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舫汇征


  华居士

  江干人。醇朴无伪。与人不欵曲。中年属业诸子。独处一室。不涉世事。朝暮惟孜孜念佛而已。后将卒。自知时至。更衣正冠端坐。别众而逝。其子先已作棺。于是易龛。如沙门故事。举龛之日。观者如堵。远近向慕焉。

  莲华太公者

  越人。一生拙朴。惟昼夜念佛不绝。命终之后。棺上忽生莲华一枝。亲里惊叹。因号莲华太公。

  郭大林

  汤阴人。平生端洁雅素。出世为怀。遇僧教以念佛。遂一心净土。年七十六。一日无疾。与子别云。明午当去。至时坐脱。

  糖担老人

  住杭州。卖糖为生。口中念佛不绝。忽一日挑糖担出。见人便曰。汝早吃我糖。我当归去也。更至数相识家。约曰烦你明日。来抬我棺。我要归去。识者讶之。且信且疑。次早谓其妻曰。可备饮食。以待来人。饷时识者皆至。老人引令抬棺。到家沐浴。更衣拱手。语众曰。我当自寝于棺。不劳汝等。将身坐棺中。怡然就寝。遂长往矣。众咸惊异。
  吴江太湖滩。有一老人。生平惟喜念佛放生。别无所知。每行路时。拾滩头蛳蚬。放入水中。虽极冗不顾。平日遇有生命。辄解衣割食买放。曾无退懈。忽一日谓家人曰。吾当西逝。可集亲友送我。因集众念佛。安然坐逝。异香经宿不散。
  苏州一小民。姓吴。业浇烛。故以着名。僦居娄门一屋。孑身长斋。昼夜念佛。以为人至诚。吴阊内外数十大烛铺。皆争迎浇烛以烛。系供养神佛三宝。必念佛数声。乃浇油一杓。一生如此。年七十余。忽语店主云。吾积有薄赀。本为防老。今以念佛功成。至某日。吾即去世。生善处。无用此矣。敬以相赠主曰。汝所积者。乃众店物。非吾一家物也。何敢受乎。若必无用处。请为汝作福。吴君大喜。乃以匙钥授主。令至所居地窖取出。约有千金。主为分给苏州众大剎斋僧及庵院。接众处皆分惠作福竟。吴君如期。合掌念佛。端然坐逝。吴门道俗。送龛火化者千万人焉

  太仓上舍吴叔宝

  名鸣珙。家赀殷厚。素好善。预放生会。然不甚通佛法。六十余自言。欲脱化。忽沐浴。命延隆福寺印初法师。宣授三皈五戒竟。大呼出去者。再合掌逝矣。顷复开目。语妻兄王烟客先生曰。吾才发永绝尘世愿。勇猛念阿弥陀佛。从床下跃出竟。是莲华世界。自省平日。何善乃复此。世人努力。言讫索水。自照。中夜恍悟曰。今生吴叔宝。前生徐和尚。复大呼快哉而逝。有异香发于室。

  太仓吴瞻楼

  晚年以家事付二子。笃修净土。专注西方。不杂余业。每日念佛几万外。经则大小弥陀。咒则往生。观则西方。皆登簿册。寒暑无间。如是者一十二年。后七十余。定课不减。西方圣境。累现目前。亲见攒盒每格。下衬锦绣。上堆妙果。其架大如田一亩。床前不时。白莲涌出。大如石臼。童稚皆见。乃怡然脱化。

  太仓黄摄六

  名翼圣。字子羽。素为莲社中胜友。虽贵裔。博学修洁。笃好云栖。教一门精修以荐辟。宰蜀之新都。治民以慈惠。政声蔼着相传。饭僧县堂。躬行七簋。布嚫施。继以膜拜。闻者怪之。后献贼宼西川。所过屠戮。尸骸山积数千。僧感公德誓登城击板。念佛。中夜。佛声震天。献贼怪问故。土人答曰。以黄知县平时好善饭僧。僧为打板念佛。以守城也。贼诫勿扰。寂然而过。鸡犬不惊。后归田。坚修净业。己亥阳月。疾稍亟。灵隐僧戒显。与其内兄王烟翁。冲寒过其庐。则四壁张弥陀像。为西归计矣。乞戒显。丙夜授菩萨戒。即为极谈。惟心净观摄。公曰。吾神明愈健。誓愿愈坚。自信生西方必矣。克八日必行。届期。吉祥而逝。

  余集生

  得罪在狱。首唱念佛。诸人多从之处决。届期相聚。昼夜不绝。满壁忽睹佛像光明。旋奉恩诏。末减。

  金光前

  起身戒伍。目不识字。然见有义之事。则必锐意为之。其妻龚氏。是卢州孝廉之女。痛遭离乱。归心西方。且粗知书史。凡遇梵典。晨夕持诵。光前为之感动。而笃信焉。顺治癸巳冬。奉讨不庭。相携入闽道。出武林。闻具德和尚说法灵隐。同往参问。亲承开示。自此潜心念佛。愈切愈坚。辛丑夏。还京。驻节钱塘江干。忽示疾。龚为延医。光前止之曰。我昔与汝亲叩灵隐。今正欲于此作转身之活计。求和尚一证明耳。何以药为。龚大笑曰。不意光前亦得到此田地。遂徙帐入崇圣庵。盖欲夫死得其所也。庵居旬日。龚造二棺。谓人曰。妾与金公偕行矣。顾无人为公毕后事耳。事毕我当往矣。光前闻之。即怡然长逝。龚事毕。屏绝饮食。昼夜不卧。一心念佛一日。觉身稍倦。倚棺而眠。少顷醒曰。时至矣。端然趋寂。颜色如生。

  韩承山

  平湖县人。为人诚朴。力务农桑。积累家业。田园约千余金。居恒惟持斋念佛而已。年八十一。康熙元年四月。忽谓子曰。明日汝可徧请亲族来。我欲与之话别。子依教请至。对众曰。我止有七日住世。特与汝等作别。至期。沐浴更衣端坐。悉令子女环坐念佛。自亦念佛。良久不动。近视之。已委蜕矣。

  乔忠我

  长兴人。鬻竹器为生。两手削竹。口中念佛不撒。礼乌瞻普闻和尚。每瞻山结制。亦入禅堂。康熙元年。三日前。预告亲朋子女曰。我将归去。至十月朔。更衣向西。正坐念佛。有来视者。令念佛相助。对同道师僧曰。而今一别。当于莲池中相会也。言讫悠然而逝。

  翟梦鲤

  法名净震。临江人。素行诚朴。笃信净土。年踰古希。精神矍铄。课念无违。兼诵金刚经。康熙戊申七月。忽示疾。至八月十三日。缁素亲友皆来探视。乃谓众曰。感蒙垂顾。须念佛助我往生。手自轮珠。毫无倦意。顷云。明早去矣。届期。念佛而逝。

  沈养素

  法名智恩。临江人。端修净业。寒暑靡间。年登七十六。涉险如夷。时称佛号。诵金刚。尝转法华三十余部。康熙戊申八月。偶抱小恙曰。我当追踪翟梦鲤也。谓子曰。九月十五日我归去矣。子云。十五欠利。十六好。厉声曰。宁可上前。莫使退后。至十四日。念佛而逝。身有异香。数日不散。

  戴童子

  名公烈。休邑人。流寓塘栖。镇水北界。生自儒门。周龄失母。为儿戏时。不踰礼法。年十二始习举子业。英英露颕。十三益聪敏。动止类成人。然赋质清弱。因医[病-丙+班]疹。致伤胃气。乃就医。吴门寓所。有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数种。每取其书。反覆细阅。若有会心。七月初六。忽端坐谓其祖曰。助我念佛。遂朗称佛号。其祖和之。始则声高。渐至声低。终乃无声。尚见唇动。顷之唇亦不动。兀然而化。

  沈敬孚

  名炳。长洲人。少得喘疾。过三十而剧。因发出世心。持佛名颇切。至年五十。病益甚。自正月至九月。一息仅属。遂矢愿断肉。其友杨广文省之。劝持金刚经。扶起受之。读尽卷。居三日。加持至三卷。半月而病愈。自后日以三卷为常。持佛名不撒夜。坐辄至晓。喘病遂除。寻受五戒。子旅亭和尚。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示微疾数日。其月晦。晨起洗沐毕。喘甚。回首向西。结跏念佛。其妻在傍。挥之去。已而寂然即坐逝矣。遗言以龛殓。用茶毗法。其妻寻出家为尼。

  顾天瑞

  大村人。老而无子。与妻陆氏。长斋修净业。僧舍有为念佛会者。夫妇与焉。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天瑞无疾。诵佛名而逝。年七十二。

  陆士诠

  号近堂。元和人。初在玉坛。为友祈疾。有神教礼梁皇忏。近堂。因礼忏。发心诣天宁庵。受菩萨戒。持名修观。诵法华经。乾隆五十二年。寻得疡疾漏下。卧床不能起。将终。目光上瞩。若有所见。口称白莲白鹤及诸大善人。复连称佛佛。右胁而逝。异香满室中。

  马[冗-几+丁]良

  名荣祖。秀水人。为诸生课徒以食。年三十余。得咯血疾。遇祥峰文师。劝令念佛。病良已。遂长斋。受五戒。日课佛名三万。如是十余年。疾复作。卧床月余。自言三圣现前说法。日常在大光明中。临终见佛来迎。连称佛名。右胁而逝。时乾隆五十六年。

  在闺清操
  隋文帝皇后

  独孤氏。虽处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以八月甲子命终。时永安宫北。种种音乐。自然震响。尼大明与后最爱。每念佛时。先着净衣。口含沈香。忽众闻沈香气满室异常。顷之有光明。如云来迎。向西而去。帝问阇提斯那三藏。是何祥瑞。对曰。西方有佛。号阿弥陀。皇后业高。超登彼国。故现斯瑞耳。

  姚婆

  因范行婆劝令念佛。后临终见佛菩萨来迎。告佛言。未与范行婆别。请佛暂住空中。范至。姚婆立化。

  荆王夫人

  王氏。元佑中。事西方甚精恪。独一妾懈慢。夫人将逐之。其妾悲悔。极加精进。一夕异香徧室。无疾而终。夫人忽梦。妾起居叙谢。因夫人训责。今获往生。夫人曰。西方可往不。妾曰。但随妾行。夫人随之。见二池。皆白莲华。或荣或悴。妾曰。此皆世间发心。修西方人也。人间才发一心。池中即生一花。随其勤惰。荣悴各异。中有一花。朝服而坐。其衣飘扬。随风疎散。即见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妾曰。此杨杰也。又有一花。朝服坐上。其花稍悴。曰此马玗也。复前导数里。遥望金台。光明交彻。妾曰。此夫人化生处。上品上生也。徐访杨杰。则已亡。马玗则无恙。后夫人於生日秉炉焚香。观音阁伫立而化(荆王楫徽宗之子)。

  吴氏县君

  都官吕宏妻。宏因异僧劝发。妙悟佛理。吴氏阅金刚经颂。亦契空寂。夫妇斋戒四十年。吴氏忽见巨迹三双。皆金莲花。数日又见其膝。又数日见其身。数日见其面目。即佛菩萨三圣人也。及见殿阁境界清净男子。人问。彼佛如是说法。曰。我得眼通。未得天耳。如是三年。一夕征恙。自言。吾将西归。言讫而逝。尝事观音。列瓶[卸-ㄗ]数十。以水满中。手持杨枝。诵咒必见观音放光灌诸器中。病者饮之。必愈。世因号观音县君。

  马朝奉玗之妻

  王氏。修十念法。持破地狱真言。尝梦地狱主者谢以持偈咒之赐。后因寝疾。念佛而亡。亲戚侍妾。咸梦王氏言得生净土。

  蔡氏县君

  居武林。早年孀居。持经念佛。每朝礼像。逾二十年。忽见金莲花现空中。遽索平时修行课目卷而怀之。安坐而逝。

  冯氏

  少师珣之女。承宣使陈思恭之妻。少多病。从慈受深禅师受教。持斋诵佛。逾十年。益精进。谓族党曰。清净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缘尽。行即西归。一夕语侍者曰。吾神游净土。获礼三圣。夫闻其语。即相陪念佛。右胁安卧而逝。三日之间。妙香芬馥。

  郑氏

  钱塘人。日课观音经。念佛不撤。后病中索浴。西向坐。问家人曰。闻磬声乎。净土诸圣且至。已而合掌。喜曰。佛菩萨来。观音手执金台。如来接我登座。遂奄然而化。

  陆氏

  宜人。家钱塘。朝请王玙妻。常诵法华。晚年尤笃净土礼忏。一会念佛万声。凡三十载。因微疾。忽闻天鼓自鸣。人方惊异。即面西端坐而化。两手结印。续净土传陆师寿者。即其侄也。

  朱氏

  如一钦成。朱后之侄。归於四明薛君。绣法华经一部。十年而成。至化城喻。针锋缀舍利如栗。连获数十粒。一字一拜。礼法华者三。於经首题。别致八万四千拜。诵法华经。三月而通。刻擘窠图。劝人念佛。满十万声。所化二十万人。独朱氏朝夜诵之。不可以数。绍熙四年。为宝幢藏绣经。迎归南湖。饭千僧为庆赞。是年微疾。请僧念佛。忽起加趺。薛君曰。吾家无是法。於是右胁吉祥而化。家人梦乘彩云向西而去。

  楼氏慧靖

  四明扬帅楼璹之孙。适寺簿周元卿。尝披味传灯。发明见地。尤以净业为真修。晚年被疾。忽见莲台紫色化佛无数异香满室。以语家人。亟令念佛。顷刻而化。

  周氏妙聪

  周元卿之女。每感母氏华台往生之瑞。尝诵经念佛。愿生安养。病中请僧行忏。自见其身。着新净衣。在楼阁上。作礼念佛。谓家人曰。汝辈当勤修净业。吾当於净土待汝。即右胁吉祥向西而化。

  秦氏净坚

  家松江。厌恶女身。与夫各处。精持斋戒。阅华严经法华光明般若无虚日。晨昏修弥陀忏。日礼佛千拜。久之有光明。入室中。面西念佛。安坐而化。

  郑氏净安

  家钱塘。念佛诵经。日无虚度。后得疾。祷之於佛。闻空中声云。汝行有期。无得自怠。又见佛身金色。即奋身起。面西端坐。令男僧义修。讽阿弥陀经。倐然而化。其女梦。母报曰。吾已得生净土。可说修师令知。
  于佛子。秦氏。净乐。家钱塘。其夫姓于。卖鱼为业。有男贩私商。常遭官事。秦氏愁苦。几欲沈身於江。遇净住寺照师劝之曰。有此烦恼。宿世怨家。枉自沉江。不如念佛。秦氏醒然回心。即烬一指。誓长斋三自念佛。十年不怠。见一切人。皆称佛子。一日请戒行人。讽观经。每一观。诵佛千声。至像观。忽焉而化

  四明黄氏

  早丧夫。归父舍。修净业。临终称佛结印。履地徐行。俨然立化。家人筛灰於地。以验生虚。见莲花一朵生於灰中。

  钱塘袁氏

  因往灵芝。受菩萨戒。即断荤酒。进修净业。一家皆服其化。二十年不渝初志。一日病中请圆净律师说法。忽见佛菩萨众现前。端坐而化。

  钱塘陈氏

  媪从灵芝。受菩萨戒。专心念佛。日课千拜。常有舍利。散经案上。临终见化佛来迎。顾旁人语。未及半已。疑然不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