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舫汇征


  武林王氏

  常诵法华。念佛求度。一朝见菩萨大身住立空中。遂连声称菩萨高大菩萨高大。又云。恐女人足秽。难升花台。语毕而化。

  四明孙氏

  寡居斋戒。礼诵念佛。三十年不懈。手制衣衾鞋袜施僧。不记其数。一日微恙。见异人立床。前曰。宜勤精进。又梦八僧绕行忏室。身挂缦衣。随僧行道。遂沐浴净衣。请僧行忏於大众前。端坐诵经。至一心不乱。左手结印。奄然而化。远近皆闻空中奏乐。

  上虞胡长婆

  李氏。夫丧后。日夜高声诵弥陀经。凡十余年。一朝有僧。覆以绯盖。告之曰。汝今月十五日。夜子时去。问。师何人。答曰。我是汝念者。婆遂会别诸亲。至时。果有异香光明。即端坐而逝。七日火化。齿如雪玉。舌如红莲。睛如蒲萄。皆精坚不坏。舍利不可以数。次日焚处生一花。如白莺粟然。

  安吉王氏女

  日诵弥陀观音金刚诸经。念佛求度。母病亡既敛。恶血流滴。女发誓曰。若我孝心真实。愿臭气不生。言讫流血即止。以舌舐漏处。绝无秽气。父娶后室。与同修净业。女得疾。请僧说净土观法。忽索衣。吉祥而卧。手揽观音手中幡。寂然不动。继母筛灰於室。以验受生。见灰中印出莲华数朵。

  钱塘盛氏

  日课观经。诵佛不辍。一日病中浴毕面西。问家人云。闻磬声乎。净土众圣且至。已而合掌。喜跃曰。佛菩萨已至。观音手执金台。如来接我登座。即奄然而化。

  钱塘沈氏

  念佛十余年。日加精进。命工画八尺弥陀像。病中安设床前。欣然曰。我何多幸。即请僧念佛相助。忽曰。见一僧授我金台。遂於台前。方欲执锦褥角。其台即行。恐有障缘。望众更为念佛众。皆勇猛厉声。良久复云。念佛功德。已登金台。此去不回矣。即瞑目而逝。

  蒋婆

  镇江金坛县株林村人。年七十许。死至阴府。命未尽。当还。阎罗王问曰。汝能念经否。对曰不能。王曰。汝不能念经。但念阿弥陀佛。既放还。蒋婆谓阎罗王。教我念佛。更无可疑。故常念佛。年近百二十岁。无疾而逝。

  任氏夫人

  修西方。雕阿弥陀佛像。长四寸八分。龛饰甚严。常顶戴行道。其像眉间。常迸出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事详锺离少师传。

  汾阳约山翁婆

  每日嗟叹。世间无常。无一可乐。月晦必请僧二员。永夜念佛。翌朝设斋。婆手自营办。临终之夕。咸见佛光入室。宝盖覆於庭上。婆忽迁化。

  汾阳裴氏女

  专心念佛。以小豆为数。积满十三石。报尽之日。索火烧香。口云。佛以花台与我。今当往生。

  汾阳温静文妻

  病在床上。夫劝令念佛。二年不绝声。谓夫曰。我已见净土佛菩萨。后月当去。至期。见金莲花如日轮。

  醴泉孟氏女

  久缠重病。沙门劝令念佛。三年谓夫曰。可急报诸亲。令来相送。暨毕。集女焚香。与众念佛。见空中执锡沙门曰。汝当往生。已而佛菩萨至旛华排空。忽然迁化。

  汾阳梁氏女

  两目俱盲。遇沙门。劝令念佛。越三年。双目开明。后忽见佛菩萨幡盖来迎。即日命终。
  念佛道者。陈氏。颐禅师之母。师住广平普会。迎侍方丈东室。剪发为出家相。朝夕念佛。四众称为道者。后病中集缁素。鸣磬念佛。两日忽合掌瞻像。泊然而化。明日顶温。面色鲜白。师前一日梦。母谓曰。我见尼师十余来相召。师应之曰。此往生之祥。言已坐灭面色变白。至是果然

  吴兴陈氏

  受持斋戒。诵法华五千部金刚弥陀诸经各一藏。念佛满三十年。一日不食。家人问。欲何所须。答云。欲求见佛。言讫右胁而化。

  会稽胡氏净安

  礼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好者四会。偶微疾。见佛来迎。安祥坐逝。路人闻空中乐声。隐隐西去。

  钱塘孙氏女

  常念佛持咒。因病请清照律师。至。谓曰。久病厌世。愿求往生。师为谈净土因缘。大喜。至夜梦师持药一盏。服之流汗。身心轻安。三日后。语侍人曰。迦叶尊者来。此好金莲华座。即瞑目结印而化。

  仁和郭氏妙圆

  长斋念佛。诵法华弥陀经及二忏。常谛观落日。对想西方。忽空中告云。郭妙圆决生净土。清照亨律师。即其兄。尝往寺中。建系念会。作百僧斋。庄严净土。临终之际。请亨师说法。求佛接引。即时端坐。凝然不动。

  周行婆

  家太平州。蚤年念佛专注。一夕互跪念佛。泊然而化。邻人见数僧自婆家出引婆腾空而去。

  钱塘龚氏

  昼夜念佛。诵弥陀经。偶得疾。请亨律师。指示西归。讲说未终。端坐而化。
  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辍。一夕梦。龚氏告曰。我已得生矣。汝后七日。亦当往生至期果逝。

  嘉禾锺婆

  日诵弥陀经十卷。余时念佛二十年。为常课。一日语其子曰。见大白莲华无数。一妇人端正好衣。立我前。又众僧在此。何以供养。子云不见。遂无语。端坐耸身而化。

  潮山黄婆

  持金刚法华。专心念佛。暑中忽得痢疾。但饮水不食。邻庵沙门善修。常建念佛会。婆病中欲请修。修梦。婆来谓曰。将往西方。修未以为异。越二日。婆西向念佛十声。端坐而化。远近皆见红霞覆婆之屋。

  霅川朱氏

  念佛三十年。每读金刚经。以为圣贤在此。不敢踞坐。后忽不食。四十日唯饮水念佛。先梦三僧入室。各执莲华。谓曰。我先为汝种此莲华。汝却归来。既觉喜悦。乃请僧众。念佛为助。即就座而化。

  四明净心女

  不知姓。刺血。自画佛菩萨三圣像於罗木板。凡一千片。普散与人上。有正信女。净心题云。愿所修净业。速获成就。不入母胎。化生莲沼。后不知所终。

  嘉禾周氏

  适庶民孙氏同翁婆。常时念佛。感室中佛像有光如萤。或现鲜华。或现佛菩萨像。三时必闻天乐。或空中诵经声。

  项氏妙智

  四明鄞人。寡居。二女悉令为尼。同居杨氏庵。见人唯劝念佛。晚岁偶疾。谓女尼曰。多有尼僧。相待西归。乃请人念佛。忽曰。我欲坐化。错与作棺也。女曰。佛用金棺。无嫌也。母喜。讽上品观。转身面西。两手作印。微笑而逝。

  沈氏妙智

  四明慈溪居。自幼蔬食念佛。长归章氏。未尝中废。施米贷被。以济饥寒。常诵弥陀经为日课。一夕微病。念佛尤力。忽见佛菩萨居士长者。拥立目前。灯光千点累累然。状如虹桥。即日右胁吉祥。凝然不动。

  崔婆

  淄州人。平生茹素。性温顺。不与同辈争长短。但诵阿弥陀佛不少撤。不持素珠。莫知其几千万遍。年七十二。得疾不下床。然持念愈笃。忽若无事时。唱偈日。西方一路好修行。上无条岭下无坑。去时不用着鞋袜。脚踏莲华步步生。咏不绝口。人问谁。语曰我所作。曰婆何时行。曰申时去。果如期而逝。依僧法茶毗。舌独不化。

  常熟陶氏

  寡居。常持普门品。梦白衣人。授以莲华令食之。又梦梵僧授以弥陀经。觉即能诵。不假师授。一夕帐幌光明。有弥陀像。立经函上。每诵经时。必於卷上。迸出舍利。积以成合。临终时。化佛来迎。

  周婆

  鄞县宝幢市人。精修净土。遇岁首持不语戒。昼夜常坐。尽月而止。遇夏月则施茶汤。历久不废。一夕梦大荷叶徧覆一市。觉自身持数珠。行道叶上。既而微疾。邻人见幢盖入其室。黎明婆已念佛而逝。

  锺氏

  仁和张后溪之继室。年四十夫丧。遂持长斋。笃信念佛者。四十余载。居常闻天乐鸣空。又夜常闻户外佛声浩浩。启视。杳无人迹。如是异征。屡屡槩见。泰昌元年腊月十六日。卧病。次年元朝。谓家人曰。见徧室莲华并有幡盖。悬于床前。念佛而化。

  薛氏

  武塘世族女也。生时母梦长庚入怀。后归周。生五子。而寡秉节。自誓供观音。香烟结莲华。人异之。专心净业。好施。不倦念佛。十五年如一日。万历丁亥五月。得疾。遂绝粒屏药。至九月六日延僧礼忏。且曰。四日足吾事毕矣。乃西向对弥陀像。昼夜系念。嘱诸子翊赞着净衣。戴志公帽。长跪佛前。念赞佛偈。唱三归依。轮珠念佛。一百八遍。逮午趺坐而化。莲华香满室。

  于媪

  昌平州邵村于贵之母。久积念佛。一日浣衣甚洁。谓其子曰。予将生净土。子未信。至期。取凡置庭。心坐几上。脱去。异香天乐。比邻皆闻。

  方氏

  诸生吴应道室。三十寡。守志归佛。专修净土二十年。万历乙酉。年五十矣。小疾念佛不辍。无一语及他务。卒前一日。沐浴更衣。然香礼佛。还坐一榻而逝。

  陶氏

  居士张守约继室。居士念佛陶亦信向。每日课诵。无间居士出礼普陀。陶谓二子曰。吾平日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今始悟。初四日吾行矣。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归成殓。俄棺上出青莲华五朵。居士大骇异。自愧不知。其道行如此。

  中官孙名之母

  一生斋戒念佛。年老微恙。自知时至。告其子欲坐脱。子哀泣。止之不得。乃为作龛。至期入龛。安坐化去。

  陆母徐氏

  孀居。刻志净业。夫有千金。出贷焚劵。不取奁饰。罄以施人。恒于佛所。礼诵不辍。如是十载。一夕忽呼侍人曰。看东方光发否。我待往生。时至矣。汝辈可助我高。声念佛合掌而逝。

  刘道隆母李氏

  年四十长斋念佛。修净室一间。供佛菩萨像。朝夕称礼。每诞日诫子妇。母设庆席。惟礼忏一日或三日。如此者二十五年。将终前一岁。延僧礼忏七昼夜。梦大士持素珠一串。示之曰。以此授汝珠数。乃往生期也。梦中数之。五十三颗。不解其义。至庚子五月十三日。忽告家人曰。吾今日行矣。可举家大声念佛助我西行。即面西念佛。端坐而逝。

  陈母朱氏

  吴郡人。浚川居士室也。孝慈天植。素向三宝。年八十一。其子参云栖归导。以念佛往生。遂笃志净业。越二载示疾。卒之前三日。堂前大呼母名者三。母云。有二青衣。在此时病久孱困。忽跃起。竖脊端坐。诸子劝其寝息。乃吉祥而逝。迎尸中堂。仰卧之尸。自转向西。众人叹其神异。

  豫章人杨选一妻

  三十生子后。即与夫别居。听其置妾。自日长斋念佛。至己丑。十五年矣。八月忽生发背。痛楚入骨。见一恶鬼。以刀割其背肉。有大力神。驱之去苦。若脱。谓夫曰。吾将行矣。有童子四人相迎。夫疑病中呓语。问何往。答曰。往西方。遂化。

  江宁汤道人公甫母

  八十一岁。自少长斋念佛。每晨夕万声为课。庚寅元朝。公甫请融悟观。如两戒师。虔修大弥陀忏。以初四日。五鼓进坛。有唐道人宜之者。在坛外打报锺。平明见白鹤数十。旅绕屋上坛内。缁素悉见。莲华生佛。座下内外。金光覆空。山河大地。了无隔碍。下坛方散。此皆汤母虔修净土之现证也。其往生上品必矣。

  蔡坦如居士洞庭西山人妻

  甚贤良。持斋念佛。放生然灯。作众福。不求人知。既病剧。谓坦如曰。死固不须择日。但世人俗见。谓修行人乃恶日死亦所不便。幸为择日。明日吉乎。答云不吉。后日吉乎。答云亦不吉。乃曰。吾不能更待矣。今日吉乎。答云。今日颇吉。因即命取水澡浴。集亲友。念佛正坐。合掌而逝。

  寡妇张氏

  家在常熟小东门外。奇穷苦守。一心念佛。却不拣净秽。即登厕亦念不辙。后以痢疾而终。遗下破裙一条。即其平日所用。曾无替换。病时用以衬体。污秽不可近。抛之河中。即见莲花朵朵五色灿烂。散布水面。见者称异。始知念佛果往西方也。将裙送相近庵中。作佛座卓围。至今在焉。顺治年间事。

  余姚徐氏

  适乌山胡振岳。举四子一女。年四十余。夫丧。遂托委家事。深居阃内。至心礼念弥陀佛千声。如是者二十余载。一日无疾。忽谓家人曰。多有金童。执宝盖迎接。越三日。当与偕行。届期。呼家人嘱诀曰。人当念佛。正坐而逝。

  俞行敏妻卓氏

  平生性直心慈。笃信佛法。尊礼玉林具德两大师。间亦舍施。遇贫病人。必矜恤之。依法修净业。日课念佛。诵弥陀经经六载。康熙丁未示微疾。安然坐逝。及殓时。颜色如生。欢容可挹。

  杭郡太民江氏

  讱公严先生继。配都谏灏亭。公阮之生母也。太君产於望族。赋质贤淑。秉性仁慈。年十五适讱公。孝以承先。慈以逮下。凡五十余年。初讱公归依莲池大师。笃信净土。太君方青年。亦奉教虔修。每鸡鸣。辄起长跪。佛前诵经。念佛千声。凡诸夜役。不呼睡婢。或劝无自苦曰。以此累若辈。岂学道人所宜。康熙戊申三月六日。晨课一如平时。达朝仍寝疾。忽大声曰。观音菩萨来矣。汤浴净体。就枕而逝。

  沈易生妻傅氏

  法名德莲。素笃信向。持斋念佛。沈以瞽者。卖卜所得。悉以饭僧。四方瓢衲。闻风沓至。傅氏不惮劳苦。而虔供者十有六载。康熙壬子七月小疾。至闰七月初一。索浴更衣。谓亲属曰。此有金童。来相接引。扶行数步。复坐。合掌念佛。瞑目而逝。

  钱塘徐浩轩母

  太宜人。奉佛甚谨。绘念佛图一纸。上绘一大佛像。旁累数千圈。以记念佛之数。已毕。置黄布袋中。数年矣。康熙乙亥五月十四日。念佛而逝。申刻家人焚袋於磁盆。忽盆内有声。众疑盆碎。俄见五色起布成缁。色上现楼台殿阁栏楯阶砌之形。莲华上合掌。趺坐之佛数十。云中菩萨。皆如白粉新画者。亲友男妇童仆。以及治榇成衣之人。无不惊叹竞观次日将殓掇灰。启其袋背。佛像楼台诸形。与袋面无异。又一老媪执拂子。随行诚异。事示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