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癸巳三年。
  禅师德洪赦归。
  春。赦归。冬。复证狱於并州。
  禅师开福道宁寂。
  甲午四年。
  祖徙道林枢密郭子常奏赐紫衣师号。
  禅师德洪归湘西明白庵。
  洪得还筠州。往来九峰洞山。野服萧散。以诗文自娱。将自西安入衡湘。依法属以老。复为狂道士执以为张怀素党。下南昌狱。治百余日非是。盖谬以张天觉为张怀素也。会赦免。归湘西之南台。治所居。榜曰明白庵。自为之铭。有曰。一庵收身。以时卧起。语默不昧。丝毫弗差。蒙杂而着。随孚於嘉。於是着疏经论。发挥秘奥。解易。作僧宝传三十卷。林间录二卷。高僧传十二卷。智证传十卷。志林十卷。冷斋夜话十卷。天厨禁脔一卷。石门文字禅三十卷。语录偈颂一编。法华合论七卷。楞严尊顶义十卷。圆觉皆证义二卷。金刚法源论一卷。起信论解义二卷。并行於世。
  阐提居士许顗智证传后序曰。昔人有言。切忌说破。而此书挑刮示人。无复遗意。吁。可怪也。罢参禅伯以此书为文字教禅而见诋。新学后进。以此书漏泄己解而见憎。孔子作春秋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嗟哉。犹未若此书有罪之者而无知之者也。顷辛丑岁。余在长沙。与觉范相从弥年。其人品问学。道业知识。皆超妙卓绝。过人远甚。喜与贤士大夫大人游。横口所言。横心所念。风驶云腾。泉涌河决。不足喻其快也。以此屡萦祸谴。略不介意。视一死不足以惊惧之者。守此以殁。不少变节。大抵高者忌其略己。下者耻其不逮。阽於死亡。不足以偾人意。谤黩百出。而觉范无纤毫之失。奉戒清净。世无知者。今此书复出於殁后。窃度此意。盖慈心仁勇。愍后生之无知。邪说之害道。犯昔人之所切忌而详言之者也。宁使我得罪於先达。获谤於后来。而必欲使汝曹闻之。於佛法中。与救鸽饲虎等。於世法中。程婴公孙杵臼贯高田光之用心也。乌乎资哉(顗保宁玑嗣)。
  祥符荫曰。寂音尊者。岂是欲以语言名世。然以罹身多难。不得大行其志。庵居着述以老。识者虽为一时惜。不可不为千古庆也。圆悟祖称其笔端具大辩才。为不可及。信夫。至智证传世有罪之而无知之者。当时已有明言之者矣。
  乙未五年。
  禅师慧懃退智海勅居蒋山。
  禅师云庵下泐潭湛堂文准寂。
  准嗣云庵文。律身以约。扫地煎茶。皆躬为之。时宗杲在座下。值其病。问曰。某向后当见何人。准曰。有个勤巴子。我不识渠。汝可见之。当能办子大事。七月二十日。更衣说偈而化。阇维设利晶圆光洁。睛齿数珠不坏。宗杲谒丞相张天觉求塔铭。一言而契。留下榻。名其庵曰妙喜。且言吾必助子见川勤。谏议洪驹父序其录。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同门觉范洪述其行实。其高道硕德。可想见云。
  云居牧曰。出关走江淮。阅三十年。参一十八人善知识。於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盖真正宗师。考其全才如此之难。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固已光明於世。独湛堂开法日浅。未有继其高躅者。然览其遗编。想其胸次。信余子未易企及也。觉范称准於真净之门。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抑知言哉。
  禅师芙蓉支下西京天宁禧誧寂。
  誧蔡州宋氏子。嗣芙蓉祖。初住韶山。次住天宁丹霞。九月四日。忽召主事。令以楮囊分而为四。众僧童行常住津送各一。既而复曰。丹霞有个公案。从来推倒扶起。今朝普示诸人。且道是个甚底。顾视左右曰。会么。曰不会。誧曰。伟哉大丈夫。不会末后句。遂就寝右胁而化。
  考定(幻寄指月录。误以诵此一段安净因觉下。今依续传灯考正)。
  禅师黄龙死心悟新寂。
  新晚属疾。退居晦堂。讣闻诸方。衲子为之呜咽流涕。
  丙申六年。
  丁酉七年。
  芙蓉庵赐额华严禅寺。
  禅师士珪出世和州天宁。
  珪嗣龙门远。
  禅师应端住百丈。
  端谒真净文。机不契。至云居。会灵源分座。为众激昂。端扣其旨。然以妙入诸经自负。源痛札之。端乃援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宗旨为表。源笑曰。马祖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端愤然欲他往。因请辞。及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源见。乃曰。是子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被汝带累。由此誉望四驰。士大夫争挽出世。皆不就。太史张司成以百丈坚请。不得已。始应之(嗣灵源清)。
  禅师黄龙昭默堂灵源惟清寂。
  禅师五祖支下舒州太平佛鉴慧懃寂。
  律师钱塘灵芝寺元照寂。
  照字湛然。精台教。究群宗。以律为本。南山一宗。蔚然大振。尝曰。化当世莫若说法。垂将来莫若着书。撰述甚富。趺坐而化。
  戊戌重和元年。
  禅师清远奉勅住和州褒禅枢密邓洵奏赐师号紫衣。
  曹洞第八世芙蓉祖示寂。
  祖示门风偈。其一曰。妙唱非干舌。其二曰死蛇惊出草。其三曰解针枯木吟。其四曰铁锯舞三台。其五曰古今无间。各系以偈。五月十四日。无疾而寂。祖初以投子所付太阳皮履直裰付洞山道微微退洞山。还浙东。殁於双林。祖取以还鹿门山。付嗣法法灯。建阁藏之曰藏衣。
  存考 芙蓉法嗣二十六人 发明(法嗣不书近因洞上世次疑紊故书芙蓉丹霞长芦以存考)。
  (丹霞淳 香山法成 大智齐琏 净因自觉 资圣南 白水修己 石门元易 洞山道微 韶州禧誧 龙门南 鹿门法灯 宝峰惟照 普贤善秀 招提宝 大洪恭 大智 灵岩应 合川鉴 少林江 景山居 慧日南 齐州善应 西京尼道深 太傅高世则 朝请崔居士 提刑杨居士共二十六人十三人有录行世)。

  曹洞第九世祖

  讳子淳。剑州贾氏子。弱冠为僧。彻证芙蓉之室。嗣法。
  曹洞第九世丹霞祖嗣宗统。
  上堂曰。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肇法师恁么道。祇解指踪话迹。且不能拈示於人。丹霞今日劈开宇宙。打破形山。为诸人拈出。具眼者辨取。以拄杖卓一下曰。还见么。鹭鹚立雪非同色。明月芦花不似他。
  禅师清了至丹霞契悟。
  了左绵雍氏子。襁褓入寺。见佛喜动眉睫。咸异之。年十八得度。出蜀至汉沔。叩丹霞之室。祖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了拟对。祖曰你闹在。且去。一日登钵盂峰。豁然契悟。径归侍立。祖掌之曰。将谓你知有。了欣然拜之。
  丹霞祖住大洪禅师正觉为第一座。
  觉隰州李氏子。幼有道韵。出家具戒。谒香山成。一见器重。闻僧诵莲经。瞥然有省。令造丹霞。祖问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觉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祖曰。未在更道。觉拟议。祖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觉言下释然。祖住大洪。觉掌笺记。遂命首众。
  己亥宣和元年。
  诏改僧为德士佛称大觉金仙法师道永抗疏不听。
  发明(书诏。见诏之谬妄也。永不书贬。不予其贬也)。
  禅师住常德府文殊院心道闻诏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邱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焦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酒。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着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祇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
  祖奉诏移蒋山禅师法泰居第一座景元祖觉等来参学者无地以容。
  禅师清了抵长芦继其席。
  了游五台。之京师。浮汴直抵长芦谒祖照。一语投契。命为侍者。踰年分座。未几称疾退闲。命了继席。学者如归。
  曹洞第九世邓州丹霞祖示寂。
  五位叙曰。黑白未分。难为彼此。玄黄之后。方见自他。於是借黑权正。假白示偏。正不坐正。夜半虚明。偏不坐偏。天晓阴晦。全体即用。枯木花开。全用即真。芳丛不艳。摧残兼带。及尽玄微。玉凤金鸾。分疎不下。是故威音那畔。休话如何。曲为今时。由人施设。塔全身於大洪之南。
  存考 丹霞法嗣九人。
  (长芦清了 天童正觉 大洪庆预 治平湡 武当佛岩 大乘升 随州修山 太阳满 归宗明共九人四人有录行世)。
  存考(近有洞上知识新出祖灯大统。查有鹿门觉亲见芙蓉楷机缘。遂削去丹霞而下至长翁净五世。以鹿门觉直接芙蓉。此盖误以净因觉为鹿门觉。又误以鹿门藏衣之故。而遂谓鹿门觉为亲见芙蓉也。净因觉出青州王氏。幼以儒业受知司马温公。从芙蓉游。嗣其法。祟宁初。诏住东京净因。实在芙蓉之先。鹿门觉参天童净。青州辨参鹿门觉。皆机语历历载在灯录。岂可臆改。况丹霞长芦天童雪窦。以及长翁净。五世相承。井然可按。其间相去五十三年。岂可截鹤续凫。因一时一语之差互而削去。作史者所以贵阙疑。而世次有无。宁得混同笔削之例也)。

  曹洞第十世祖

  讳清了嗣法丹霞。
  庚子二年。
  曹洞第十世长芦祖嗣宗统(三十四年)。
  诏复德士为僧。
  诏僧复披剃。祖在蒋山升座曰。先佛有顶[宁*页]一机。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祖师有末后一句。吞栗棘蓬。透金刚圈。可以敌圣惊群。可以转凡成圣云云。
  文殊心道禅师上堂曰。不挂田衣着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思想。大底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较量年代。正在於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铙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颁行天下。仍许僧尼重新披削。实谓寒灰再焰。枯木重荣。不离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鸣法鼓。再整頺纲。迷仙酒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审。祇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
  禅师正觉至长芦居第一座。
  祖初住长芦。时觉在圆通。祖遣僧邀至。大众鸣钟出迎。见其衣舄穿弊。且易之。祖俾侍者易以新履。觉却曰。吾为鞋来耶。众闻心服。恳求说法。居第一座。
  禅师怀深应诏住相国慧林院。
  深寿春夏氏。嗣长芦信。
  禅师惟照诏补圆通。
  照幼超迈。一日授书。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遽曰。凡圣本一体。以习故差别。我知之矣。即趋成都剃染。师清泰令听起信。辄归卧。泰诘之曰。既称正信大乘。岂言说所能了。乃谒芙蓉祖於大洪。一夜坐阁道。适风雪震薄。闻警盗者传呼过之。有省。大观中。芙蓉婴难。照自三吴欲趋沂水。仆夫迷道。因举杖击之。忽大悟。叹曰。是地非鳌山也耶。至沂。祖望而喜曰。绍隆吾宗。必子数辈矣。因留躬耕湖上累年。出住招提。迁甘露三祖。是年诏补圆通。
  禅师五祖支下舒州龙门佛眼清远寂。
  书云前一日。饭食讫。趺坐谓其徒曰。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世可辞乎。且将安往。乃合掌怡然趋寂。塔於龙门。
  祥符荫曰。五祖门下三佛。师资兄弟。激扬铿锵。极法苑古今之盛。近日唯三峰门下。圣恩灵岩灵隐。一时三点成[、/(、*、)]。金玉埙篪。声振吴越。庶几似之。噫难矣。
  辛丑三年。
  祖赴禅讲千僧斋禅师净因继成喝退华严义虎。
  太尉陈良弼设千僧斋。延祖及法真慈受二大禅师。并十大法师。禅讲千僧。帝私幸观之。太师鲁国公亦与焉。有善华严者。乃贤首宗之义虎也。对众问诸禅曰。吾佛设教。自小乘至於圆顿。扫除空有。独证真常。然后万德庄严。方名为佛。尝闻禅宗一喝。能转凡成圣。则与诸经论似相违背。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为正说。若不能入。是为邪说。诸禅视成。成曰。如法师所问。不足三大禅师之酬。净因小长老。可以使法师无惑也。成召善。善应诺。成曰。法师所谓愚法小乘教者。乃有义也。大乘始教者。乃空义也。大乘终教者。乃不有不空义也。大乘顿教者。乃即有即空义也。一乘圆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或作空而不有。有而不空义也。如我一喝。非唯能入五教。至於工巧技艺诸子百家。悉皆能入。成震声喝一喝。问善曰。闻么。曰闻。成曰。汝既闻。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须臾又问善曰。闻么。曰不闻。成曰。汝既不闻。适来一喝是无。能入始教。遂顾善曰。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声销。汝复道无。道无则元初实有。道有则而今实无。不有不无。能入终教。我有一喝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无一喝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即有即无。能入顿教。须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时。纤尘不立。道无之时。横徧虚空。即此一喝。入百千万亿喝。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圆教。善乃起再拜。成复谓曰。非唯一喝为然。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从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徧在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徧无余。参而不杂。混而不一。於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方便。谓之小歇场。未至宝所。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路在。善又问曰。如何是向上一路。成曰。汝且向下会取。善曰。如何是宝所。成曰。非汝境界。善曰。望禅师慈悲。成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善胶口而退。闻者靡不叹仰。皇帝顾谓近臣曰。禅宗玄妙深极如此。净因才辩亦罕有也。近臣奏曰。此宗师之绪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