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全集
△胡氏园趣亭记
豫章胡叔俊以高才硕学隐居进贤官溪之上,治乃祖西园,筑亭其间而游息之。以东南先朝阳夕阴 【夕阴,四部丛刊本作「而夕阴」。】 ,宜木果,而树桃、李、梨、栗。南为正阳之方,宜芳华,而列种海棠。松、竹者贯岁寒而后凋,故以植乎西北。中又杂植梅数十株,曰:「梅,松、竹之友也。」今皆蔚然为林矣。若菊若牡丹、芍药之属,丛生而可爱,皆列于亭之左右,以便观赏。合而名其亭曰园趣。其出入之途在正东,近所居也。海棠之西有二池,夹道凿小渠引水经其所居,以入于东池。渠之上古木参天,其先祖所手植也。东池之外又为大池,春夏泛溢可以舟楫。池之北为堂八楹,以为子弟讲肄之所。又北为堂六楹,以馆宾客。又北为重屋六楹,以藏累世之书。此其园外之事,又所以为成趣之本。
叔俊治家有法,临事有断,凡公上之共必先之,故叫嚣之吏不及于门。田园山林,务必择子弟之贤 【务,四部丛刊本作「之务」,属上句。】 、僮仆之良者,各受其成以治之。故丛脞之政不婴于怀。子孙之教,必隆礼厚币聘良师友以训之,而日就月将之功,又足以乐其志。此外,非祭祀、宾客、庆吊之事,不得关说。日坐亭上,与园丁野老论农圃之要,除其榛秽,修其径术 【径术,四部丛刊本误作「经术」。】 ,疏其流泉,时其灌溉,观其华实之生成,阅阴阳之变化,以察夫消息盈虚之理,而忘其世虑。客至则觞咏啸歌,或风乎松竹之间,或纶乎清池之上,云山烟水,交错乎指顾之间,而园中之趣,虽万锺之禄不与易也。
是故志定者不迁,理达者不惑。事治则情逸,心旷则境融,虽崇台累榭、奇芳异物之观,名姬淑媛、哀弦急管之奉,恶足并语哉!叔俊于是不可及矣。其子棣请余记之,为叙其说,俾归刻于亭之上。
△杨氏忠节祠记
庐陵杨氏作忠节祠者何?昔金人犯宋,沿江诸郡皆望风奔溃,其先忠襄公邦乂以建康通判被执,骂贼死。韩侂冑专国擅兵 【擅兵,四部丛刊本作「擅政兵」。】 ,文节公万里以宝谟阁学士家居,闻之三日不食死。故合而祠之也 【祠之,四部丛刊本作「祀之」。】 。中祀建康通判赠通奉大夫存者何?尝以直抗蔡京,为杨氏忠义开先也。别祠广东经略使长孺 【别祠,四部丛刊本作「别祀」。】 、吏部郎官孙孖、同知昆山州事学文者何?经略仁声义实,风概天下,在广东三载 【三载,四部丛刊本作「三岁」。】 ,禄入七万缗,尽以代民输丁租,不持一钱去。吏部闿通敏惠,奉法循理,为时良臣。昆山好德尚义,能以私钱复文节故居,割田百亩以建祠事 【田,原误作「四」,依四部丛刊本改。】 。皆克绍先烈者也。
天下杨氏皆祖汉太尉震,庐陵之杨则自蜀徙,盖太尉之孙唐国子祭酒膳从僖宗幸蜀而居眉者之后也。自秦、汉之后有天下,卓然有三代之风者,宋而已。方其盛时,欧阳文忠以古文正天下之宗 【欧阳文忠,四部丛刊本作「欧阳文忠公」。】 ,明王道之本;及其衰也,杨忠襄、胡忠简以大义折敌国之气,奋中兴之运;当其亡也,文丞相斩首燕市,终三百年火德之祚,为万世亡国之光,而皆出于庐陵,何其盛哉!夫卓然可继三代者,宋也。然夏之亡以桀之暴,殷之亡以纣之虐,又以汤、武继之,宜其东征西怨,无思不服,惟周以弱亡,与宋同。然周之东迁,亦有杨忠襄、胡忠简乎?周之亡,亦有文丞相乎?是能使周之乱亡犹有愧于宋者,杨忠襄、胡忠简、文丞相也。文丞相之死,岂非有忠襄、文节为之标准乎?不然,何又出于庐陵也。忠襄不可及已,至若文节,年六十余已悬车告老,将二十载矣,闻一权臣擅国,遂至饿死。使在文丞相时,当何如哉!故庐陵若欧阳氏、杨氏、胡氏、文氏,又有身致干、淳之治若周文忠氏 【干淳,四部丛刊本作「干佑」,误。】 ,皆国家之元气也。而欧阳氏又庐陵之元气乎!昆山之子元正请记忠节祠,故幷及之。
呜呼!观杨氏之祠 【之,四部丛刊本无。】 ,则庐陵多贤之故,杨氏人物之盛,宋三百年养士之效,亦可见矣。世好言士无益于国可乎?元正亦杨氏之贤子孙也,由太常奉祀为江西行省属。祠成于大德七年,记作于元统二年。
△孝通庙记
临江新淦之上游有镇曰峡江,镇有龙母祠曰孝通之庙。古祠在今德庆之悦城镇 【悦城镇,胡思敬校云:「『悦』,文粹作『幌』。」】 。峡江受吉、赣、南安诸水,又豪商大贾之所会,两山如束,水势湍悍,岁数坏舟楫,必有尝受神赐于岭海之间而分祠于此以厌水患,然不可考矣。凡舟楫上下,水旱疾疫,必祷焉。
至大二年,镇民唐文寿既倡义以敞其楼,延佑改元,王友忠复新其殿。至元二年丙子之夏,余扈从上都 【上都,胡思敬校云:「『都』字,文粹本均阙。」】 ,庐陵龙立忠始介临江孔思济及其郡人李源请志丽牲之石。夫作于始封之庙,则有唐、宋之碑,今作于分祠,必概见神之始末,俾乞灵者知所本也。
按唐李景休、赵令则碑,神为秦温氏之媪,渔于程溪,得巨卵藏于家,生七龙,五雄二雌,从而豢之,鳞角既具,乃放之江。媪日候江次,龙辄荐嘉鱼于媪,若致养焉者。始皇帝闻之,召媪,媪行中流,龙挟舟而还。媪死,乡人葬之程之左澨绛水之滨。后有衰麻而杖哭诸墓,且恶其迫潮汐也,一夕大雷电,迁之高冈,乡人祠之始此。自唐天佑历宋,由永安郡夫人五命为崇灵济福妃,五龙子皆爵彻侯 【龙子,胡思敬校云:「文粹本无『子』字。」】 ,二龙女皆夫人 【龙女,胡思敬校云:「『龙女』二字,(文粹本)倒。」】 。额由永济改曰孝通 【额由,四部丛刊本作「额曰」。】 ,大观二年所赐也。
夫物于天地,莫神乎龙 【神乎,四部丛刊本作「神于」。】 ;有功于天地,莫大乎龙 【大乎,四部丛刊本作「大于」。】 。故其德配干,为鳞虫之长,出入变化,不可测度。媪非产龙,徒以豢育之恩,生则荐鳞食以养之,死则为衰麻以丧之,迁宅兆以宁之,士大夫之子孙犹有不能而龙能之 【士大夫,四部丛刊本作「学士大夫」。】 ,则知忠孝之大节又莫过于龙也。龙之德,其至矣乎!夫龙,潜于深渊之中,待时而动,所以感雷电,降雨泽,鼓涛浪,推崖裂石,皆龙之能事也。而谓善覆舟溺人,非龙之心也。有违忠悖孝 【违忠悖孝,四部丛刊本作「违孝悖忠」。】 ,贼仁害义,自绝于天者,适与之遭耳。宋之时,吾里有孙先生伯温者,摄象州守,部饟襄淮,渡巢湖 【渡,四部丛刊本无。】 ,大风涛几覆舟,先生朝服拜于舟,龙君出答拜水上 【龙君,四部丛刊本作「龙若」。】 ,风立止。龙之佑助善人如此,苟为善,龙有弗佑之者乎?由是观之,人之遇覆溺者,非龙也,人也。福善祸淫,天之道;求福不回,人之道。天人之际,龙知之矣。媪以慈致龙之孝,庙食千五百余载,龙其可诬矣乎!敢书以告乞灵者。至元二年丙子六月甲辰记。后二年己卯,乃求重书刻之石。集贤直学士、朝列大夫揭傒斯志。
△易州定兴县城隍庙记
城隍神天下通祀,或有天子封,或无封。其垣屋器服一拟于王者,虽有强毅聪察之吏不敢废,水旱疾疫必祷焉。
易之定兴庙于邑之西南隅,制古而地僻,大木蔽亏,莓墙藓砌,黮然云兴,肃焉风行,过者悸心,入者易虑,而祷亦辄应。屋之挠坏缺漏以时葺之,无所改作,而垣独完。于是邑人张伯祥等同翰林从事杜德远谒记勒石 【同,四部丛刊本作「因」。】 。
夫山川之蓄,都邑之会,民物之富,精合气融,动必有神。神者,阴阳之至德,祸福之枢机也。体之则应,感之则通,非有待于祠祀尸祝。祠祀尸祝,古人所以事神,非神之本也。后世殚财力,竭智虑,黩法乱制,求以事神,神其享之乎?惟兹庙侈不陵节,俭不失度,庶几能以礼事神者,宜祭享而民宁。然记者所以着始末、叙因革,今皆无所于考,独记其事神之有礼也。延佑三年夏四月癸酉,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揭傒斯记。
●揭傒斯全集文集卷六
记二
○记二
庐江县学明伦堂记
靖州广德书院记
广州增城县学记
陟亭记
善余堂记
进德堂记
常州通真观修造记
袁州宜春县逢溪山圣寿寺记
庐陵县丞冯君修造记
昭勇庙卷雪楼记
法印寺记
冲玄观记
彭州学记
△庐江县学明伦堂记
庐江县古庐江郡治焉,今隶无为州。东有巢、白、黄陂之浸,西有桐、舒之蔽,前临大江,北界合肥。山高而水深,邑大而土饶,风俗淳古,民习礼让,故易治而速化 【而,原作「之」,依四部丛刊本改。】 。
延佑三年,邑令史伯杲新孔子庙。后九年,邑令张导礼更为神像及礼器。至顺二年春二月,砀山成君克敬继为兹邑,祗谒先圣先师,退即明伦堂,教官以下,以序列坐,历问风俗臧否,吏民所疾苦,古今贤士孰忠孰孝,各以所闻知敬对。起瞻栋宇,摧挠腐败,蹙然曰:「是固出治之本,乃尔而缓乎?」即日出私钱为民倡,合所得缗钱七千五百有奇。三月丙戌即工,秋七月戊子落成。凡为屋六楹,丹墨藻缋,高壮宏丽,始与庙称 【始与,四部丛刊本作「始于」。】 。于是人皆知君所以为治之意,不待教令,日趋于善。明年夏,属舒城宰燮理溥化请予记。
夫明伦之说,具在六经,其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已。若尧之敦叙九族 【敦,四部丛刊本作「惇」。】 ,舜之敬敷五教,禹、汤、文、武、周公之所以化民成俗,孔、孟之所以垂世立教,皆是道也。是故君不君则天道乖,臣不臣则地道暌,父不父、子不子则人道绝,其故亦大矣。孔子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以其道治其民,夫焉有古今之间哉!君子受于天 【天,四部丛刊本无。】 ,承于师,备于身,施于家,行之于乡,居一邑则以之治一邑,居一州则以之治一州,任天下之责则以之尽天下之责。不以上不知而慢其政,不以下不从而怠其教。彼方以去礼绝义为悦,我则曰:「天叙天秩,不敢废也。」彼方以殚财毁质为欺,我则曰:「福善祸淫 【「不敢废也」四句:原无,据四部丛刊本补。】 ,不敢诬也。」夙夜孜孜,求夫在我。孟子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君子之学也,求以明之而已。君子之行也,求以推之而已。此非独为成君有民社之告,所以为升其堂、立其庭、为师弟子者之告。吾闻邑有文翁者,有周瑜者,有毛义者,虽不足以上方三代盛时之士,然其所以事亲事君之道有能跂而充之,亦庶几焉。
是役也,相其成者,主簿卢廷瑞;董其事者,邑士洪琮、薛兴宗。成君字简卿,盖贤大夫云。
△靖州广德书院记
靖州居楚极壤,洞庭潴其左,巴蜀据其右,伶僚与邻,猿鸟与游,而兵革之所狃习也。然其民好鬬而勇于为义,虽寡学而易感,犹有屈、贾之遗风焉。自魏文靖公窜靖州,士始知学。近来有栗朝仪者 【栗,四部丛刊本作「粟」,下同。】 ,靖之会同之贤者,忧其土地僻陋,去上国遐远,士不典于学,惴惴然恐王化之不流,乃筑书院于居之里,因其乡名曰广德。厚岁币以聘良师 【良师,四部丛刊本无「良」字。】 ,高廪稍以养生徒。凡乡之子弟俊茂者、寠不给者,咸得来学其中。弦歌之音甫作而邻徼警报 【报,四部丛刊本与下「当」字倒。】 ,当大兵督饷道 【道,四部丛刊本无。】 ,学遂瓦解。事定,凡园田进取之务悉置,益广栋宇,丰聚蓄,招徕生徒,由是复振。且欲示子孙毋替厥服,介其友谒文于余。
夫民之降衷秉彝,虽有居天地之外,未能或之违也。故三苗负固,舜舞干羽而来格;越裳、肃慎,去周万里 【周,四部丛刊本作「里」。】 ,慕周德,重译而来朝。至于文翁之在蜀,韩、柳之潮与柳,皆能一旦变文身椎结之俗,千载称文献之邦,盖可验矣。然彼皆大贤之所为,德盛而化溥 【溥,原误作「博」,依四部丛刊本改。】 ,道高而名流,其入于人也易 【于人也,四部丛刊本无。】 。今栗氏以穷邦韦素之士,奋然鼓舞,俄以韩、柳、文、魏之责自任,亦可谓难也已!呜呼,士之居是乡,游是乡,以及栗氏子子孙孙而有违其志 【子子孙孙,四部丛刊本作「之子子孙孙」。】 、背其道、壅文教而不宣,而惟暴弃之,归复何颜以自顾其身耶?可无念哉!
其为屋椽础之数若干,工匠之计若干,自相攸迄成之岁月、廪给之寡伙,咸俾列于碑阴焉 【列,四部丛刊本作「刻」。】 。
△广州增城县学记
入其邑,人民聚,田野辟,学校修,其政可知矣。在国初,广之增城孔子庙火于兵,进士李肖龙刻木主祠于士人郑聪老家。郑遂以宅为学。历五十余年,未有能复之者。
至顺二年,前翰林从事旴江左祥繇广州香山令 【左祥,四部丛刊本作「左江」,误。本集卷五增城三皇庙记云:「至顺二年,旴江左祥由翰林从事、广州香山县尹、潮州路经历......治增城。」可证。】 、潮州经历加奉议大夫尹增城 【潮州,四部丛刊本作「湖州」,误。】 ,得故址城西冲霄门外百八十步,面凤台,负龟山,水萦回如带,始合谋迁之。于是列士输币,羣工效能,顾济、阳复选其材,顾宗兴、张悟道、李寿、李惟佑、郑元善董其役。始是年冬,讫明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