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祥符荫曰。四十九年。随机设化。方便接引。四众纯熟。末后一花拈出。大事了毕。亘古亘今。彻头彻尾。一会灵山。俨然未散。岂虚语哉。
  佛付嘱国王大臣护持正法。
  祥符荫曰。佛法广大。如太虚空。摄受成就一切。非一切之所能摄受成就。国王大臣。有一不从佛法因缘中来者乎。有一非佛法之所摄受成就者乎。则佛法之能护持国王大臣。国王大臣之不能护持佛法也明矣。若然。灵山会上。佛何以付嘱国王大臣。护持正法乎。佛付嘱国王大臣护持正法者。摄受成就国王大臣也。为国王大臣计也。盖国王大臣。宿植善根。今乘权位。护持正法。则近善知识。邪僻不兴。民知正道。圣化自端。上行下效。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是佛因其地位而接引之。使不致於善根退失。福尽沦坠也。国王大臣。能体佛心。融通大道。不离一心。修十善业。制御天下。显正摧邪。斯真不负灵山付嘱者也。若不达大道。邀福营为。藉以资培善果则可。谓能得佛当日付嘱之旨。则未也。人能弘道。国王大臣。当自护持其正法。而佛法自在其中。若谓兴隆三宝。折伏魔外。是护持边事。是以世谛测正徧知。浅之乎视护持佛法矣。佛法何事。不深明佛法。而能护持佛法者。未之有也。凡为国王大臣者。其审思之。
  穆王壬申五十三年(景德传灯录作五十二年者误)。
  佛示涅盘(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发明(华严经云。如来应正等觉。作佛事已。观十种义故。示般涅盘。所谓示一切行。实无常故。示一切有为。非安隐故。示大涅盘。是安隐处。无怖畏故。以诸人天乐着色身。为见色身。是无常法。令其愿住净法身故。示无常力。不可转故。示一切有为。不随心住。不自在故。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坚牢故。示涅盘性。究竟坚牢。不可坏故。示一切法。无生无起。而有聚集散坏相故。诸佛世尊。作佛事已。所愿满已。转法轮已。应化度者。皆化度已。应受记莂。成记莂已。法应如是。入於不变涅盘)。
  佛至拘尸那城。(此云角城)告诸大众。吾今欲入涅盘。以手摩胸告众曰。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各各瞻仰取足。勿令后悔。若谓吾灭度。非我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我弟子。时百万亿众。悉皆契悟。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佛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耶。遂往熙连河侧。娑罗双树下。从其面门。放大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十方六趣。一切众生。遇斯光者。罪垢消除。种成佛因。爰及天人龙神。罗汉大士。情与无情。俱来劝请。求莫涅盘。佛受纯陀最后之供已。说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乃右胁累足。泊然宴寂。摩耶夫人。从忉利天来。佛复起为说法。特示双足化婆耆。摩诃迦叶最后至。出双趺示之。
  祥符荫曰。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譬澄空月。影临万水。水清月见。水浊月隐。众生心净。佛即出世。众生心垢。佛即涅盘。又如日月。照四天下。东方出时。西方隐没。非日月遂隐没也。如来於此土众生化缘已毕。示见涅盘。於他方世界。随缘度生。未尝涅盘也。局於凡情圣见。均之不见如来。故佛以紫磨金色之身。炳示大众。令其不离当前。了悟真际。一众机熟。悉契无生。斯又众生心垢。佛乃降生。众生心净。便涅盘也。故曰佛不住佛。名真涅盘。
  佛三昧(此云正定)火阇维(焚化也)金色身天人分请舍利起塔供养(梵语舍利。此云骨身。舍利者。佛从最初发金刚心。以戒定慧光。蒸熏有漏三业生身凝莹而成。其色不定。小大圆直。如露如粟。如珠如菽。又因禅定。行道。愿力。三者所熏。故有定。动。及随愿所见之异。坚固如金刚。水火不能焚溺。代代高僧。凡三学圆满者。皆有之。但曰坚固子。非若佛之光明灵变也)。
  佛示寂已。天人弟子。竞以香薪茶毗(火化也)之。香薪烬后。今棺如故。尔时大众。即於佛前。以偈颂曰。凡俗诸猛焰。何能致棺热。请尊三昧火。阇维金色身。於时金棺从座而举。高七多罗树。(多罗。又云贝多。此云岸。叶可书写。高四十九尺)往反空中。化火三昧。(化火三昧者。火光三昧也)须臾灰生。得舍利(此云坚固子)八斛四斗。迦维卫等八大国王。严整四兵。各求舍利。天龙亦来。求分供养。乃分为三分。一分与诸天。一分与龙王。一分复分为八分。与八国王。俱起七宝塔供养。后阿育王。以阿阇世王所供塔中舍利。分造八万四千宝塔。散布阎浮洲(经传有作佛寿八十癸酉年十二月十五日涅盘。今从祖录考定壬申年二月十五日)。
  别证(周书记。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风忽起。损舍折木。地动天阴。西方白虹十二道。太史扈多占曰。西方圣人卒矣。又穆王之世。数见西方光气亘天)。
  祥符荫曰。至道绝迹。妙法离言。真佛无为。不堕诸数。圆周法界。岂直诞於王宫。普见群心。宁真谢乎双树。但以群萌长寝。爰施无缘之慈。百亿分身。乃应娑婆之界。重愿弘慈。悯兹忍土十方诸佛。所共赞扬。是以降神天竺。示域中之尊。标号释迦。为四生之父。脱屣储宫。舍金轮如掷芥。修行苦行。摄邪外以归真。道既大成。功斯普利。三千界内。无不被其光明。十法界中。皆尽蒙其教化。天龙摄受。神鬼归依。情与无情。俱承度脱。未来过见。一念了知。谤毁称扬。平等普摄。非天中极天。圣中至圣。何以至於斯焉。然此一佛化仪。尚属千灯影见。若也圆寻觉海。则真湛寂无边。无边性海。佛与群生。分量不殊。常住真心。群生於佛。丝毫靡间。若能就体而求。自然当下具足。真俗不异。凡圣一如。其在孔氏之言曰。在明明德。即佛之所谓自觉也。在新民。则觉他也。在止於至善。则觉行圆满也。深浅虽殊。其致则一。故曰。佛非有他。但尽此心量耳。
  五台居士陆光祖曰。佛道广大。不独尊而敬之者。生大福。即轻之诋之。侮之雠之者。亦终将得益焉。如入栴檀之林。或躏蹴焉。或斩伐焉。皆染香气以出也。又曰。余世业儒。诵孔子之言甚谨。尝检国朝故事。窃见太祖高皇。太宗文皇。所以尊崇佛典特异。既刻大藏经板贮两京。又数出内帑金。印造数千部。颁天下郡邑名蓝。延高僧讲演。而属四民共听焉。余始諰諰然疑。岂佛氏之教。有出吾儒上哉。不然。聪明圣智莫如我二祖。何信之之笃。如是。试取内典观之。则广大无际。如望溟渤。而莫得其涯涘也。久之稍窥端绪。则如昏衢之睹日月。而仰其烛照也。又久之会文归己。稍获其用。则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阙也。然后知二祖之见。渊哉远矣。夫自儒道而下。九流百氏之奥。礼乐德艺之微。性命之精。事物之粗。方内方外。世出世间之法。大藏靡不具焉。凡至理密义。诸家累千万言而不能发者。以一言发之。瞭如也。佛法之浅浅。胜他教之深深。讵不信夫。
  幻寄瞿汝稷曰。世之诞佛者。皆比於范缜之神灭者也。而神灭非圣人所立教也。夫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即心也。即道也。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圣人所以参赞化育者也。是岂形之所及也。惟圣人为能穷神而庸愚固未尝亡。特不知其即道耳。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不知则一狥於形。於是遗范围天地之广大。而自狭。弃曲成万物之微妙而自秽。终日役役。不过耳目口腹。圣人愍焉。故谕之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谓之道。复虑人之自画。而高远之。谓非己所及也。故曰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尧之所以尧。穷此神也。桀之所以桀。昧此神也。是神者。溯之无始。推之无终。岂形生而始生。形灭而随灭哉。形有尽而神无穷。故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而缜之言曰。形即神也。神即形也。形生而神生。形灭而神灭。藉如缜言。操则存者。形存欤。舍则亡者。是亡欤。出入无时。莫知其乡。百骸九窍六脏。谁能然欤。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梦说筑岩。岂目所瞩。处今而忆昔。在吴而知越。何形之能然。缜亦不思甚矣。履帝武敏而生弃。杜伯关弓。伯有为厉。坟典所载。未易悉举。是皆迦文之所倡乎。故缜之言。形即神也。形灭神灭。非圣人所立教也。君子之所弃也。是使人重形而遗神。沦胥以溺者也。何以言之。谓形即神。则舍形无我。舍形无我。则凡形之所欲。皆我之所欲。而以礼义维之。是强也。是外铄也。神不灭而谓灭。则尧桀均尽。颜跖均生。均生。则纵佚者自适。均尽。则好修者徒劳。於是示之以余庆。惑之以百殃。则见以为茫昧而难征也。揭之以仁义。则以为仁义撄人心。揭之以性善。则以为性恶。则以为善恶混。几何其能信之。於是聿皇得丧。徽缠贪毒。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沉沦昏衢。莫能自出。旋复流浪。为苦无已。如来智入三世。圆应众机。五时说法。海墨不可胜纪。其流入震旦者。才海墨之一滴。其语报。则征之三世。其语性。则尽之妙觉。知三世之报。则尧桀不均尽。知性觉之妙。则性善无所疑。故下焉者。得其说。必惕於三世之报。恶不俟惩而革。善不俟劝而行矣。上焉者得其说。则妙契性善之真。居仁由义。若耳听目视。何有撄吾心哉。是以圣贤之教。得如来而大畅。惜哉缜之不讲。谓神灭形灭。而诞佛也。惟如来之教。能穷此神之广大微妙。语其大。则天地者。无尽大海之一沤耳。元会运世者。无尽时劫之一瞬耳。语其妙。则无声无臭。此之空谛也。精一执中。此之尸波罗蜜也。一言演为无量义。竟古今而推之。莫能竟也。儒墨之是非。黄老之秘密。与夫百家之雄辩。一言而蔽之而有余也。佐尧而尧。佐舜而舜。父以之而慈。子以之而孝。护世以之而护诸众生。帝释以之而离爱。梵天以之而胜慧。二乘以之而回向真乘。菩萨以之而证入妙觉。四圣六凡。无根不被。故其言必至於海墨也。河沙妙德。罔越穷神。故其要必归於一乘也。世出世法。莫不竭尽而无余矣。是以世之兴王。莫不尊尚。列代名卿宿儒。或行峻一世。或文雄百代。龙翰凤雏之彦。兰熏雪白之贤。归命法流。颐真灵筏者。数之更仆。未易终也。考其人之操履事业。皆彪炳史册。故未尝以嗜此而坏世间法也。使道德之蕴。不出於六艺。性命之微。无过於诸儒。则彼固皆含六艺之腴。入诸儒之室。何肯悦诐辞而释微言。就僻行而[斁/皿]大道乎。是弃缟纻而求短褐之类也。非人情矣。嗟乎。四大假合也。百年旦暮也。昔之所历。於今奚存。今之所存。又何可恃。至爱终离。大业终弃。神之未穷。茫茫安托。适百里而不得其所托。则皇皇焉。浩劫之适。何翅百里。七趣纷沓。所托非定。狃百年之得丧。而轻浩劫之流浪。可不谓大哀耶。故济我於一时者。不及济我於一世者也。俾我一世得所安者。不如使我浩劫得所安者也。求济我於浩劫者。非如来之教而何。姑未敢论受果登地。第能泛澜觉海。少溉余润。则契根根尘尘。靡不周徧法界。故不独可以穷神。亦可以穷形色之原矣。於是缠盖不能縻。阴阳不能控。修兮其翔。洎兮其集。得固如也。丧亦如也。未游焉者。不独丧之为丧。既游焉者。不独得之为得。念念灭尽而非断。古今不异而非常。毕化沙界而壹无事。默然宴坐而万行严。往来生死。未尝生死。出入净秽。初无净秽。岂将来而后证。审於今而不诬。是以究旷劫於剎那。拔九类於半偈。莫尚如来之教矣。
  佛说诸经宗旨 发明(一代时教。难以周知而徧举也。其有当於宗统者。节书之。而诸家拈颂中稍平易者。书一二以附焉)。
  经题[米-木+八]字。
  (僧问地藏琛。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未审是甚么字。藏曰。看取下注脚 幻寄曰。有以沤和二字释此者。是以柏树子话为三界唯心。同一鼻孔。座主见也)。
  (径山杲颂曰。以字不成八字非。烁迦罗眼不能窥。一毛头上重拈出。愤怒那咤失却威)。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
  (南岳储颂曰。我相人相。恁底模样。鼻直眉横。何曾错向)。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於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辨真实。
  (径山杲颂曰。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蛱蝶飞)。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雪堂行颂曰。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长天秋水。孤鹜落霞)。
  (南岳储颂曰。握则为拳。开则成掌。放下手来。是一是两)。
  楞严经。佛谓阿难。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海印信颂曰。见不及处。江山满目。不睹纤毫。花红柳绿。白云出没本无心。流水滔滔岂盈缩)。
  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陨。
  (尼无着颂曰。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销陨。试问杨岐栗蓬。何似云门糊饼)。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天目礼颂曰。不汝还兮复是谁。残红落满钓鱼矶。日斜风动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咄。咄。是无等等咒)。
  阿难复白佛言。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徧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鬼畜生。
  (南岳储颂曰。闲田一亩。赢来日久。种麻得麻。种豆得豆)。
  佛告阿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