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宗统编年
宗统编年
禅师简堂行机住江州圆通。
机台州杨氏子。嗣护国元。
诏天台宗教同大藏流通。
丁酉四年。
祖住径山禅师崇岳领悟。
祖移蒋山华藏径山。岳皆从之。会祖入室次。问旁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岳侍侧豁然大悟。乃曰。今日方会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自是机辩纵横。
圆通机移台州平田。
松窗居士钱端履从护国景元发明己事。丁酉秋示微恙。修书召平田机。及国清瑞岩主僧。有诀别之语。机与二僧诣榻次。礼起趺坐。言笑移时。即书曰。浮世虚幻。本无去来。四大五蕴。必归终尽。虽佛祖具大威德亦不能免这一着子。天下老和尚一切善知识。还有跳得过者无。盖为地水火风。因缘和合。暂时凑泊。不可错认为己有。大丈夫磊磊落落。当用处把定。立处皆真。顺风使帆。上下水皆可因斋庆赞。去留自在。此是上来诸圣。开大解脱。一路涅盘门。本来清净空寂境界。无为之大道也。今吾如是。岂不快哉。尘劳外缘。一时扫尽。荷诸山垂顾。咸愿证明。伏惟珍重。置笔顾机曰。某坐去好。卧去好。机曰。相公去便了。理会甚坐与卧耶。礼笑曰。法兄当为祖道自爱。遂敛目而逝。
曹洞第十四世鹿门祖示寂。
曹洞第十五世祖
讳一辨。嗣鹿门。
戊戌五年。
曹洞第十五世普照祖嗣宗统(九年)。
祖住青州普照。设百问勘验来学。迁东都万寿。燕秦齐晋之间。推为尊宿。
禅师 宝来参领悟。
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祖曰。昨日有人恁么问。被打出去也。宝曰。今日又如何。祖曰。你得恁么不识痛痒宝礼拜。祖曰。可惜许棒折也。宝直得汗下。忽然猛省。
灵隐德光引对便殿。
己亥六年。
庚子七年。
祖住灵隐。
禅师德光归老育王。
净慈智晖退归雪窦。
禅师楚明召对迁径山。
明初参圆悟祖。次谒径山杲。后依华藏民而彻悟。住雪窦。召对。上问曰。三教圣人。本同此理。明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上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异耳。故孔子以中庸设教。明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治出世间法。上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於死生之际。此为殊胜。明曰。非独后世学者。不见夫子之心。当时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竟捉摸未着。而圣人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以此观之。当时弟子。尚不识夫子心。况今人乎。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言。上曰。朕意亦谓如此。上又曰。老庄何如人。明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正如庄子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证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若己推而内之沟中也。上大悦。赐号宝印。即日诏住径山。
辛丑八年。
壬寅九年。
癸卯十年。
帝注圆觉经。
二月。遣中使赍赐径山刊行。诏禅师楚明序之。
禅师宏智下雪窦自得慧晖寂。
甲辰十一年。
祖住天童。
乙巳十二年。
曹洞第十五世普照祖示寂。
祖示十六颂。一识自宗。二死中得活。三活中死。四不落死活。五背舍。六不背舍。七活人剑。八杀人刀。九平常。十利道拔生。十一言无过失。十二透脱。十三透脱不透脱。十四称扬。十五降句。十六方入圆。云溪挺曰。祖祢不了。殃及儿孙。浮山远尝以此十六题拈示投子。投子至青州凡九世。丝丝相续。因为作颂。
曹洞第十六世祖
讳 宝嗣普照。
丙午十三年。
曹洞第十六世大明祖嗣宗统(四年)。
住磁州大明。上堂曰。若论此事。如人作针线。针针相似。忽见人来。不觉失却针。祇见线。这边寻也不见。那边寻也不见。却自曰。近处尚不见。远处那里得来。多时寻不得。心烦不好。昏闷打睡。拽衣就枕。方就枕时。蓦然一札。曰原来祇在这里。
侍者 体省悟受印记。
体为侍者。偶於出生台见雀舍食。雀飞去。祖在体背上打一掌。体惊顾。祖曰。还是雀子孤负你。你孤负我。体罔措。祖曰。自可怜生。却乃互相孤负去。体豁然有省。从此执侍久之。秘重深严。一旦辞祖。或问祖曰。侍者何往。祖曰。诸方来。诸方去。何介意哉。又问参学何似。祖曰。道有参学。栽他头角。道无参学。减他威光。一众方知已蒙印记。
丁未十四年。
戊申十五年。
径山楚明退居别峰。
禅师智策诏住径山。
己酉十六年 朱熹大学章句或问成(熹言生平精力尽在此书)。
曹洞第十六世磁州大明祖示寂。
曹洞第十七世祖
讳 体嗣大明住王山。
光宗。
光宗庚戌绍熙元年。
曹洞第十七世太原王山祖嗣宗统(三年)。
祖久隐太原西山。当道请住王山。示众曰。师子有三种。第一超宗异目。第二齐肩共躅。第三影响不真。若超宗异目者。见过於师。堪为种草。若齐肩共躅者。减师半德。落在今时。若影向不真者。狐犴猥势。羊质虎皮 发明(按洞宗自青州至万松皆王化大河以北为金界内兵燹纷更语录失传诸祖聊得其大槩云尔)。
禅师 满参祖领悟。
满初参普照祖。祖曰。兄弟年俊。正宜叩参。老僧当年。念念常以佛法为事。满避席进曰。和尚而今如何。祖曰。如生冤家相似。满曰。若不得此语。几何枉行千里。祖下禅床握满手曰。作家那。满与胜默同参。尝跪受呵斥。或问其故。满曰。今诸方师资法属。诤讼招讥。师虫自食身中肉也。某虽不肖。敢复蹈覆辙耶。后造王山。祖举洞山睹影因缘。满大疑。祖曰。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子今既疑。则病发也。子知此病即子药么。一日读五位颂。至折合终归炭里坐。忽然悟曰。今日方知病是药也。去呈祖。祖曰。料掉没交涉。满曰。老和尚这回瞒我不得也。
禅师华藏下宝印慈辩楚明寂。
辛亥二年。
禅师崇岳住饶州荐福。
壬子三年。
禅师教忠下青原信庵唯禋寂。
禋嗣教忠光。五月十九日。书偈曰。末后一句。觌面分付。拟议思量。世谛流布。跏趺而逝。
禅师云岩下径山智策寂。
策号涂毒。谒天游於云岩。道经云居。风雪塞路。坐阅四十二日。午初版声铿然。豁尔大悟。及造门。游独指策曰。甚处见神见鬼来。曰云居闻版声来。曰是甚么。曰打破虚空。全无靶柄。曰向上事未在。曰东家暗坐。西家厮骂。曰崭然超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戊申诏住径山。七月将入寂。升座别众。嘱门人以文祭之。策危坐倾听。至尚飨为之一笑。越两日。更衣说偈而寂。
诏育王光移径山辞不允。
曹洞第十七世王山祖示寂。
祖示宗旨曰。既有尊贵之位。须明尊贵底人。须知尊贵底人。不处尊贵之位。方明尊贵。不落阶级。
曹洞第十八世祖
讳 满。嗣王山。住雪岩。
癸丑四年。
曹洞第十八世雪岩祖嗣宗统(二十七年)。
上堂举洞山解夏云。夏末秋初。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曰。祇如万里无寸草处。又作么生去。石霜曰。出门便是草。太阳曰。直饶不出门亦是草漫漫地。三个老汉。虽然异口同音。未免撞头[磕-去+太]脑。何也。一人大开口了合不得。一人高抬脚了放不下。一人紧闭门了出不去。雪岩即不然。遍十方界非外。全在一微尘。在一微尘非内。遍十方界。祇者一微尘许。也须极尽不可得。向那里安门。甚处入草。还会么。休侵洞口初秋草。请看疎山腊月莲。
禅师行秀参雪岩祖付衣偈。
秀河内蔡氏子。参祖。经二十七日。不觉伎俩已尽。祖曰。你但行里坐里。心念未起时。猛提起觑。见即便见。不见且却拈放一边。恁么做工夫。休歇也不碍参学。参学也不碍休歇。遂留记室。潭柘亨过祖。秀夜扣其门。告侍者烧香请益。亨便相见。秀问如何是活句。如何是死句。亨曰。书记若会。死句也是活句。若不会。活句也是死句。秀自此参究益力。一日见鸡飞。乃大悟曰。今日不惟捉败沙老虎。亦乃捉败岑大虫也。走见祖。祖可之。乃付衣偈。
甲寅五年。
师范登具戒。
范蜀梓潼雍氏子。出家阴平山。经书过目成诵。冬圆具。
宁宗。
宁宗乙卯庆元元年(金章宗璟明昌六年)。
禅师祖先住卧龙。
先至夔州。尚书杨辅以卧龙请。未几辞去。复游吴。
禅师师范坐夏成都。
有老宿名尧者。范请益坐禅之法。尧曰。禅是何物。坐底是谁。范受其语。昼夜体究。一日如厕。提前话有省。
禅师行秀应金诏入禁庭说法。
秀构万松庵以自适。三河两晋。皆饮秀名。金章宗诏入禁庭升座。躬自迎礼。闻法感悟。赐锦绮大衣。
丙辰二年。
师范谒佛照光於育王。
光问曰何处人。范曰剑州人。光曰。带得剑来么。范便喝。光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范贫甚。无资剃发。故以乌头子目之。
丁巳三年(金承安二年)。
荐福崇岳诏住灵隐卧龙先首众师范从之有省。
卧龙先时居第一座。师范在座下。一日同先游石笋庵。有道者问先曰。猢狲子捉不住时如何。先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范从旁有省。
禅师行秀应金诏住大都仰山栖隐寺。
临济第十四世华藏祖示寂。
祖晚居天童太白。示寂。塔於寺之中峰。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四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五
临济第十五世祖
讳祖先。嗣华藏。
宁宗戊午四年。
临济第十五世卧龙祖嗣宗统(一十四年)。
祖住常州荐福。上堂曰。十五日以前明似镜。十五日以后黑似漆。正当十五日。又且如何。莺迁乔木频频语。蝶恋芳丛对对飞。
己未五年(十二月诸州大水)。
庚申六年。
存考(蜀中近传大慧杲下福州西禅鼎需传鼓山安永永传净慈悟明明传苦口益益传筏渡慈慈传一言显显传小庵密密传二仰钦钦传无念有有传荆山宝宝传铁牛远为妙喜一支未绝存之以俟详考)。
祥符荫曰。七佛以来。不许无师自悟。佛祖付嘱。皆人天众前心法印证。初祖东来。必以袈裟表信。示佛祖慧命。重在传持。稍有淆讹。则以讹传讹。误人不小。今世有传云门源流录本者。岂云门儿孙犹在耶。又有突出法眼宗卷子。并妙喜源流记。断桥伦后续派。虽继绝为盛德事。然必确有真实证悟。不违从上心眼机语。方可以上质宗祖。不然。何容冒昧也。
灵隐岳退居东庵。
岳居灵隐六年。法道盛行。上章乞老。诏许之。
辛酉嘉泰元年。
祖迁真州灵岩。
壬戌二年。
禅师华藏支下东庵松源崇岳寂 发明(书东庵。与其退也)。
陆游号放翁。官待制。封渭南伯。参岳。问曰。心传之学。可得闻乎。岳曰。既是心传。岂从闻得。游领解。呈偈曰。几度驰车入帝京。逢僧一例眼双青。今朝始觉禅宗别。说有谈空要眼听。岳历住平江澄照。江阴光孝。无为冶父。饶州荐福。明州香山。平江虎邱。杭州灵隐。退居东庵。俄属微疾。犹不少废倡道。忽亲作书。别诸公卿。且垂二则语以验学者。曰有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开口不在舌头上。及贻书嗣法香山光睦。云居善开。嘱以大法。因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实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奉全身塔於北高峰之原。
癸亥三年 金国学士屏山李纯甫着鸣道集(甫字纯之号屏山。参万松秀祖有得。因取迂叟司马光。横渠张子厚。程明道颢。伊川颐。谢上蔡良佐。刘元城安世。杨龟山时。张南轩栻。朱晦庵喜等。诸儒语论析订正。融会性理。指归大道。凡二百十七篇。曰鸣道集)。
屏山曰。儒佛之道。原本一心。其功用之殊。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便生分别。以为同异者。何也。如刘子翚之洞达。张九成之精深。吕伯恭之通融。张敬夫之醇正。朱元晦之峻洁。皆近代之伟人也。想见方寸之地。既虚而明。四通六辟。千变万化。但其知见。只以梦幻死生。操履只以尘垢富贵。皆学圣人而未至者。其论佛老也。实阳挤而阴助之。盖有微意存焉。唱千古之绝学。扫末流之尘迹。将行其说於世。政自不得不尔。如胡寅者。诟詈不已。嘻。其甚矣。岂非翻着祖衣。倒用如来印者邪。吾恐白面书生辈。不知诸老先生之心。借以为口实。则圣人之道。几何不化而为异端也。伊川之学。今自江东浸淫而北矣。缙绅之士。负高明之资者。皆甘心焉。余亦出入其中。几三十年。尝欲笺注其得失而未暇也。今撒籓篱於大方之家。汇渊谷於圣学之海。藐诸子胸中之秘。发此书言外之机。道冠儒履。同入解脱法门。翰墨文章。亦是神通游戏。姑以自洗其心耳。或传於人。将有怫然而怒。惘然而疑。凝然而思。释然而悟。哑然而笑者。必曰。此翁亦可怜矣。又曰。仆与诸君子。生於异代。非元丰元佑之党。同为儒者。无黄冠缁衣之私。所以呕出肺肝。苦相订正。止以圣人之教。不绝如发。互相矛盾。痛入骨髓。欲以区区之力。尚鼎足而不至於颠仆耳。或又挟其众也。哗而攻仆。则鼎覆矣。悲夫。仆非好辩也。恐圣人之教。支离而不合。亦不得已耳。如肤有疮疣。膏而肉之。地有坑堑。实而土之。岂抉其肉而出其土哉。仆与诸君子不同者。尽在此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