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廷艳史

  太宗说毕,诸大臣齐呼万岁!一齐退出宫来。只有尉迟敬德走在最后,太宗忽然想得一事,便把敬德留住。待室中无人,太宗便对敬德说道:“朕闻夫人年老龙钟,卿起居又不能无人侍奉,朕将嫁女予卿。卿可即回家收拾屋子,预备迎娶。”尉迟敬德听了,慌忙叩头称谢!口中连称:“臣万死不敢当!臣妇虽鄙陋,亦不失夫妇之情。臣闻古人有言,贵不易妻,仁也。
  万乞陛下成全臣夫妇之私,停止圣恩!”说着,又连连叩头。
  太宗笑慰着道:“朕与卿戏耳。”尉迟敬德才敢起身出宫。
  第二天,这消息传出宫来,长孙无忌便进宫去,替儿子长孙决求婚。太宗便指第五女长乐公主下嫁,只因长孙无忌,原是舅家,皇室懿亲。便下诏有司,令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徵知道了,便进宫谏劝道:“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陛下奈何资送公主,反倍于长公主乎?”太宗便把这话去转告长乐公主,长乐公主肃然起敬,说道:“女久闻父皇称重魏徵,女愚昧,不知其故,今观魏丞相,引礼义以抑人主之私情,真社稷之臣也!”便奏请太宗,赐魏徵钱四十万,绢四百匹,进爵郡公。太宗又把六公主下嫁与魏徵第四子,依例公主下嫁,舅姑须向媳妇行朝见礼。
  独魏徵却令公主行媳妇礼,拜见翁姑,说家庭之礼,不宜上下倒置。太宗知道了,便下诏,以后公主下嫁,一律须执媳妇礼。
  太宗诸驸马中,只有尚丹阳公主的薛驸马,是行伍出身,举动甚是粗蠢。太宗每对人说:“薛驸马甚是村气。”丹阳公主也很厌恶驸马,常常几月不和驸马同席。这一年,太宗因诸公主大半下嫁,便在清心院设下筵席,召所有公主在内院赐宴,所有驸马在外院赐宴。这许多公主,虽说是同父姊妹,但自幼儿便有保姆管教着,分院居住,不常见面。今日在一堂聚首,姊妹们说说笑笑,甚是快乐!独有丹阳公主一人郁郁不乐!姊妹们都追着她玩笑,公主只是叹着气说道:“诸姊都嫁得如意郎君,独俺命薄,适此村气驸马,一世也吐不得气!”正嗟叹的时候,忽宫女报进内院来,说外院诸位驸马,只薛驸马得万岁爷欢赏。万岁亲解佩刀,赐与薛驸马。诸位驸马正抢着送酒,贺薛驸马的喜信。原来这薛万彻,因平日受丹阳公主的冷淡,便发奋读书,在府中聘着饱学之士,教授他经史,不上数月,居然也能涉笔成文。这一天在清心院领宴,太宗明知薛驸马不解文字,便传命用隋炀宫人吴绛仙的故事,各作乐府一首。别个驸马,都暗暗地替薛万彻捏一把汗。谁知薛驸马得了题目,竟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太宗把诸驸马作的拿来一一看过,最后再看薛驸马的,竟是最佳。太宗大喜!唤薛万彻到跟前来,亲自把佩刀解下来,给薛驸马挂上。笑拍着薛驸马的肩头说道:“驸马居然秀气独钟!”众驸马见薛驸马得了皇上的褒奖,便争着读薛驸马做的乐府道:“持短棹,持短棹,三千殿脚羞花貌;描长黛,描长黛,三千殿脚摹娇态。玉工有妇真玉人!秀可疗饥色可餐。谁将十斛波斯螺,勾出广陵新月痕,千载尚销魂;无怪当年看煞隋家风流之至尊。”
  太宗又令把这篇乐府,送进内院去,传观众公主。那丹阳公主看了,尤其得意!一时宴罢。众公主和驸马都辞谢出宫,那薛驸马正也要跨上马去。忽见一个侍女,走到跟前说:“公主请驸马同车回府。”薛万彻看时,见果然道旁停着一辆七宝香车,那丹阳公主含笑,揭着车帘候着。薛驸马这得意,有如登天一般,急急下马,赶到车前去。侍卫上来,开着车门,薛驸马向车中一钻,同坐着车儿回府去。从此他夫妇两人,十分恩爱,常常一对儿在宫中出入,太宗也另眼看待着。
  这时太宗也有五十岁年纪了,渐渐地懈于听政,爱在后宫和妃嫔们取乐。唐宫中自从高祖即位,放出无用宫女一千多人。
  太宗皇帝初登大位,放出宫女三千余人。贞观二年,因天久不雨,又放出宫女三千余人。最后因大赦,也放出宫女三千余人。
  四次共放出宫女一万多人,宫中便处处觉得冷落起来了。如今太宗坐朝的时候少,在宫中游幸的时候多,所到之处,顿觉楼台冷落,池馆萧条,便下诏令地方有司选送宫女一千名,分值各处宫院。又令民间有淑德美貌女子,准有司访报五十名,分任九嫔、婕妤、美人、才人之职。
  太宗久闻得士人郑仁基有女,美而多才,命掖庭局下聘书,聘郑女为充容。原来唐朝太监的制度,立内侍省官员,分内侍四人,内常侍六人,内谒者监六人,内给事八人,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寺人六人。另立五局:掖庭局,专管宫人名册;宫闱局,专管宫内门禁,又分掌扇给使等员;奚官局,专管宫人疾病死丧;内仆局,专管宫中供张灯烛;内府局,专管财物出入。宫中内外大小,共有太监二千六百多人。这时掖庭局奉了旨意,便派典引内侍八人,捧着册书冠带,到郑家去。
  这一行人,正要走出宫门,顶头遇到魏丞相进宫来,问起情由,内侍把聘郑家女为充容的话说了。魏丞相忙说不可,便把这一班内侍留住,匆匆进宫去,朝见太宗。奏道:“臣闻郑仁基女已许嫁土人陆爽,奈何陛下强夺有夫之妇?”太宗也不觉大惊,一面即传谕停止册命,一面令房玄龄到郑家去,切实察访;又唤陆爽进宫来,太宗亲自问话。那郑仁基对房玄龄再三说,小女并未嫁人;陆爽也奏对说,民人并未聘有妻室。太宗心中疑惑起来,又请魏丞相进宫商议。朕已亲自问明陆爽并未聘有妻室,那郑仁基也说并未将女儿许配给人,丞相何以又说那郑女是有夫之妇呢?魏丞扣奏道:“这全是下臣迎合上意,故意将陆家这段婚姻瞒起,臣已访查确实,那郑家女儿,却自幼儿许配给陆爽为妻的,万岁万不可强娶有夫之妇,破人婚姻,使百世之下,为盛德之累。”太宗道:“群臣容或有迎合之心,但那陆爽何以也肯舍去他的未婚妻子呢?”魏丞相奏道:“陛下圣明,当能洞察民隐,彼陆爽不敢自从,只疑陛下外虽舍之,而阴加罪谴,故尔。”太宗听了,悖然动容道:“朕之不能见信于民有如此耶?”魏丞相又奏说:“天下多美人,何必郑家女。”太宗当即下诏,立刻停止选女。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十二回兴佛法玄奘出使伏祸胎武氏承恩
  魏丞相见太宗毅然罢免选女的事,便乘机劝谏太宗,当少近女色,保爱身体,又拿古来圣贤豪杰的故事,讲解与太宗听。
  君臣二人,终日在御书房谈论着,闲着吟一首诗,下一盘棋,却是十分契合。太宗忽问:“朕推阐佛法,使天下人民,咸知向善,岂非佳事?”魏丞相原不甚信佛的,只因太宗迷恋色欲,怕因色欲糟坏了身体。今见皇上信佛,便也一力劝助,也是望太宗借此可以休养身心的意思。太宗当下便打定主意,要召集天下高僧,修建一场水陆大会,超度枉死孤魂。传旨命中书官出榜招僧,又行文各处地方州县,推荐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会。
  不满一月之期,已送到了八百名高僧。太宗传旨,着太史丞傅弈,选举高僧,修建佛事。恰恰那傅弈又是不信佛的,当即上疏谏止。那表上说道:“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且生死夭寿,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人之主。今俗徒矫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推西域桑门,自传其教,不作为信。”
  太宗将此表章,掷付群臣会议。时有宰相萧瑀,出班俯伏奏道:“佛法兴自汉朝,引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佛,圣人也。非圣无法,请实严刑。”傅弈与萧瑀便在当殿论辩道:“礼本于事亲事君,而佛背亲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萧瑀不生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正所谓非孝者非亲。
  ”萧瑀听了,也不分辩,只合掌道:“地狱之设,正为此辈。
  ”太宗见二人争论不休,便召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问道:“佛事营福,其应如何?”二臣同声奏道:“佛在清静仁恕,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禅师有赞幽远,历众供养,而无不显;五祖投胎,达摩现象,自古以来,将云三教至尊,而不可毁,不可废。”太宗听了大喜!便传谕再有敢劝阻者,便以非圣无法论罪。便令魏丞相会同萧瑀、张道源考察诸僧,选举一名有德行的僧人作坛主,设立道场。这三位大臣,便于次日,聚集众僧,在山川坛,逐一查选。内中选得一名有德行的高僧,法名玄奘。
  这玄奘自出娘胎,便持斋受戒,外祖父便是当朝一路殷开山,父亲便是状元陈光蕊,官拜文华殿大学士,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德行高超,千经万典,无不通晓。当时三位大臣,把这玄奘领上殿来,朝见太宗,玄奘拜伏在丹墀下。萧瑀在一旁奏道:“臣瑀等奉旨选得高僧一名陈玄奘见驾。”太宗听了陈玄奘三字,沉思良久,便问道:“可是学士陈光蕊的儿子吗?”玄奘叩头奏对道:“臣正是臣陈光蕊之子。”太宗大喜!便传谕封玄奘为天下大都僧纲之职。玄奘叩头谢恩!又赐五彩织金袈裟一件,毗卢帽一顶,教他前赴化主寺,择定吉日良时,开演经法。玄奘再拜领旨而出。回到化生寺里,聚集各僧,共计一千二百名,分派上中下三堂,一切佛寺齐备,选定日期,开坛做四十九日水陆大会,演说诸品妙经,玄奘具表申奏,请太宗至期赴会拈香。
  到了吉日,太宗早朝已毕,带领文武百官,乘坐风辇龙车,离了金銮宝殿,径到化生寺前,吩咐住了音乐响器,下了御辇,领着百官礼佛拈香,三匝已毕。又见那大阐都僧纲陈玄奘法师,引着一群高僧,前来参拜太宗。礼毕,分班各安禅位,当头揭着济孤榜文。太宗看那榜文道:“至德渺茫,禅宗寂灭,周流三界,统摄阴阳,观彼孤魂,深宜哀愍!兹奉至尊圣命,选集诸僧,参禅讲法,大开方便门庭;广连悲慈世楫,普济苦海众生,脱免沉疴六道,引归真路,普接鸿漾,动止无为,混成绝素,仗此良因,邀赏清都绛阙;乘吾胜会,脱离地狱樊笼,早登极乐任逍遥,求往西方随自在。”
  太宗看毕,满心喜悦!对众僧传谕道:“汝等切勿怠慢,待功成缘满,朕当重赏,决不空劳。”众僧一齐顿首称谢!当日太宗便在寺中用斋,斋毕,摆驾回宫。
  一转眼又当七日正会,玄奘又具表请太宗降坛拈香。此时善听普遍远近,太宗即排驾,率文武多官,后妃国戚,无论大小尊卑,俱诣寺听讲。到得坛前,只见玄奘法师,高坐在台上,授一回受生度亡经,谈一回安邦定宝箓,又宣一回劝修功卷。
  听讲的人头挤挤,约有三五万人,满场肃静,一心归依。
  众人正听讲时,忽见两个满头长着癞疮的游僧,挤进人群中来,直抢到坛前,举手拍着宝台,厉听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教法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下台来,对那两个游僧稽首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现前的大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那游僧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做无来无去。”
  正喧嚷的时候,有司香巡堂官,急去奏知太宗道:“大师正讲谈妙法,忽被两个满身长疥癞的游僧,扯下台去,满口说着混话。”太宗听了大怒,喝命擒来。只见许多人推推攘攘地拥着两个游僧,进后法堂来,见了太宗,首也不稽,掌也不合,仰面道:“陛下问我何事?”太宗看了他踞傲的样子,心下却疑惑,便说道:“你这两个和尚,既来此处听讲,只该吃些斋便了,为何与朕法师乱讲,扰乱经堂。”游僧答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自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不坏。”太宗问:“你那大乘佛法,却在何处?”游僧道:“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道:“你可记得么?”游僧道:“我记得。”太宗听了大喜!便命司香巡堂官引去,请上讲台开讲大乘教法。
  那两个游僧奉了旨意,手拉手儿,转身大脚步出去,跃上高台,一霎时祥云四起,把这座讲坛密密围住,中间现出一座观世音菩萨来,手中托了净瓶杨柳,左边木吒童儿,右边韦陀菩萨,喜得个玄奘大师,忙倒身下拜!那太宗皇帝得报,也率领文武百官,朝天礼拜,满寺僧尼道俗,无一个不拜倒在地,口中念着南无观世音菩萨的佛号。太宗即把吴道子传来,对菩萨画下真形来,渐渐地彩云散去,金光消灭,菩萨真身倏已不见,只见那半空中飘下一张简帖儿来,上面写着几句偈语道:“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召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太宗读了偈语,便传谕且把水陆道场收起,待朕差人去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城,重证善果。一面在京师城里城外,遍贴黄榜,寻求肯上西天去拜佛求经的僧人。
  第二天那玄奘法师,便袖中藏了黄榜,进宫去朝见太宗皇帝,跪奏道:“贫僧不才,愿孝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便可保得陛下江山永固。”太宗大喜!便亲自下殿来,伸手将玄奘扶起说道:“法师果能尽此忠勤,朕愿与法师结为方外弟兄。”便与玄奘同坐玉辇,摆驾到水陆道场,在佛座前,拉着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慌得玄奘忙还礼不迭,说道:“贫僧何德何能,敢蒙天恩如此眷顾。我此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达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取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远沉沦在地狱之中。”说着,便在佛前拈香为誓。太宗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