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叠山文集

嗟乎,孝矣哉!仁叔思亲之苦也。人与天相去,至远者,形也;至近者,心也。一念之善,人莫能知,而天必知之;一事之善,人不能助,而天必助之。自今已往,甘露自当应其诚,迅雷何忍惊其魄。燕或有增其土,鹿不敢触其松,虎狼亦能卫其墓,况于人乎,况于君家之子孙乎!亲可宁,子之心亦可宁矣。杨坊千家市,习俗于市道相尚【习俗于市道相尚 「于」丛刊本、集成本、日刻本俱作「以」。】,以诗书名家者,皆异邦人,择乡者不居。吾屡观仁叔之家,晨昏一饭饮、一疏果,未献祖考,不敢尝。田庐悉畀守冢者,居茅屋,聚数十学子,终日嘈嘈教句读,疲神耗气以养生。事叔父母如事亲,爱堂弟如爱子,吾知其为孝弟忠信人也。问其师友,则绩溪杨公【则绩溪杨公 底本为「则续溪杨公」。道光本、咸丰本、光绪本、集成本「续」俱作「绩」,据改。】、玉溪黎公,学问有根源,岂习俗所能移矣【岂习俗所能移矣 集成本、日刻本「矣」均作「乎」。】。宁亲一念,天实临之。某尝执史笔,当大书其事,俾后来传孝友者有证,天道有所托而明,民极有所寄而立,斯亦扶世传道一助也。仁叔名子惠,家在苍峯下,因以自号云。

【说明】一、景定元年至五年(一二六0——一二六四)间,枋得坐置兴国军时为张子惠作。   二、张仁叔,字子惠,因家住苍峯,又号苍峯。


    东山书院记

维天子某年【维天子某年 丛刊本、集成本作「□□□天子□□□□年」。集成本「维」作「元」。】,鄱阳李荣庭撰书辞,托张国贤、赵汝翼【赵尔翼嘉靖本、丛刊本、康熙本、日刻本均作「彭汝翼」。】来告谢枋得曰:「笃行先生赵公及其子忠定【及其子忠定 丛刊本、日刻本「忠定」下多「福王严事朱文公,文公过其庐,忠定长子崇宪师之,忠定」二十二字。】、从弟汝靓,有东山书院风云堂【风云堂 丛刊本、日刻本俱作「云风堂」。】,乃笃行、忠定兄弟教子孙之所,题则文公笔也。天下大乱,汝靓之后,寒饿滨于死,终不以非道去贫,书院遂为北胥徒所有。荣庭不忍见,粥常座【粥常座 底本为「粥常座」。嘉靖本、丛刊本、日刻本俱作「鬻常产」,按「粥」同「鬻」。】倍价取之,不敢曰吾庐,设先圣燕居堂,师友讲习藏修,各有所规矩。如国初四书院肄业,则明体适用;如湖学愿与天下英才共之,俾文公之道,大明于斯世。笃行忠定之家学,亦不绝矣。子以为何如?」
枋得曰:「大哉!李君之志也。亦知学之有功于天地乎?古之大臣,能以道觉其君民者,自伊尹始;能以学勉其君民者,自傅说始。于国家若无所轻重也。君不幸而有受之暴,臣不幸而有文王之圣。流风遗俗,犹系天人之心者百余年。八百国之精兵,不能敌二子之正论。武王太公,凛凛无所容,急以兴灭继绝谢天下,殷之后,遂与周并立。使三鉴淮夷【淮夷 集成本作「殷夷」。】不叛,则武庚必不死,殷之命必不黜,殷之位号必不夺,微子亦未必以宋代殷,而降为上公也。殷亡矣,多士多方不服者三十年。成王、周公以忠厚之心,消其不平之气,曰商王士,曰有殷多士,曰殷逋播臣,未敢以我周臣民例而观之,矧敢视之如寇仇乎?殷人何以得此于圣贤哉!人纪不绝,天地赖焉,伊尹傅说[(一)傅说:殷高宗时贤相。高宗梦说,求得之,与语,果贤。举以为相,果大治。因得说于傅岩,又因其曾作《说命》三篇,故赐名傅说。]之教,隐然在人心者未泯也。」江、沱、汉、广之民,一变为鴃舌[(二)鴃舌:比喻语音难懂,如鴃鸟的叫声一样。],文王、召公之道化何在。后九百年,一夫忠怀洁操以楚人之声音,而不失风雅之性情【风雅之性情 丛刊本「性情」倒文】,指天为正,有殒无他。楚亡矣,义陵一邑,思楚逃秦,隐居桃源者六百年,子孙犹不与世接。《召南》[(三)《召南》:《诗经•国风》之一。凡《鹊巢》等十四篇。召、地名,在岐山阳。汉儒以为大抵系今河南、湖北乡间的作品。《诗序》说是在周初。现代研究者认为作品是西周、东周的都有。]之教,《离骚》之义,吾于此见之。我孔孟立教齐鲁时曰:「吾将以扶持三极[(四)三极:谓天、地、人三极也。《易•系辞上》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国人未必尽信也。」合天下精兵,而不敢加一城之弦歌[(五)弦歌:指乐歌有琴瑟以和之者,亦作弦歌。];悬穹爵重禄【悬穹爵重禄 丛刊本、日刻本「穹」均作「高」。】,而不能夺五百士之死义。汉高帝[(六)汉高帝:指汉高祖刘邦。]雄心霸气,谓一世无人。闻此二事,为之骇愕,为之涕泗。孔孟之教,与天地为无穷者,固不止此,此亦可以见其小验矣。
自有天地以来,儒道之不立,至今日极矣。李君方将求师讲道,为江左诸儒倡,孰不迂之。然而宇宙间,无此迂士,天地且不立,况人乎!由伊、傅至孔、孟,穷达虽不同,其道皆有功于天地,子知之矣。枋得窃有请焉【窃有请焉 嘉靖本、丛刊本、日刻本俱作「切有请焉」。】。今日师文公、学孔孟者,必自读四书始。意之诚,家国天下,与吾心为一;诚之至,天地人物,与吾性为一。夫人能言之,手指目视,常在于人所不见;戒谨恐惧,常在于己所独知。天下能几人哉?不心旷神怡,于人所不堪之忧;不去欲存理,于视听言动之隐。语人曰:「舜之事,吾可以有为;四代礼乐,吾可以自信。」舜与跖【舜与跖 「跖」,丛刊本作「路」,疑误;日刻本作「跖」。跖、跖通用。】,不分于鸡呜之善利;人与禽兽,不分于昼夜之存亡。语人曰:「吾正人心,即可承周孔【即可承周孔 「承」,丛刊本、日刻本俱作「成」。】;吾知性善,即可为尧舜。」孔孟「六经」之教万世,文公「四书」之助孔孟,所望于天下英才者,果如是乎!嗟乎!五帝三王[(七)五帝三王:即五帝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通常称黄帝、颛帝、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三皇,较通行的称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自立之中国,竞灭于诸儒道学大明之时,此宇宙间大变也,读四书者有愧矣。虽然,达而行道者,有负于孔孟,学者所当戒也;穷而明道者,终无负于孔孟,学者所当勉也。荣庭祖仰高,国贤祖介持,皆以有道祠于学,汝翼则笃行四世孙。观其志当立于天下【观其志当立于天下 丛刊本、日刻本「当」下多「有」。】,所学必进而未止也。

【说明】祥兴二年(一二七九)己卯枋得五十四岁时作。


    圆峯道院祠堂记

非其鬼而祭,圣人不许。祀非族、歆非类,神与民同归一愚。上无祭法,下无祭义,难与众人言矣。许真君[(一)许真君:即许逊,晋汝南人,家南昌,字敬之。学道于吴猛。举孝廉,宋封为神巧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立功江湖,建邵墇上【建邵墇上 丛刊本、日刻本作「建邵境上」。】,民营道院于圆峯山,祠祭勤而诚,吾不知其故。隐君魏公创祠堂一区,自有道院,大家小民,相祠基,施财产,竹木瓦石、黄冠经始、守灵琐,先后施舍【先后施舍 丛刊本、日刻本「施舍」倒文。】,有毫发勤劳于斯者,必祭。朔望有齐馔,晨夕有香灯,如士大夫之奉家庙。魏公属予记其事。
客或讥之曰:「闽人祀许真君,非古也。以其驱蛇龙【以其驱蛇龙 丛刊本、集成本、日刻本「蛇龙」倒文。】、逐厉鬼,有大造于民。精神在天,变化不可测。时雨旸,救水旱,民祈祥远疾者,应如响。祀之可矣,此祠无乃谄欤!」予曰:「不然,而独不闻盘庚[(二)盘庚:盘,一作般,商代国王,汤的第九代孙阳甲弟,继阳甲即位。即位后,为摆脱困境,避免自然灾害,乃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书•盘庚》即是他在迁殷前后的报告辞,分上、中、下三篇。]之书乎?」曰:「胥及逸勤,尔祖其从与享之。」为人臣而勤于王家,先生必念之不忘。天子有大享,必使与之享也【必使与之享也 嘉靖本、丛刊本、集成本「与之」俱倒文。】。曰:「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继之曰:「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为人臣而劳于王事,先王亦念之不忘,在天之灵,亦不忍相舍也。人有勤劳于神之宫室者,神其忘诸乎!祭无大小【祭无大小 嘉靖本、丛刊本、日刻本「大小」倒文。】,咸曰报本。猫有功禾稼则迎,虎有功禾稼则迎,此人情忠厚之至。祭有法有义,法否而义可,三代圣人不能禁之矣。神有功于民,则祀;民勤劳于神,亦祀。祠堂,季世之古道也,岂可以谄疑之哉!
吾因是重有感焉!六蓼[(三)六蓼:俱春秋时之国名。《左传•文五年》:「楚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今河南省固始县有蓼城冈,即其地,汉置蓼县。]失国,国人不自哀,而臧文仲[(四)臧文仲:春秋时鲁国执政。臧孙氏,名辰,历仕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哀之曰:「皋陶庭坚[(五)皋陶庭坚:一作咎繇。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偃姓,相传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春秋时蓼、六等国是其后代。庭坚乃高阳氏子,即所谓八凯之一。],不祀忽诸。」吾考其时,皋陶子伯益有其后嬴,为强诸侯。赵为晋世卿,终亦有国矣。蓼虽灭,皋陶祀未殄也。臧文仲悲伤惨恻,如疾痛之切体肤,使其见秦灭赵【使其见秦灭赵 「其」,嘉靖本、丛刊本、康熙本、日刻本俱作「及」。】、楚灭嬴,其为皋陶哀,当何如也!文武成康之宗庙,而尽为禾黍,东迁君相,曾不动念。心摇摇而不忍去,天悠悠而不我知。一行役大夫之外,无人矣。春秋臣子,宁无豺獭之心乎!以老子之学,尊其师、崇其教,能壮其宫室,又不忘先后勤劳之人。为人臣而念君父,能以魏公之心为心,臧孙可无哀,《黍离》[(六)《黍离》:《诗•王风》篇名。《诗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可不作,天下事何至如今日乎!祠堂岁月皆不书,书其作事有古道,俾忠臣孝子闻知,纵无忿心,亦有愧色。


    擎天岩记

记曰:予宦游东南州郡,于山则见衡岳之高且大,亦犹以为未见者,西北耳。自谓高大之势不两立,岂意复有峨峨然峙于天半者,犹自谓伟,虽未获班名志载,亦足见东南之峙势不孤。名山巨麓,惟建为最。幔亭紫翠,乾坤之尸绉萃焉。自宾云之曲不鼓,曾孙无复梦虹桥矣。泛渔舟而觅桃花者,谁欤?闽之秦川[(一)秦川:古地名,「川」指平川而言。或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所谓「闽之秦川」者,假设比喻语也。],有旷世高逸之士。姓祖,讳道悟,深贬绮纨[(二)绮纨:华丽精美的丝织品。陆贽《中书秦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绮丽之饰,纨素之饶非从地生,非从天降。」]之习,力慕金宗之奇。参老瞿昙[(三)瞿昙:梵文乔达摩的另一音译。古代天竺人的姓,如唐代来中国的天文学家瞿昙罗、瞿昙悉达等为此姓的天竺人。旧时因释迦牟尼姓瞿昙,故常以瞿昙代表释迦牟尼。],学法西干,遂谋归隐。盖游蜂之房,不畜鸿鹄之卵;涔蹄之水[(四)涔蹄之水 路上蹄迹中的积水。明杨基《眉庵集•久雨诗》:「烁土及万里,曾不留涔蹄。」],不泄龙伯之宫。必有其山可与白毫【可与白毫 胡校:「白毫」,一作「伯毫」。】绀相[(五)白毫绀相:佛家语。世尊眉间有白色之毫相,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名曰毫相。绀即今云天青色,或红青色。],光芒高大,而后以操蛇有灵,导之苍莽,即天地而草创焉【即天地而草创焉 丛刊本「天地」作「天池」。疑误。】。擎天之始立,首其名而不与于志载,未可憾有其实,而不述其实之迹,为可憾也。或者谓王史无征,曾记于兹,岁月寝久【岁月寝久 丛刊本、道光本、咸丰本、光绪本俱作「岁月寖久」。】,六丁归之。山之僧暨乡之士周有方,复丐予记,予以不敏辞之。惜予身局偏方,不得抱燕赵之劲【不得抱燕赵之劲 丛刊本作「不得挹燕赵之劲气」。】,以壮吾文,闳肆斯言,宁不有腼面目于司马子长欤。
今车书一统,玉帛会同,向之未见者,可见矣。能附舆辙【能附舆辙 丛刊本「附」下多「乎」字。】,则驰穆王之骏,周游而历览之未为夸。奈何驽骀之才,不足以驰骋千里。列鼎之味虽珍,孰若采首阳之甘脆。天地蜉蝣,万物刍狗,吾当出一言以警聋瞶。又能以皓皓之白【又能以皓皓之白 丛刊本此句作「又安能以皎皎之白」。胡校:「又」下疑脱字。】,而蒙世之温蠖[(六)温蠖:犹惛愦也。《史记•屈原传》曰:「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乎!如是,则身隐矣,焉用文之?斯文之所作者【斯文之所作者 丛刊本「所」下有「以」。】,良有以也。夫崇冈万仞,过者阅者孰不敬服其高大之势。一日抃鳌[(七)抃鳌:传说海中大龟。《楚辞•屈原•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又一作蠖抃,欢欣踊跃之意。宋陆游《渭南文集》云:「鳌抃嵩呼,共效寿祺之祝」]。不载【不载 丛刊本、道光本、咸丰本、光绪本俱作「不戴」。】,灵凤高翔,玉枕【玉枕 丛刊本作「玉沉」。胡校:「枕」,明本作「忱」。】荃花[(八)玉枕荃花:玉枕,即玉制枕,又称玉虎头枕。云系帝辛与妲己之枕,是殷代遗下宝物。荃花,香草名。《楚词•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矛。」]久矣。高山仰止,渺然予怀,览方舆者又将何以耶!岳不生申【岳不生申 丛刊本「申」,作「才」。】,山川其舍诸。否则移文山灵,俾出良翰。东莅昆仑之墟,西极崦嵫之顶,寰区中而图之【寰区中而图之 丛刊本「中」作「宇」。】,奚止乎擎天一柱之可观也【丛刊本篇末多「迭山榭枋得譔」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