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叠山文集


【说明】擎天岩在福建瓯宁县西乡里,宋至和间建。(见民国《福建通志》。)


    辛稼轩先生墓记

稼轩,字幼安,名弃疾,列侍清班,久历中外。五十年间,身事四朝,仅得老从官。号名稼轩。垂没,乃谓枢府曰:「侂冑[(一)侂冑:即韩侂冑(一一五一——一二0七),南宋大臣。字节夫,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吴太后以传达诏旨见幸,官至太师:封平原郡王,专横恣肆,力主对金用兵,溃败,伏诛。]并函其首以谢金人。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冑,以求富贵者乎?」自甲子至丁卯,而立朝署四年,官不为边阃,手不掌兵权,耳不闻边议。后之诬公以片言只字而文致其罪【以片言只字而文致其罪 嘉靖本、丛刊本、日刻本「而」俱作「之」。】,孰非天乎!嘉定名臣无一人议公者,非腐儒,则词臣也。公论不明,则人极不立;人极不立,则天之心无所寄,世道如之何。
枋得先伯父尝登公之门,生五岁,闻公之遗风盛烈而嘉焉。年十六岁,先人以稼轩奏请教之曰:「乃西汉人物也。」读其书,知其人,欣然有执节之想。乃今始与同志,升公之堂,瞻公之像,见公之曾孙,多英杰不凡,固知天于忠义有报矣。为信陵置守冢者【置守冢者 丛刊本「守」作「乎」。】,慕其能共人也【慕其能共人也 丛刊本、集成本、日刻本「共」,均作「其」。】;祭田横墓而叹者,感其义高能得士也【祭田横墓而叹者,感其义高能得士也 嘉靖本、丛刊本「横」作「扫」;「叹」作「厥」;「义」作「进」。又日刻本「叹」作「歔」。】;谒武侯祠【谒武侯祠 嘉靖本、丛刊本「谒」作「谓」。】,至不可忘,思其有志定中原而愿不遂也。有疾声大呼于祠堂者,如人鸣其不平,自昏莫至三更不绝,声近吾寝室愈悲。一寺数十人,惊以为神。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所学皆圣贤之事。朱文公所敬爱,每以股肱王室、经纶天下奇之,自负欲作何如人。昔公遇仙,以公真祠【以公真祠 集成本、道光本、咸丰本、光绪本「祠」均作「相」。】,乃青鬼也【乃青鬼也 丛刊本、集成本作「乃青兕也」。】。公以祠名天下【公以祠名天下 丛刊本、集成本、日刻本「祠」均作「词」。】。公初卜得离卦,乃南方丙丁火以镇南也。后之诬公者,欺天亦甚哉!二圣[(二)二圣:指北宋徽、钦二帝。公元一一二七年四月,金军北退,掳走徽、钦二帝等全部俘虏和财物。]不归,八陵[(三)八陵:即八山陵。指吼息慎、武夷、朱滕、西隃、雁门、如陵、溴梁、河坟八陵。]不祀,中原子民不行王化。大雠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公有鬼神,岂能无抑郁哉!六十年呼于祠堂者【六十年呼于祠堂者 丛刊本、日刻本「六十年」下有:「来世无特立异行之士,为天下明公论。公之疾声大」二十字。】,其意有所托乎!枋得倘见君父,当披肝沥胆,以雪公之寃,复官还职,恤典易名录后,改正文传,立墓道碑,皆仁厚之朝所易行者。然后录公言行于书史,昭明万世,以为忠臣义士,有大节者之劝。此枋得敬公本心亲国之事,亦所以为天下明公论,扶人极也。言至此,门外声寂然,枋得之心,必有契于公之心也。以只鸡斗酒酬于祠下,文曰:「呜乎!天地间不可一日无公论。公论不明,则人极不立;人极不立,天地之心无所寄。」本朝以仁为国,以义待士。夫南渡后,宰相无奇才远略,以苟且心术,用架漏规模,纪纲法度,治兵理财无可恃,所恃扶持社稷者,惟士大夫一念之忠义耳。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寃,至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
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庙【不忘本庙 丛刊本、康熙本、集成本、日刻本均作「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阙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四)耿京:南宋抗金义军首领,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南下,他和李铁枪等六人入东山(今山东昌邑东)招集义军,攻克莱芜县,泰安军(今泰安),义军发展至二十五万人。次年初,被南宋任为天平节度使,统率山东、河北忠义军马。不久,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孔公□比者无位,尤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仇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实焉耳【无实焉耳 丛刊本、日刻本作「无责焉耳」。】!

【说明】一、咸淳七年(一二七一)辛未十月时年四十六岁作。   二、辛弃疾墓,在七都虎头门。宋绍定赠光禄大夫;敕葬于此。虎头门在今江西铅山县陈家公社鼓楼门芦家湾阳原山麓,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稼轩先生祠记

唐虞五臣,皆有帝王之才;三国英雄,仅了将相之事。器不大,不能以运天下。余谈稼轩【余谈稼轩 道光本、咸丰本、光绪本均作「余于稼轩」。】,久知其人于同志会,于金相寺【于同志会,于金相寺 道光本、咸丰本、光绪本两个「于」均作「与」。】。过其庵,可以想见夫器之大,夜宿祠堂前。公平日为官,但以只鸡斗酒为膳,明日奠以只鸡斗酒。庸人谓武侯祠堂不可忘,悲其定中原、兴汉室,有志而不遂也。天地间好功名,必待真男子,尽多器大者得之,吾党必有成稼轩之志者,毋忘此会。同志者:关大猷子远、应君实伯诚、虞公着寿翁,南方应得人、王济仲、胡子敬云晁、蓝国举、张海潜、颜子宗、吴志道、袁太初、林道安、周人杰淑贞、吴仁寿、李仁叔、赵平民外,有稼轩之孙辛徽庆美加会。咸淳七年十月二十三日记。

【说明】咸淳七年(一二七一)辛未时年六十四岁作。   辛幼安,名弃疾,号稼轩,其先祖历城(今属山东省)人。淳熙间卜筑邑之带湖,绍安中援太平军掌书记,后历官兵部侍郎枢密都承旨,卒德佑初,赠少保,谥忠敏。

▲谢迭山全集校注卷三






代干丞相免追算功赏钱粮启
代贺宗臣正启
代贺丞相正启 其一
代贺丞相正启 其二
代干执政荐举启
代干上司公庇启
代干丞相迁除启
代干杜按察追索书板启
谢宋亦山惠米启
谢人惠纸衾启
谢惠醋启
贺蔡芳原判镇为道士启
梅野起居启
聘定启 其一
聘定启 其二
聘定启 其三
聘定启 其四
聘定启 其五
回定启 其一
回定启 其二
回定启 其三
回定启 其四
回定启 其五
七月请期启
七月回启
八月请期启
八月回启
九月请期启
九月回启
十月请期启
十月回启
十一月请期启
十一月回启
十二月请期启
十二月回启 其一
十二月回启 其二

谢迭山全集校注卷三

 启
    代干丞相免追算功赏钱粮启

按:先是公以赵葵檄给钱粟,募民兵守御。及会计边费者至信,公曰:「不可以累赵宣抚也。」自偿万缗,余不能办。乃上书似道,以传未明载,故备录焉。出车还役,方吟洗甲之诗;计簿见疑,乃有偿金之责。此生此日,惟公惟天。切以黄石谈兵[(一)黄石谈兵:黄石,即黄石公,秦时隐士。相传张良刺秦始皇不中,逃匿下邳,于圯上遇老人,授以太公兵法。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从汉高祖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祠之。世称此圯上老人为黄石公。],无赏岂能得士;孔明治国[(二)孔明治国:孔明(一八一——二三四)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蜀相,今山东沂南人,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被称为卧龙。刘备称帝任丞相。后刘禅即位,政事无论大小,均由彼决定。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惟贤,并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各族关系,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散财斯可聚人。任危事者异平时,图大功者忘小费。陈平用间[(三)陈平用间:陈平(?——公元前一七八)汉阳武人。少时家贫,好读书。秦末农民起义,初从项羽,后归刘邦,楚汉战争中,曾建议刘邦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汉朝建立,积功任护军中尉,封曲逆侯。惠帝时为左丞相,吕后徙为右丞。后与太尉周勃合力,尽诛诸吕,迎立文帝,卒安汉朝。],尽捐四万之黄金;季子合从[(四)季子合从:季子即少子。这里用苏秦之嫂称小叔为季子意。他奉燕昭王命入齐,行反间计,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复仇,后又联合五国攻秦,卒以反间活动致死。],岂止一双之白璧。上不问其出入之数,下得神其鼓舞之权。故能离敌国骨鲠之臣,终于灭楚;连异姓兄弟之国,足以弱秦。洪惟仁厚之朝,善用英雄之士。羣臣分镇【羣臣分镇 嘉靖本作「郡臣分镇」。】,州郡之粟可移;百里皆兵,府库之藏不惜【府库之藏不惜 「不惜」,嘉靖本、丛刊本、康熙本均作「不借」。】。昔我宁考若公先王,当轮台[(五)轮台:地名,土名玉古尔,或作布古尔。汉武帝时曾遣戍屯田于此。]悔用兵之余,以淮阎砺复仇之志。捐躯征伐,誓还万里之封疆;传檄招徕,尽致两河之豪杰。虽收义而有感【虽收义而有感 「收义」,丛刊本作「仗义」。】,岂吝财而可为。想盛时不计分谷之微,故忠臣得为社稷之计。孔明不死,虽复汉以何难;召虎[(六)召虎:即召穆公,召公奭的后代。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沿江汉出征。]更生【召虎更生 嘉靖本、丛刊本作「召虎再生」。】,此兴周之有望。谁谓武皇虚耗之日,颇有秦季督责之风。车辚马萧,虽恨【虽恨 丛刊本作「惟恨」。】捐金之晚;弓弭矢箙,即云上簿之欺。始因一二事之可疑,并与千万人而不信。为父摧子【为父摧子 「摧」,丛刊本作「榷」;道光本、咸丰本、光绪本作「摧」。】,宁不痛心;以君使臣,亦必以礼【亦必以礼 嘉靖本、丛刊本、康熙本均作「亦必有礼」。】。
伏念某承家忠义,赋性狂愚。参中原文献之传,颇知大节;得安定体用之学,不事空谈。辛苦两科,栖迟几载。流涕读兴元之诏,血诚起雍邱[(七)雍邱:即雍丘,春秋时杞国都城,今河南杞县治。春秋哀公九年,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之兵。清朝将以劝忠,宣幕因而假宠。非有祖逖[(八)祖逖(二六六——三二一)晋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字士雅,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官至太子中舍人。时晋室大乱,逖率部曲百余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元帝时为豫州刺史,自募军,收复黄河以南为晋土。死时,豫州士女如丧父母。]千人之廪,又无张巡[(九)张巡:(七0九——七五七)唐邓州南阳人,开元末举进士,官真源令。时杨国忠当政,或劝巡谒杨,以图显用。巡坚拒。安禄山起兵,巡与许远合兵守睢阳,拜御史中丞。坚守数月,因援绝粮尽,城陷被杀。]百里之权。用官券能几何,得义士以万计。戍兵请饷【戍兵请饷 嘉靖本、丛刊本、胡校俱作「戍兵绝饷」。】,间逢子敬之指囷;大姓假钱,多藉军师之作保。方狂虏入清江之境,以孤军守临汝之城。悍将武夫,固有坐而观者;监司太守,几欲委而去之。乃以三州,责之一士。赖元勋再整乾坤之力,使内地不见师旅之劳。岂其【岂其 丛刊本作「岂期」。】全躯保妻子之臣,皆谮人者;不念援枹[(一0)援枹:枹,同桴,读扶;鼓槌。《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先士卒之伍,将属子乎。谤言来自贪夫,贝锦成于迩列。胡铨[(一一)胡铨:(一一0二——一一八0)。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邦衡,号澹庵。举建炎二年进士,除枢密院编修官,以上疏乞斩王伦、秦桧、孙近等而被谪昭州。桧死,量移衡州。孝宗即位,得归。召对时极言恢复,力排和议,任兵部侍郎,有《澹庵先生集》七十卷。]义旅,似蒙骚动之疑【似蒙骚动之疑 底本为「之凝」,丛刊本、道光本、咸丰本、光绪本俱作「之疑」,据改。】;宗泽[(一二)宗泽:(一0五九——一一二八)。宋义乌人。字汝霖。元佑六年进士。靖康元年知磁州,旋任副元帅。徽宗、钦宗被俘,入援京师,继任东京留守。多次上书力请高宗还都开封,收复失地,皆不纳,因忧愤成疾。临终时连呼过河者三。谥忠简。]精兵,竟以饥羸而散。犹幸坤大臣[(一三)坤大臣:坤,卦名。其象为地、为臣、为母、为妻。]之容物,有如泰君子[(一四)泰君子:泰、亦卦名。《易•彖传》:「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之包荒。未投光范之书,已拜明纶之渥。真为知己,岂但感恩。其奈右司无宰相之公心,有负裕陵[(一五)裕陵:宋人称神宗为裕陵。]之训;本朝乃胥吏之天下,果如洞父【洞父 丛刊本、道光本、咸丰本、光绪本俱作「同父」。】之言。忽传拘索之甚严,不曰会计之已当。千金而募徙木[(一六)徙木:战国秦商鞅变法,恐民不信,乃先在国都南门立三丈之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赐五十金。后有一人徙之,即赐五十金,以示不欺。于是颁布新法,令行于民。],将取信于市人;二卵而弃干城[(一七)干城:即干城之将,谓保卫国家之大将也。《孔丛子•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闻于邻国者也。」],岂可闻于邻国。况子文[(一八)子文:《左传》: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之家已毁,颜氏[(一九)颜氏:指颜回。春秋鲁人,字子渊。孔子弟子。好学,乐道安贫,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之瓢屡空。慈母忍贫,久缺南陔之养;室人徧谪,何止北门之忧。可怜平地之无铜,安得上天之雨玉。强为师说,谁资子弟以万锺【谁资子弟以万锺 「子弟」,嘉靖本、丛刊本均倒文。】;亦有诰身,不直将军之一醉。兴言及此,抚己知危。主尔忘身,公尔忘私,愿尽为臣之义;寒不得衣,饥不得食,亦为贤相之羞。兹盖伏遇某官,忠孝通乎神明,度量包乎宇宙。平生学问,惟韩范[(二十)韩范:即宋韩琦与范仲淹的合称。《宋史•韩琦传》:「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可以齐驱;不世功名,虽伊周[(二一)伊周:指伊尹、周公。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未能远过。不以春秋,而绳臣下;每用皇极,以受人才。使稼轩[(二二)稼轩:即辛弃疾(一一四0——一二0七)。宋历城人。字幼安,号稼轩。少时参加抗金义军,为掌书记。后率师归宋,历任大理寺少卿,湖南、江西、福建、湖北、浙东安抚使等职。为人慷慨有大略,一生力主抗金,革新政治。善为词,着有《稼轩长短句》。]之帑屡空,无辞于罚;若师鲁[(二三)师鲁:尹洙(一00一——一0四七)字,北宋文学家。河南洛阳人,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曾参加西北防务工作。主张「武备不可弛」,要求严明赏罚,充实兵力,以抗击西夏政权的侵略。有《五代春秋》、《河南先生文集》。]之钱公使;当辨其寃。万形有弊,而惟理难磨;一心合天,则何事不济。矧小人之有母,尤君子之用情。谁能怜措大之穷,赐之十万;不敢受北君之赏,还以五千。特在出尔反尔之间,即为生我育我之造。邑金具在【邑金具在 嘉靖本、丛刊本均作「元金具在」。】,悔不用庄子之明【悔不用庄子之明 「悔不用」,嘉靖本、丛刊本均作「悔不如。」】,璞玉犹存,或可效卞和之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