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禅师德章复入内奏对。
  禅师法眼下第四世杭州净土院惟正(一作政)寂。
  正幼从钱塘本如受业。郡人欲启帑以度牒施。正叹曰。古之度人。以清机密旨。今反是。去古远矣。吾堕三宝数。当有其时。遂跪谢不受。如问故。正曰。彼非知我者。特以师之言。旋百千於一童子。保其终身能施物不责报乎。如来世尊。大愿度生。则有慈荫。今妙法莲华经是也。当折节诵持。恩并归一。於义为安。如益奇之。年十八为大僧。独拥毳袍且毙。复有愿输岁时用度。俾继院务。正复谢曰。闻托钵乞食。未闻安坐以享。历谒诸祖。未闻废学自任。况我齿茂气完。正在筯力为礼。非从事屋庐之秋也。遂游方。受心法於惟素。素董功臣山净土院。正辅相之久而继席。内翰叶清臣迎正论道。一日语正曰。明日有客集。愿师来洒以甘露。正诺之。明日遣邀。正以一偈授曰。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仗又思维。为僧只合居岩谷。国土筵中甚不宜。竟不往。尝跨一黄犊。出入。军持巾钵悉挂角上。故俗呼为正黄牛。侍郎蒋堂出守杭州。与正为方外交。正每往谒至郡庭下犊。谈笑终日而去。正律身精严。冬不拥炉。以芦花作球。纳足其中。客至共之。夏秋好玩月。吟笑达旦。率以为常。或问师以禅师名。乃不谈禅何也。曰徒费言语。吾懒。宁假曲折。但日夜烦万象为敷演耳。言语有间。吾此法无尽。所谓造物无尽藏也。孟夏日。语众曰。夫动以静对。未始有极。吾一动。历年六十有四。今静矣。然动静本何有哉。於是泊然而逝(损园荫客金陵卢龙山房。题政黄牛图。赠巢山至和尚诗曰。有宋山林朝市然。绿绨丹诏白云边。高人视此如蜗涎。翛然自适吾之天。爱骑黄犊冲华筵。军持书卷挂角颠。风流翰墨惊名贤。只字单词争爱怜。兴来随意山水前。长歌大啸傲云烟。驰逐不用珊瑚鞭。岂如养骏黄金鞯。青松千树夕阳悬。茅庵归去草芊芊。高情非为矫其偏。逸韵千古争喧传。以今视宋更天渊。吾师寄托宁后先。诛茅缚屋师山巅。蕉团一瓢诗几编。欲买黄犊尚无钱画图晤对夫何嫌。苍葭我问秣陵船。一庭秋雨湿苔砖。指点壁间笔墨妍。茶铛窗外响红泉。夫椒山下五湖连。烟波一叶可忘年。蒲芽菰米手烹鲜。渔翁舟子谁何焉。大盆弄月溯沦涟。鸥群鹭友两缠绵。吾师肯来拨书眠。荻花拥足竦寒肩。身入图画作癯仙。鸣呼。身入图画作癯仙。至嗣灵隐礼。隐金陵狮山。时高其风操)。

  临济第九世祖

  讳守端。衡阳葛氏子。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山主得度。参杨岐祖嗣法。
  庚寅皇佑二年。
  临济第九世白云祖嗣宗统(二十三年)。
  祖住承天寺。
  祖游庐阜。圆通讷禅师。荐住承天。声名籍甚。僧问。如何是佛。祖曰。镬汤无冷处。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祖曰。水底按葫芦。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曰。乌飞兔走。
  禅师德章乞终老山林诏住杭州灵隐赐号明觉。
  禅师江州圆通居讷辞诏住净因举书记怀琏自代。
  讷梓州蹇氏子。试经得度。以讲学冠两川。耆年多下之。因禅者策发出蜀。放浪荆楚。至襄州洞山荣(荣智门祚嗣)座下。留止十年。嗣其法。后游庐山。太守程师孟请住归宗。迁圆通。汴京自周朝毁寺。太祖建隆间复兴两街。止是义学而已。士大夫聪明超轶者。皆厌闻名相。而少林一宗。尚未大行。翰林杨亿晁迥首发明之。内侍李允宁奏旋汴宅一区。创兴禅席。勅赐额曰十方净因禅院。帝闻讷名。特诏开法。以目疾坚辞不赴。举本院书记怀琏自代。於是诏琏。琏至。引对佛法大意称旨。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赐琏号大觉禅师。讷号祖印禅师。
  禅师赞元住蒋山。
  元侍石霜祖久。祖殁。元庐塔种植八年。出世住蒋山。丞相王安石丁母忧。读经山中。与元游如昆弟。问祖师意旨。元不答。石益扣之。元曰。公有般若之障三。有近道之资一。更一两生来。或得纯熟。石曰。愿闻其说。元曰。公受气刚大。世缘深。以刚大气遭深世缘。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怀经济之志。用舍不能必。则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经世之志。何时能一念万年哉。又多怒。而学问尚理。於道为所知愚。此其三也。特视名利如脱发。甘淡薄如头陀。此为近道。且当以教乘滋茂之。可也。石再拜受教。
  辛卯三年。
  佛灭后二千年。
  庐山归宗火方丈慧南禅师入岳获智证 发明(寺火不书。此书以南禅师在狱得三昧证也)。
  南住归宗。寺火。一夕而烬。大众哗动山谷。南安坐如平时。僧洪准欲掖而走。南叱之。准曰。和尚纵厌世间。慈明法道。何所赖耶。因徐整衣起。火已及坐榻矣。入狱。郡吏发其私忿。拷掠百至。绝口不言。惟不食而已。两月后得释。须发不剪。皮骨仅存。可真迎於中途。见之泣下曰。师兄何至是也。南叱曰。这俗汉。真不觉下拜。他日谓门弟子曰。我在狱证法华经菩萨游戏三昧。经曰。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心不好乐。呵小乘也。以其不能成就众生耳。弟子请闻其说。南曰。凡狱吏之治有罪者。察见其情伪。必痛加捶楚。欺诈之实尽则自释。虽有酷刑。不能申也。罪至於死。亦所甘心者。智尽情枯故也。今禅学者。驰求之狂。欺诈之病。不以知见之慧锻之。何由而释。
  禅师倚遇住法昌。
  遇游西山。睠双岭深邃。栖息三年。始应法昌之请。法昌在分宁北。千峰万壑。古屋数间。遇至止。刀耕火种。殊安乐之。衲子不堪其枯淡。多弃去。坐此成单丁。
  壬辰四年。
  祖住圆通。
  讷以圆通让祖。自处东堂。祖时年二十八。自以前辈让名席。责己甚重。敬严临众。以公灭私。宗风大振。
  禅师云门第四世明州雪窦明觉重显寂。
  显初游方时。谒庐山林禅师。拂其机。一众股栗。林谕众曰。此如来广大三昧。非汝等以取舍心可了别也。驸马都尉李遵勖。奏赐紫方袍。侍中贾公奏锡号明觉。六月十日。中夜辞众。盥浴整衣。侧卧而逝。门人惟盖文轸等。裒集提唱拈颂诸录行世。
  祥符荫曰。从上佛祖机语。如乳之於水。醍醐之在酥酪。自雪窦发其精微。剔其肯紧。而乳与醍醐。择之不待鹅王。味之消除杂毒。拈颂之於来学。开通心眼不少。盖其精脱融洽。悟与辩才。兼无碍者也。
  癸巳五年。
  甲午至和元年。
  祖徙法华 阙疑(讷初举祖住承天。又逊居东堂。辞诏举琏书记自代。盖虚怀无我。盛德尊宿也。祖退图通一节。故阙而不书)。
  道隆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发明(隆以梦召。偈句酬倡。留宿禁林。故书法如此)。
  隆广慧琏嗣。游京客景德寺。日纵观都市。归常二鼓。一夕不得入。卧於门之下。帝梦至寺门。见龙蟠地。遣中使视之。睹隆熟睡。惊矍问名归奏。帝闻道隆名。喜曰。吉征也。明日召至便殿。奏对详允。帝大悦。偈句相酬。络绎於道。或入对。留宿禁中。礼遇特厚。赐号应制明悟禅师。会诏大觉琏於化成殿说法。召隆问话。机锋迅捷。帝大悦。侍卫皆山呼。隆即疏奏。举琏自代禁林待问。秘殿谈禅。乞归卢山。帝览表不允。有旨建华严禅院令开堂。后年八十余。寂於盛暑。安坐七日。手足柔和。
  归宗南结庵积翠。
  南结庵黄檗溪上曰积翠。学徒奔凑。虽饱参老宿。至则怃然自失。就弟子之列。潘兴嗣尝问其故。南曰。父严则子孝。今日之训。后日之范也。譬诸地尔。隆者下之。洼者平之。彼将登於千仞之上。吾亦与之俱。困而极於九渊之下。吾亦与之俱。伎之穷。则妄尽而自释也。又曰。姁之妪之。春夏之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之所以成熟也。吾欲无言得乎。室中尝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学者莫测。脱有酬者。南无可否。敛目危坐。兴嗣又问故。南曰。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关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
  禅师法远住浮山。
  远初住舒州太平兴国。次住姑苏天平。是年住浮山。一日与待制王质论道。远画一圆相问质曰。一不得匹马单枪。二不得衣锦还乡。鹊不得喜。鸦不得殃。速道。质罔措。远曰。勘破了也。
  乙未二年。
  祖住白云。
  祖在法华。衲子至无所容。士大夫贤之。住白云海会示众。若端的得一回汗出来也。向一茎草上便见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玉殿琼楼。却被一茎草盖却。且道作么生得汗出去。良久云。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
  净因怀琏乞归山不允赐龙脑钵对使焚之。
  琏进偈曰。六载皇都唱祖机。两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隐去欣何得。满箧唯将御颂归。帝和颂不允。仍宣谕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再住京国。且兴佛法。琏再进颂谢。既而遣使赐龙脑钵。琏谢恩罢。捧钵曰。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铁食。此钵非法。遂焚之。中使回奏。帝嘉叹不已。
  祥符荫曰。宗师格外明机。往往踏毗卢顶上行。道隆怀琏等游於帝王之廷。虽不失其为道。然亲近国王大臣。究非本色宗持所宜。观其对使焚钵。凛凛犹有衲僧风规。校今山林中人。幸邀天眷。如恐不及者。风趋日下。可胜道哉。
  丙申嘉佑元年。
  开先善暹举禅师慧圆住洞山积翠南出山见之。
  暹初依雪窦显。举住金鹅。暹题偈於壁而逸。后住庐山开先。后学多所成就。圆嗣雪窦。依暹於开先。会洞山虚席。暹举应筠人之请。时南住黄檗。因出邑相见。南默无所言。但焚香相向危坐而已。自申时至三鼓。圆即起曰。夜深妨和尚宴息。趋出。明日各还山。南问永首座。汝在庐山识今洞山老否。曰不识。止闻其名。久之进曰。和尚此回见之如何人。南曰。奇人。永退问侍者。汝随和尚见洞山。夜语及何事。侍者以实吾。永曰。疑杀天下人。
  丁酉二年。
  禅师法秀出世四面山。
  秀参天衣怀。嗣其法。出世淮四面山。杖笠之外。衣具而已。衲子追逐。秀哀祖道不振。以身任之。
  戊戌三年。
  浮山远退居会圣岩。
  远退休会圣岩。作九带。叙佛祖宗旨。欧阳修闻远名。造其室。会客棋。遽收局。请远因棋说法。远命挝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着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什么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修大嘉叹。
  乙亥四年 欧阳修等修唐书成。修又撰五代史七十四卷。将旧唐史所载释道之事。并皆删去。
  祥符荫曰。修之删去释氏。力为排诋。乃其维持名教之苦心。但未知佛法耳。晚年致仕居洛中。闻禅师修颙德业。一日延颙遽问曰。浮图之教何为者。颙乃欵论。指挥微妙。修竦然曰。吾初不知佛书。其妙至此。易箦时。召子弟切诫之曰。吾生平以文章名当世。力诋浮图。今此衰残。忽闻奥义。方将研究。命也奈何。汝等勉旃。无蹈后悔。修乃捐酒肉。撤声色。灰心默坐。令老兵近寺借华严。读至八卷。安坐而薨。是修之桑榆晚照。未尝不归命觉天也。今士大夫家。未知修晚诣之所造。而徒效其前途之所为。於佛法无纤毫之损。而自己失邱山之益。亦何乐而为此哉。
  禅师义青至浮山。
  青青社李氏子。七龄颖异。试经得度。习百法论。未几入洛听华严。五年。忽猛省曰。法离文字。宁可讲乎。即弃去游方。至於浮山。时圆鉴远居会圣严。梦得俊鹰畜之。既觉而青届旦至。远以为吉。礼延之。令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因缘。
  庚子五年。
  禅师谷隐下润州金山达观昙颕寂。
  颕首谒太阳。次参谷隐聪。太尉李端愿延居园斋。时夏竦王曙欧阳修与愿兄端悫等。咸扣玄关。聪录其语曰。登门集。晚住金山。嘉佑四年除夕。遣侍驰书别扬州刁景纯学士曰。明旦当行。不暇相见。厚自爱。景纯开书大惊曰当奈何。复书决别而已。中夜候吏报扬州持书船将及岸。颕欣然令挝鼓升座。叙出世本怀。谢裨赞丛林者。劝修勿怠。下座读刁书毕。大众拥步上方丈。跏趺。挥令各远立。良久而化。
  圆通讷举书记了元住承天。
  元二岁能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诵诗三千首。闾里咸称神童。剃染受具。游庐山谒开先暹。大称赏之。又谒圆通讷。讷惊其翰墨曰。骨格已似雪窦。后来之俊也。遂命掌记。会承天虚席。讷以元当其选。郡守见而少之。讷曰。元齿少而德壮。虽万耆衲不可折也。於是元住承天。
  辛丑六年。
  禅师义青於浮山悟道。
  青在浮山经三载。远一日问曰。汝记得话头么。试举看。青拟对。远掩其口。青了然开悟。遂礼拜。远曰。汝妙悟玄机耶。青曰。设有也须吐却。时资侍者在旁曰。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青回顾曰。合取狗口。若更叨叨。我即便欧。
  禅师契嵩诣阙上书进传法正宗记。
  十二月六日。杭州灵隐永安兰若传法赐紫禅师契嵩诣阙上书。进传法正宗记十二卷。祖图一面。辅教编三册。内翰王素为之表闻。嵩字仲灵。号潜子。藤州镡津李氏子。受记於洞山聪。居杭之西湖三十年。闭关不妄交。夜则顶戴观音像。诵其号必满数万声乃寝。自是世间章句。不学而能。
  壬寅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