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忆堂诗集校笺


  ②“玉壶”,明月。《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三《海上生明月》:“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③“侯嬴”,战国时魏国高士,曾为大梁夷门监者,助魏公子无忌却秦救赵。此以侯嬴自比。

  ④“许劭”,《后汉书》卷六十八本传:“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若樊子昭、和阳士者,并显名于世。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按:郭太字林宗,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此以许劭比许山,切其姓。

  “汉家今运尽”以下二句,赞扬许山是明朝亡后,“不求宦达,甘贫苦”以保名节的少有的“才贤”。“汉家”,此指明朝。

  游吴遇李校书四首[自注]校书旧出楚宫

  ④

  回首江城隔碧霄,两行云雨楚王朝。武昌新柳今何在?梦里犹闻说舞腰。

  零落衫裙到芰荷,湘灵皎月照愁多。停舟曾向浔阳过,怕听当年太傅歌。

  楚些吴侬更忆谁,伤心不尽是蛾眉。姑苏惟有寒山寺,莫擅贞娘数首诗。

  一夜笳声满汉东,宁南歌舞当时空。从君红袖征遗事,费尽薛涛漉纸工。

  校记:

  一“衫裙”,本衙本、力轩本、强善本作“衫裾”:重刻本、扫叶本

  一同。

  二“薛涛”,强善本作“成都”。

  笺注:

  ①“李校书”,宁南侯左良玉军中营妓。“校书”,女妓之雅称。“楚宫”,明末武昌楚王华奎之宫,后为左良玉所据。顺治九年十月,方域江南之行至苏州,遇李校书,慨然为诗赠之。下《赠校书歌二首》、《放歌送校书》皆为同时所作也。

  ②“碧霄”,碧空,天空。《李太白集》卷十九《酬岑勋……以诗见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九钱起《田鹤》诗:“田鹤望碧霄,无风亦自举。”

  ③“楚王朝”,《文选》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上,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借指明末武昌楚王华奎之楚宫、宁南侯左良玉之楚营。

  ④“武昌新柳今何在”似下二句,《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左良玉传》:

  “(崇祯)十七年正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福王立,晋良玉为侯……。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良玉家歼于许州,其在武昌,诸营优娼歌舞达旦,良玉块然独处,无姬侍。尝夜宴僚佐,召营妓十余人行酒,履舄交错,少焉左顾而欬,以次引出,宾客肃然,左右莫敢仰视。其统驭有体,为下所服多此类。而是时,

  良玉已老且病,无复中原意矣。”“舞腰”,《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细腰,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管子七主七臣》:“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节食。”《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二梁简文帝《夜听妓诗》:“何如明月夜,流风拂舞腰。”按:此借指明末左营歌舞盛况。

  “芰荷”,荷叶。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着芰荷之衣,以喻高洁。

  “湘灵”,《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洪兴祖《补注》:“湘灵,乃相水之神,非湘夫人也。”

  浔阳”,《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九江府,《禹贡》荆、阳二州之境……唐复为江州,天宝初曰浔阳郡。”长江流经九江北,称浔阳江。故称九江为浔阳,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

  “太傅”,指左良玉。福王立,晋宁南伯左良玉为宁南侯,以上流之事专委良玉,寻加太子太傅。马士英、阮大铖擅权,残害贤能,荒怠国事。左良玉监军御史黄澍“与诸将日以‘清君侧’为请,良玉踌躇弗应。亡何,有北来太子事,澍借此激众以报己怨,召三十六营大将与之盟,良玉反意乃决,传檄讨马士英,自汉口达蕲州,列舟二百余里。良玉疾已剧,至九江,邀总督袁继咸入舟中,袖中出密谕,云自皇太子,劫诸将盟,继咸正辞拒之。部将郝效忠阴入城纵火,残其城而去。良玉望城中火光,曰:‘予负袁公。’呕血数升,是夜死。时顺治二年四月也”(《明史左良玉传》)。贾开宗等云:“凄惋不堪多读。”

  “楚些”,楚歌。《楚辞招魂》句尾皆有“些”(音嗽)字,为楚地习用的句尾语气辞,故以“楚些”代楚歌、楚曲。《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僚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苏轼《苏东坡全集前集》卷十四《次韵杭州裴维甫》:“凄凉楚些缘吾发,邂逅秦淮为子留。”辛弃疾《稼轩词》卷二《沁园春》:“山中友,试高吟楚些,重与招魂。”“吴侬”,吴人,此指李校书。见本卷前《种松歌赠陈郎》诗笺注。

  “姑苏”,今苏州市。“寒山寺”,《清一统志苏州府》三:“寒山寺在吴县西十里枫桥,相传(唐贞观时高僧)寒山、拾得曾止此,故名。”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贞娘”,亦作真娘。唐陆广微《吴地记》:“虎丘山……(虎丘)寺侧有贞娘墓,吴国之佳丽也。行客才子,多题诗墓上。”《清一统志苏州府》二:“真娘墓在虎丘寺侧。《平江记事》:真娘,唐时名妓也,墓在虎丘剑池之西,往来游士,多著篇咏。”贾开宗等云:“此岂徒赠校书者!”

  “汉东”,郡名,后魏置,治今湖北钟祥县西北;隋唐移治今湖北随县,因地处汉水以东故名;此代指武昌、汉口地区左良玉军之驻地。

  “宁南”,宁南侯左良玉。

  “薛涛”,《唐才子传》卷六《薛涛》:“涛字洪度,成都乐妓也。性辨惠,娴翰墨。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留连。……及武元衡入相,奏授校书郎,蜀人呼妓为‘校书’,自涛始也。后胡曾赠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涛工为小诗,惜成都笺幅大,遂皆制狭之,人以为便,名

  ‘薛涛笺’。《校笺》引《牧竖闲谈》:“浣花之人多造十色彩笺,于是薛涛别模新样小幅松花纸,多用题诗。”

  赠校书歌二首

  《伊州》过犯早销魂,按拍才终願一闻。相逢莫话开元事②,曾受先朝进御恩。

  吴纨衫子越罗裳,《白雪》新词旧擅场。共向西陵台上望,天风吹落泪千行。

  校记:

  ]“闻”,本衙本作“同”;强善本、力轩本、重刻本皆作“言”。按:作“言”义长。

  笺注:

  ①“《伊州》过犯”,“伊州”曲调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一《伊州》:“《乐苑》曰:‘《伊州》,商调曲。,

  白居易《长庆集》卷五十五《伊州》诗“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犯”,乐曲用语。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卷四《凄凉犯》注:“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

  ②“相逢莫话开元事”以下二句,“开元”,唐明皇李隆基年号。为唐盛世,至天宝未,经安史之乱,唐由盛而衰。唐郑綮《开天传信记》:“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全唐诗》卷五百八十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忆昔开元日,承平事胜游。贵妃专宠幸,天子富春秋。月白霓裳殿,风乾羯鼓楼。”此以开元事指明亡前之盛事也。“进御”,《诗经召南小星小序》:“惠及下也。夫人无妒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贱,能尽其心矣。”此或指李校书曾进御左良玉事,未详。

  ③“白雪”,古曲名。《乐府诗集》卷五十七《白雪歌序》;“《琴集》曰:《白雪》,师旷所作商调曲也。”至宋创为新词牌,杨无咎制,双调,九十五字。详《词谱》卷二十四。

  ④“西陵”,吴地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八十五张载《平吴颂》:“拔丹阳之峻壁,屠西陵之高墉。”此或借指左良玉墓也。

  放歌送校书一首

  大江东去浪淘沙,神女祠前起暮鸦。今日思乡归不得,洞庭深处有龙蛇。

  笺注:

  ①“神女祠”,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巫山飞凤峰麓,亦称神女庙。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神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梦与神女遇,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曰朝云。唐仪凤初置神女祠,宋宣和时改曰凝真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一《山川》:“巫山亦曰巫峡,在夔州府巫山县东三十里,下有神女庙。”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②“今日有乡归不得”以下二句,“乡”,指乡国、家国。“洞庭”,洞庭湖,在湖北长江南岸,湘、资、沅、澧诸水汇于此。以“有龙蛇”而不得渡,故曰“归不得”。寓意深远。贾开宗等曰:“以上七首,自为一格。何等风神!何等怀抱!须具如此手眼,乃许作此题。观者辨之。”

  哀辞九章

  哀辞者,感群公之既没而作也。倪、周二公,师也;练公,父执也;史公,世旧且明存亡所系也;张公以下,友也。哲人既萎,情见乎词。李公以雄才终于卑官,抑更伤其志,有难言者,用附于末,盖亦少陵之哀郑台州云尔。

  户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倪文正公元璐

  上虞倪司徒,廓清起东浙。弱冠事《坟》《典》,探讨穷禹穴。长啸两京巅,魏晋皆丘垤。赋生大王风,歌入客雪。属当启祯间,国华飒以孑。公乃振雄藻,海内才人悦。小子早汨没,黻黼瞻采缬葑菲曾勿遗,许在绛帷列。入室进所制,吐哺手自阅。款曲命我坐,不惜殷勤说。幸从上虞游,上虞有大节。权珰昔障天,熹宗照临辍。干儿复义孙

  ,群笑左杨拙。自注左公光斗、杨公涟也。天下重朱炎[一]

  ,太白黯然。慷慨西江闱,发策愿一折。文章砥回澜,昏夜忽昭晰。一策一千字,光芒泪与血。藏之三年余,精感帝座彻。更陈《要典》书,圣世当焚爇《春秋》明是非,忍使三纲绝!夷跖混一堂,奈何无差别?星星且燎原,死灰非易灭。果有吕纯如,当附珰焰热。赫赫张少宰,援手长其蘖。公坐凤凰池,乃复生屈轶。叩阙十旬争,奸相心忧惙。授意鹰犬群,所恃七贵孽。谗蔽圣明,中旨赐公玦。自公出国门,皇途日杌陧。调羹不得人,坐使金瓯缺。手淬昆吾锋,灭贼气蕴结。主辱已当死,况逢卜历竭。志在殉社稷,君臣同一辙。靖献皇祖前,万古须臾决。永谢江左贤,中兴无泄泄。至今天地闭,谁吊荒祠碣!

  校记:

  一“天下重朱炎,太白黯然”,资灿本无此十字。

  一

  “当”,本衙本、强善本、力轩本作“尝”;资灿本、重刻本同。按:作“尝”是。

  “

  三]中兴无池泄”,资灿本作“泉下报主烈”。

  [四“至今天地闭”,资灿本作“至今越江上”。

  笺注:

  ①“哀辞九章”,此诗作于顺治九年底访江南时。体仿杜甫《八哀诗》。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六《八哀诗注》:“葛常之曰:‘曹子建、王仲宣、张孟阳有《七哀诗》,释者谓病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悲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子建之哀,在于独栖而思妇;仲宣之哀,在于弃子之妇人;张孟阳之哀,在于已毁之园寝:是皆一哀而七者具也。老杜之八哀,则所哀者八人也。”又曰:“《杜臆》:‘此八公传也,而

  ,以韵记之,乃公创格,盖法《诗》之《颂》,而诗史非虚称矣。方域所哀者九人,故题曰‘《哀辞九章》”。

  ②“少陵之哀郑台州”,杜甫《八哀诗》其七有哀郑虔诗。郑台州即虔也。郑虔,见本卷前《寄贾三丈开宗》诗笺注。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郑虔传》载:“禄山反,伪授水部员外郎,托以疾,不夺。贼平、张通、王维并囚系,三人皆善画,崔圆使绘斋壁,因为解析,得贬台州司户卒。”明末崇祯十七年,清军陷北京,李雯被清授予中书舍人,故云“盖亦少陵之哀郑台州云尔。”

  ③“倪文正公元璐”,练贞吉注:“倪公,上虞人。天启壬戌登第,有文名。清江杨廷麟,临川罗万藻皆所取士,侯子尝事公为弟子。公丁卯典江西试,发策诋魏忠贤,不少屈。戊辰改元,首上疏论《三朝要典》。初,吴江人吕纯如以附党列逆案,乌程相国温体仁尝阴主之,吏部侍郎张捷遂更荐纯如可用,公又力争。乌程怒,欲逐公,而东班无肯言者,仍授意于诚意伯刘孔昭,劾公归。癸未,起公兵部侍郎兼学士,时有警,起兵入卫。入都拜户部尚书。未几,李自成陷京师,公殉难,谥文正。”