为问了公何事了。又侍郎李弥逊投谒诗曰。红尘白发不相投。来就闲房借板头。未几入闽住雪峰。
  长芦觉住天童。
  禅师大沩下和州光孝慧兰火化。
  兰嗣大沩喆。尝以触衣书七佛名。丛林称为兰布裈。建炎末。贼犯淮。执兰见酋长。长曰。闻我名否。兰曰。我所闻者。唯大宋天子之名。长恚。令左右以锤击之。锤至辄断坏。长惊异。延麾下。敬事之。经旬。兰索薪自焚。无敢供者。亲拾薪成龛。怡然端坐。烟焰一起。流光四腾。贼跪伏多灼肤者。火绝。得五色舍利。并灵骨北归。所执僧尼。悉听自便。和人至今咏之。
  禅师宗杲入闽。
  杲避乱走湖南。转江右。间关入闽。筑庵长乐洋屿。从之者。弥光道颜等五十三人。未五十日。得法者十三人。后皆角立。前此未之有也。给事江少明请住小溪云门庵。
  妙喜杲竹庵珪集禅林宝训。
  杲因乱隐古云门。邂逅珪。同避地襄阳。共集训五十篇。后东吴净善续集。成宝训。
  辛亥绍兴元年。
  壬子二年。
  禅师长芦下苏州灵岩慈受恒深寂。
  深住灵岩三年。得包山废院。一新之。尝有偈示学人曰。醍醐与毒药。万味同一口。美恶尽消融。是故名慈受(深住灵岩时。登披云台。有怀药山十咏。嗣法廓庵冲正勒石跋曰。道无古今。而人有古今。人无古今。而时有古今。道苟同矣。虽历世千百。如同乎其时。如见乎其人。不尔。虽同堂邈乎千里遥也。澧阳遗韵。昭焕异代。可谓无间然矣。噫。以古验今。以今视昔。安知异时不有怀吾慈受。如慈受之怀药山者乎。退翁储和尚住此山。岁甲午。建二阁於法堂之左右。右曰慈受。盖取毒来慈受之义也。已而浚阁前洗研池。得石碣。磨洗读之。乃深怀古十咏也。慈受二字。阁名先兆。众异之。储曰。了庵欲公。至正间住此山。集中有跋深禅师偈语云。深公既退此席。逸老包山。闻灵岩禅堂落成。有我亦老来思旧隐。异时还借板头眠之句。今禅堂。上梁方四日。此碣出。深师所以庆禅堂之成也。遂用其韵成十颂。适中峰彻至。各再和。诸方门弟子。咸有和章)。
  禅师昙华住处州妙严。
  华礼辞虎邱。分座於处州连云。处守以妙严请出世。
  灵隐讷住吴灵岩。
  咸安王韩世忠。表请平江灵岩为功德院。荐先福。请讷主之。寺据绝顶。而饮不给。讷伐石凿井出泉。今号佛海泉。
  癸丑三年。
  禅师士珪奉诏开山雁荡能仁。
  珪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时真歇了祖闻珪至。恐缘法未熟。特过江迎归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翕然归敬。未到院。有徒惧行规法。深夜放火。鞠为瓦砾之墟。珪就树缚屋升座曰。爱闲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听法檀那。并力营建。遂成宝坊。
  甲寅四年。
  禅师太平下何山守珣寂。
  珣造太平参佛鉴懃。随众参请。邈无所入。乃封其衾曰。此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昼坐宵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懃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珣闻顿悟。懃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嘱令护持。是夕厉声谓众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祖闻之。令人召至。因与游山。偶到一水潭。遽推珣入潭。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曰。潭深鱼聚。祖曰。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祖曰。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祖大称之。懃移蒋山。命分座说法。出住禾山。后徙何山。及天宁。解制日退席。谓双槐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忌。则吾时至矣。迄还漳南。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侍者请遗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
  长芦了祖应诏主育王。
  乙卯五年。
  禅师五祖支下嘉州九顶山清素寂。
  四月二十四日。书偈遗众而寂。
  禅师五祖支下大随南堂元静寂。
  秋七月。山中大雨雪。有异象。别众遗诫而寂。茶毗异香徧野。设利五色。
  临济第十一世成都昭觉寺圆悟真觉祖示寂。
  八月己酉。示微恙。命首座道元补住昭觉。趺坐书偈。投笔而寂。茶毗舌齿不坏。设利五色无数。塔於昭觉曰寂照。谥真觉禅师。
  祥符荫曰。祖说法如云雨。璞玉浑金。奏希声於天阙。来学皆龙象。鞭雷策电。展逸足於天衢。观白云之接演祖。五祖之於祖。祖之於虎邱妙喜诸公。狮子教儿。与老牛舐犊。相去夫何如哉。祖示隆知藏杲书记法语。尤为狮乳醍醐。沾其味者。决不作盲驴跛牛见解也。

  临济第十二世祖

  讳绍隆。
  临济第十二世平江虎邱祖嗣宗统(二年)。
  上堂曰。凡有展拓。尽落今时。不展不拓。堕坑落堑直饶风吹不入。水洒不着。检点将来。自救不了。岂不见道直似寒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拈拄杖画一画曰。划断古人多年葛藤。点头石不觉拊掌大笑。且道笑个什么。脑后见腮。莫与往来。
  长芦了祖徙温州龙翔复移径山。
  丙辰六年。
  临济第十二世虎邱祖示寂。
  五月八日乙亥示微疾而寂。塔全身於寺之西南隅。
  历年表曰。自开宝七年甲戌。至绍兴六年丙辰。凡一百六十四年。二株嫩桂。久荫垂昌。五叶芳华。方秋凝实。首山汾州。严冷以全滹沱之令。梁山太阳。孤峻而清洞水之源。石霜手段出诸方而不事事。全心事之者。有儿孙徧地之杨岐。投子异苗翻秀界以再来。脚下承之者。有面带烟霞之定照。(芙蓉楷锡号定照)五祖起白云之家声。三佛极东山之法喜。丹霞拈空劫以前自己。长芦转去来不滞位功。睡虎风生。葛藤划断。其间永明净土。延法眼清凉之脉。雪窦灵岩。振云门匡真之绪。螺溪中兴台教。而宝云继之。灵芝复振律门。而南山未坠。开堂结制。着丛席之宏规。锡号赐衣。隆王臣之外护。杨李苏黄。皆餐法味。江淮濂洛。尽仰禅风。宗门於焉极盛。法苑实以垂秋。此北宋之昌期。迄南渡之晚叶。时为升降。法有醇漓者也。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三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四
  临济第十三世祖

  讳昙华。字应庵。嗣虎邱。
  高宗丁巳绍兴七年。
  临济第十三世归宗祖嗣宗统(二十六年)。
  祖住衢州明果禅师感杰来参。
  住明果上堂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眼见如盲。口说如痖。苏州人呆。常州人打野。大宋国里只有两个僧。川僧浙僧。其他尽是子。淮南子。江西子。广南子。福建子。岂不见道父慈子孝。道在其中矣。杰福州郑氏子。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而生。自幼颕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遂谒祖。孤硬难入。屡遭呵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