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舫汇征


  韦文晋

  位观察使。建西方道场。念佛发愿。一日正念佛中。忽面西加趺而化。异香满室。内外皆闻。

  并州汾阳老人

  於法忍山。借房止宿念佛。忽大光徧照。人见其登莲台而去。

  郑牧卿

  荣阳人。举家念佛。唐开元中。病笃。有劝进鱼肉者。确乎不许。手执香炉。求愿往生。忽异香蔚充。奄然长逝。舅尚书苏颋。梦宝池莲开。牧卿坐其上。

  张元祥

  长安人。常念佛不辍。一日催家人云。西方圣人。待我斋毕。同往净土。及事讫。果索香火。加趺面西而化。

  李知遥

  长安人。率众为五会念佛(唐大历中。法照师於衡州。开五会念佛。今李知遥为五会。应是师法於法照。五会者。当是五日为一会也)。忽出堂向空顶礼。空中有声云。报汝李知遥。功成果自招。引君往净土。同汝上金桥。即就床端坐而化。天香郁然。

  马子云

  唐时举孝廉。为泾县尉。押租纲。赴京。遇风船溺。被系。乃专心念佛。五年后。遇赦。因入南陵山寺。持一食斋。忽谓人曰。吾一生坎轲。遂精持内教。今西方业成。行当往生安养。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我。言毕而没。

  于昶

  唐天后朝。任并州录事。昼决曹务。夜决冥司。每知灾咎。阴为之备。都不形言。凡六年。丁母艰。持金刚经。更不复为冥吏。至八十四。将终。忽闻奇香。遽谓左右曰。有圣人迎我往西方。即念佛而没。

  元子才

  居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念佛。忽小疾。夜闻空中香气乐音。似有人言。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矣。念佛而化。异香数日不散。

  元子平

  依京口观音寺。念佛诵经。忽闻空中音乐。即西向坐化。异香数日不绝。

  张抗

  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祇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

  锺离瑾

  会稽人。位至少师。幼事母任夫人。夫人精修净业。年九十八。起居如常。忽戒瑾曰。人人有个弥陀。奈何抛去。念念无非极乐。不解归来。翌日予将行矣。及晨起。焚香诵佛。过於常课。合掌而化。瑾日课利益二十事。后宰吉水。置一妾。从其女嫁审之。则旧令之女。报所亲。缓纳采。拟先遣前令女。所亲复书曰。公安得独为高谊。予有犹子。请平分奁具。俾同亲迎。公从之。忽梦旧令来谢曰。贱息荷收录。已告之上帝。当十世有土。然公更一纪。应生净土。寻为浙西宪。与慈云忏主。论往生指要。清修弥笃。自夫人有栴檀佛像。常顶戴行道。公继其志。像眉间忽迸出舍利数粒。未几知开封府。忽夜半起。谓家人曰。夫人报我往生之期至矣。即加趺而逝。前一日举家梦。公乘青莲华座。仙乐异香。海众迎之西去。计其年正一纪。

  锺离景

  融少师第七子。官朝请大夫。常诵观经。念佛不辍。挂冠弃仕。结茅仪真东园侧。尝曰识得弥陀。弥陀弥陀。不识弥陀。奈何奈何。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秪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应。诵普贤行愿品。炷香敬听毕。两手作印而化。自任氏少师大夫。三世得生净土。曾孙松居於婺。乾道中。奉祠吴郡。与宝积实师东平吕洎等。结社念佛。无所疾。忽端坐西向。合掌而化。

  文潞公

  讳彦博。守洛阳日。尝致斋。往龙山寺。礼佛入殿。忽见像坏坠地。略不加敬。有僧诘之。公曰。像既坏矣。瞻仰何益。僧云。像无新故。道不生灭。公闻之有省。作礼而出。后参净严法师。誓集十万人。为净土会。普劝念佛。临终无疾。念佛而化。

  苏轼

  号东坡。官翰林学士。南迁日。画弥陀像一轴。行且佩带。人问之。答曰。此轼生西方公据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赀。命工胡锡。绘弥陀像。以荐往生。又老泉曾於极乐院。造六菩萨像。盖苏氏之归心三宝素矣。东坡临终述偈云。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锺我辈一酸辛。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

  杨杰

  字次公。无为人。官尚书主客。徧历禅林。参寻知识。晚年画西方佛像。随行观念。舍寿之日。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马亮

  官侍郎。守杭。诣灵山。学净土业。慈云为撰净土行愿法门净土往生略传。临终念佛而逝。

  子玗

  朝奉。又依十疑论用心。在官阅教藏。诵经念佛。皆有常课。忽一日易衣。念佛端坐而化。有气如青盖。出户腾空西去。几筵时现瑞光。

  玗之子

  永逸。官宣义。每习十六观。历三十年。忽见三圣来迎。结印而化。顶热有异香。

  胡闉

  官宣义。侍郎胡则之子。晚年致仕。笑傲西湖。与清照律师相善。一日有疾。问律师曰。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也。师曰。佛大威德。众生一称其名。罪垢自消。如赫日正中。霜露何有。闉大感悟。一心念佛。请僧为之助。一日律师至。闉曰。荷二大士降临甚久。师为忏悔发愿。忽厉声念佛。安坐而化。

  葛繁

  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官居私舍。必饰净室。安设佛像。每入室礼诵。舍利从空而下。普劝道俗。同修净业。皆服其化。有僧定中游净土。见繁与王古侍郎同游宝池行树之间。俄闻繁无疾而化。

  王古

  仪真人。官礼部侍郎。与晦堂杨岐为禅侣。尝作直指净土决疑集。杨杰为序。又增补往生净土传。皆行於世。平时志在往生西方。临终无所苦。忽满室光明。端坐而化。有梦古乘莲华西去者。

  江公望

  钓台人。官司谏。少年登科。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有子蚤亡。托梦舅氏曰。欲禀大人。乞就天宁寺。看宝积经。庶得生善处。大人修行。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牌。云严州江公望。身居富贵。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无爱染。动静不忘於佛法。言谈罔失於宗风。名预脱於幽关。身必归於净土。宣和末。知广德军。一朝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王衷

  居钱塘孤山。即林和靖之故迹。隐居自适。政和间。举隐逸。朝廷旋以处士。后官至朝散大夫。潜心净业。有大感悟。日诵弥陀经七遍。佛号万声。十九年未尝间绝。一日无疾。沐浴面西。加趺而化。

  张迪

  居钱塘。官助教。从圆净律师。授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然臂香以为誓。每念佛。扬声勇猛。至失音犹不已。一日谓圆净曰。弟子近於静室。见白色频伽飞舞於前。又观想中。见婴孩绿发合掌问讯。后三年。念佛西望而化。

  贾纯仁

  霅川人。官至郢倅。潜心净业。长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顶上白光圆相。异香满室。

  梅汝能

  常熟人。仕至县令。尝有志净业。忽梦僧授纸百幅。凿破为二八字。以问东灵照师。师曰。二八十六也。岂十六观经之谓乎。适一僧以经与之。忽不见。自是诵经念佛。取名为往生。以见志。因邑中破山道生师。造丈六弥陀像。汝能施财百万。为之妆饰。设斋庆忏。殿前池中。生双头白莲一朵。其花百叶。当年冬。汝能无疾而终。未几道生亦亡。

  冯檝

  遂宁人。号不动居士。由太学登第。初访道禅林。晚年专崇净业。作西方礼文弥陀忏仪。归乡郡作净土会。感香炉中白光亘天舍利应现。靖康兵厄。名山藏经多毁。檝积俸资。造大藏经四十八藏。小藏四大部者亦四十八藏。造栴檀像弥陀九品化生。随身奉供。后以给事中。出师泸南。率道俗作系念会。及镇长沙。於厅事设高座。着僧衣登座。谢官吏。横柱杖於膝上而化。

  吴子才

  字信叟。苏郡人。与弟子章。同参云屋。受念佛法门。精进无间。子才致仕之后。预作一棺。夜卧其中。令童子击棺而歌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及早回头归去来。自从而和之。一日令家人静听空中闻天乐之声。即曰。清清界中。失念来此。金台既至。吾当行。言讫而逝。

  钱象祖

  天台居号止庵。守金陵日。问道於保宁全无用。尤以净土真修为念。尝於乡州。建接对十处。皆以净土极乐等名之。创止庵高僧寮。为延僧谈道之所。自左相辞归。益进净业。嘉定四年二月。微疾。书偈曰。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我心清净超於彼。今日遥知一朵开。后二日僧有问疾者。公曰。我不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为人。唯求生净土耳。言讫加趺而逝。时天鼓震响。异香芬郁。未终之前。子侄郡人同梦。空中有云。钱丞相当生西方莲宫。为慈济菩萨。

  王仲回

  无为人。官司士参军。因杨杰为说净土之法。念佛益进。未亡前七日。预别故旧。端坐而化。时杰守丹阳。梦仲回来谢云。向蒙指示。今得往生。再拜而去。已而讣至。

  张榆

  官两浙都总管。期生净土。刻励念佛。阖门长幼靡不从化。凿池栽莲。日率妻子。课佛万遍。孝宗皇帝亲书莲社二字。赐焉。

  陆沅道

  号省庵。住明之横溪。晨起焚香趺坐。目不他瞬。首唱偈曰。盥手清晨贝叶开。不求诸福不禳灾。世缘断处从他断。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后念诵。不缓不急。声如贯珠。每日法华一遍。弥陀万声。一意西驰。年八十五。沐浴整衣而逝。洎殓。忽闻莲华馥郁之气。皆不知来处。近挹之。盖出自口中。

  王日休

  龙舒人。为国学进士。着六经训传数十万言。一朝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即布衣蔬食。惟佛是念。日课千拜。夜分乃寝。尝为净土文十卷。简易明白。览者无不信服。一夕厉声念佛。久之忽曰。佛来接我也。屹然立化。邦人梦。一青童引之西去。

  房翥

  暴亡入冥。府王曰。据善簿。君曾劝一老人念佛。彼已得生净土。君乘此福。亦合得生。翥曰。尚欲诵金刚经万卷。即而放还。后卒偿其愿。临终异相。不违先报。

  孙抃

  武林人。号无诤居士。幼学易。因曰。易所以穷理尽性。何必区区为进取计。掩关晦迹。居绝俗务。沙门守宁与之交。谓曰。白乐天以儒修身。以释治性。君闻之乎。抃深契僧语。日阅华严金刚弥陀经。尝梦至莲池。与清照亨律师。同立其侧。又梦一人持书。金字梵体。读之不解。人曰。请十三日斋耳。十二月十三日。忽得疾。请妙光律师。欲为祈祷。抃曰。生死已定。何必祷之。乃与开导往生净土之旨。即加趺作印。西向坐化。翌日清照至。为入龛。归庵三日。亦坐亡。应同立莲池之谶。

  王阗

  四明慈溪人。号无功叟。凡禅林宗旨。天台教门。无不通达。着净土自信录。以明三身四土之旨。晚年专心念佛。西向加趺而化。异香满室。焚龛获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孙忠

  四明人。蔬食持戒。蚤慕西方。於郡城东。筑庵凿二池。种白莲。临池建阁。月集道俗念佛。期以三日。后於病中。请道俗百人系念。忽仰视虚空。合掌问讯。手结双印。怡然而化。阖城皆闻天乐异香。渐向西没。二子相继念佛坐化。尝因念佛见佛身现空中。即白佛言。惟愿我佛少驻。使我二子同获瞻礼。即走外寻二子归。佛为驻立良久。后人因名其地。曰驻佛巷。

  昝定国

  号省斋。为州学谕。常念佛。读净土诸经。结西归社。以劝人。嘉泰初。於小江慧光。建净土院。结石塔於池心。为乡民火焚藏骨之所。印施念佛图。月二八集僧俗。就净土院。讽观经念佛。以为常。嘉定四年。梦青童告曰。佛令召君。三日当生彼国。至日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而化。

  楼汾

  四明昼锦名门也。因兄宝洲。究明佛理。每与沙门谈道。汾必从旁乐听。年二十二。忽得疾。乃一志西归。谓父母曰。但得生净土见佛。此道最高。仍令请僧说法开导。讽观经。设像[巾*((ㄇ@人)/登)]对卧床。喜曰。真我师也。复请僧念佛千声。即曰。吾已身在西方。乃瞑目面西。念佛而化。

  魏世子

  宋时梁郡人。奉佛精进。唯妇不信。女病死。七日再苏。即升高座。诵无量寿经。下启父言。儿去。便往无量寿国。儿及父兄。池中已有芙蓉大花。当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悲。故归启报。语竟复绝。母自是亦信法教。

  葛济之

  句容人。稚川之孙。故世事神仙。妻纪氏。存诚佛法。朝夜不替。方织之次。见云日开明。投梭仰望。见西方如来真形幡盖映天。心独喜曰。经说无量寿佛。今得瞻见。便头面作礼。及引济之同瞻。尚见半身。俄而隐没。厥后夫妇念佛。相继而化。

  左伸

  天台人。从神照授菩萨戒。刻三圣像。诵法华三千四百部金刚二万。过后卧疾。命男沙门净圆。唱法华首题。增受菩萨戒。梦三伟人立江皋。召伸登舟。复请僧诵弥陀经。遽曰。我已见佛光。即端坐作印而逝。

  范俨

  家武林。绝心世务。其子不能治家。俨不之顾。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日诵法华。念阿弥陀佛。专心不懈。忽见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报俨云。明日卯时。当生净土。越一夕。佛菩萨来迎。家人闻其谦谢云。俨是何人。实为难当。就座合掌而化。

  阎邦荣

  池州人。因僧劝修西方。持决定往生咒。每朝向西一诵千徧。或率众同持。如是二十年。绍熙元年春。偶闻异香连日不消。家人夜梦。二青衣侍立邦荣之侧。其子又梦。弥陀放光。徧照堂宇。悉作金色。数日面西。趺坐课佛。忽起曰。我去矣。行数步。舒手结印。微笑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