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佛告诸比邱。有四大河。同入海已。无复本名。同名为海。四族出家。学佛道者。并称释迦弟子。以从佛生育法身。成就道力也(四河。东恒伽。南新头。西婆叉。北私陀。四族。西竺四姓)。
  戊子九年。
  佛度摩诃迦叶证阿罗汉果(梵语摩诃迦叶。此云饮光氏。以身光蔽众得名)。
  佛在拘耶尼国为婆陀和等说般若。
  长者须达与太子祗陀共作精舍供佛 发明(轻宝重佛故书)。
  舍卫国有大臣曰须达。巨富好施。赈给贫独。时号给孤长者。因娶儿妇到王舍城。护弥长者家。见其骚骚办具。大设供养。躬自执劳。经理事务。将以请佛。及比邱僧。须达闻佛僧名。[啬*欠]然起敬。心情悦豫。问护弥言。何名佛僧。具答所以。须达感念敬企。即求见佛。一瞻相好。及闻妙法。身心开朗。成须陀洹。(初果也)长跪问佛。舍卫城中。闻法易度。更有人否。佛言。人多信邪。难染正教。须达白佛。唯愿垂慈。屈临舍卫。使彼众生。除邪就正。佛告须达。出家之法。与俗应别。彼无精舍。云何栖息。须达白言。弟子能起。愿见听许。但不知法式。愿得偕一弟子。共往勅示。佛默然允可。命舍利弗同往。到舍卫城。案行诸地。无可意处。唯太子祗陀有园。其地平正。其树郁茂。不远不近。正得处所。须达谨白太子。具陈其意。太子云。我此园林。用以游观。何所乏少。须以相买。须达再三殷勤。敬以礼恳。太子以其情挚难却。谓呼价高。当不能买。语须达言。汝若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者。便当相与。须达曰诺。敬依价命。太子言我戏卿耳。须达白言。太子不应戏言。乃以象负金。满八十顷。太子念言。佛必大有道德。能使斯人轻宝乃尔。乃舍园中树木。并起门楼。共以奉佛。须达与舍利弗。图度起立精舍。以妙栴檀为泥。涂佛房地。十二浮图。七十二讲堂。三千六百间房。五百楼阁。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门楼。祗陀所施。当号曰。祗树给孤独园(长者后生兜率陀天)。
  己丑十年。
  佛在柳山。为纯真陀罗王等说法。
  庚寅十一年。
  佛在秽泽为阿拙摩说法。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
  留夏九十日。优填王思甚。命匠以上妙栴檀。雕佛形像事之。及佛从忉利天下。像亦出迎。佛三呼。像三应。佛曰。汝於当来。作大法事。然无为真佛。实在己躬。波斯匿王。闻优填王雕栴檀像。乃召巧匠写紫磨金。成如来像。佛记之曰。若有众生。於佛灭后造立形像。种种供养。与佛无异。是人来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以至成佛(谨按栴檀佛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来东土龟兹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长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汴梁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居圣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南还燕宫内殿居五十四年。元丁丑岁三月。燕宫火。尚书石抹公迎还圣安寺居五十九年。至元十二年乙亥。遣大臣孛罗等四众。备法驾仗卫音伎。奉迎万寿山仁智殿。丁丑建大圣万安寺。二十六年己丑。自仁智殿奉迎於寺之后殿。计自优填王造像之岁。至元延佑三年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至皇清今上康熙二十八年己巳。见供 大内。凡二千六百八十年)。
  祥符荫曰。此像教之缘起也。及今二千余年。而众生睹相庄严。利益无边。不可思议。谓非佛之无缘慈摄。悲愿深重。能如是乎。若能瞻仰取足。证得己躬无为真佛。清净三昧。方信佛身充满。普见不动。而众生与佛。不作两橛。不隔纤毫矣。
  辛卯十二年。
  佛还摩竭国。为弗沙王等说法。
  壬辰十三年。
  佛为弥勒说修行本起经。
  癸巳十四年。
  佛归王宫为父王说法王大信证令宫人受斋戒法。
  佛成道十年。父净饭王思一相见。遣梵志优陀耶。往迎还宫。优陀礼佛。具白王意。见佛威德。为天龙四众所尊。遂求出家。闻法便证罗汉。佛告优陀。佛本出家。誓得成道。还度父母。今已道成。必当还国。但於国人。有所感动。方堪信化。汝今已得神足。可先归见神变。却后七日。佛当还宫。优陀受勅。从空而还。往到本国。见种种神变。王及臣民。莫不惊喜。知佛当来。即勅国中。严洁道涂。盛陈仪仗。如转轮王。千乘万骑。出破四十里。奉迎世尊。佛及弟子。整衣持钵。发来王城。释梵四天。闻佛远国。皆来侍送。四天前导。梵天侍右。帝释侍左。诸比邱众。皆随佛后。八部天龙。香华幢旛。布满空际。诸天伎乐。节奏熙和。佛适进路。三千国土。六反震动。百岁枯树。皆生华实。久涸溪涧。自涌甘泉。王遥见佛。於大众中。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相好严身。晃如金山。悲喜礼佛。共相慰问。大臣百官。皆稽首礼。拥迎入城。足蹈门阈。地为大动。天雨众华。乐器皆鸣。国中人民。所有疾苦。一切皆息。妇女珠环。相橖作声。地中宝藏自然发见。怀异心者。皆共和同。怀妊母人。身心安乐。产端正子。百鸟异兽。相和欣鸣。蒙其光润。皆脱业障。地狱休息。饿鬼饱满。一切众生。皆沾利益。佛入王宫。为父说法。王得证道。耶输瞿彝。礼佛受戒。罗云(佛之子也)稽首礼佛。奉佛印环。佛语父王。及诸臣曰。此吾之子。缘吾化生。无复怀疑也。宫人大小。咸受戒法。及八关斋。
  明教嵩曰。圣人之道。以善为用。圣人之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为道而不在其用。无道也。用所以验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其善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验道而不见其道之溥。能为道乎。是故圣人之为道也。无所不善。圣人之为善也。未始遗亲。亲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恩也。唯大圣人。为能重其大本。报其大恩。故方其成道之初。登天先以道谕其母氏。应命还其故国。为父说法。而其国皆化。圣人可谓与人道而大顺也。养不足以报父母。以德报之。德不足以达父母。以道达之。呜呼。可谓至矣。
  灵岩储刻孝经序或曰。孝经为儒家开宗明义之书。沙门释子。自有五千四十八卷。百韦陀典。何取於越俎为也。弗也。世出世间。舍孝无从矣。我沙门尝遭灭物绝伦之谤。盖沙门或舍来耜。或舍舟车负贩。儿童时或一字不到眼。或长而茫失。即天资近古。懵无证据。其舍丹铅服三事衲者。始不过举邹鲁之圣经。为富贵之先导。经云。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又云。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不体圣心。则章句而已矣。我沙门半月半月。诵梵网心地品。一则曰慈悲心。孝顺心。二则曰孝顺心。慈悲心。非慈悲孝顺。则非正语正见。自非正语正见。安能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哉。世尊道成。先度父母。古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弘储明年甲辰六十。较古人十年。而孔子七十二制孝经。告备於天。假我数年。庶几言立。则弘储不敢自必也。
  王遣其族五百贵子从佛出家。
  佛从弟阿难白佛。愿垂剃度。佛令着袈裟衣。成僧宝已。次第礼诸沙门。至优波离。心自念言。是我家仆不能为礼。佛告之曰。学道唯论前后。不问尊卑。佛法犹如大海。悉受万川四流。不避污净。宜弃自大。折骄慢幢。阿难受诲。心净如空。稽首作礼。天地大震。众会同叹。善哉善哉。为道等心。除自高意。
  佛往摩竭提国。
  佛为摩竭提国瓶沙王说法。王以竹园精舍供佛。
  佛勅竹林住持舍利弗统之灵山住持大迦叶统之。
  佛勅目连取罗云出家(即罗睺罗。佛之子也)。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佛复还王城。
  为释种说法。八万四千人。皆证初果。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
  佛还王宫省父病四天王等赴丧。
  净饭王卧病。思见佛及罗云等。佛在灵鹫山。天耳遥闻。知父命将终。告勅阿难罗云等。父王净饭。今得重病。应往觐省。即放光明。光照一切。及王之身。王蒙光触。如栴檀风。吹悦身心。患苦顿息。知佛当来。见斯光瑞。王见佛来。敬意踊跃。不觉起坐。佛告父王。莫复愁悒。父王道德纯备。无有缺减。命虽欲终。当生净域。时佛出金色臂。伸手舒光。着王心上。王合掌。心礼於佛。便尔命终。诸释众臣。以众香汁。沐浴王身。饰以白[迭*毛]。及诸缯帛。敛以金棺。奉置七宝庄校狮子座上。烧首散华。垂覆真球罗网。佛共难陀。於座之前。肃恭而立。阿难罗云。居棺之后。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欲界一切诸天。与无数百千眷属。俱来赴丧。四方天王。统诸鬼神龙众。百千万亿。伎乐如云。俱来赴丧。皆共发哀。举声啼哭。时难陀等。白佛长跪。愿欲担棺。佛念当来。世人凶暴。不孝父母。不报育养之恩。为是之故。躬行法化。自欲担於父王之棺。时四天王。窃共思议。佛为三界中尊。一切之父。虽躬行化。云何担棺。俱共长跪。同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从佛闻法。成须陀洹。我曹宜代世尊。担父王之棺。佛听许之。四王肩棺。举国悲仰。佛执香炉。在棺前导。威光益显。如万日照临。诣於墓所。灵鹫山中。有千罗汉。乘空而来。稽首白佛。欲勅何事。佛勅往大海渚。取妙栴檀。以为香薪。香薪积已。金棺置上。举火焚之。佛为四众说法。令出生死。远离欲火。悟世无常。发心求道者。不可胜计。尔时诸王。各持五百乳瓶。以用灭之。竞共收骨。盛置金函。以起塔庙。而供养之(净饭王生净居天)。
  明教嵩终孝章曰。父母之丧。沙门服衰绖则非所宜。当服大布。过敛。则以时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导三年必心丧。静居修行。以赞父母之冥。遇丧期忌日伏腊。必营供祀诵。居师之丧。必如丧其父母。禀戒十师之丧。则有降杀。观佛泥洹之时。大众抚膺泣血。吾徒临丧。可不哀乎。

  宗统编年卷之一
  宗统编年卷之二

  佛纪(下)
  穆王己亥二十年。
  佛在六欲天说大集经。
  如来成佛十六年。知诸菩萨。堪能住持大乘法藏。即於欲色二界中间。大宝坊内。说大集经。
  祥符荫曰。四十九年。三转法轮。五时八教。总不出剎那际三昧中。如说法华六十小劫。时会听者谓如食顷。佛佛道同。今古不异。又岂可以世间时数情量测定之耶。诸所说法。本不局於时。难尽以年推。就经传所载者纪之。以槩其余。学者当默识心通。思过半矣。
  庚子二十一年。
  佛住世说法度生 发明(佛住世四十九年。无非说法度生。其间竺乾远隔。时代渺茫。难以定稽。年次之下。通书说法度生以槩之。其有关於宗统者。总於末后书列)。
  辛丑二十二年。
  佛住世说法度生。
  仁王般若云。二十八年。说摩诃般若。灵山八载。说法华经。
  佛始制戒律命优波离纲纪大众。
  佛命阿难为侍者 发明(庆持法得人也)。
  壬寅二十三年。
  癸卯二十四年。
  甲辰二十五年。
  乙巳二十六年。
  丙午二十七年。
  丁未二十八年。
  戊申二十九年。
  己酉三十年。
  庚戌三十一年。
  辛亥三十二年。
  佛姨母大爱道(即摩诃波提)求出家。
  佛还迦维卫国。大爱道稽首白佛言。我闻女人精进。亦可得道。今我敬信。愿得出家。受持法律。以学於道。佛止之曰。无以女人。入我法律。而出家也。若如此者。清净梵行。当必不久。正法住世。即易衰微。大爱道再三哀求。佛不听许。阿难见而悯之。稽首代恳。且曰。大爱道多有善意。佛初生时。躬侍养育。今求出家。何不听许。佛曰。我非不知大爱道於我有恩。今我成佛。於大爱道。恩亦不浅。以从於佛。得受五戒。归依三宝。信道见谛。此之恩德。非世可比。但听女人出家。则於佛法。有所障碍。譬如稻田。莠稗丛杂。必败良苗。女人出家。清净大法。不久衰弱。假使必求出家者。须令尽寿。奉行八敬之法。譬如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失。其能如是。可入律法。大爱道恭喜奉行。遂度出家。后证阿罗汉果(佛记正法当千岁兴盛。以度女人故。至五百岁。而渐衰微)。
  壬子三十三年。
  癸丑三十四年。
  甲寅三十五年。
  乙卯三十六年。
  丙辰三十七年。
  丁巳三十八年。
  戊午三十九年。
  己未四十年。
  庚申四十一年。
  辛酉四十二年。
  壬戌四十三年。
  癸亥四十四年。
  甲子四十五年。
  乙丑四十六年。
  丙寅四十七年。
  丁卯四十八年。
  戊辰四十九年。
  己巳五十年。
  庚午五十一年。
  辛未五十二年。
  佛付嘱摩诃迦叶传持宗统并勅阿难副贰传化。
  佛在灵山会上。有大梵王。以金色波罗花献佛。佛升座。拈起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顾而命之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复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黎付之。并勅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复告之曰。此金缕僧伽黎衣。传付於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迦叶承勅。稽首敬受。
  安隐忍曰。道大同。而弘道之迹不能同。道绝同。而合道之符不能异。不能同也。故先圣之建立有差。不能异也。虽变变化化。而不出从上相承之法眼。所谓宗旨也。佛不云乎。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夫涅盘妙心。即吾人本具之广大心体也。正法眼藏。即双明双暗。同死同生之金刚眼也。心即眼。眼即心。实相而无相者也。如国之印玺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一印而文理备焉。世尊非此眼。不能辨迦叶之一笑。迦叶非此眼。不能契世尊之拈花。乃至四七二三。授受之际。非此眼不能验其浅深偏全之候。所谓啐啄同时。人境俱夺。名言断。理路绝。壁立万仞。而从上佛祖。要人於此壁立万仞。闻见智识所不到处。豁开向上。故终日言而未尝言也。非无言也。言之中无言也。及其毙也。知解横生。故不得不变而为机锋。为棒喝。又其弊也。不得不变而定宗旨。宗旨定。若三代之礼乐备焉。虽千圣继出。不能易矣。夫言论之弊也。弊於知解。而棒喝之弊也。毙於乱统。故从棒喝悟者。知乱统之病。而建同喝四喝。料简玄要。函盖截流等纲宗。临济云门是也。从机语悟者。知知解之病。而建四禁五位六相。种种三昧门等纲宗。曹洞沩仰法眼是也。以要言之。不出实相无相无相实相之法印。所谓变变化化。而合道之符。不能异者此也。是故符合。虽三祖之恶疾。不得不以衣钵付之。而符之未合。虽首座之脱化。洛浦之圣箭。犹在点额之例。正法眼藏。果易言哉。惟其不易言也。故先圣秘之。而听其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