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演义
- 梁武帝演义
梁武帝演义
两人说得投机,因问起年纪。却是王茂长陈刚一岁,今年是十九岁了,陈刚道:“王哥要不嫌小弟粗鲁,结为兄弟何如?”王茂听了大喜,道:“如此甚好!”两人即起身来,对拜了八拜,说道:“今后患难相扶,富贵同享。”拜罢,王茂入去请出父亲来,陈刚即便拜见,遂在家中住下。
这陈刚身边带得有银子,便尽数付王茂收着,要用时取出,毫无嫌疑。两人结拜之后,朝夕无事,只较论武艺。王茂有不到之处,陈刚教他,陈刚有不到之处,王茂教他。王茂用的是一根镔铁槊,陈刚用的是宣花大斧。二人演习了半年,无不精绝。陈刚又买了一匹黄骠马与王茂骑,你道这王茂是何星下界,他是:
称兄称弟恰年青,上界原为天柱星。
莫怪金兰容易合,惺惺自古惜惺惺。
且按下他二人不题。却说巴州地方有一人姓柳名庆远,字文和,自幼聪明,善读诗书,又留心于术数之学,占人祸福,往往有验。父母在时,还有些家产可以过日,不期父母亡后,同着妻子过活。家业已渐渐凋零,又连遇荒年,斗米千钱。此时正是齐萧鸾篡位,改号建武元年,又因北魏王见南朝屡屡弒篡,便时常领兵侵占南朝地土,以致民不聊生。这柳庆远一发不堪,只得以星卜谋生。一日清明时节,柳庆远见无主顾进门,遂收了招牌,对妻子说道:“今日乃清明令节,人俱在城外山上踏青眺望,故此生意甚少。我在家闲坐不过,我也随众出城,闲步步就回。”其妻卞氏说道:“去走走也好,只要早早回家。”柳庆远答应了。即随着众人走出城来,到了白鹤山。因山中有一仙洞,相传昔年内潜巨蛇一条,后被吕祖师招出变化为剑而去,是巴州的一个圣迹,故游人到此必要进洞观看一番。洞中只有几块石头,时人遂传说是仙人床、仙人枕。这柳庆远也随着众人走入洞中一看,只见四周围俱是陡壁山岩,青藤满缠,原来这大洞中有一石壁,裂着三五寸的一条石缝,可以张得里面,若往里面一张,却黑洞洞不知深浅,故游人到此略张张,见是黑的就去了。因此小洞口也枚青藤长满。这日柳庆远走到小洞口,无心中偶张了一张,只见洞里忽有一道亮光闪透出来。心下暗暗吃惊道:“人尽传说是小洞,从来黑暗,为何今日有光,可见人言之不足信。既是有光,则自有天日,莫非此洞亦可进去。”因用手分开青藤,将身子侧着往石缝里一挤,可霎作怪,那石缝就像软的一般,不知不觉被他轻轻的挎身子挤了入去。柳庆远挤到里面,再抬头一看,只觉洞中转宽,别有天日,心中大喜,竟往前走。走不得半里,只见前面一所大石屋,心下想道:“原来洞中还有人家。”遂一径走到石屋门前,只见毛团团的一个老猿猴蹲在当门守护,看见柳庆远走到,就象认得的一般,竟欢欢喜喜走到旁边,让他进去。
柳庆远才走进门楹,忽抬头一看,早看见二门扁額上横写着七个大字,忙定睛一看,却是“柳庆远有缘到此”。他突然看见,心下吃了一惊,暗想道:“这又奇了,我今日是偶然到此,为何早有人先写了我的名字在此,里面定有异人。”因又走进了二门,左右观看,却静悄悄并无一人,心下便一时着起忙来,道:“此地非仙即怪,不如回去罢。”遂要转身退去,只见那老猿依旧蹲在当门,忽口吐人言,道:“你既有缘到此,福分不小,若空空回去,岂不当面错过。”柳庆远忽听见老猿说起话来,又吃了一惊,然身已到此,无可奈何,只得大着胆问老猿道:“我不出去岂不饿死?”老猿道:“不要慌,饿不死,饿不死。”柳庆远道:“一间空屋又没个人,你留我在此有何益处?”老猿道:“不要忙,有益有益。”柳庆远道:“若要有益,除非遇了仙人,到不如做个人情,放我去罢。”老猿道:“你的事未完,自去不得,就要去,也没处去。我在此说话,误了你正事,我且让你。”说罢,忽然不见。柳庆远不见了老猿,也不追寻,忙回原路,只见周围都是石壁,竟没有路可出。柳庆远惊慌了半晌,只得回身忙走入石室中,只有石床石凳石锅石灶,并不见别有他物,心下十分慌张,忙又走到西廊下去看,忽看见周围石壁的石上都镌着鸟迹篆文,及细细看去,却一字也看不出。竟不知是什么名义,遂一直看去。只看到末后一行楷书,方认得是“击石可炊,煮石可餐”八字。因想道:“此八字之义,分明是叫我击石取火,煮石头吃了,击石取火这是常理,煮石之事却甚荒唐。”踌蹰了半晌,没法奈何,只得依他在石中取出火来,寻了两个石子,取些乱草,煮将起来。可煞是作怪,不一时果然煮得稀烂。取而食之,只觉美味香甜,精神抖爽,快活不过。因又走到壁间,再将那篆文鸟迹看去,便明明白白,俱是些兵机战策,天文地理,布阵行兵之法,他方惊惊喜喜,一面记诵,一面参解,也不觉饥饿。一日一夜工夫。便都记得透熟。忽见老猿走来,说道:“先生天书已熟,可以出辅贤君矣。只不可泄漏人间,以违天意。谨记谨记。”柳庆远遂当天拜谢,发誓不敢出言,那老猿方才引了柳庆远湾湾曲曲依旧从石缝中走了出来。老猿因说道:“先生请了,候你功成之日再会罢。”倏忽不见。柳庆远再回头看那洞门时,依旧止留一缝,那里还挤得进去。柳庆远看见这些奇异,不胜感激这老猿诱引之情,遂跪在小洞口,拜了四拜,又向天拜了四拜。然后悄悄走回家中。卞氏见他回来,便埋怨道:“你说闲步步就回,如何就去了一月,今日才来?”柳庆远听了着惊道:“我只去得一日一夜,怎说一月?”愈见仙家之妙。因将进洞中遇老猿熟读天书,将来功名富贵有分之事,细钿说了一遍。卞氏听了,也不胜欢喜。
柳庆远自此之后,天文地理说剑谈兵无不精妙。他俱不露,只借星卜谈人祸福,一发如神,生意十分兴头,积蓄了许多银子,竟宽裕起来。过不多时,看见上天垂象,当有改革,因望见建康有天子气,又见九嚯失垣,他已看得分明,知齐梁气运有一番殺戮,而后成功。英雄用世,正在此时,遂将妻子移居到太清山下,厚置田宅,又寻了一个老仆,料理停当,方对卞氏说道:“我已学成经济,可以辅助贤主,定干一番事业。你在家中须要苦心看管子女,不必悬念。功成之日,再得相聚。”卞氏一一应承,柳庆远方才别了出门,一路望建康而来。正是:
欲求富贵须离别,要立功名敢恋家?
不是夫妻相激励,安能五马七香车。
柳庆远别了妻子,一路行来,便留心物色英雄。一日,行到巴山地方,忽见一股喜气冲天,知是异人不远,遂将行囊歇在店中,日日在外闲行察访,一连访了数日,并不见有甚奇异之人。欲要弃此而去,又恐前面错过。因想道:“这股气定非无因而起,我才出门,若是此气看不准,后日如何去论天下事,须得安心寻访。”忽一日闲行,因走到一村中,只见两个大汉子在果园中空地上比较斧槊,柳庆远便将身闪在旁边偷看,看见二人比较到妙处,不觉大声喝采道:“好武艺呀!”那二人听见,遂停了斧槊,忙问道:“何人在此取笑我们?”忽看见是个儒雅之人,便改口道:“原来是一位先生,俺们粗人,武事自不入眼。”柳庆远就接说道:“小生望气而来,要觅英雄,不期却在此处。失声惊动,勿怪。但二位既具此英勇,何不去斩将搴旗,觅取封侯,却埋没于此,殊为可惜。”二人见他出言耸听,句句合着他二人心事,王茂遂连忙说道:“有话请教,便到小弟舍下细说。”
柳庆远见他二人相留,他也不辞,同到王茂家中。只因这一说有分教:同心助主成王业,合意开边立大功。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回
望王气英雄择主 丁父艰鱼龙护舟
词云:
尧舜仁纯,禹汤功大,帝王不是庸人做。若无至德感天心,焉能全福登龙座。
要问名成,须将实课,五伦岂许人偷过。萧梁享位是何因,千秋孝行馨香播。
右调《踏莎行》
话说柳庆远望气到了巴山县,见王茂、陈刚是两个英雄,以言动之,果合二人之意,邀请他同到家中。相见过,王茂因说道:“我二人乃乡野匹夫,怎敢当先生称赞。既辱垂青,且问先生尊姓大名,到此有何贵干?”柳庆远道:“小弟是巴州人,姓柳名庆远,字文和,虽一书生,颇留心世务。窃见天下荒荒,臣民涂炭,历数应有所归。今望王气,已察知真主在于建康,欲辅佐之,以博封侯之愿。在路又见仙气一道,起于此地,定有英俊埋藏其下,故迂道寻访,今幸得见二位仁兄,不辜来意。二兄何姓何名,望一一赐教。”陈刚接说道:“小弟姓陈名刚,表字庆之,从北魏而来。虽系一个粗人,实也想要做些事业。喜逢吾义兄王茂,感他一面即八拜为交,结为生死,若先生有大才大志,要往建康,何不携带俺二人同去,倘一刀一斧得成汗马之功,皆先生之赐也。”柳庆远笑道:“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二位若肯行,相期同事一主,拜将封侯,是我愿也,有何不可。”二人听了大喜。王茂因又问道:“适才先生听说真主已曾降生,但不知实是谁人,又住在何处,我们怎样跟寻?”柳庆远道:“大凡英雄事主,豪杰投人,有如女子之嫁人,终身以之,苟择非其主,而孟浪从之,则是怀珠而入火烁矣。故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棲,贤臣择主而事。今真主虽生,而在潜龙未跃之时,焉知何姓何名,出于何地。然我细细揣来,倘然是虎必定生风,若果为龙自应云起,肯留心细访,终须会合。若急求功名,投托庸主,以二位之才何患功名不就。倘后真主一出,与之相抗,是拂天意,必有不测之祸,再欲改图,又为千古罪人。何不同去访确其人,乘其潜藏未达之先,悉心归附,后来际会成得一功,立得一业,成不拔之基,垂名青史,岂不愈乎!”二人听了大喜,道:“先生妙论,大有深心,我二人今后悉听先生,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万望先生直言无讳。”王茂遂留柳庆远住下,商议出门不题。你道柳庆远是何星宿临凡,原来是:
总管星辰降下方,一番事业在萧梁。
只因天意分南北,故教阅史不无伤。
此时已是齐昭业隆昌元年,只因这昭业年幼,竞被宣城王萧鸾篡弒自立,改号建武元年。这萧鸾甚是猜忌,他既篡了同宗,诚恐同宗效尤篡弒,故凡在前朝用萧姓之人,非贬即杀,一时将兰陵萧家村中向日勋势欺人之辈谋杀大半,萧顺之闻之,大为叹息。这萧鸾却又要在同姓之中凡有才能者不许隐匿,要人报举,自家亲用方信任用之。早有人竟将萧顺之的长子萧懿举荐于朝,齐主因授官益州刺使。此时萧衍博学多能,兼好筹略,时流名辈咸推荐其有文武全才。齐主将欲用他,忽有王镇西奏道:“臣闻萧衍年少知兵,乞付臣军中备用。”齐主遂降旨,着萧衍为王镇西军中谘议参军,萧顺之此时年已七十,儿孙在目,正然顺适,忽被人将二子皆荐于朝,一喜一忧,喜的是有子成名,忧的是危乱之朝,失身非主,必有大祸大患。却见他二人正在年少初仕之时,不好便挫其志,欲慢慢点醒,使其明哲保身,然亦心中忧郁不畅。
不日旨到家中,萧衍按了旨意,只得拜别父亲,又与郗氏言别,因见郗氏不能生子,遂将族兄萧宏之子过继为子,取名正德。将家事料理一番,然后入朝谢恩。时有东阁祭酒王俭,看见萧衍不胜惊异,因对庐陵何宪说道:“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过此以后贵不可言矣。”由是萧衍之名愈重,及随王镇西荆州镇守不及两月,忽家中报到,说父亲萧顺之亡过。萧衍闻报大恸,仆地几绝,遂即禀了王镇西要丁父忧,王镇西遂不便强留,准他回家守制。萧衍即星夜奔驰,兼道而行,寝食俱废。一日行至江中,正值西北风大作,江中巨浪掀天,船只俱不敢行走,萧衍奔丧性急,那里肯等,因使人驾桨分开水势,逆风而行,无奈狂风惊浪,将船掀得乱转,将要覆没,萧衍忙亲立在船头上,迎风号泣,呼叫道:“父亲,生儿不孝,不能亲自盖棺,情愿死葬波涛相随地下。”说未完,只水面涌出一道霞光,将船罩住。船上水手对面俱看不见,尽皆吓得魄散魂飞。不一时,那霞光退散,众人方看见船边周围有千百的黑影将船扶定,再看那黑影时却是无数的鼋龟蛟龙在水中驾驭而行,任他逆浪狂风,船中稳如磐石,众人无不称奇。到晚住船,计程已来有千里。后有人阅史至此,有诗赞萧衍孝心感格道:
逆风逆水浪翻天,千里归船似眼前。
为甚鱼龙来驾驭,帝王福大孝心坚。
萧衍自此平安还至建康,上表奏知齐主,齐主赐他还家守制。萧衍身躯壮大,到此骨立形销,不似前番,朝臣相见竟有不识者。此时萧懿已来家,萧衍到时,拜见灵柩,痛哭号泣,气绝数次,每哭呕血数升。服内绝不与郗氏同床,不吃大米,只吃大麦,每曰两碗,哀痛备至。因思亲不已,又自己做了一篇《孝思赋》贴于壁上,朝夕坐卧其下,悲吟哭诵。其赋道:
念过隙之倏忽,悲逝川之不停。践霜露而悽怆,怀燧谷而涕零。仲由念枯鱼而永摹,吾丘感风树而长悲。虽一志而捨生,奉二亲而何期。至如献岁发晖,春日载阳,木散百华,草列众芳。对乐时而无欢,乃触目而伤感。未明启节,日日朝临,木低甘果,树接清阴,不娱悦于怀抱,唯罔极而缠心。寒冰已结,寒条已折,孤雁鸣而哀哀,朔风鼓而烈烈。无一息而缓念,与四时而长切。蒹蒹苍苍,白露为霜,凉气入衣,凄风动裳。心无追而自切,情不触而独伤。灵蛇啣珠以酬志,慈鸟反哺以报亲。在虫鸟其犹尔,况三才之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