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舫汇征


  姚约

  家霅川仙潭。潜心内典。有僧来谒。必逊居东道。谓不当以俗先僧也。觉海友师。劝里人结净业社。约实主其事。忽告友曰。久厌浮生。不日西去。师可助我系念。友遂日与持诵。一日就座而化。既而梦於友曰。约已往生。师之力也。友曰。欲从公游。可乎。约曰。师世寿未尽。寺中景懿。行当先至。阅月果终。懿同社友也。

  沈铨

  钱塘人。同妻施氏。专心净土。平时诸善。悉用回向。后及妻前后命终。皆感化佛持锡。接引而去。

  梅福

  松江人。诵经持戒。系念净土。临终预知。即绝食饮水。念势至菩萨。至七日澡浴。更衣端坐。告众曰。势至菩萨今来迎我。即座化去。

  孙良

  家钱塘。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之旨。尝依大智律师受菩萨戒。日课佛万声。二十年不辍。忽语家人。令请僧念佛。以助往生。方半日望空合掌云。世尊菩萨已荷降临。即退坐而化。

  胡暠

  家霅川。平时多作佛事。忽梦。佛呼曰。汝可造屋迎我。暠乃往明。因建弥陀阁。以协此梦。临终之夕。忽云。佛放光照我。言讫而化。

  唐世良

  会稽人。持戒茹素。念佛礼拜。年老疾病。犹不就枕。诵弥陀经十万过。谓家人云。佛来接我。言讫作礼。即便坐逝。欲别利行人。时在道味山。夜梦西方异光旛华天乐。空中声云。唐世良已归净土。

  陆伟

  钱塘人。为州都掾。中年厌世念佛。率众结法华华严二社。各百许人。其法各人在家。诵经一卷。日终就寺读诵。终日而散。如是二十年。遂成大会。尝手书法华华严楞严圆觉金刚金光明等经。晚年子孙雕落。更无余累。忽一日易衣端坐。念佛而化。

  李秉

  绍兴中官也。领御药院。初学禅於净慈辉。自得有省发。晚阅龙舒净土文。日课佛号。与其子阁长元美殿长林师文等数十人。结净业会。於传法寺。久之感疾。忽见弥陀佛以金圆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见金华满房。乃嘱付亲眷。书偈端坐。结印而终。

  邵彪

  字希文。镇江人。为士时。梦至一官府。人皆称安抚。彪自喜曰。岂非予及第后作安抚乎。行至前见。一官员问曰。汝知汝未及第因不。对曰不知。令引彪去。看见一大镬煮蛤蜊。见彪乃作人声。叫彪姓名。彪遂念阿弥陀佛。方念一声。蛤蜊皆变作黄雀飞去。彪后果及第。至安抚使。以此见杀生阻人前程。不可不诫。又见佛力广大。不可不敬。官职自有定分。不可苟求。

  望江陈企

  尝妄杀人。后见鬼现。企畏惧。急念阿弥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现。后尝念佛。临终坐化。后半年。附本家孙女名妙光云。我因念阿弥陀佛。已生极乐世界。举动言语。一如平生。亲戚相知皆来看。至两三日。家人云。惜乎你在生时。不曾传得喜神供养。企遂现俨然如平生。惟面带小颜。其头如佛之螺鬓。

  刘慧仲

  湖州长兴人。以夜梦多恐惧。龙舒居士劝以念阿弥陀佛。慧仲至诚高声。念一百八遍。当夜遂安寝。次日如前念诵。自此皆得安寝。以此见佛力广大。无所不可。

  李子清

  寄居秀州。颇好道家。尝从学於王龙舒。久苦痁疾。龙舒告云。但恐子清不信。若信之必效。乃授以一方。令临发时专念阿弥陀佛。而服此药。子清从之。其日遂愈八分。次日复如是。遂全愈。子清由是笃信佛理。常以净土文。置於袖中。

  李彦通

  家会稽。为锻师。因开元系念。往预其会。忽悟世无常。归心净业。一朝得疾。遽云。我游行净土。见二门扃鐍甚固。逡巡之际。见利行人开门引入。见莲池楼阁佛菩萨众。遂请睎经道果二行人。至卧榻前。说法策道。举家念佛。西向坐逝。

  陆浚

  家钱塘。少事公门。久之弃去。以净土为业。预西湖系念会。每对佛忏悔。必至垂泪。道友相见。说净业因缘。才十余句。便悲咽感叹。惟恐此生之不度。三昧之不成。往生之未谐。我佛之未见也。临终得病。请圆净律师。说净土法门。讽观经至上品。净谓之曰。此时好去。浚曰。众圣未齐。且待少时。即起就竹床。面西端坐。顷刻化去。

  魏师赞

  雍州人。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绝。遇疾而亡。忽再苏白父母曰。阿弥陀佛来此。我当随行。邻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

  何昙远

  钱塘人。常持菩萨戒。专修净土业。夜中念佛。忽谓师曰。见佛身金色光明。旛华满空。异香盈室。俄忽化去。

  越大善寺童行

  常随师善辉。念佛礼拜。一夕梦。妇人持数珠卖。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妇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即以数珠投口中。童以告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曰。七日当乘此来生净土。童逢人即说。我七日当往生也。至期。忽自唱曰。大菩萨来矣。即座俨然而化。

  倪道者

  仁和人。弃家作道者。建小庵。专意念佛。欲焚身代一切受苦众生。供养诸佛。久之有朱藤三窠生卧榻前。谓众曰。此藤若焦。我当西去。临终半月。集众念佛。至於万人。焚身前一夕。其地忽有光明金色。高半尺许。以手掬之。随浮掌中。又谓众曰。我焚身时。必有紫云青云。从东北过西南。是我往生之相。乃四面发炬。端坐其中。果有二色云瑞。

  冯珉

  上虞人。少事游猎。有巨蛇为乡民害。珉持槊往从之。见蛇在岩下。与黄特相持。珉推巨石压之。蛇竟死。后每思之。虑蛇为怨对。乃求佛解释。投志西方。修忏念佛。如是十载。一夕请同修社人。相助讽弥陀经。念佛号。次诵普贤忏罪偈。愿往生偈。即端坐合掌而终。

  潭州黄打铁

  每用工时。常念佛不绝。一日无病。托邻人书偈云。日夜丁丁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座而化。

  计公

  四明桃源铁工也。年将七十。两目丧明。里中昝学。谕以擘窠图印施。劝人念佛。计公初受一图。念满三十六万声。念至四图。两目瞭然。如是三载。念满十七图。一日念佛。忽气绝。半日复苏曰。我见佛菩萨。令分六图与昝学谕。是劝导之首。分一图与李二公。此是表图之人。嘱其子往谢学谕。言讫沐浴。西向坐逝。

  徐六公

  嘉兴农夫也。翁婆蔬食。设像系念。如是四十年。屡梦游净土。预作一龛。临行之日。易布衣草屩。入龛端坐。顷之即曰。佛来迎我。泊然而化。

  沈三郎

  家临安。商贾为业。晚年回心念佛。一日病。请僧讲弥陀经。设尊像。日夕西顾。忽易衣而终。须臾缩膝欲起坐。二子以易龛为难。曳胫令直。经半日欲敛。忽举手出帛被。矍然而坐。举家惊避。二子急前扶卫。恐其子曳胫。以肘节捶之。子曰。助父坐脱耳。茶毗。有白鹤二十九只。飞翔云表。久之西去。

  何昙迹

  年十八。持菩萨戒念佛。一宵四鼓。即起念诵。人云太早。答云。见佛金相旛华来迎。遂脱去。

  朱纲

  京都人。业儒。中乡举三上春官。不第。乃就职官。二府致仕。专修净土。日课佛三万。十五年无少怠。临终坐榻上。两手擎珠。念佛不撤。异香满室。乃云。佛来也。连声称念而逝。

  顾公宝幢

  名源。志修净业。与道友张老居士善。疾笃。集僧俗十念阿弥陀佛。唱和相续。张与焉。公谓云。此时尚不见动静。张云。汝大错。何用疑。须专切打起精神念佛。须臾间。众忽闻异香满室。公自见身坐莲华中。诸子悲恋不胜。谕曰。汝等谓我往何处。何处即此处。诸佛迎我。三鼓启行。我愿既遂。汝等之愿亦慰矣。至期。含笑而去。

  朱元正

  海盐人。为诸生时。讲孔孟之学。端方不苟。六十后深入禅悦。于宅后敝屋三楹闭关。不与家事。门上题譬如我已死了六字。每日功课。午前讽法华经一卷。午后念佛千声。庚申四月。唐宜之同其门人陈则梁访之。公谓则梁曰。宜之向曾与汝书。劝子修净业。可切听之。既而则梁曰。老师年高。盍少开酒禁。公曰。子意谓衰年当藉数杯。以调气养血耶。不知我之生死已画得断。何复言此。公说画得断时。因以手在几上。画一画。盖已了生死矣。七月无疾。忽谓子曰。吾在此无事。可行矣。子问何处去。曰西方去。子及孙固留。许之。至腊月朔。示疾。不食。家人仓皇治后事。公曰。勿忙。此腊八半夜事也。预诫家人。临行时。勿令妇女来。过二三时。来亦勿哭。及期。端坐而逝。时方鸡鸣。比天明。眷属方至举哀。公复醒开眼而不开口。但摇首令女人去。仍瞑目而逝。

  丁明登

  号剑虹。江浦人。万历己酉。归依云栖大师。笃信净土法门。改号莲侣。丙辰登第。宦游温陵。每以出世大事。开化缁素。感悟甚多。守衢时。力禁屠牛。有无赖犯法。捕之急。知公敬僧。即剃发进。公令里甲察其还俗日。重惩之。其人励志参修。卒为名衲。初任泉州司。李宪批枷责。公立法。愿纳米者听。用以赡狱贫犯。夏月修葺监铺。给香薷饮葵扇。冬月设暖匣椒姜。择医视病。更买素珠百十串。散众囚念佛。恒语人曰。人在患难。发心者多。吾乘其悔恨。导之念佛。幸而出狱。为良民矣。[怡-台+闷]念室中闺流不闻佛法。请禅师演说大乘。令于帏内听之。眷属一时披剃者四人。闻莲池大师言。有老妪称其夫念佛一心不乱。临行一请而别。妪由此深信净土。大师亦自此发心出家云。公绘一请图悬斋中。题诗。有与君一请瞥然去珍重相逢九品莲句。乙酉冬。病剧。十一月朔。具疏告佛。决意愿求往生。日焚一疏。至第十日。粥饮如常。面色光润。谆谆以同生西方。普劝亲知。就榻稍卧。寂尔长往。辑有故乡消息。莲漏清音。芥火菂商。淡话十余种。行世。

  唐时

  字宜之。湖州人。参莲池师。勤修净业。初以明经别驾寿阳。继辅襄国。举家眷属悉归依三宝。晨则各持经文。夕则同集念佛。崇祯辛巳仲春。闯贼破襄阳。公投端礼门左井中。家人掖之而出。气已绝。复苏。奉旨提究。得从宽典。旋请假归里。而襄阳季冬五日再陷矣。初不死于宼。继不死于井。终亦不死于法。岂非慈悲默佑功德不可思议者耶。公自述数年来感应道交。丁亥腊八。於长干寺。念佛礼塔。见佛相於塔光。佛黄金色。光则如雪如冰。如明镜。戊子七月五日。念佛于禅堂。开窗忽见锺山浮巨海中。金佛巍巍。祥光灿烁。瓦砾墙垣。乔木丛林。尽空不见。临化瑞应彰彰。所辑有莲华世界书。法音频迦音等。刻行于世。

  刘通志

  京都人。精恳念佛。年五十二。得疾念益切。邻人李白斋先卒。通气绝。自早至午。复苏谓家人曰。适见一舟。云往净土。乘舟三十六人。白斋与焉。我亦数内。但衣未新洁。又忘带念珠。特舣舟相待。家人急为易衣。珠挂其项。须臾而逝。

  唐廷任

  号体如。兰溪人。孝友醇悫。出自天性。少游黉校有声。已而觉世无常。倾心至道。参云栖。受念佛三昧。遂力行之。凡十三年如一日。笃志西方。万历癸卯仲冬。六十寿朝。忽谓诸子曰。新春十一日。吾归矣。数日前。礼诵如平时。至期。盥漱整衣端坐。手结印。口称佛名。含笑而逝。如入禅定。

  杨嘉袆

  字邦华。泰和人。世家子也。年十三持不杀戒。蚤虱无所伤。潜心净土法门。日诵弥陀经。二十三。肄业南雍。俄疾作。以万历乙巳仲冬十九日卒。卒之先。梦游地狱。见地藏大士於冥阳殿。觉而放诸生命。延僧诵经念佛。谓人曰。吾将逝矣。青莲花现吾前。得非净土境乎。遂昼夜念佛不撤。命息烛曰。汝辈假烛为明。吾不须烛。常在光明中耳。问。何所见。曰。莲开四色。问。见弥陀否。曰。见弥陀现千丈身。问观音。曰。身与弥陀等。问势至。曰。不见也。言讫忽跃起。拈香连声语曰。弥陀经功德。不可说不可说。吾已得上品矣。寂然而逝。仲兄嘉祚传其事。而矢之曰。予所诳语。堕拔舌狱。其亦见之真。而言之切欤。不信净土者可思已。

  郝熙载

  钱塘人。法名广定。平生忠信不欺。以德行称於黉校。晚归佛持诵。夙夜加虔。万历辛亥春二月。得疾。每睡觉云。吾梦於山中求见佛。佛未见。见百鸟丛集。如是累日。至二十七子夜。忽云。有二童子来迎。佛坐莲华台。现吾前。吾往矣。吉祥而逝。

  戈以安

  钱塘人。法名广泰。性至孝。素积善行。而深自韬晦。不求人知。晚年精诚奉佛。与灵芝僧玄素。结春秋二社念佛。诵华严五经。忽谓人曰。吾大限将至。当为西归资粮。遂自室课诵。昕夕不撤。预定归期。於腊月二十一日前二夕。母子环视悲哽。居士笑曰。生必有灭。奚悲为。吾方凝神净域。面觐弥陀。若等慎勿以情爱乱我正念。谆谆惟嘱助念。无间杂语。至期。寂然而逝。

  孙叔子

  法名大玗。自幼敏而好学。年十二。随父镜吾公。奉四十八愿弥陀像。入云栖。因受五戒。归断荤血。矢志念佛。誓取金台。勤苦不惜身命。俄见两比邱持莲华。以一心净土印可。复见化人诵金刚经一昼夜。乃矍然起坐曰。弥陀观音皆来迎我。结金刚拳印。大呼阿弥陀佛数声。泊然而寂。时万历辛亥仲冬十一日。有净土十二时歌。传世。

  戴百户

  与陶百户共办事。巡抚麾下时。钱塘江有杀人巨盗。号满江红者。党势炽盛。官吏不敢捕。巡抚潜召二人。手给一牌。令捕满江红。二人[拚-ㄙ+ㄊ]身入贼。多方诱致。临刑痛恨二人。誓必索命。二人惧弃职持斋。诵经念佛。以解冤结。戴百户忽预别亲。属至期坐。脱良久又醒曰。陶兄临去。正念一差错。走路头故。我来与汝等说耳。明日我当去。次早复坐脱。鼻垂玉柱。异香满室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