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勅收传法正宗记辅教编编入大藏。
  书留政府七十一日。时韩公琦览之。以示欧阳修。修方以文章自任。见其文谓琦曰。不意僧中有此郎耶。当一识之。与语终日。大悦。上读至为道不为名。为法不为身之句。嘉叹久之。三月十七日有旨。宣传法院。收入大藏。勅赐嵩师号明教大师。辞让不允。
  癸卯八年。
  禅师义青於浮山续嗣曹洞宗统。
  青领悟后。复经三载。远时出洞下宗旨示之。青悉妙契。遂付以太阳衣履曰。代吾续洞上宗风。善自护持。无留此间。令见圆通秀。

  曹洞第七世祖

  讳义青。青社李氏子。从浮山圆鉴悟旨。嗣续太阳正脉。初住海会。次迁投子。
  曹洞第七世投子祖嗣宗统(一十九年)。
  祥符荫曰。兴灭继绝。大道为公。古今盛德事也。青祖时方阅藏於庐山。至熙宁六年。方住龙舒海会。实继白云端祖之席。又八年移投子。兹即嗣统者。以洞上正脉既已有在。不可久旷也。
  禅师天衣下天钵重元寂。
  元参天衣怀悟旨。怀尝目之曰。此吾家千里驹也。潞公文彦博出镇魏府。请住天钵寺。示众曰。时当缺减。人寿少有登六七十。汝辈入我法中。整顿手脚未稳。须臾衰病老死至。前去几何。尚复悠悠。何不初中后夜纯静去。一日别博曰。入灭去。博亲往临视。执上所赐白琉璃瓶祝曰。佛法果灵。愿舍利填吾瓶。果如所愿。博自是竭诚内典。精修净业。
  英宗(名曙在位四年)。
  英宗甲辰治平元年。
  禅师翠岩下南岳云峰文悦寂。
  悦短小粹美。有精识。年十九。策杖游江淮。至筠州大愚。见屋老僧残。荒凉如传舍。悦无留意。将行而雨。雨止。芝升座曰。大家相聚吃茎齑。唤作一茎齑。入地狱如箭射。下座。无他语。悦大骇。夜造丈室。芝曰。来何所求。曰求佛心法。芝曰。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后生趂有色力。何不为众乞食。我忍饥不暇。暇为汝说法乎。悦不违。即请行。及还。移住西山翠岩。悦又往依之。夜诣丈室。芝曰。又欲求佛心法乎。汝不念乍住屋壁疎漏。又寒雪。我日夜望汝来。为众营炭。我忍寒不能。能为汝说法乎。悦又不敢违。入城化炭还。时维那缺。悦夜造丈室。芝曰。佛法不怕烂却。堂司一职。今以烦汝。悦不得语而出。明日鸣犍椎坚请。悦有难色。拜起欲弃去。业已勤劳久。因中止。然恨芝不去心。地坐后架。架下束破。桶盆自架而堕。忽开悟。顿见芝从前用处。走搭伽黎上寝堂。芝迎笑曰。维那且喜大事了毕。悦再拜汗下。不及吐一词而去。服勤八年而芝殁。东游三吴。所至丛林改观。雪窦尤敬畏之。每集众茶。特设榻以示礼异。出世南昌翠岩。未几住法轮给舂监刈。皆自董之。见挟幞负包而至者则喜。见荷担者。蹶頞曰未也。更三十年。跨马行脚也。俄迁云峰。升座辞众。泊然而化。阇维。得五色舍利。塔於禹溪之北。
  禅师雪窦下天衣义怀寂。
  怀嗣雪窦显。自铁佛至天衣五迁法席。皆荒凉处。怀至必幻出楼观。四事成就。退居吴江圣寿。晚居池州杉山。门弟子智才住佛日。迎归侍奉。才如苏城未还。怀促其归。及踵门。怀曰。时至吾行矣。才曰。师有何语示徒。乃说偈曰。红日照扶桑。寒云封华岳。三更过铁围。拶折骊龙角。才问卵塔已成。如何是毕竟事。怀举拳示之。遂就寝椎枕而寂。
  禅师宗本出世瑞光。
  本无锡管氏子。体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升道价重丛林。归之者如云。本毙衣垢面。探井臼。典炊爨。以给众。夜则入室参究。升曰。头陀荷众良苦。亦疲劳乎。对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实欲此生身证。其敢言劳。升阴奇之。历十年。方剃发受具。又服勤三年。乃辞升遍参。至池阳景德。谒禅师义怀。言下契悟。为侍者。众未有知者。喜寝。鼻息齁齁。闻者厌之白怀。怀曰。此子吾家精进幢也。汝辈他日当依赖之。无多谈。怀居寿圣时。漕使李复圭过怀。夜语及曰。瑞光法席虚。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时本在坐。怀指曰。无如此道人也。圭遂请本出世瑞光。开堂日。众集击鼓。鼓旋於地。圆转震响。众惊却。有僧出曰。此法雷震地之祥也。言毕失僧所在。法席日盛。众恒五百。
  禅师石霜下翠岩可真寂。
  真将寂。示疾甚苦。席稿於地。转侧不少休。喆侍者垂泣曰。平生诃佛骂祖。今何为乃尔。真熟视诃曰。汝亦作此见解耶。即趺坐呼侍者烧香。烟起入寂。
  乙巳二年。
  禅师法演自瑞光抵浮山遂参祖领悟分座。
  演巴西邓氏子。少落发受具。游成都讲席。习百法唯识。窥其奥。置之曰胶柱安能鼓瑟乎。负笈出关。所至无足当其意者。谒瑞光本。举古今因缘会尽。惟不会僧问兴化四面八方来时如何。化云。打中间底。僧作礼。化云。我昨日赴个村斋。中途遇一阵卒风暴雨。却向古庙里避得过。请益本。本曰。此是临济下因缘。须是问他家儿孙始得。遂谒浮山远。请益前话远曰。我有个譬喻。你一似三家村里卖柴汉子。把个匾担向十字街头立地问人。中书堂今日商量甚事。演默计曰。若如此。大故未在。远知演根器异。一日语曰。吾老矣。恐虚度子光阴。可往依白云。此老虽后生。吾未识面。但见其颂临济三顿棒话。有过人处。必能了子大事。演潸然礼辞至白云。祖一见曰。川藞苴。汝来耶。遂举僧问南泉摩尼珠话请问。祖叱之。又祖示以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因缘。久之未契。一日自廊趋上法堂。疑情顿息。献投机偈曰。山前之片闲田地。叉手丁宁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祖特印可曰。栗棘蓬禅属子矣。令掌磨事。一日有僧见磨转。遽指以问曰。此神通耶。法尔耶。演褰衣旋磨一匝。僧无语。未几祖至。语演曰。有数禅客自庐山来。皆有悟入处。教伊说亦说得有来由。举因缘问伊亦明得。教伊下语亦下得。祇是未在。演於是大疑。私自计曰。既悟了。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如何却未在。遂参究累日。忽然省悟。从前宝惜。一时放下。走见祖。祖为手舞足蹈。演亦一笑而已。演后曰。吾因兹出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载清风。祖一日示众曰。古人道如镜铸像。像成后镜在甚么处。众下语不契。举以问演。演近前问讯曰。也不校多。祖笑曰。须是道者始得。乃命分座。开示方来。
  祥符荫曰。古人眼明心公。不欺后学。观雪峰古佛之於风穴。(风穴在雪峰时。请益临济四宾主。峰曰我当时与岩头钦山结伴参临济。值济已迁化。上座要知这话。须问他家儿孙始得。后风穴举似南院。院叹曰。雪峰古佛。乃遥望礼拜)瑞光本之於五祖。可以想见其青天白日之襟怀。古人一言半句之间。彻见其人生平。观莲华峰庵主。以一转语识云门儿孙。浮山远公以一颂知白云有过人处。可以想见其紫电清霜之眼目。至演已投机。而下载清风。乃明得於出身白汗之后。甚矣悟之不可不透。而大法之不可不明也。总之不自欺。方不欺一切。佛祖者不自欺。而不欺一切之人也。学道岂有他哉。
  丙午三年。
  积翠南迁黄龙。
  克文首众。庆闲典客。慧元为侍者。德普以两川义虎。自绵州弃讲来参。彬彬集一时之盛。追媲马祖百丈。
  净因琏再乞归山诏许之。
  琏复上疏乞归。献偈曰。千簇云山万壑流。归心终老此峰头。余生愿祝无疆寿。一炷清香满石楼。上付以札子曰。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累锡宸章。屡贡欵诚。乞归林下。今从所请。俾遂闲心。凡经过小可庵院。随性住持。或十方禅林。不得逼抑坚请。琏携之东归。鲜有知者。四明郡守迎致育王。众建宸奎阁。苏翰林轼知杭州。以书问之曰。承要作宸奎阁碑。谨已撰成。衰朽废学。不知堪上石否。见参寥说。禅师出京日。英庙赐手诏。其略云。任性住持。不知果有否。切请录示全文。欲添入此一节。琏终藏不出。逮委顺后。获於箧笥。
  丁未四年(十二月杜鹃鸣於洛阳)。
  神宗(讳顼在位一十八年)。
  神宗戊申熙宁元年。
  己酉四年。
  禅师石霜支下隆兴黄龙慧南寂。
  三月一日四祖演通法嗣书。南上堂。山僧才轻德薄。岂堪人师。盖不昧本心。不欺诸圣。未免生死。今免生死。未出轮回。今出轮回。未得解脱。今得解脱。未得自在。今得自在。所以大觉世尊。於然灯佛所无一法可得。六祖夜半於黄梅。又传个甚么。乃说偈曰。得不得。传不传。归根得旨复何言。忆得首山曾漏泄。新妇骑驴阿家牵。翼日午时。趺坐示寂。阇维。舍利五色。塔於前山。南同翠岩悦。参福昌惟善。时适病寒。服药出汗。悦从禅侣徧借被。咸无有焉。有纸衾者。皆以衰老。亦可数。相与太息曰。善公本色住山人也。南盛化时。荆湖江淮衲子奔趋。恒百里无托宿。且多为盗劫。住兴化禅师绍铣。半五十里为馆。令僧主之以接纳。俾得宿食而去。诸方高其风。铣北禅贤嗣。寂后阇维。目睛不坏。二肠屈折如铁。
  祥符荫曰。黄龙证三昧於狱中。以三关把断天下要津。憧憧走英衲如鹜。与杨岐祖。号二甘露门。然非云峰悦极力指之。几何其不流为药汞银乎。噫。师友之成就。讵可泯也。
  禅师祖心补住黄龙。
  心初参云峰悦。三年。难其孤硬。造黄檗得旨。南寂。众请心补住。心欲举圆玑代之。玑掉头径去。心遂继其席。慧元住吴江寿圣寺。遣僧投黄龙嗣法书。南视其欵识曰。吾偶忘此僧。谓专使曰。书未欲开。可令亲来见老僧。专使反命。元即腰包而来。次南昌。闻南已化去。因留叹息。适祖心出城。相会与语奇之曰。恨老师不及见耳。
  禅师庆闲住吉州隆庆院。
  闲出家远游。所至自处。罕与人接。有即之者。一举手而去。师事积翠南。南甚重之。庐陵守张鉴请居隆庆院。
  禅师行伟住仰山。
  伟初受贤首宗於太三藏。因同学劝发弃讲。谒南坐夏积翠有省。住仰山。法席冠江淮。平昔同参知名者皆集。伟莅事有法度。尝遣化十二辈。以其名付维那。使明日俱来受曲折。及会茶。辄失一人。伟问为谁。曰永泰。伟方经营中。首座曰。泰游山去。请以他僧备员。伟然之。俄有告者曰。泰实在。首座匿之以欺众耳。伟色庄。使搜得之。泰自陈怯弱。惧失所受事。首座实不知也。伟令击钟集众曰。首座已分座授道。又老师所赏识。昧心罔众。他人犹不可。乃甘自破坏乎。遂与泰俱出院。诸方服其公。
  禅师黄龙下隆兴泐潭洪英寂。
  英阅华严十明论。发明心地。趋积翠印旨。又见翠岩真。一时学者趋向。住泐潭。六月知事纷争。止之不可。初九日谓众曰。领众不肃。正坐无德。吾有愧黄龙。呼维那鸣钟集众。叙行脚始末曰。吾灭后火化。以骨石藏普通塔。明生死不离清众也。
  庚戌三年。
  禅师元佑辟潭州道林为师席 发明(禅林兴废不书。此书以佑能得宗师体裁也)。
  佑嗣黄龙南。智辩自将。气出流辈。南寂。去游湘衡。衲子追随。声重荆楚。谢师直守潭州。欲禅道林之律居。尽礼致佑为第一世。佑欣然肯来。道林蜂房蚁穴。迭见层出。像设之多。冠於湘西。佑夷廓之为虚堂。为禅室。以会四海之学者。役夫不敢坏像设。佑自锄弃诸江曰。昔本不成。今安得坏。吾法尚无。凡情存圣解乎。六年而殿阁崇成。
  辛亥四年。
  禅师云门下第五世庐山圆通祖印居讷寂。
  讷住圆通二十年。移住四祖开元两剎。所至丛林。号称第一。既老。休居於宝积岩。讷临众简严。不妄言笑。尝习定。初叉手自如。中夜渐升至膺。侍者每视。以候鸡鸣。其精进如此。三月无疾而化。
  壬子五年。
  禅师克文开法圣寿。
  文陕府郑氏子。裂缝掖出家。弃讲南游。谒云居舜不契。闻云峰悦之风。兼程而往。至则悦已寂。嗟曰。既无其人。吾何适而不可。山水虽佳。未暇游也。坐夏大沩。遂造黄龙。初到不契。乃曰。此老只是个修行僧。不会我语。遂去。见香城顺。得见南用处。复回黄龙。为首座。嗣其法。高安太守钱弋请出世圣寿。文方饭於州民家。使至遁去。系同席数十人。有见於新丰山寺者。因叩首泣下曰。师不往。吾党受苦矣。文曰。以我故累君辈如此。因受之。遂阐法焉。
  禅师道光主法平江灵岩。
  光道行卓绝。远近尊礼。住持日。荆公王安石送以诗云。百花深处寺。犹指旧吴宫。事往人何在。香消径已空。今朝送师去。兹地阐宗风。别意兼乡思。依依云树东。
  禅师云门下第五世佛日明教契嵩寂。
  嵩居佛日。退老永安兰若。寂后阇维。眼舌童真顶骨不坏。舍利红白。晶洁。大如菽。
  临济第九世白云祖示寂。
  祖住白云。应化龙门兴化。六坐道场。所至众如云集。寿四十八。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一
  临济第十世祖

  讳法演嗣白云。
  神宗癸丑熙宁六年。
  临济第十世五祖祖嗣宗统(三十一年)。
  祖住舒州四面山双泉禅院。
  卍庵颜曰。演祖初住四面山。孑然独处。凡二年。始有一道士来问道。乃请作知事。又三年。僧宝良来。与道士朝夕参叩。皆得法。於是祖之道。寖为人知。而四方学者。始稍有至者。虽其后门人之盛称天下。然终身不过数十众。
  青祖住白云海会寺。
  祖从庐山还龙舒。道俗请住白云山海会寺。实继端祖之席。上堂。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祖曰。威音前一箭。射透两重山。曰如何是相传底事。祖曰。全因淮地月。得照郢阳春。曰恁么则入水见长人也。祖曰。祇知荆玉异。那辨楚王心。僧礼拜。祖以拂子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