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名太子为萨婆悉达(华言顿吉)。
  王还宫已。集臣众议。定太子名。诸婆罗门。(此云净行道学)即共论议。而白王言。太子生时。所有诸瑞。莫非吉祥。当名太子为萨婆悉达。
  阿私陀(此云无比)仙瞻敬太子相好决定当成佛。
  净饭王普勅群臣。令访多闻有智者。占相太子。时有仙人阿私陀。以神通力。腾空而来。见王曰。知生太子。见种种瑞相。愿得瞻见。王即抱太子出。欲令礼仙人。阿私陀仙急止王曰。此是三界天人中尊。云何而令礼於我耶。仙人即起。合掌礼太子足。具见三十二种相好已。忽然悲泣。不能自胜。王大怪之。仙人欷歔答言。太子相好具足。若在家者。年一十九。为转轮王。若出家者。成等正觉。广度天人。然太子诸相明显。必当学道。成无上尊。以法利生。广度天人。为世间眼。但恨我今年寿将尽。生无想天。不睹佛兴。不闻经法。故自悲耳。(无想天精研舍定。心身灰凝。属四禅)。
  摩耶夫人命终生忉利天(太子姨母摩诃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
  太子生满七日。母摩耶夫人命终。以生太子功德。上生忉利天 发明(太子在兜率天时。自知福德威重。无有女人。堪受礼者。因观察摩耶夫人寿命将终。余有十月七日之期。故托之生。是善权方便。诸佛无异)。
  乙卯二十七年。
  太子年二岁处王宫。
  丙辰二十八年。
  太子年三岁处王宫。
  净饭王为办童子玩好之具。无不珍备。时举国人民。皆行仁惠。五谷丰熟。风雨以时。皆是太子福德所致。
  丁巳二十九年。
  太子年四岁处王宫。
  戊午三十年。
  太子年五岁处王宫。
  净饭王勅车匿等五百青衣。给侍太子。
  己未三十一年。
  太子年六岁处王宫。
  庚申三十二年。
  太子年七岁就学具无师智。
  凡诸典籍技艺。天文地理。皆悉自然知之。不由师授 发明(五地菩萨。一切世间有学。皆悉修习。无不明达。况佛已满圆觉。成无上智耶)。
  辛酉三十三年。
  太子年八岁处王宫。
  壬戌三十四年。
  太子年九岁处王宫。
  癸亥三十五年。
  太子年十岁处王宫校试。
  与从弟提婆达多(此云天授)难陀(此云欢喜)等。试力校射一切无与等者。莫不叹服恭敬。
  净饭王集会群臣灌太子顶立为太子。
  甲子三十六年。
  太子年十一岁处王宫。
  乙丑三十七年。
  太子年十二岁处王宫。
  丙寅三十八年。
  太子年十三岁处王宫。
  丁卯三十九年。
  太子年十四岁处王宫出游观化。
  太子启王出游观化。到诸城门。有所见。感叹而回。
  戊辰四十年。
  太子年十五岁处王宫。
  己巳四十一年。
  太子年十六岁处王宫。
  庚午四十二年。
  太子年十七岁处王宫纳妃。
  净饭王为太子择妃。有女名耶输陀罗。(此云华色)颜容端正。智慧才德。超过一切。王为纳之。更增伎乐。昼夜娱侍太子。太子纳妃。不相接近。王深疑。恐不能男。
  辛未四十三年。
  太子年十八岁处王宫复纳妃。
  净饭王以太子不近耶输。复广求贤女。乃得瞿彝。(此云明)太子虽纳。亦不接近。太子默念。恐父王以种嗣为碍。乃以手指妃腹曰。却后六年。尔当生男。妃遂有娠 发明(菩萨无欲。所以示见妻息。不拨世缘耳。罗云於天。变没化生。不由父母合会而生。又是本愿所致。世人毋以俗念怀疑也)。
  壬申四十四年。
  太子年十九岁二月八日出家。
  太子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何所遇。即复启王出游。於四门见生老病死等事。复遇见净居天人所化作沙门披法服者。悲喜交集。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於是夜子时。有净居天人。於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时至。可去矣。於是诸天捧所乘马足。超然凌虚。逾城而去。发大誓愿。曰。不断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冤憎会。穷贫困。求不得。八苦)不成无上菩提。(此云道)终不还也。净饭王思甚。遣大臣劝谕还宫者万计。确然不回(广如经载) 发明(道可以随处修。佛必从僧中成。千佛必由。三世无别。若不出家。生死不了家为苦聚。一切业障。由之而生。出家真因。一切道业。由之成就。世间梦幻。转眼即空。恩爱会当别离。富贵何能长久。聪明受累。愚蒙无知。生死海中。谁能度脱。佛示出家。断一切爱。离一切妄。超出天人。决了生死。始从一念。纵至成佛。故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又曰。脚头只有些儿路。千劫还君一度行)。
  或谓祥符曰。出家之法。以余观之。何其悖也。何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今则髡其颅。刈其须。斯不为毁伤乎。父母者。生我者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不孝以无后为大。今则背弃其亲。动之千里。生绝甘旨。死无蒸尝。於孝何居。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出家则君臣之义。邈然远之。何以为忠。断绝人伦。不顾似续。使举世而出家。不几世界空虚乎。欲正人君子不非之。且求其信。何可得也。祥符曰。子言是也。山僧三十年前亦曾言之。今将明以告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固所以为孝也。今孝如大舜。能保父母不死乎。能保父母死。而身体发肤不毁伤乎。父母死而不能救。父母死而身体灭坏。发肤毁尽。漠然不以为念顾。鳃鳃恤一己之身体发肤。吾未见其所以为孝也。且所云不亏其体。不辱其亲。非仅形骸之谓也。能守其身。克全乎所以为身者。方可谓之不毁伤。出家之法。何争於须发而必去之髡其顶者。示已脱俗。不复同於世相。顾形思义。务所当务也。子知出家何所为乎。为了生死也。生死不学。佛道不能了。佛道非弃舍世缘不能学。故不从浅近起见。而惟深远是图。暂违其亲。终欲度脱其亲也。终欲进亲於道。俾吾亲得免幻躯报谢之苦。共证真常净乐之域也。口体之养。晨昏之奉。孝之小者也。以道事亲。度脱其亲。孝之大者也。举世间之孝。又孰有大於出家者乎。子以为远君臣之义。是不忠也。而抑知山林中人。晨香夕镫。祝延北阙。兢兢焉无日不以国王水土之恩为念乎。且五戒十善。清严摄物。所以默扶王化者。又岂子之所得而知者耶。至谓举世出家。则有世界空虚之虑。何其抱杞人之忧。若是岌岌也。举世沉沦贪爱。耽着利名。如何得能出家。若能出家。则梵行清白。福德同天。纯善无恶。皆为贤圣。天人岂藉秽欲而生。贤圣则各正性命。子未知夫人天凡圣之由。死生幽明之故。吾又何能一一为子饶舌哉。从古至今。正人君子。不知其几几也。未之知者。自不能不议之疑之。已知之者。信之尊之。而莫能窥测其极致。恨知之晚。悔不身先之者。亦复何限。何子言之易易也。
  太子自以所佩剑断除须发以七宝衣易粗布僧伽黎(此云割合重复衣)服之(佛佛出家。剃除须发。服僧伽黎。表法同也) 发明(世尊种种示见。皆以调摄众生无非佛事。故一一特书。昭佛佛道同。不离世相而不即世相也)。
  菩萨入檀特山修道习定(以后称菩萨。成等正觉后称佛)。
  於阿蓝迦蓝处习不用处定(广如经载) 发明(佛已历劫道成。所以然者。调摄众生也。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菩提)。
  癸酉四十五年。
  菩萨在檀特山修道(未出家以前。太子书年。出家以后。菩萨不书年)。
  甲戌四十六年。
  菩萨在檀特山修道 发明(正人修邪法。邪法亦成正。故书修道)。
  初至檀特山。习不用处定三年。知非便舍。
  乙亥四十七年。
  菩萨复至郁头蓝弗处修道习非非想定。
  丙子四十八年。
  菩萨修道习定。
  丁丑四十九年。
  菩萨修道习定知非便舍。
  戊寅五十年。
  菩萨入象头山修道行苦行。
  昭王己卯五十一年。
  菩萨同诸外道苦行日食麻麦。
  穆王(昭王子。名满。在位五十五年。按谥法。布德就义曰穆)。
  穆王庚辰元年。
  菩萨修道行苦行。
  辛巳二年。
  菩萨修道行苦行。
  壬午三年。
  菩萨修道行苦行。
  癸未四年(景德传灯录作三年者误)。
  菩萨苦行满沐浴於尼连河受天化女所献乳糜。
  降魔 发明(菩萨观察十种义故。示见降魔。乃至菩萨从兜率降生。以及涅盘。一一具有十种深义示见。如华严离世间品所明)。
  菩萨诣毕钵树下。天帝化人。撷瑞草以藉坐。景云祥风。四起纷披。天魔念菩萨道成。且受折抑。率众作难。穷见可怖可欲诸境。菩萨泊然不动。以指指地。地大震。魔皆颠仆。於是降之。
  祥符荫曰。魔佛不二。只在一心。不善用心。佛即是魔。善用其心。魔即是佛。魔佛无体。唯在当人。佛之与魔。间不容发。且佛非魔不成。一一顺逆境界。皆为增上因缘。魔非佛不伏。可怖可欲诸境。伎俩皆穷。而定慧慈威。何所不摄。学道人能入佛入魔。佛魔不异。即魔即佛。魔佛两忘。至竟魔佛无依。入即何有。其於道也。斯庶几乎。
  菩萨入定成道。
  菩萨於二月。(周正建子即今十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至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祥符荫曰。道也者。如大王路。不离当处。初无隔碍。众生与佛。体用俱同。触途成滞。乃成众生。行解圆满。遂成佛果。解圆行满。只能如道之量。而於道不增毫厘。触途成滞。亦只背道之量。而道未尝因之灭失。是以佛成道也。无所不成。而实无所成。斯以谓之根本不动智。众生触途成滞。究可就路还家。一举步间。便与道体不隔。斯以谓之差别妙慧智。佛具此智。方乘大乘而成正觉。若无此智。设修於道。只证二乘。及生净土。而不成佛。佛道圆成。不离当前一念。众生念念。可以成道。一念纯真。十方坐断。涅盘生死。犹若空华。圣见凡情。俱为梦幻。若来祖师门下。正好买草鞋行脚在。
  阿难陀生(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以世尊成道日生。故名)。
  甲申五年。
  佛初转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
  佛成道已。思惟己所得法。甚深难解。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今此众生。邪欲所障。迷惑不信。反生诽谤。当堕恶道。甚可悲悯。大梵天王。及诸天等。申礼劝请。佛受其请。曲垂方便。遂诣波罗奈国。(此云江绕城)鹿野苑中。为五人。(一阿若憍陈如。此言无知。佛之舅氏。二頞[卑*页]。此云马胜。佛之家族。三跋提。此云小贤。佛之家族。四十力迦叶。亦名婆敷。亦佛之舅。五拘利太子。斛饭王之长子。乃佛从兄弟也)宣说四谛。(苦。集。灭。道)三宝(佛。法。僧也)乃成。(佛为佛宝。四谛为法宝。五人为僧宝也)五人证果(得法眼净。及无生智) 发明(巨夜长寝。无人能觉。慧日未出。明星前见。陈如等初受法味。初入法流。初登真谛。初入圣证。在一切人天罗汉之前。故具书之)。
  受四天王所奉钵(梵语钵多罗。华言应量器)。
  时有五百商主。以蜜麨奉供於佛。佛念过去诸佛。受食仪式。用钵多罗。时四方天王。知佛心念。各持其一钵奉佛。佛受四王之钵。累置掌上。按令成一。使四际相见。咒愿受食已。即援商人三归(令归依佛法僧三宝)。
  乙酉六年。
  佛在象头山为龙鬼等说法 发明(佛处众会为众说法。难以具书。今书其始初凡近一二。以槩一切)。
  或问牟子(汉初平时人名未详作理惑论)曰。夫至实不华。至辞不饰。言约而至者丽。事寡而达者明。故珠玉少而实。瓦砾多而贱。圣人制七经之本。不过三万言。众事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之亿数。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为烦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异於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别於邱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涓流。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数仞之溪。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求凤凰之雏。必难获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经前说亿载之事。道万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乾坤肇兴。其微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广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有。虽非一人所堪。譬若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其余哉。问曰。佛经众多。欲得其要。而弃其余。直说其实。而除其华。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寒。絺绤御暑。舟舆异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经之备。复作春秋孝经者。欲明道德。正人心耳。佛经虽多。其归一也。何弃之有哉。
  佛为优娄频螺迦叶兄弟三人说法(并度其弟子一千人)。
  发明(佛度弟子。无量无数。难以尽书。今依经载。书上首一二。以槩其余)。
  丙戌七年。
  佛度舍利弗(此云身子)目连(采菽氏)等。
  舍利弗初师梵志沙然。有二百五十弟子。於路逢頞[((白-日+田)/廾)*页]比邱。威仪庠序。因问师法。頞[((白-日+田)/廾)*页]为举诸法从缘生偈。一闻即得初果。来至佛所。七日达一切法。证阿罗汉。因同目连归佛。目连闻法。经十五日。乃得四果。二人为佛左右面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连神通第一)。
  丁亥八年。
  佛定出家沙门同称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