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叠山文集


【说明】一、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八)戊子年六十三岁时作。序末有「戊子四月甲子序」。   二、三山,今福建省福州别称。因该市东有九仙山,西有闽山(又名乌石山),北有越王山而得名。


    送史县尹朝京序

建阳[(一)建阳:县名。在福建省西北部,崇溪中游。]号难治,秋苗不满九千石,站户不征输者过半,养新军余五百人,邮卒不与焉。邑当广南江浙诸道之要会,省官、御史、宣慰、按察多行部,邻郡守贰多假途,驿使将宸命来往烦。廪庖者无虚日,令尹迎必数十里外,遇霖霪积潦,瞻马首倏至,跪拜泥淖马粪中,移时不敢兴,马上人命之退,则退。客就馆,用大牲,小则刲羊刺豕,折俎充庭,号曰「献茶饭」。令拱手立堂下,三跪进酒上食,客露顶跌坐,必醉饱,喜动颜色,无不满。上马去,送必数里外而归。令尹对妻子举酒相贺曰:「吾知免矣。」子事父、臣事君,不如是其严,甚于皂隶之奉王人翁也,为令尹者劳矣哉!中原将家子史尹,宰邑三年,以宽平和易为政,不求赫赫名。民安之,但见其可狎,不见其可畏。余隐者耳,不闻理乱,初不知史君何如人也。癸未十月,政和民不靖,流毒千里,平民无辜而死者几万人。史君得龚遂[(二)龚遂:西汉山阳南平阳(今山东邹县)人,字少卿。初为昌邑王刘贺郎中令,勇于谏诤。宣帝时,渤海及附近各郡饥荒,农民纷起反抗。他任渤海太守,在郡开仓借粮,奖励农桑,狱讼减少,农民归田。后官水衡都尉,后世把他与黄霸作为封建「循吏」代表,称为「龚黄」。]对汉宣帝遗意,人以为贼盗,吾以为赤子;人方治乱丝而棼之,吾乃治乱绳而解之,不杀一人而定。会大赦,闽浙更生者何止百万;赦未至,而寃死者亦多矣。史称活千人者,子孙有封,史君之后其昌乎。既受代,僦庐托妻子于此邑,亦以士民依依不忍相舍也。如京师、谒吏部,求禄以养母,朋友载酒崇肉而饯之者五十人,前期各赋诗。
余闻而出山谒之,一见如旧识。因道前朝四十年遗事:宰相之仁鄙,将帅之知愚,军民之苦乐,兵财之多寡,士大夫人品之高下,史君无问不知,如响斯答。如养叔[(三)养叔:指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大夫,善射,能百步穿杨。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五七五年),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之战,战前,他和潘党试射,一发穿七层甲叶。战时晋将魏锜射中楚王眼睛,王叫他回射,一箭射死魏锜,后连射连中,才阻止晋军追击。]之射叶,矢必中的;庖丁之解牛,刀必中窾。伛偻丈人【伛偻丈人 「丈人」,丛刊本、集成本、日刻本俱作「丈夫」。】之承蜩累丸[(四)累丸:堆栈起来的弹丸。《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愈多而愈不失其锱铢。听之者心快神畅,可喜可敬,可愤可泣,始知东南科举士,误天下苍生者百年;曾不如中原将家子不习时文者,可与谈天下事。今人以作邑为劳,宜乎史君,但见其逸也。余老且病矣,只欠一死。回思少年遇知己,如忠斋留公、敬斋谢公、梅石赵公、则堂家公、实堂吴公、泉石青阳公,皆待以国士,期以邃业【期以邃业 嘉靖本、丛刊本、康熙本、日刻本俱作「期以远业」。】。入仕二十一年,居官仅八月,宰相荐拔者十一人,皆议论不合,绝意浮世事,退而尚友。安期生、梅子真,遂为穹壤间无用之物。予之负知己多矣!不知诸老先生存者几人?子游中原,过齐鲁燕赵,当历历为予问之。朱希真云:「早年京洛识前辈,晚景江湖无故人。难与儿童谈旧事,夜攀庭树数星辰。」予每诵此诗,未始不临风洒泪也!安得明敏卓荦之才,如史君者,日謦欬吾侧哉!朋友谓予旧有能诗声,当以诗为赠。予方读礼,言且不成文,岂能写衢童壤老之真情乎!有扬觯者曰:「不载酒崇肉,又不赋诗者,罚!」予乃自罚,为建阳士大夫饯令尹史君诗序。

【说明】一、至元二十一年(一二八四)甲申作,时年五十九岁。   二、史县尹,即今福建建阳县尹。史在职三年。南宋景定元年(一二六0)改为嘉禾县,元复名建阳。


    交信录序

天下有达道,不曰朋友,而曰朋友之交。交者,精神有契,道德有闻【道德有闻 丛刊本、集成本、日刻本俱作「道德有同」。】,非外相慕也。不交以朋友,视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则疏矣。《易•大传》曰:「定其交而后求定者,见其心之可交也。」交亦岂易定哉?公卿求士,见其才,不见其心能负人,吾视魏其侯、翟廷尉悲之:士求公卿,见其势,不见其心能污人,吾视扬雄、班固、蔡邕笑之。契之教人曰:「朋友有信。」孔门合交与信并言。信而交,交而信,亦可以无悔矣。同富贵相忘,而有九官十臣;同贫贱相疏,而有仲尼弟子;同患难相怨,而有东汉党【而有东汉党 丛刊本「党」下有「人」,咸丰本胡思敬校:「党」下有「锢」。】。此谓交,此谓信,此朋友得以列于人伦也。今人录求交曰云萍,云萍皆无情之物,义已不信,交何能坚,请名之曰《交信录》。交无上下,无贵贱,无死生。吾尽吾信,不敢求诸人。百年之间,万世之后,倘能无愧天地,而谓之人。始可见朋友之助,始可言交信矣。


    程汉翁诗序

《诗》亡而《春秋》不可续,宇宙间一大变也。程君汉翁出《云栖吟稿》一编示某,某诵怀古四诗,涕泗交颐,不能禁览。尽卷乃欣喜雀跃,知天下尚有英才。《黍离》之悲、《无衣》之志【无衣之志 底本缺「志」字。日刻本作「无衣之志」,据补。】,《匪风》下泉下思【下泉下思 日刻本作「之泉之思」。】,尽在是矣。江北多豪杰,吾有望焉,因诗以见志。汉翁所韫蓄、所树立、所成就,岂易量哉!吾于是重有感焉,艺祖最重读书人,虽超世绝俗之才,不由科举程文奋身,必不得行其志。三百年后,以学术误天下者,皆科举程文之士,儒亦无辞以自解矣。其从先朝名将相游,泛论边事。自端平甲午至景定甲子,儒以时文名。而捐躯报国,不畏锋镝斧钺,能使武夫心服,为国家延数十年之命者,仅得曹毅节、彭文子、余义夫、徐有功、王景宋五人焉。至有功贬死,吾知国不可以为国矣。汉翁勉旃!陆宣公有言:「兴王之良佐,皆季代之弃才」。在季而愚,当兴而智,汉翁岂肯终为愚者乎?后日天下英雄,必有借汉翁为儒解嘲者。人之喜谈乐诵,又当过于五人者矣。吾之起敬起爱汉翁者,不特诗道而止也。

【说明】本文据《四部丛刊》本补入。


    重刊苏文忠公诗序

世由道升降,有道如苏文忠公,竟为世所屈。始熙宁,讫靖康,权炉消铄,势浪摧压,身后难未歇也。道无损,世变何忍言。淳熙天子尊先猷以劝臣节,海内家有眉山书矣。其文如灵凤祥麟,不必圣人然后识,屡以诗得祸,儒者疑焉。同志以诗鸣,于其言无不敬信,独不与其诗,异哉!温凉寒暑,有神气而无形迹,风人之诗也,宇宙不多见。独不闻宣王幽厉之雅乎?周人之免祸者幸,公之得祸者不幸也。诗固未易作,识诗亦未易也。帝张「咸池」[(一)咸池:黄帝所作乐名,也叫《大咸》。有包容浸润之意。]于洞庭,鸟高飞,鱼深潜,渝歌郢曲,童儿妇女拊掌雀跃矣。光岳全气,震为大音,洄古游今,斯人几见。唐人诵杜子美诗,必怜其忠,公之诗独不可怜乎!公大节细行,如秋月脱云、寒潭见底,惜其道与程正公[(二)程正公:即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宋洛阳人。与兄颢同受学于周敦颐,为北宋著名理学家。颐学本于诚,主穷理,一以圣人为师,讲学三十余年,从学者甚众。嘉定赐谥正公,着有《易传》、《春秋传》语录、文集等。]不同,党祸自此起。贤者不相知,果不可谓之命欤!抑亦可谓之命欤?为川、洛学者两怒交毁,自陷其师。我思圣贤,以作汝民极相勉,一念偏党,人心无所归会矣。民极将谁望耶!小人剥君子、夷狄盗中原【夷狄盗中原 道光、咸丰、光绪本均作「女真陷中原」。】,二公亦不虞祸至此极也已。
公之道岂易及也哉,元丰甲子,自黄移汝,有词别交游,功名富贵之念澹然矣。郡再火于秋季仲,览得其碧绢书者,屡流落衢途,皆儒家收之,果有守护撝诃者耶。过江兴境上,题名石壁,麾笔墨淋漓竹上,文不灭【文不灭 嘉靖本、丛刊本、日刻本俱作「又不灭」。咸丰本胡校作「久不灭」。】,至今新篁叶上有墨点。爪之如烟煤,蕃衍五步内,移根易地则不生。邦人爱之,号曰东坡墨竹。后百八十年【后百八十年 底本为「后有八十年」,「有」,日刻本作「百」,据改。】,余谪居富川[(三)富川:县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贺江上游富川江流域,邻接湖南省。],亲见二事。嗟乎!公乃天地间不可无之人,其文亦天地间不可无者,诗岂众人所能识哉!书市厄于火,艺文四库,百无一遗。好善者先刻东坡诗。王、吕而下[(四)王、吕而下:似指王安石、吕惠卿。王与吕论经义多合,事无大小必与谋,安石颁行新法,实与其事。安石败,惠卿骤致执政,忌其复来,凡可以阻安石者,无不为之,安石深悔为所误。],章、蔡而上[(五)章、蔡而上:似指章惇、蔡京二人。章惇,字子原,博学善文,王安石爱其才,复起为尚书仆射,兼门下侍郎,引其党蔡京等尽复新法,力排元佑党人。],以国事与公为仇者,众矣。生平亦能诗文,岂不工巧,今人不措之齿牙【今人不措之齿牙 底本为「今人不借之齿牙」。「借」,日刻本作「措」,据改。】,公论果若是而定乎【公论果若是而定乎 「果若是」,丛刊本、集成本、日刻本均作「果至是」。】?此谓民彝,此谓天道。


    赠地理杨南川序

杨君南川挟风水之术,游富贵家,老而不倦,诵杨救贫所著《三龙经》极熟,听者欣然,想其术之精也。富贵家用其术,不能去其贫,杨君不色怨。冲炎风、濡梅雨、杖笻竹,行数百里,呜于人曰:「吾术能使贫者富、贱者贵、忧患者逸乐。」及遇富贵人家,又不合而去,何也【何也 丛刊本、康熙本俱作「何邪」。】?合不合,无益损于杨君。心勤而身困,艺精而道穷,世变使之然耶。杨君之命,固当然耶!嗟乎!古有负超世绝伦之才,怀出天入神之技【怀出天入神之技 「出天」,嘉靖本、丛刊本作「世天」,集成本作「回天」。】,不为当时所尚,徒有来世之名者多矣,独杨君乎哉!吾闻南唐范太史游浙东,三年不遇,露香请命于穹旻[(一)穹旻:即穹天。薛能《除夜作诗》云:「和吹度穹旻,虚徐接建寅。」],愿救贫民积善者十家。至今两浙名公卿,数百年松楸郁郁有佳气者,皆范公所卜也。杨君亦能有范公之心乎?人不知之,天必知之,何忧乎不遇。


    观音经序

西方圣人,以好善为教,多矣。中国人无智愚贤不肖者【贤不肖者 丛刊本「者」字衍。】,敬信观世音,如天、如父母,何也?人穷必呼天,疾痛必呼父母。天与父母,未必能救之也,舍天与父母,则无可呼吁【呼吁 丛刊本作「鸣吁」。】者矣。今人见亲戚朋友落坎窞、坐困藜,力可以援而不援,闻其呜号之声,若不闻者,皆是也。观世音独以寻声救苦自任,不待人之鸣号于我,寻其穷苦之声,而拯救之,仁矣哉!天与父母不能尽之仁,观世音尽之矣。人之敬信观世音,如天、如父母,亦宜。是心也,岂特观世音有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禹之所思也;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稷之所思也;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诸沟中,伊尹之所思也。禹稷伊尹之所思,即观世音之所寻也,此道岂难成哉!一念恻隐,广而充之,仁不可胜用矣!
龙泉[(一)龙泉:县名。在浙江省西南部、瓯江上游,邻接福建省。]龚君某,状貌奇伟,视瞻有力,某一见知其非庸人。忽出见【忽出见 丛刊本「见」字衍。】观世音《普门品经》一卷示某曰:「吾印此,愿与天下好善者共之。」嗟乎,仁哉龚君之志乎!禹、稷、伊尹之所思,自此一念,充之而已矣。充之无穷,百万亿苍生堕颠崖,受辛苦者,皆可拯救。苦声何必寻,苦海皆先登矣。安知子非佛地位人乎!勉之、敬之,吾犹有望。

【说明】观音:菩萨名,原称观世音,以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字。

谢迭山全集校注卷二记

宁庵记
东山书院记
圆峯道院祠堂记
擎天岩记
辛稼轩先生墓记
辛稼轩先生祠记

 记
    宁庵记

张仁叔葬本生母于邵武县和平里之鹤巢原。墓去故庐百步,有田四十亩,岁收禾三百秤。有疏圃竹林,悉施以养莲社报德堂佛者,命周觉先主之,择其徒三人守冢【三人守冢 丛刊本、日刻本均作一人守冢。】。匾其卢曰「宁庵」,合考妣二亲而祠,春秋荐苹蘩,寒食洒麦饭,悉于田园收之。守冢人执祀事如法,请张氏子孙主祭,其为宁亲谋亦远矣。仁叔垂涕洟而告某曰:「子知宁庵之义乎?予幼失怙恃,本生母义父收张氏孤教育之,使成人。本生母义父捐世,予无以酬恩,此庵之所以志予无涯之戚也。予幼诵《蓼莪》诗,未知其情之真候,今知之矣!予之生,亲之所以劬瘁也。予为赤子,饮乳于亲之怀者三年,乳皆亲之血也。乳之盈涸,由饮食之丰约,劳苦不可言。予为孩提,亲喜曰:「吾有儿矣。」拊之则察其肥瘠而欣忧;畜之则候其饥饱而饮食。予能行可以免其提携矣,长之则惟恐其气体之不壮;育之则惟恐其德性之不敏。亲行而予不随,顾之如有遗;吾行而亲不随,复之如有失。其出也,腹我而语之曰:「吾行矣!汝在家,毋登高而临深也」;其入也,腹我而语之曰:「吾归矣!汝在家,必无人念其饥饱寒燠也。」予渐长知学,亲心可以少宽矣。忧其壮而未有室也;既有室,虑其子孙未必众多也【虑其子孙未必众多也 嘉靖本、丛刊本、日刻本「未必」均作「未能」。】。《诗》以妻子好合,兄弟翕和,而后父母之心顺。诚哉言乎!予为贫衣食奔走,亲忍留之膝下。离家则戒之谨慎,久客则愿其速归。梦想其劳逸,卜占其远迩,倚门闾而望,听鸟鹊而喜【听鸟鹊而喜 嘉靖本、丛刊本、日刻本「鸟鹊」均作「乌鹊」。】,精神常役役[(一)役役:疲劳不休息意。《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肝胆常悬悬也。自予有生以来,吾亲之心,无一日得宁者,以予故【以予故 道光本、咸丰本、光绪本「以」上有「皆」。】。古之人以生为劳,以老为逸、以死为息。吾亲老而未尝佚,今其息乎!其心亦可以少宁乎!《诗》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终吾生无以报吾亲,言之则痛切,思之则闷绝。惟孝子仁人,知棺美而椁厚,土深而木密。人谓吾亲可以妥灵幽扃矣。予恐不足恃,所恃守冢有其人;守冢者不足恃,所恃莲社佛者为之主;莲社佛者不足恃,所恃者有田园以养其生;田园不足恃,所恃造物有以鉴予之心。予之报亲者诚有罪,予之思亲者实可闵。昊天明明,岂不能使吾亲魂魄少宁乎!子盍为我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