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净土宗
- 西舫汇征
西舫汇征
续藏经 西舫汇征
清 瑞璋辑
西舫汇征序
夫法藏创辟四净。舣愿船于乐津。能仁誓摄五浊。驾慈舡於苦海。此抬彼搦。务在弘济群生。赞胜折劣。惟期善诱诸趣。噫觉皇出现。惟此为一大事因缘欤。何其呕心沥血。说此难信。躬此难行。僧祗劫来。少无疲厌也。然吾尝闻之。净剎宝池莲华化生之人。金躯香洁。月容端好。福智俱隆。快乐自在云。大抵据因以感果。则随其心净。佛土自净矣。净业行者。必须修心。如莲之皎洁无瑕。如莲之清香远彻。如莲之处染常净。如莲之入水不着。然后乃托莲胎。而初发心时。便有一朵莲华。生芽於德水之中。随人勤慢。华为荣悴。此理昭然。更何疑乎。且不待圣而兴。自是上等。见贤思齐。正为吾侪今日之急务。故搜辑从古诸上善人。归化灵迹。亟付剞劂。欲与莲社法侣。共睹先进之模楷。庸作西迈之章程耳。在昔道珍阙经。不得附载于归帆。通志易服。仅能追泛於去舶。古德云。生死忙忙古渡头。弥陀拨动济人舟。无时不作难遭想。欢喜同登解脱船。以知爱河滉漾。欲浪淘涌。须用舟楫。乃能涉险涛。达愿海。诞登彼岸也。故名其书。曰西舫汇征云尔。
时祝犂亶安南至日 释 瑞璋 题
西舫汇征目录
卷上
尊宿瑞化
(晋)辩觉慧远 觉寂慧永 慧特 道生 昙顺 僧睿 昙恒 道炳 昙诜 道敬 佛驮邪舍 跋陀罗 昙翼 昙邕 僧济 慧恭 法安 慧虔 (南宋)昙鉴 道海 昙泓 道广 道光 昙弘 (齐)慧进 (梁)道珍 (魏)昙鸾 (北齐)慧光 法琳 僧柔 (周)慧命 法音 僧崖 (隋)智舜 真慧 智通 南岳慧思 天台智顗 慧成 慧命 灌顶 法喜 等观 法俊 道喻 寿洪 法智 慧海 汶水沙弥(唐)善胄 法祥 明瞻 道绰 道抚 光明善导 智琰 神素 功逈 道昂 善道 惟岸 法持 慧日 般舟承远 僧衒 启芳 圆果 辩才 自觉 五会法照 台岩少康 怀玉 齐翰 神皓 僧藏 宝相 百丈大智 智钦 法顺 怀感 德美 (石晋)志通 (宋)绍岩 守真 晤恩 义通 知礼 遵式 有基 本如 永明延寿 慧才 思义 元净 从雅 若愚 智深 处谦 圆净省常 悟新 真歇 怀深 宗晓 寂堂 宗坦 子元 怀义 智圆 僧藏 有严 中立 择瑛 思照 宗利 齐玉 仲闵 莹珂 灵照 可久 宗本 善本 元照 道言 慈觉宗赜 惟月 思敏 行诜 法持 慧亨 用钦 妙生 惟渥 冲益 法宗 睎湛 昙懿 太微 思聪 了义 慧诚 祖南 法因 了然 智仙 思净 如湛 思梵 文慧 慧明 智廉 净观 利先 师安 如宝 显超 有开 道生 若观 覃异 元肇 智印 戒度 道琛 有朋 妙云 睎颜 了宣 善荣 祖辉 如鉴 祖新 (元)中峰明本 善住 天如惟则 优昙普度 妙文 盘谷 (明)楚石梵琦 祖香 慧日 莲池袾宏 宝珠 真青 佛石 黄州僧 海宝 藕益智旭 实相 (清)道枢 具宗 大真 林谷 万缘 本冲 广志 实定 佛安 际会 达文
高尼净因
(隋)大明 (南宋)法盛 道爰 法藏 (唐)净真 悟性 (宋)能奉 慧安 (明)无为 (清)本印 遂钦 律宗 佛琦
卷下
居尘卓行
乌长国王(晋)刘程之 张野 周续之 张诠 宗炳 雷次宗 阙公则 (梁)庾铣 高浩象 (隋)宋满 (唐)李白 白居易 韦文晋 汾阳老人 郑牧卿 张元祥 李知遥 马子云 于昶 元子才 元子平 (石晋)张抗 (宋)锺离瑾 锺离景融 文彦博 苏轼 杨杰 马亮 马玗 马永逸 胡闉 葛繁 王古 江公望 王冲 张迪 贾纯仁 梅汝能 冯檝 吴秉信 钱象祖 王仲回 张榆 陆沅道 王日休 房翥 孙抃 王阗 昝定国 楼汾 魏世子 葛济之 左伸 范俨 阎邦荣 姚约 沈铨 梅福 孙良 胡暠 唐世良 陆伟 李秉 邵彪 陈企 刘慧仲 李子清 李彦通 陆浚 魏师赞 何昙远 大善寺童 倪道者 冯珉 黄打铁 计公 徐六公 沈三郎 (元)何昙迹 (明)朱纲 顾源 朱元正 丁明登 唐时 刘通志 唐廷任 杨嘉袆 郝熙载 戈以安 孙叔子 戴百户 华居士 莲华太公 郭大林 糖担老人 吴江老人 (清)吴浇烛 吴叔宝 吴瞻楼 黄摄六 余集生 金光前 韩承山 乔忠我 翟梦鲤 沈养素 戴公烈 沈敬孚 顾天瑞 陆士诠 马[冗-几+丁]良
在闺清操
(隋)独孤皇后 (唐)姚婆 (宋)荆王夫人 吴县君 马朝奉妻 蔡县君 冯少师女 郑氏 陆宜人 朱如一 楼慧靖 周妙聪 秦净坚 郑净安 秦净乐 黄氏 袁氏 陈氏 王氏 孙氏 李氏 王氏 盛氏 沈氏 蒋婆 任夫人 约山翁婆 裴氏 温静文妻 孟氏 梁氏 陈(念佛道者) 陈氏 胡净安 孙氏 郭妙圆 周行婆 龚氏 锺婆 黄婆 朱氏 净心 周氏 项妙智 沈妙智 崔婆 (元)陶氏 周婆 (明)锺氏 薜氏 于媪 方氏 陶氏 孙中官母 徐氏 李氏 朱氏 杨选一妻 汤公甫母 蔡坦如妻 (清)张氏 徐氏 卓氏 江太君 傅德莲 太宜人 陆氏 俞氏 陆氏 曹氏 许氏 陶琼楼 汪镜智 费孺人
发悔顿超
惟恭 雄俊 京屠 张锺馗 张善和 金[奭-人+大] 吴琼 郑邻 钱青侯
含识俱往
裴氏鹦鹉 门沙鴝鹆 天台鴝鹆 刘成鱼 吴雪崖鸡 参将蛇 天一犬
西舫汇征卷上
释 秋波堂 瑞璋 辑
尊宿瑞化
法师讳慧远
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综六经。尤善庄老。二十一。欲渡江从学范宁。适南路梗塞。时释道安建剎於太行常山。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初闻安常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遂与母弟慧持。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师神明英越。志与理冥。安师常临众。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太元六年。至浔阳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乃立精舍。以去水犹远。举杖扣地曰。若此可居。当作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浔阳亢旱。师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神蛇。从池而出。复臾大雨。岁竟有秋。因名龙泉精舍。永师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师学侣寝众。永乃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而贫道所栖。隘不可处。时师梦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栖神。愿毋它往。其夕大雨雷震。诘朝林麓广辟。素沙布地。楩柟文梓。充布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为建剎。名其殿曰神运。以在永师舍东。故号东林。尝谓诸教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不期而至者。慧永(同师安公先居西林)慧持(远师同母弟)道生昙顺(并罗什门弟)僧睿昙恒道炳昙诜道敬(并远师门人)佛驮邪舍(此云觉明。罽宾国人)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名儒刘程之(号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结社念佛。世号十八贤。复率众至百二十三人。同修净土之业。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誓。令刘遗民着发愿文。而王乔之等。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闻鸠摩罗什入关。遣书通好。什答书曰。传译来贶。粗闻风德。经言。末代东方。有护法菩萨。钦哉仁者。善弘其道。释惠要患山中无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叶芙蓉。因波随转。分定昼夜。以为行道之节。谓之莲华漏。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於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圣相。沈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驮邪舍慧持(义熙八年先逝)慧永(义熙十年先逝)刘遗民(义熙六年先逝)在佛之侧。前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师语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见佛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必矣。又曰。七日之期。斯为渐矣。即寝疾。制遗诫曰。吾昔以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必尽之期。便欲绝迹外缘。以求其志。良由性弱於断。遂令同趣相引。时贤过眷。情以类感。不觉形与运颓。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寻违离之诲。俯慨自负之心。徒令此生虚谢。以悼往疾之深。今於至时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乃古人之礼。汝等勿违。苟神理不昧。庶达其诚。大哀世尊。亦当佑之以道。门徒号恸。若丧父母。师以世情难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始顺寂。即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弟子不忍露尸。与浔阳太守阮侃。奉全躯举葬於西岭。累石为塔。所着经论诸序铭赞诗记凡十卷。号庐山集。粤稽净土法门。虽传於震朝。至佛图澄而着。由澄而得道安。安之门有远公。负荷至教。广大圣道。名重帝王。法流天下。百世之下。推师为净业始祖焉。
慧永
河内潘氏。年十二出家。事沙门竺昙现。初习禅於恒山。与远师同依安法师。期结宇罗浮。及远师为安公所留。师乃欲先度五岭。太元初。至浔阳。刺史陶范素挹道风。乃留憩庐山。舍宅为西林以奉。师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尝含笑。语不伤物。峰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常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驱去。远师来之。龙泉桓伊为立东林。三十年影不出山。师居西林。亦如之。尝因法事至近邑。还山。薄暮。乌桥营主醉骑马当道。遮师不听去。师以杖指马。马惊走。营主仆地。师捧慰之。遂还。营主病。往寺悔罪。师曰。非贫道意。为祷之。寻愈。镇南将军何无忌镇浔阳。至虎溪。请远公及师。远公持名望。从徒百余。高言华论。举止可观。师衲衣半胫。荷锡捉钵。松下飘然而至。无忌谓众曰。永公清散之风。乃多於远师也。师标诚植愿。动在安养。义熙十年。在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惊问师曰。佛来也。言终而化。异香七日方歇。葬於寺之西南。春秋八十三。
慧持
远公同母弟也。幼读书。一日所记。常敌十日。年十八。与兄同事安公。徧学众经。游刃三藏。及安公在襄阳。遣远公与师东下。遂止庐山。师形长八尺。衲衣垂膝。徒属三百。师为上首。豫章太守范宁。请师讲法华经阿毗昙论。四方云聚。琅琊王珣与范宁书问。远持二公孰愈。宁曰。诚谓贤兄贤弟。珣复书曰。但令如弟诚未之有。况复贤邪。罗什在关中。遥相钦敬。每致书通好。隆安三年。辞兄入蜀。远公留之曰。人生爱聚。汝独乐离。师曰。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即怅然而别。至成都[郫-卑+((白-日+田)/廾)]县。居龙渊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号登龙门。义熙八年顺寂。春秋七十六。临终遗命。务严律仪。专心净业。以东间经籍付道泓。西间法典付昙兰。以泓行业清敏。兰神悟天发。并能继轨师踪焉。
道生
魏氏。巨鹿人。幼从竺法汰出家。披对经诰。一览能诵。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明辩。虽宿望莫敢酬抗。初依庐山。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乃与僧睿慧严慧观等。游学长安。从罗什受业。关中僧徒。咸仰神悟。尝喟然叹曰。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滞权文。鲜通圆义。若亡筌得鱼。始可以言道矣。於是校阅真俗。精练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义。又着二谛论。佛性常有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并笼罩旧说。妙有渊旨。守文之徒。嫌嫉竞起。师又以法显三藏所翻泥洹经本先至。六卷成文。经云。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有涅盘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经来未尽耳。乃唱阐提之人皆得成佛。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旧学僧党以为背经。遂显大众。摈而遣之。师正容誓曰。若我所说背经。当见身疠疾。若与实相不背。愿舍寿之日。踞师子座。遂拂衣而行。及后大经至圣行品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於是诸师皆为媿服。师被摈南。还入虎邱山。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忽雷震青园。佛殿有龙升天。因改寺曰龙光。师於寺请罽宾律师。译弥沙塞律。传於世。既而辞众。复投庐山。预莲社。久之还都。止青霞寺。宋文帝大会沙门。亲御地筵。食至良久。众疑过中。帝曰。始可中耳。生乃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举箸而食。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机辩。时王弘范泰颜延之并挹敬风猷。相从问道。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於庐山。升座说法。将毕。众见麈尾纷然坠地。隐几而化。宛若入定。诸师闻之。益信前誓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