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谜语
- 评注灯虎辩类
评注灯虎辩类
《孟子》: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忙里学涂鸦 【劳人草草】
唐·卢仝有子年幼,常以笔墨涂诗书,仝尝有诗云:“涂抹诗书如老鸦”。今人自谦书法潦草,亦云。
赵飞燕歌归风送远之曲 【屡舞仙仙】
汉成帝宫人赵飞燕,体轻善歌舞,歌词中有“仙乎、仙乎”之语。
金牌叠召 【归飞提提】
宋·岳飞为河南北路招讨使,大破金兵。时秦桧力主和议,欲弃淮北之地以媚金人,一日降十二金牌召飞还,旋诬以罪而死于狱。 按:底句“提提”二字当解铃,贴合题面叠召。
桃红复含宿雨 【夭之沃沃】
(唐)王维《闲居》 诗:“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按:题面“桃红”紧扣“夭”字,“复含宿雨”形容“沃沃”二字。系由两“夭”字均沾水点,极确切,亦极雅驯。近人有以“桃花带雨浓”为面,亦同此运法。成面天然,并称佳妙。
芦中人芦中人 【招招舟子】
《吴越春秋》:伍子胥奔吴,至江,渔父渡之。见子胥有饥色,曰:“为子取饷”。子胥乃潜身深苇中。有顷,父来,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鼓方叔大于河 【渊渊其渊】
《论语》:鼓方叔入于河,播鼍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按:底句上二“渊”字别解,形容鼓声;下一“渊”字,会意河水之深。
底句叠字异义
谜于底句叠字,义有异同之分。同义之作法,前说既详之矣,而异义者不可不复有所说明。底句于此叠字间,本来无所区别,作者竟转为一实一虚。或转名词,或转动词,或变作形容词,然后运典挂面。使之扣合,便觉融洽分明。学者娴习此法,则于叠字之义,或从其同,或转为异,表现当前,无不明白了解矣
朕与故人严子陵同卧耳 (《诗经》) 【有客宿宿】
东汉光武帝与严子陵共偃卧,子陵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曰:“夜来客星犯帝座甚急”。帝笑曰:“朕与故人严子陵同卧耳”。 按:底句两“宿”字,为星宿,一为宿处。
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儿女曹呫嗫耳语耶 【老夫灌灌】
《史记·魏其武安候列传》 :灌夫行酒,饮至临汝侯。临汝侯方与程不识耳语,不避席。夫乃骂曰:“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兒曹呫嗫耳语耶!” 按:底句“灌灌”,一作灌酒,一作临汝侯灌贤也。
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音昭昭】
汉·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赐呼韩单于。昭君请行,及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恨之歌于出塞时马上弹之。 按:底句“昭昭”,一为昭君,一为昭著。
楼修百尺待元龙 【筑之登登】
东汉陈登,字元龙,为人深沉有大略,命筑一楼,修百尺,许汜尝见之。元龙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按:底句“登登”,一作登蹑,一作陈登。
书空咄咄 【忧心殷殷】
晋·殷浩,初为庾亮记室参军,后屏居几十年,起为中军,以中原为已任。兵败,为桓温所中。被废,口无怨言。夷情委命,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按:底句“殷殷”,一为殷浩,一为殷深。
眼中犀角真吾子 【视我迈迈】
题面一语,系苏轼誉其子迈诗。 按:底句“迈迈”,一作苏迈,一作英迈。
邀伴登楼久不至 【约之阁阁】
按:题面“邀伴登楼”扣合底句上三字,“久不至”扣合末一字。盖以“阁阁”二字,一作楼阁,一作耽阁(搁)。
君其问诸水滨 (四书) 【使人昭昭】
《左传》:楚使对管仲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盖以“昭昭”二字,一为昭雪,一为昭王也。
路人皆知 【斯昭昭之多】
魏·司马昭为大将军,专国政,封晋王,赐天子礼乐。其篡魏之心,路人皆知。盖以“昭昭”二字,一为昭明,一为司马昭也。
跟上下文击动
人身有筋节,有脉络,有五官百骸,其能语言运动,无非由主脑而使之然。明乎此,制谜之有跟上下文击动者,其理亦犹是也。学者苟能习悉,当夫美锦制裁,而运用心思,则上下左右、前后首尾,自然筋节灵活,脉络贯通,可免壅塞支离之弊。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经》) 【彼有旨酒】
唐·杜牧之《清明遇雨》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按:此则里面关映,全由题面上句消息透来。以“遥指”二字击动“彼有”,极饶神韵。
崔双文 【在南山之下】
《诗》: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 按:题面三字本指崔莺莺。以“莺莺”二字同文,故《会真记》元稹叙莺莺处多云“双文”。制谜者别具见解,以“崔”字顿读,双文犹云两个字同文。质言之,便是“崔崔”。由是扣合底句,回按来历,妙造自然。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礼记》) 【我与尔三焉】
按:题面二句,系苏轼《后赤壁赋》语。以之扣底,转会到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按:底句“尔”字,指人影与明月。合全句读之,而针对诗意,尤脉络贯通。
郎骑竹马,妾弄青梅 (《左传》) 【耦俱无猜】
唐·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按:底句“耦”字紧扣题面郎与妾;俱无猜,又融会全诗意旨,神韵休扬。
武仲要君 【必有后于鲁】
《论语》: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吾不信也。”注:防,地名,武仲所封邑也;要,有挟而不之意。武仲得罪,奔,如防。便请立后,而避邑以示,若不得请,则将据邑以叛,是要君也。 按:底句“必有后”三字紧贴在武仲心理上,则要君无上,便成铁案。而表里扣合处,尤见关节灵通。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
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玷 【夷吾无礼】
按:题面下文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夫子之言,盖讥其僭也。
故多能鄙事 (四书) 【子谓子贱】
《论语》: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按:底句“子贱”,子字顿读。紧贴夫子自称。意谓多能由于少贱之故,然而鄙事已。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而不厌】
唐·张祜 《集灵台》 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 。 按:底句“淡”字,限题面下文消息传来。而“不厌”反击“却嫌”二字,尤得机势。
陈言务去 【归与,归与】
唐·韩愈文:惟陈言之务去。 按:题面“陈”字顿读,别解作国名。本《论语》:“子在陈,曰:归与!归与!” 如此裁制,便觉消息灵通。
空山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唐·王维《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按:此则里面扣合,全由摩诘诗倒装托出,极有远神。
只在此山中 【必有我师焉】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按底句“师”字,系跟上文“言师采药去”句指点出来,“必有”字紧扣“只在”。上下语气,极贯串,亦极神情。
与之坐而问焉 (五言诗) 【夫子何为者】
《论语》: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 按:此则里面相扣,似嫌不遵规则。然妙处面系四书句,底系五言诗,便不嫌语气率直,且转赏筋脉通灵。
今乘舆己驾矣敢请 【问君何所之】
《孟子》: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按:底句“问君”二字关回题面“敢请”,“何所之”三字跟臧仓阻贤语气和盘托出,极见妙谛。
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小不相识】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按:底句“生”字顿读,转作生疏解。小不相识,关合题面 处,全跟诗意,使之腠理汇通。
不幸死矣,今也则亡 (七言诗) 【人事几回伤往事】
《论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按:底句“回”字别解作颜回,绾合题面处。有追溯往事,增无限伤心之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语见《孟子》。题面上文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按:底句“尽心”二字联合读之,转贴在梁惠王口中,便得神妙。
田园寥落干戈后 (四书) 【因之以饥馑】
唐·杜甫诗: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按:底句“因、之”二字系跟上文“加之以师旅”句,消息传来。题面以“干戈后”刻画全神,而“田园寥落”恰会意饥馑。语云大兵之后,继以凶年。此则表里融会,极得贯通串汇之妙。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七言诗) 【清风明月无人管】
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与我,皆无尽藏也。
呜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之歌止于此】
唐·韩愈《石鼓歌》: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以下句击动上句,未经寻绎,似嫌坦直。然细按之,神理圆到,脉络关联。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千字文》) 【谓语助者】
《孟子》: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 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按:底句“语”字会作专指,“助”字别解助长。成面天然,扣合紧切。
江湖载酒 (曲牌) 【醉落魄】
唐·杜牧《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按:题面“江湖”紧扣“落魄”,“载酒”会意“醉”字。不特消息灵活,且语气更能盘转,可称神妙。
多少庭前惜落花 (电剧目) 【风雨之夜】
唐·孟浩然 《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按:庭前落花何以惋惜?因夜来风雨,顾虑摧残。跟上文消息透来,题外描写,极得神韵。
坠地无踪 【莲花落】
《聊斋志异·胭脂》篇:其判词云:蝴蝶过墙,隔窗有耳;莲花卸瓣,堕地无踪。
三宿而后出昼 (药名) 【王不留行】
《孟子》: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按:此则表里相扣,跟章句中融会全神,和盘托出。信口不即不离,有匣剑帷灯之妙。
问 答
文章有全篇用问答语,层层逼紧,盘旋到底之谓也。此种体式,如《孟子·许行》章,皆籍问答之词以发抒胸臆,是即其例也。后有作者,多取法焉。余谓作文之有问答体,而制谜于此法更不可无。由题面作一盘诘,而底句便转回答,语气神情倍觉浹洽。
细腰何自始 (《诗经》) 【作于楚宫】
《后汉书》: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 注:宫人多求细腰以冀恩幸,每因减食而至饿死。
参苏饮宜于何病 【其虚其邪】
《景岳全书》:参苏饮,主治气虚感冒、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及涕唾稠粘、潮热往来等症。 按:底句“邪”字当解铃。
丁卯及条之役何以革名 【与子同仇】
《左传》:鲁桓公六年。九月,丁卯之役生太子,命之曰同。晋穆侯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
哀公何人也 【必宋之子】
《春秋》:鲁定公名宋,哀公即定公之子也。
疏懒似何人 (《易经》) 【於稽其类】
晋·稽康字叔夜,性情疏懒,丰姿俊逸,醒若孤松独立,醉若玉山将颓。导气养性,著《养生篇》。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不就。
阿谁长庚梦入怀 (《檀弓》) 【是为白也母】
唐·李白,陇西人。当临生时,其母梦长庚星入怀,因以命名焉。
桓公杀公子纠,死者何人 (《左传》) 【其亡也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