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舫汇征


  誓愿

  名佛安。苏州人。年三十余。投上津桥天竺庵为僧。已而住北濠大王庙。以念佛为课。得钱辄买香华供佛。放诸鱼鸟。乾隆四十一年。有疾。逝前三日。遣徒往狮林寺。请僧礼净土忏。施食一坛。期满别众。称佛名。香三炷。日午曰行矣。端坐而逝。

  旅亭和尚

  名际会。嘉善人。得法于闻学老人。机锋迅利。尝主席禅原。已而至苏州文星阁。自言在天目西方庵。修念佛三昧。风声水声。鸟声虫声。悉皆作唱佛声。及是掩关念佛。作偈曰。截断世人生死路。别开化外一乾坤。不知那个脚跟稳。放下身心入此门。乾隆四十六年。下痢。语戒弟子沈敬孚曰。昼夜弥陀十万声。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方少有相应分。那得工夫说。闲话管闲事。命侍者具汤沐浴。其明日遂逝。

  祥峰达文

  吴门人。乾隆五十六年冬。方闭关文星阁。修念佛三昧。夜梦三人入室南向坐。其一僧服。傍两居士。神仪俨然。上有白光覆顶。文礼问大德。自何方来。僧服曰西方。文曰。莫非佛国中人否。曰然。因问大德何名。三人同声曰。汝名甚么。曰达文。僧服曰。却来妄语。曰真也。非妄。僧服又问。汝名甚么。曰达文。僧服曰还要妄语。曰弟子实非妄语。僧服曰。一切众生以妄为真。执假为实。故受轮转。若有智者。知是虚妄。即无轮转。汝莫自迷失本真心。当知真心无心。真知无知觉。知乃魔佛无知觉。汝当信受。莫怀疑惑。文言下开悟曰。的是佛法不可思议。又问。既自佛国中来。曾见阿弥陀佛否。左一人曰。我向汝说。汝终不信。汝须亲见。始得三人齐起。各向文顶上。一拍说偈曰。应当勤精进。修诸清净业。因深则果实。慎勿生疑惑。又曰。诸法从心生。诸法从心灭。心法本来空。取舍不可得。又曰。生佛心法等。譬如梦中境。如幻三摩提。汝已知少分。偈毕。即腾空向西而去。空中乐音嘹亮。文向晨而觉。盖此梦。一令修净业人解第一义。无念而念。无生而生。不住中涂。直趋宝所。二令豁达狂禅。知有净土一门。发无上菩提。修如幻三昧。可作莲宗眼目。

  高尼净因
  大明

  志尚清修。誓生净土。每入室礼念。先着净衣。口含沈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忽闻沈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没焉。

  法盛

  居金陵道场寺。习十六观想。一夕礼像。遇病假寐。见大士乘杂华云。出宝色光。前来相迎。时诸尼欵门问疾。咸见光明迸溢。盛曰。佛及菩萨放光度我。言竟而绝。

  道爰

  丹阳人。先於诸事。造大像七躯。务极精丽。又冶金铜。造无量寿佛像。忽於眉间。放大光明。地皆金色像。与爰记曰。汝舍此身。必生我国。即於像前。端坐而化。

  法藏

  居金陵。勤志念佛。夜间见佛菩萨来慰问。光明照寺。奄然迁化。

  净真

  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专志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净土宝莲花上童子游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加趺而化。祥光满寺。

  悟性

  居庐山。念佛愿求往生。忽闻空中音乐。谓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华。生宝池中。以待其生。言毕而逝。

  能奉

  钱塘人。专修净业。常梦佛光照身。或闻诸尼善言开发。一日无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诵佛声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慧安

  居四明下水。大魁姚颕之属也。住小溪杨氏庵。专业西方。诵金刚般若。寒暑不易节。常於室中佛光下烛。一日示疾。端坐以手摇曳。戒众人勿喧。移时曰。佛至矣。令众念佛。倐然脱去。寿九十六。

  无为

  萧山来氏女。幼誓不嫁。蔬食念佛。年二十剃发结茆。专修净业三十。游方参学。凡所历处。有病苦者。随物取与。煎汤服之即愈。嘉靖间。宫中时疫。风闻于朝。召赴有验。赐无为心禅师之号。送归故庐。将终日。有神僧投宿。无为却之再三。神僧劝诫。而进权宿。禅床睡醒。不见知是。神僧便起坐。偈云。六十四年活计今朝撒手归西。得个菩提三昧。依然明月清风。即逝。茶毗一团舍利。塔于冠山。

  本印

  号岐松。吴县人。幼多病。因发愿出家。年二十五。父母送之城中圆通庵。剃染。寻受具戒。别买屋数间以居。名曰观幻。戒行洁清。勤修福业。历诸名剎。供佛饭僧。回向净土。其年八月。自九华归。结期礼大悲忏。甫逾二七。忽感微疾曰。吾生缘其尽乎。遂撤忏。专持佛名。至十月初旬。卧床七日。右胁西向。念佛无间。已而嘱付后事。命其徒。诵阿弥陀经。至三周。寂然而逝。

  遂钦

  号越成。无锡人。九岁出家。稍长。遇一尼师激发。专持佛名。行住无间。寻住苏州南园白衣庵。兴复殿堂。念佛益切。年五十始受具戒。至五十五。乾隆五十三年三月。鸡初鸣。召其徒曰。吾将去矣。徒曰。师无他恙。何出此言。因泣下。师曰。痴人。哭我何益。认真念佛可尔。遂趺坐西向。同称佛名。尽炷香乃逝。

  律宗

  号圣可。嘉定人。三岁失母。其祖母携至苏城圆通庵。寻剃染。受具戒。少好礼佛。长习法华经。苦不能解义。因愤诣金山。及杭州崇福。参究累冬。归而专修净业。屡诣诸名山。供佛饭僧。年五十三。得咳疾。遂闭关不出。以西方为期。至年六十四。正月望。集诸缁白。同称佛名。至日昃顾视左右。劝勉修行。语剧苦切。寻举手称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者三。趺坐而逝。莲华香满室中。

  佛琦

  号见琳。长洲人。自少不愿有家。既长。其母送阊门外雨华庵。剃染。寻受具戒。已而受城中崇佛庵尼道坚嘱付。继为庵主。募金千余两。造西方三圣旃檀像高八尺。岁结七日期场。集净行僧。为念佛会。历诸名山。供佛饭僧。为常州天宁寺置田州亩。晚年专修净业。将逝前三日。见菩萨现身两童子侍。或言。闻菊华香。师曰。此青莲华香也。乾隆五十六年八月晦。有近事女问疾。师令扶起。集众焚香。称佛名可二千声。遂逝。

  西舫汇征卷上


  西舫汇征卷下

    释 秋波堂 瑞璋 辑

  居尘卓行
  乌长国王

  万机之暇。雅好佛法。尝谓群臣曰。朕为人主。虽享福乐。不免生老病死无常之苦。闻西方佛国。誓愿栖神。於是日夜精勤。念佛行道。广行布施。利乐众生。每日设一百僧斋。王与后妃。亲手行食。时请名僧。咨扣妙法。三十余年。精专无替。一日宫中见弥陀佛西方圣众来迎。祥瑞不一。端坐示灭。神色怡悦。

  刘程之

  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妙善老庄。旁通百氏。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预时俗。初解褐为府参军。谢安刘裕嘉其贤。相推荐。皆力辞。性好佛理。乃之庐山。倾心自托。远公曰。官禄巍巍。欲何不为。答曰。君臣相疑。吾何为之。刘裕以其不屈。乃旌其号。曰遗民。及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诠毕颕之等同来庐山。远公谓曰。诸君之来。岂宜忘净土之游乎。程之乃镵石为誓文。以志其事。遂於西林涧北。别立禅房。养志安贫。精研玄理。兼持禁戒。宗张等咸叹仰之。尝贻书关中。与什肇扬搉经义。着念佛三昧诗。以见专念坐禅之意。始涉半载。即於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於正念佛中。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程之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而披之。它日念佛。又见入七宝池。莲青白。其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及寤犹觉异香发於毛孔。乃自慰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复请僧转法华经。近数百徧。后时庐阜诸僧毕集。程之对像焚香再拜而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先当供养释迦牟尼佛。次供阿弥陀佛。复次供妙法莲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经功德。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即与众别。面西合掌而化。勅子雍积土为坟。勿用棺椁。时义熙六年也。春秋五十九。

  张野

  字莱民。居浔阳柴桑。与渊明有婚姻契。野学兼华梵。尤善属文。性孝友。田宅悉推与弟。一味之甘与九族共。州举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州治中征拜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依远公。与刘雷同尚净业。及远公卒。谢灵运为铭。野为序。首称门人世服其义。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春秋六十九。

  周续之

  字道祖。雁门人。父后过江。因居豫章。八岁丧母。哀戚过於成人。十二诣范宁受业。通五经五纬。时号十经童子。养志闲居。穷研老易。公卿交辟无所就。入庐山。事远公。预莲社。以为身不可遗。余累宜绝。遂终身不娶。布衣蔬食。刘毅镇姑熟。命为抚军。复辟太学博士。俱不就。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正。为之注释。宋武帝北伐。太子居守。迎馆安乐寺。入讲礼月余。复还山。江州太守刘柳。荐於武帝。辟太尉椽。不就。武帝践祚。召至都间。馆东郭外。乘舆行幸。问礼经。慠不可长。与我九龄射於矍圃三义。辨析精异。上甚说。或问。身为处士。时践王廷。何也。答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情致两忘者。市朝亦岩穴耳。时号通隐先生。续之素患风痹。不复堪讲。乃移病锺山。景平元年卒。春秋六十七。

  张诠

  字秀硕。野之族子也。尚情高逸。酷嗜坟典。虽耕锄。犹带经不释。朝廷征为散骑常侍。不起。庾悦以其贫。起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若屈志就禄。何足为荣。乃入庐山。依远公。研穷释典。深有悟入。宋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卧而卒。春秋六十五。

  宗炳

  字少文。南阳人。其母聪辩。富於学识。教授诸子。皆有成。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并以主簿辟。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辟为主簿。答曰。栖邱饮谷。三十年矣。乃入庐山筑室。依远公莲社。久之兄臧为南平守。逼与俱还江陵。闲居绝俗。刘裕辟太尉椽。不就。二兄卒。累甚众。颇营稼穑。武帝勅南郡长。时致饩赉。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其室。炳角巾布衣。引见不拜。王曰。处先生以重禄可乎。对曰。禄如秋草。时过即腐。宋受禅。征为太子舍人。元嘉初。征为通直郎。太子建征为中庶子。并不应。妻罗氏亦有高志。罗氏殁。炳哀之过甚。既而悲情顿释。谓沙门慧坚曰。死生之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雅好山水。往必忘归。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山中。怀尚平之志。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不可再登。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悉图之於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元嘉二十四年卒。春秋六十九。

  雷次宗

  字仲伦。豫章南昌人。博学明诗礼。入庐山。预莲社。立馆东林之东。元嘉十五年。召至京师。立学馆鸡笼山。置生徒百员。除给事中。不拜。久之还南昌。公卿祖道以送。学子侄书曰。吾童稚之年。已怀远略。弱冠托庐山。事释和上。游道餐风。二十余载。渊匠既倾。复与汝曹。归耕先垄。山居谷饮。忽复十年。及今未老。尚可厉志。成西归之津梁。自今以往。家务大小。一勿见关。二十五年。召拜散骑常侍。不就。复征诣京师。筑室锺山。谓之招隐馆。每自华林园。入延贤堂。为太子诸王讲礼经。是年无疾而卒。春秋六十三。子肃之颇传素业。官至豫章郡丞。

  阙公则

  入庐山白莲社。既逝。有同社人。至洛阳白马寺。夜中为公则修忌祭。忽一时林木殿宇皆作金色。空中有声曰。我是阙公则。祈生极乐国。今已得生矣。言讫无所见。

  庾铣

  新野人。梁武帝召为黄门侍郎。不赴。六时念佛。一夕见道人自称愿公。呼铣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四年愿公复至。遂化去。空中言上行先生已生安养。

  高浩象

  东平人。杜门静坐。专诵无量寿经。观中泛红蕖於玉沼。初未见佛。乃即华上倾心致敬。遥睇佛之金容。光辉远映。一夕见众菩萨来迎。奄忽而化。

  宋蒲

  隋时恒州人。念佛以小豆记数。满三十石。设斋庆赞。佛二大士化作三僧。至会乞食。满曰。弟子愿生西方。师来赴食。深副本心。事毕即见天花异香乘空而行。未久满遂面西坐化。

  李白

  字太白。作金泥画西方净土变相并序云。我佛金天之西。日没之所。去中华十万亿剎。有极乐世界焉。彼国之佛。身长六十万亿由旬。眉间白毫。向右宛转。如五须弥山。目光清白。若四海水。端坐说法。湛然长存。沼明金沙。岸列珍树。罗网弥覆。栏楯周张。砗磲瑠璃。为楼殿之饰。玻璃玛瑙。耀阶砌之荣。皆诸佛所证。无虚言者。若已发愿。未及发愿。若已当生。未及当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国。功德罔极。灼然难名。赞曰。向西日没处。遥瞻大悲颜。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珠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场。以此功德海。冥佑为舟梁。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庶观无量寿。长睹玉毫光。

  白居易

  号香山居士。官太子太傅。初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行念慈氏名。坐想慈氏容。愿当来世必生兜率。晚岁风痹。遂专志西方。祈生安养。画西方变相一[车*丑]。为之愿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一夕念佛。坐榻上。倐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